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呢?

果笑


答:這個我不細說了,喜歡歷史的同學都知道這段歷史。我只說我的見解。

漢初,漢朝打不過遊牧軍事帝國,那隻好採取消極防禦,送女人聯姻來抵消匈奴的攻擊。邊境上佈置重兵防禦。國內需要大力恢復生產力,可是國家有沒有錢,只能制定一些鼓勵性的政策,不過多幹預百姓生活。這就是漢初制定的國策:無為而治。

中國的老百姓很能吃苦耐勞,經過漢惠帝、文景之治這幾十年的蓄積國力,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大增,開啟了絕地反擊,最終擊敗匈奴。


玉之溪


西漢初年出現的“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不僅鞏固了漢帝國的統治,而且使國家從戰亂中恢復過來,為強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成就雖然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但是究其產生的原因,還是在漢高祖劉邦身上,是劉邦推行黃老之術、奉行無為而治、與民生息,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相繼接力而造就的第一個治世。

一、“暴政亡秦”促使劉邦推行“仁政”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然後僅僅維繫了15年就二世而斬,農民起義的風暴讓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猝死。

劉邦作為反秦義軍的領袖之一,從沛縣起兵,輾轉征戰天下,第一個攻破咸陽,親手終結了秦王朝的統治,後又經過4年多的楚漢戰爭,才建立起大漢王朝。

大秦帝國滅亡後,亡秦原因也被總結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暴政讓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而是在軍事上繼續北擊匈奴,南擊百越;政治上為了展示他的豐功偉績,大興土木工程,可以說秦始皇應該中國最早的“基建狂魔”。

秦始皇和秦二世在短短的十五年間,開建的大型工程主要有:秦始皇陵、秦二世陵、長城、阿房宮、馳道。這些大型工程不僅靡費大量的稅賦,而且還增加了大量的勞役,累計有上百萬青壯勞力為這些大工程服務。

由於工程量實在巨大,大量青壯勞力就被長期禁錮在工地上,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是必然結果,而且導致農田荒廢、民不聊生。

其次,酷刑讓百姓沒有生路。

與暴政相配套的,是秦朝的酷刑。

本來,商鞅變法就以嚴刑峻法著稱,但是自秦孝公以來,法律雖嚴,但主要是維持秩序,民眾只要積極參與耕戰,犯罪率並不高,也不用擔心被法律懲處。

秦國統一以後,由於大型基建接連上馬,勞役多得不可計數,勞役一多,觸犯刑律的機會就增多,呈現幾何倍增局面。觸犯刑律的機會一多,加上連坐法,導致刑徒增多。光在驪山修陵墓的刑徒就有幾十萬。

而根據《連坐法》,一旦有牽連的人觸犯死刑,往往就要被處死一大批人,這讓百姓始終生活在死亡的恐懼中,感覺不到活路和出路。最終激起了大澤鄉的陳勝吳廣起義。

其三,重賦讓百姓貧困不堪。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修水利、修馳道、修陵墓、修長城、修阿房宮、還要南征北戰、還要巡遊全國……

做這麼多事都需要花錢,正常的稅賦遠遠不足以支付這麼龐大的開支,只能厚斂於民,不斷地加重民眾的稅賦水平,沉重的稅賦讓百姓越來越貧困,最後實在沒活路了,不得不鋌而走險。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後人在總結秦亡教訓時,往往歸罪於苛刑。其實商鞅之法除了《連坐法》以外,並無太大問題,就是《連坐法》,只要政策寬鬆,民眾也不會有大量無謂的“違法”行為發生,沒有違法行為發生,就不會觸發《連坐法》。

但是暴政特別是龐大的基建工程,卻讓民眾的勞役呈幾何倍增,同樣的就帶來觸發《連坐法》的機會幾何倍增。歸罪於法家其實是找偏了目標。

劉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認識到秦亡主要是暴政,而不是秦法,所以在奪取天下後,對秦法除了《連坐法》以外,全盤繼承,並且還讓蕭何在秦法六律的基礎上,制訂了漢法九律,比秦法還多三律。

