02.27 如果荀彧輔佐劉備,可以幫他實現匡復漢室嗎?

過客129054211


歷史的發展不是因為一個或者兩個人而改變,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主力軍。


百勝軍節度使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如果、假如(當然歷史沒有如果)荀彧輔佐劉備,那麼結果應該和鳳雛差不多。看荀彧在曹操處的功績就可以看出其擅長戰略和內政,同樣的技能點諸葛亮或許更強悍一點。因為正史中諸葛亮也是擅長內政和天下大勢,演繹中才擅長天文地理和軍事謀略,所以荀彧如果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備只能得到和鳳雛一樣的待遇和機遇,只要諸葛亮活著就難有出頭之日。





刺蝟的vlog


荀彧家族世代為官,忠於漢室,他輔助曹操實際上是在輔助以曹操為東議定丞相的漢劉天下。

劉備,世之梟雄,當曹操去世後,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魏武帝,此時,劉備在漢中建立蜀,為蜀昭烈帝。廢帝劉協獲悉後仰天大笑。可見讓荀彧去輔助劉備匡換漢室只為一個笑話。因為劉備一直打著“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皇室名片,實際上是為自己拉攏人心,招兵買馬提供人脈資助,劉備壓根是草根出身,做夢都想自立為帝,建立他的劉姓江山!


詩文先生888


荀彧是不會投靠劉備的,這是他的階級所決定的。假使荀彧投靠了劉備,劉備依舊不能匡復漢室。換句話說,劉備不能成功的因素不在謀士、武將,而在支持力量上。

東漢的統治力量

自漢武帝“頓尊儒術”後,儒家豪門的力量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到了東漢以後,這種局面更是不可逆轉。

關鍵因素便在當時的人才選拔機制上。“舉孝廉”逐漸成為東漢時期入仕的主要門路,而推薦“孝廉”的權利,卻掌握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太守、三公九卿等)手中。因此,那些想要做官的,則會勢必像這些太守及三公九卿靠攏。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個個勢力集團。

東漢的統治中堅力量,便是一個個的豪門大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便是典型代表。這一個個儒家豪門大族,既是維護國家統一的中堅力量,也是割據勢力形成的源頭。

而出身潁川荀氏的荀彧,也是儒家豪門中的代表。從荀彧的出身看,他的選擇也無外乎兩種,維護東漢統治或者投奔儒家豪門割據勢力。明白了這一點,便能清楚知道荀彧一生遭遇的根源。

劉備的出身

劉備雖然掛著一個皇叔的名頭,可是因為“推恩令”的影響,此時的劉備已經淪落為寒族,其本人甚至靠織蓆販履來維持生計。這樣的行為,在荀彧眼中,是屬於“賤業”的行為,自然看不上劉備。

已淪為寒族的劉備,和儒家豪門的差距隔著十萬八千里。這也就是為什麼早期的時候,沒有謀士投奔劉備。諸葛亮原本也是屬於儒家豪門的人物,只是父親早死,家道中落,跟隨叔父一起投奔了劉表。諸葛亮投奔劉備,既有匡扶漢室的因素,也有家道中衰的原因。

荀彧的抉擇

明白了荀彧的出身,便能理解,為什麼他早期投奔了袁紹。因為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儒家豪門中的頂端。荀彧和他出身一樣,且還算得上老鄉,投奔袁紹自然也是理所當然。只是後來荀彧看出袁紹不能成事,才投奔了曹操。

但荀彧投奔曹操的目的,是想假借曹操之手,維持漢朝的統治。因為,東漢代表的是儒家豪門的利益。因為有這樣的出發點,也就埋下了荀彧日後死亡的原因。但荀彧投奔袁紹(儒家豪門)、曹操(繼續維持漢朝統治)的行為,其指導思想,都是為了維護本身階級的利益。

而曹操對儒家豪門,一直有很高的警惕性。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代表寒門出身的曹操,在對戰儒家豪門中佔了上風。而楊修(出身弘農楊氏)、荀彧(潁川荀氏)的先後死亡,便是曹操對儒家豪門的打擊。

