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荀彧辅佐刘备,可以帮他实现匡复汉室吗?

过客129054211


历史的发展不是因为一个或者两个人而改变,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力军。


百胜军节度使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如果、假如(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荀彧辅佐刘备,那么结果应该和凤雏差不多。看荀彧在曹操处的功绩就可以看出其擅长战略和内政,同样的技能点诸葛亮或许更强悍一点。因为正史中诸葛亮也是擅长内政和天下大势,演绎中才擅长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所以荀彧如果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备只能得到和凤雏一样的待遇和机遇,只要诸葛亮活着就难有出头之日。





刺猬的vlog


荀彧家族世代为官,忠于汉室,他辅助曹操实际上是在辅助以曹操为东议定丞相的汉刘天下。

刘备,世之枭雄,当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魏武帝,此时,刘备在汉中建立蜀,为蜀昭烈帝。废帝刘协获悉后仰天大笑。可见让荀彧去辅助刘备匡换汉室只为一个笑话。因为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皇室名片,实际上是为自己拉拢人心,招兵买马提供人脉资助,刘备压根是草根出身,做梦都想自立为帝,建立他的刘姓江山!


诗文先生888


荀彧是不会投靠刘备的,这是他的阶级所决定的。假使荀彧投靠了刘备,刘备依旧不能匡复汉室。换句话说,刘备不能成功的因素不在谋士、武将,而在支持力量上。

东汉的统治力量

自汉武帝“顿尊儒术”后,儒家豪门的力量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到了东汉以后,这种局面更是不可逆转。

关键因素便在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上。“举孝廉”逐渐成为东汉时期入仕的主要门路,而推荐“孝廉”的权利,却掌握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太守、三公九卿等)手中。因此,那些想要做官的,则会势必像这些太守及三公九卿靠拢。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个个势力集团。

东汉的统治中坚力量,便是一个个的豪门大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便是典型代表。这一个个儒家豪门大族,既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也是割据势力形成的源头。

而出身颍川荀氏的荀彧,也是儒家豪门中的代表。从荀彧的出身看,他的选择也无外乎两种,维护东汉统治或者投奔儒家豪门割据势力。明白了这一点,便能清楚知道荀彧一生遭遇的根源。

刘备的出身

刘备虽然挂着一个皇叔的名头,可是因为“推恩令”的影响,此时的刘备已经沦落为寒族,其本人甚至靠织席贩履来维持生计。这样的行为,在荀彧眼中,是属于“贱业”的行为,自然看不上刘备。

已沦为寒族的刘备,和儒家豪门的差距隔着十万八千里。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的时候,没有谋士投奔刘备。诸葛亮原本也是属于儒家豪门的人物,只是父亲早死,家道中落,跟随叔父一起投奔了刘表。诸葛亮投奔刘备,既有匡扶汉室的因素,也有家道中衰的原因。

荀彧的抉择

明白了荀彧的出身,便能理解,为什么他早期投奔了袁绍。因为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儒家豪门中的顶端。荀彧和他出身一样,且还算得上老乡,投奔袁绍自然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后来荀彧看出袁绍不能成事,才投奔了曹操。

但荀彧投奔曹操的目的,是想假借曹操之手,维持汉朝的统治。因为,东汉代表的是儒家豪门的利益。因为有这样的出发点,也就埋下了荀彧日后死亡的原因。但荀彧投奔袁绍(儒家豪门)、曹操(继续维持汉朝统治)的行为,其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维护本身阶级的利益。

而曹操对儒家豪门,一直有很高的警惕性。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代表寒门出身的曹操,在对战儒家豪门中占了上风。而杨修(出身弘农杨氏)、荀彧(颍川荀氏)的先后死亡,便是曹操对儒家豪门的打击。

儒家豪门遭到重创,便不得不蛰伏起来。但他们支持同样出身儒家豪门的司马懿夺权,这便是西晋能建立的根本因素。

综上所述,即使荀彧投靠了刘备,也只是他个人或者他一个家族的抉择。其他豪门大族,他们只会支持同阶级的代表人物来夺权,因为那样才能更好代表他们本身阶级的利益。

而这些儒家豪门,当时掌握了大量的财力和武力,只有获得他们支持,才能成功掌权。后来的曹丕,也是通过“九品中正制”进行了妥协,用出身来决定做官的资格,才换取了儒家豪门的支持,从而建立了魏国。

所以,刘备不能匡扶汉室,自然有各种因素在里面。但他没有获得儒家豪门的整体支持,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即使荀彧投靠了他,也无法影响大局,只能代表荀彧个人的意愿,而不是整个儒家豪门的意志。


历史摩天轮


先说答案吧,即使荀彧辅佐刘备也无法匡扶汉室。

这不是否认荀彧的个人价值和能力,是因为王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会因为一两个能臣干吏而有所根本改变。

