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把春天的溫暖帶進隔離病房

初春的武漢乍暖還寒,在泰康同濟醫院感染二科的隔離病房裡,六朵盛開的“鮮花”卻讓患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

2月22日,正在這裡治療的石阿姨驚奇地發現,剛剛交班進來的這組護士的防護服胸前統一地寫著“花六水”,旁邊還畫著一朵有六個花瓣的花朵。石阿姨好奇地打聽:“你們那‘花六水’和花朵都是什麼意思呀?”

護士陳晴晴回答道:“阿姨,我們六個是同一組排班的護士,‘花六水’就是我們組合的名字,取諧音‘花露水’。這六個花瓣代表我們六個人,希望能幫你們心花怒放!”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花六水”組合休息間隙在駐地合影

連日來,在“花六水”的悉心照護下,病區裡患者綻放出了開心的笑容。

作為這個護理小組的組長,張荷連名字裡雖然有朵“荷花”,但卻是一位帥氣的小夥子。

33歲的他,因為有多年的呼吸重症監護室的工作經驗,當之無愧成為小組的核心人物。他總是第一個進到“紅區”,最後一個從裡面出來。在這裡,他就像一位“救火隊員”,只要有需要,他總能及時補充“戰位”。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組長張荷連漫畫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組長張荷連(中)即將帶領戰友們上崗

護士陳晴晴是小組裡的“點子大王”,就是她提議為小組起了“花六水”的名字。

看到患者們吃飯時飯量有大有小,有的患者在下午或者晚上有加餐需求,為了能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吃好吃飽,她提議在病區設置自助取餐區,把水果、牛奶、餅乾、方便麵等餐食在病區護理站旁邊定點擺放,大家根據需要隨時取拿。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護士陳晴晴漫畫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陳晴晴正在整理自助取餐區

因為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時常需要照顧小朋友,來自血液科的護士李莎莎會對病區裡小朋友格外關心。

在談到病房裡一位4歲小女孩時,李莎莎說道:“小丫頭剛來時還比較認生,因為跟媽媽住同一間病房,看到我們穿著防護服到病房,她都會往後躲。後來我在病區忙完了都會找時間去跟她聊天,一來二去就熟了。現在我們去病房,小丫頭還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早上起床還讓我幫她穿衣服。”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護士李莎莎漫畫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李莎莎正在為4歲小女孩穿衣服

在這個小組裡,另一位男護士張旭陽,因為在神經內科重症監護室有6年的臨床經驗,所以也承擔著病區裡幾位重症患者的照護重任。

隔離病區裡無創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監控攝像系統、呼叫對講器等醫療儀器和電子設備的操作他都得心應手,是戰友們心中的“萬事通”。清潔衛生、搬運物資、給患者送飯,也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護士張旭陽漫畫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張旭陽正在為患者調試心電監護儀

同樣是來自神經內科的90後護士彭夢妮,因為日常照護的對象都是“80後”、“90後”的爺爺奶奶,她也是病區里老人家聊天的對象。

同住在一間病房的14床的成奶奶和15床的代爺爺是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老人家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想家了就只能望著窗外發呆。所以彭夢妮總會去陪老人家聊聊天,老人家也把她當作自己孫女一樣看待。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護士彭夢妮漫畫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完成照護工作後,彭夢妮與成奶奶合影

來自婦產科的護士牛敬,過硬的臨床基本功,讓她贏得了患者信任。“現在我們為患者做護理,他們總是先把自己的口罩戴上,然後才讓我們操作,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關心,我們也要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照護。”牛敬說道。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護士牛敬漫畫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牛敬正在為患者靜脈穿刺

“花六水”每天在上下班的交通車上,總是會相互溝通商量,哪位患者需要做什麼治療,病房裡哪些還需要改進,還能為患者做些什麼……與工作相關的事情都是他們討論的重點。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正在隔離病房的牛敬(左)、李莎莎(中)和彭夢妮(右)

他們的努力,讓患者們感受到了溫暖,同時也深深地記住了他們的名字,記住泰康同濟感染二科的“花六水”組合。看到他們進入到病區就會笑著親切地喊一聲“花六水”,有事就找“花六水”,會拿起手機記錄他們忙碌的工作身影,病房裡也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

戰“疫”一線|隔離區裡的“花六水”組合,把春天帶進病房

“花六水”組合休息間隙合影

來源 軍報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