儒家豪門遭到重創,便不得不蟄伏起來。但他們支持同樣出身儒家豪門的司馬懿奪權,這便是西晉能建立的根本因素。

綜上所述,即使荀彧投靠了劉備,也只是他個人或者他一個家族的抉擇。其他豪門大族,他們只會支持同階級的代表人物來奪權,因為那樣才能更好代表他們本身階級的利益。

而這些儒家豪門,當時掌握了大量的財力和武力,只有獲得他們支持,才能成功掌權。後來的曹丕,也是通過“九品中正制”進行了妥協,用出身來決定做官的資格,才換取了儒家豪門的支持,從而建立了魏國。

所以,劉備不能匡扶漢室,自然有各種因素在裡面。但他沒有獲得儒家豪門的整體支持,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即使荀彧投靠了他,也無法影響大局,只能代表荀彧個人的意願,而不是整個儒家豪門的意志。


歷史摩天輪


先說答案吧,即使荀彧輔佐劉備也無法匡扶漢室。

這不是否認荀彧的個人價值和能力,是因為王業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不會因為一兩個能臣幹吏而有所根本改變。

漢朝四百年曆史,氣數已盡,民心近失。自漢靈帝十常侍亂國,爆發黃巾起義,何進借住董卓之力誅殺十常侍,缺不曾想引狼入室,把東漢末年推入群眾爭霸的三國時代。而曹操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哪怕沒有荀彧也會有一個跟荀彧能力差不多的人去輔佐曹操。再加上曹操佔據中原,注意恢復生產,與民休養生息,力爭統一三國。而劉備偏居巴蜀,失去荊州,沒有長江之便,很難打出去。打出去無非是勞民傷財,即便打下城池,因為與巴蜀斷絕,也很難久守。


考古論今


受《三國演義》影響我們都會略知一二三國時期的歷史,茶餘飯後時常說起三國時期的各種事件和人物,《三國演義》本來就是一部小說,三分實七分虛是人們對《三國演義》的評價。

可是不管正史還有演義,荀彧心存漢室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是人們共知的一件事,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劉備一直也是以恢復漢室為目標,那一直忠於漢室的荀彧為什麼選擇不選擇劉備去輔佐呢?

我們都知道荀彧乃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稱作吾之子房可見荀彧的才能,當然歷史和演義之中荀彧所表現出來確實是王佐之才,這個毋庸置疑。

我們熟知這段歷史後發現,荀彧和曹操由開始的合作變成了隔閡,形成這樣無非就是因為曹操加封自己為魏王,當時劉邦以白馬盟約異姓不得稱王,曹操雖然沒有廢漢自立,稱魏王已經讓荀彧感到曹操為漢賊,兩人就此產生隔閡,最後荀彧因為反對曹操加封魏王之事被曹操棄之,最後鬱郁而亡,當然也有人說荀彧是自殺。不管荀彧最後的結果如何,荀彧反對曹操稱王也間接說明荀彧是心存漢室之人,當初輔佐曹操也是為恢復漢室所為。

荀彧之所以不去輔佐劉備個人認為有多個原因,我們假設荀彧知道劉備也有以恢復漢室的理想,荀彧依然不能去輔佐劉備。

第一,當時的局勢讓荀彧無法去輔佐劉備,當時天下大亂,諸侯並起且擁兵自重,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以利大漢的,以荀彧之才自然也熟知裡面的道理。荀彧認為如此天下大亂之際,想要中興漢室必須穩定甚至消滅當時的諸侯,顯然依靠逃亡的漢獻帝是不可能的,依靠沒有任何實力的劉備顯然也不理智,此時荀彧看到了一樣心存漢室的曹操,曹操有大才,並且唯才是舉,手下將士更是驍勇異常,荀彧為了漢室江山自然選擇曹操而不選擇劉備。