汉朝四百年历史,气数已尽,民心近失。自汉灵帝十常侍乱国,爆发黄巾起义,何进借住董卓之力诛杀十常侍,缺不曾想引狼入室,把东汉末年推入群众争霸的三国时代。而曹操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哪怕没有荀彧也会有一个跟荀彧能力差不多的人去辅佐曹操。再加上曹操占据中原,注意恢复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力争统一三国。而刘备偏居巴蜀,失去荆州,没有长江之便,很难打出去。打出去无非是劳民伤财,即便打下城池,因为与巴蜀断绝,也很难久守。


考古论今


受《三国演义》影响我们都会略知一二三国时期的历史,茶余饭后时常说起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小说,三分实七分虚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可是不管正史还有演义,荀彧心存汉室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是人们共知的一件事,很多人也许会好奇,刘备一直也是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我们都知道荀彧乃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作吾之子房可见荀彧的才能,当然历史和演义之中荀彧所表现出来确实是王佐之才,这个毋庸置疑。

我们熟知这段历史后发现,荀彧和曹操由开始的合作变成了隔阂,形成这样无非就是因为曹操加封自己为魏王,当时刘邦以白马盟约异姓不得称王,曹操虽然没有废汉自立,称魏王已经让荀彧感到曹操为汉贼,两人就此产生隔阂,最后荀彧因为反对曹操加封魏王之事被曹操弃之,最后郁郁而亡,当然也有人说荀彧是自杀。不管荀彧最后的结果如何,荀彧反对曹操称王也间接说明荀彧是心存汉室之人,当初辅佐曹操也是为恢复汉室所为。

荀彧之所以不去辅佐刘备个人认为有多个原因,我们假设荀彧知道刘备也有以恢复汉室的理想,荀彧依然不能去辅佐刘备。

第一,当时的局势让荀彧无法去辅佐刘备,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且拥兵自重,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以利大汉的,以荀彧之才自然也熟知里面的道理。荀彧认为如此天下大乱之际,想要中兴汉室必须稳定甚至消灭当时的诸侯,显然依靠逃亡的汉献帝是不可能的,依靠没有任何实力的刘备显然也不理智,此时荀彧看到了一样心存汉室的曹操,曹操有大才,并且唯才是举,手下将士更是骁勇异常,荀彧为了汉室江山自然选择曹操而不选择刘备。

第二,曹操并没有篡汉之心,我们说起曹操就会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真正意图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在曹操阵营肯定也能分清曹操到底是奉天子还是携天子。不但如此,大汉需要曹操这样的枭雄打败其他拥兵自重的诸侯,让汉室不在有人祸之乱,当然荀彧也是希望曹操在打败其他诸侯以后会把权力重新交给汉献帝。历史结果也告诉我们曹操致死也没有篡汉自立,只是加封魏王,以魏王就断定曹操篡汉显然不足以服众,就算曹操内心深处有篡汉之心,加封魏王之时荀彧已成老年之态,去辅助刘备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也许荀彧和我们中一些人一样认为刘备辅汉为虚,说起刘备我们第一印象就是仁义无双的君子,可是也有人认为刘备并非君子而是伪君子,或许荀彧也是如此吧。当时汉室天下,群雄并起,曹操得汉献帝以天子诏令挟制诸侯,虽然诸侯之中有些诸侯有称帝之心,但迫于局势未行篡汉自立之举,曹操也是如此,而刘备到处以曹操为汉贼的名义让各大诸侯与曹操为敌。一般人看来刘备是心存汉室,也许荀彧看来刘备之举并非兴汉而是让天下大乱某私利,荀彧也许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刘备才选择不去辅佐刘备吧,当然这个只是个人猜测。

第四,刘备实力达不到消灭诸侯的力量,荀彧辅佐曹操之时刘备人单力薄根本无法与其他诸侯一较高下,荀彧去辅佐刘备能否兴汉还是未知数,但荀彧辅佐曹操则必定能让天下太平。况且曹操得汉献帝之时并未流漏出篡汉的想法,加上汉献帝本来救在曹操之手,辅佐曹操就是辅佐汉献帝,荀彧为何要去辅佐刘备,刘备根本无法代表汉室,汉献帝才是代表着汉室。

第五,曹操唯才是举让荀彧感动,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不在乎人才出身的诸侯,也是一个渴望人才的诸侯,荀彧的大才只能在曹操手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他诸侯未必能如曹操一般把荀彧奉为谋士之首。加上之前曹操严令喝止手下将士的拥立之举,当年曹操手下曾经进言让曹操废汉自立,被曹操严厉大喝一番,这件事让荀彧更加坚定曹操才是自己所要追随的主公。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荀彧不去辅佐刘备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况且荀彧在有大才只是一个人而已,荀彧心存汉室只能为汉室尽最后一点绵薄之力,追随曹操让天下太平的可能性最大,可以说荀彧为了大汉鞠躬尽瘁不输于诸葛亮对蜀汉。