第二,曹操並沒有篡漢之心,我們說起曹操就會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真正意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在曹操陣營肯定也能分清曹操到底是奉天子還是攜天子。不但如此,大漢需要曹操這樣的梟雄打敗其他擁兵自重的諸侯,讓漢室不在有人禍之亂,當然荀彧也是希望曹操在打敗其他諸侯以後會把權力重新交給漢獻帝。歷史結果也告訴我們曹操致死也沒有篡漢自立,只是加封魏王,以魏王就斷定曹操篡漢顯然不足以服眾,就算曹操內心深處有篡漢之心,加封魏王之時荀彧已成老年之態,去輔助劉備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三,也許荀彧和我們中一些人一樣認為劉備輔漢為虛,說起劉備我們第一印象就是仁義無雙的君子,可是也有人認為劉備並非君子而是偽君子,或許荀彧也是如此吧。當時漢室天下,群雄並起,曹操得漢獻帝以天子詔令挾制諸侯,雖然諸侯之中有些諸侯有稱帝之心,但迫於局勢未行篡漢自立之舉,曹操也是如此,而劉備到處以曹操為漢賊的名義讓各大諸侯與曹操為敵。一般人看來劉備是心存漢室,也許荀彧看來劉備之舉並非興漢而是讓天下大亂某私利,荀彧也許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劉備才選擇不去輔佐劉備吧,當然這個只是個人猜測。

第四,劉備實力達不到消滅諸侯的力量,荀彧輔佐曹操之時劉備人單力薄根本無法與其他諸侯一較高下,荀彧去輔佐劉備能否興漢還是未知數,但荀彧輔佐曹操則必定能讓天下太平。況且曹操得漢獻帝之時並未流漏出篡漢的想法,加上漢獻帝本來救在曹操之手,輔佐曹操就是輔佐漢獻帝,荀彧為何要去輔佐劉備,劉備根本無法代表漢室,漢獻帝才是代表著漢室。

第五,曹操唯才是舉讓荀彧感動,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個不在乎人才出身的諸侯,也是一個渴望人才的諸侯,荀彧的大才只能在曹操手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他諸侯未必能如曹操一般把荀彧奉為謀士之首。加上之前曹操嚴令喝止手下將士的擁立之舉,當年曹操手下曾經進言讓曹操廢漢自立,被曹操嚴厲大喝一番,這件事讓荀彧更加堅定曹操才是自己所要追隨的主公。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看出,荀彧不去輔佐劉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況且荀彧在有大才只是一個人而已,荀彧心存漢室只能為漢室盡最後一點綿薄之力,追隨曹操讓天下太平的可能性最大,可以說荀彧為了大漢鞠躬盡瘁不輸於諸葛亮對蜀漢。


時尚古董


個人覺得不管歷史怎麼走劉備都不可能匡扶大漢。即使是曹操也不是他稱王稱帝的,曹操兒子曹丕稱帝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司馬家族統一三國。鼎立這個詞個人覺得用的挺好,給人一種穩固的樣子很難打破的局面。換個方向我認為即使曹操的人和劉備的人都互換也打不過曹操,況且劉備手下的人才並不少,有這麼一種說法,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說明劉備的人才不比曹操弱。只能說劉備沒有成大業的個性,顧忌太多是拖累劉備的重要個性。自古從草根後成大業的人如劉邦,朱元璋都不會太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是個什麼樣的人,只要能成大業從來都不拘小節。劉備既想要名望又想要大業是不可能的,只有像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性格才有可能在亂世成大業。不過說回來如果劉備沒有這種性格也不太可能得到那麼多人才的幫忙,只能說劉備不會變通,不夠虛偽。即使荀彧這樣的王佐之才,幫助曹操平定北方的人也幫不了劉備成大業。





自娛自樂1874


恐怕不能,原因有

1王朝霸業從來就不是依靠某個人就可以建立的!縱觀歷史所有的王朝霸業都是依靠一個強有力威望的人而領導一班文成武德而創立。或許其中一個人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從來沒有依靠某一個人而完成王朝的建立!