时尚古董


个人觉得不管历史怎么走刘备都不可能匡扶大汉。即使是曹操也不是他称王称帝的,曹操儿子曹丕称帝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司马家族统一三国。鼎立这个词个人觉得用的挺好,给人一种稳固的样子很难打破的局面。换个方向我认为即使曹操的人和刘备的人都互换也打不过曹操,况且刘备手下的人才并不少,有这么一种说法,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说明刘备的人才不比曹操弱。只能说刘备没有成大业的个性,顾忌太多是拖累刘备的重要个性。自古从草根后成大业的人如刘邦,朱元璋都不会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能成大业从来都不拘小节。刘备既想要名望又想要大业是不可能的,只有像曹操那样宁可我负天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性格才有可能在乱世成大业。不过说回来如果刘备没有这种性格也不太可能得到那么多人才的帮忙,只能说刘备不会变通,不够虚伪。即使荀彧这样的王佐之才,帮助曹操平定北方的人也帮不了刘备成大业。





自娱自乐1874


恐怕不能,原因有

1王朝霸业从来就不是依靠某个人就可以建立的!纵观历史所有的王朝霸业都是依靠一个强有力威望的人而领导一班文成武德而创立。或许其中一个人起到主要作用但是从来没有依靠某一个人而完成王朝的建立!

2荀彧固然作为曹操的主要谋臣为曹操的诸侯之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曹操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汉末能够脱颖而出是曹操这个班子的作用,而不是依赖荀彧。荀彧只是一个谋士会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却不懂得带兵打仗!而且曹操手底下的谋士除了荀彧还有贾诩、郭嘉、程昱、钟繇、许攸等曹操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这些谋士!另外曹操手底下的武将更是摧城拔寨的拓土主力。典韦、许褚、庞德、曹彰、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张郃、曹氏将领等一干猛将!这些都是荀彧所不具备的!

3三国之中论智谋无人可及诸葛亮,刘备虽有天下第一谋士也未能完成复兴汉室的重任!因此就算得到荀彧刘备也不可能完成屌丝逆袭!刘备在三国当中实力是最弱的,国土面积最为贫瘠,环境更为恶劣,人口也最少!人才储备也比不了自古盛产人才的江东!更比不了广纳天下志士的曹魏!刘备的失败最终的原因是实力太弱!

4刘备本身不具备成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却靠与关羽张飞结拜而获得人脉支持!在刘备称帝以后无法和两位义弟分清君臣关系。张飞桀骜不驯不听从诸葛孔明的军令调遣。对待士兵毫无任意道德,最后被打骂的属下杀害!关羽恃才傲物对人傲慢轻敌中了吕蒙的计谋败走麦城!刘备的这个领导班子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刘备不可能因为得到某个谋臣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劣势!


历史涛哥


建安十七年,曹操进爵国公并加封九锡,曹操决定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道路了。但,刘邦在建立汉朝时就曾下令异姓不得称王,而曹操此行为已属汉贼。但是曹操非常清楚忠于汉室的荀彧不可能让他晋位国公,于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风,并以此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晋位国公。然而荀彧在听说闻曹操要晋位国公,当即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曹操应该匡扶汉室,而不应该趁机篡权,为此,曹操与荀彧的闹翻了脸。后来曹操派人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想告诉他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为了不违背他自己的遗愿,荀彧最终服毒自尽。

其实当时荀彧之所以会选择辅佐曹操,主要是因为当时荀彧对刘备不是很了解,当时曹操作为一个汉室的将军,其表现和符合荀彧的辅佐对象,特别是在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曹操的表现非常不错,当时各路诸侯会盟之后只顾饮酒作乐,而对董卓却是置之不理,只有曹操一人坚持追杀董卓,虽然曹操最终失败了,还差点丢掉性命,但曹操确确实实是在为匡扶汉室努力。

而当时荀彧在干什么呢?跟据历史记载,荀彧在曹操追杀董卓之前是守宫令,当年十一月董卓自升任为相国,剑履上殿,两年之后,荀彧放弃了袁绍投奔了曹操,根据历史记载荀彧北上投靠曹操的时间,就是曹操追杀董卓并惨败而归的时间。

也就是说,当时曹操追杀董卓时,荀彧还在袁绍的帐下作一个小官,在他目睹了诸侯联盟的分崩离析之后,他发现袁绍是空有盟主之名,并且没有曹操的那种勇气和执着,我们要知道荀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时他被曹操的所作所为所感动,于是就带着理想投奔了曹操。而当时的刘备只是公孙瓒帐下的一个小官,并不出名,相比之下,当然是跟随曹操更有前途,也更能够实现荀彧心中的理想。

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被曹操的勇气与执着所打动,而当时刘备还不出名,自然不会投奔刘备。


公元前


刘备匡扶汉室首要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动用手腕,有时候暴政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其次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对事实和大局观的理解可能除了司马懿再无二人了,诸葛亮的建议和意见刘备都不愿意去采纳,就算是荀彧也无法帮助他完成匡夫汉室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