2荀彧固然作為曹操的主要謀臣為曹操的諸侯之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曹操能夠在群雄逐鹿的漢末能夠脫穎而出是曹操這個班子的作用,而不是依賴荀彧。荀彧只是一個謀士會出謀劃策治理國家卻不懂得帶兵打仗!而且曹操手底下的謀士除了荀彧還有賈詡、郭嘉、程昱、鍾繇、許攸等曹操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這些謀士!另外曹操手底下的武將更是摧城拔寨的拓土主力。典韋、許褚、龐德、曹彰、徐晃、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張郃、曹氏將領等一干猛將!這些都是荀彧所不具備的!

3三國之中論智謀無人可及諸葛亮,劉備雖有天下第一謀士也未能完成復興漢室的重任!因此就算得到荀彧劉備也不可能完成屌絲逆襲!劉備在三國當中實力是最弱的,國土面積最為貧瘠,環境更為惡劣,人口也最少!人才儲備也比不了自古盛產人才的江東!更比不了廣納天下志士的曹魏!劉備的失敗最終的原因是實力太弱!

4劉備本身不具備成為一統天下的帝王!劉備作為一國之君卻靠與關羽張飛結拜而獲得人脈支持!在劉備稱帝以後無法和兩位義弟分清君臣關係。張飛桀驁不馴不聽從諸葛孔明的軍令調遣。對待士兵毫無任意道德,最後被打罵的屬下殺害!關羽恃才傲物對人傲慢輕敵中了呂蒙的計謀敗走麥城!劉備的這個領導班子內部矛盾重重因此劉備不可能因為得到某個謀臣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劣勢!


歷史濤哥


建安十七年,曹操進爵國公並加封九錫,曹操決定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道路了。但,劉邦在建立漢朝時就曾下令異姓不得稱王,而曹操此行為已屬漢賊。但是曹操非常清楚忠於漢室的荀彧不可能讓他晉位國公,於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風,並以此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晉位國公。然而荀彧在聽說聞曹操要晉位國公,當即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曹操應該匡扶漢室,而不應該趁機篡權,為此,曹操與荀彧的鬧翻了臉。後來曹操派人送給荀彧一個空食盒,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想告訴他要“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但為了不違揹他自己的遺願,荀彧最終服毒自盡。

其實當時荀彧之所以會選擇輔佐曹操,主要是因為當時荀彧對劉備不是很瞭解,當時曹操作為一個漢室的將軍,其表現和符合荀彧的輔佐對象,特別是在各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董卓時曹操的表現非常不錯,當時各路諸侯會盟之後只顧飲酒作樂,而對董卓卻是置之不理,只有曹操一人堅持追殺董卓,雖然曹操最終失敗了,還差點丟掉性命,但曹操確確實實是在為匡扶漢室努力。

而當時荀彧在幹什麼呢?跟據歷史記載,荀彧在曹操追殺董卓之前是守宮令,當年十一月董卓自升任為相國,劍履上殿,兩年之後,荀彧放棄了袁紹投奔了曹操,根據歷史記載荀彧北上投靠曹操的時間,就是曹操追殺董卓並慘敗而歸的時間。

也就是說,當時曹操追殺董卓時,荀彧還在袁紹的帳下作一個小官,在他目睹了諸侯聯盟的分崩離析之後,他發現袁紹是空有盟主之名,並且沒有曹操的那種勇氣和執著,我們要知道荀彧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時他被曹操的所作所為所感動,於是就帶著理想投奔了曹操。而當時的劉備只是公孫瓚帳下的一個小官,並不出名,相比之下,當然是跟隨曹操更有前途,也更能夠實現荀彧心中的理想。

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被曹操的勇氣與執著所打動,而當時劉備還不出名,自然不會投奔劉備。


公元前


劉備匡扶漢室首要是在仁政的基礎上動用手腕,有時候暴政也會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其次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對事實和大局觀的理解可能除了司馬懿再無二人了,諸葛亮的建議和意見劉備都不願意去採納,就算是荀彧也無法幫助他完成匡夫漢室大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