劉邦不僅“漢承秦制”,而且還發展了秦法,這可能是許多人忽略的一個方面。

但是針對亡秦的暴政,劉邦是小心規避。既然秦亡於暴政,劉邦不能重蹈覆轍,因此他故破咸陽後,就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讓關中百姓休養生息,嬴得了關中的民心。關中百姓非常希望劉邦做關中王。劉邦後來從漢中打回關中後,獲得關中百姓的大力支持,關中成了楚漢對抗時劉邦的堅強後盾。在劉邦一次又一次被項羽打敗後,關中百姓不斷出人出糧,幫助劉邦繼續對抗項羽,就是希望劉邦得國後好實行仁政。

《史記.高祖本紀》: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立國後,也沒有辜負關中父老的願望,不僅定都關中,而且推行黃老之術,施行與民休息的“仁政”,輕徭薄賦,無為而治。黃老之術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才廢止。

二、楚漢戰亂導致民生凋弊讓劉邦休養生息

劉邦項羽滅秦後,項羽大封18路諸侯,百姓本來以為可以天下太平了。

但是當年天下就復又大亂,先是齊國豎起反旗,項羽北上齊地平亂。隨後劉邦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不久一路打到彭城。楚漢之爭為主的新一輪戰爭開啟。

楚漢之爭表面上是劉邦和項羽之爭,事實上是劉邦二次統一戰爭。劉邦通過四年的艱苦戰爭,不僅消滅了不可一世的項羽西楚集團,而且平定了三秦、三齊、魏、韓、趙、代、燕等諸侯割據勢力,使得天下重新一統。

因為楚漢戰爭是在反秦戰爭結束不到一年就發動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休養生息,又被捲入新一輪戰爭中。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楚漢戰爭是一個新階段。

但對於當時的天下百姓來說,年紀大的經歷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戰。秦始皇統一後,又有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之戰,還有比戰爭更折磨人、更消耗人的勞役。大澤鄉起義後,又是疾風暴風式的、席捲全國的反秦戰爭。在反秦戰爭中,項羽的暴行比暴秦有過之無不及,項羽屠城無數,縱火無數,離開咸陽東歸前,還一把火把咸陽宮、阿房宮都燒了。老百姓在反秦戰爭除了收穫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外,也沒得到什麼好處。

而楚漢戰爭又打得非常慘烈,人員傷亡非常大,僅彭城之戰中,劉邦和諸侯的56萬大軍就被項羽打敗,死傷不計其數。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劉邦兵敗彭城,士兵損耗得也差不多了,幸虧蕭何從關中又新徵了兵員補充,劉邦才得以繼續和項羽抗衡。同時,分兵派韓信去攻打各路諸侯,各方參與的軍隊達百萬人次。到最後垓下之戰時,參戰軍隊在50萬以上。死傷的同樣不可計數。

對百姓來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戰爭和勞役就沒停過,百姓和士兵厭戰慾望極強,厭戰情緒蔓延。

《史記.高祖本紀》: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饟。

劉邦也心知肚明,因此,垓下之戰一結束,立即休養生息,無為而治,以期讓凋弊的民生儘快恢復。其後雖然也發生了數起平定異姓諸侯王的戰爭,但都是規模較小的局部戰爭,而不是波及全國的戰爭,對百姓的影響不是太大。

三、平民出生讓劉邦非常體恤百姓疾苦、而節儉作為家風傳承四代

劉邦與項羽、秦始皇不同的地方在於,劉邦是平民出生,他對百姓有天然的親近之感,對民生有切身體會。

劉邦出身是農民,一開始結交的朋友都是屠狗吹喪的農民和市井基層人士。自己不喜歡務農,後來混了個灑水亭長,也只是屬於基層小公務員,管理的還是基層的社會治安。

劉邦對勞役有切身體會的,自己就服過勞役。還在服勞役的路上見過秦始皇出巡,發出了那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千古一嘆。

劉邦造反也與勞役有關,秦二世的時候,需要徵調沛縣一批勞力去驪山修陵墓,劉邦親自押送起程。出於對勞役的恐懼,路上有人逃亡,富有同情心的劉邦也沒嚴管,後來逃的人越來越多,劉邦“好人好事”做到底,乾脆把這些勞力都放掉了,自己躲進碭山裡,並在秦末農民起義的大潮中揭竿而起。

劉邦一路向西攻打咸陽的過程中,都以攻心為上,殺人為下。每下一城,都讓民眾安居樂業,不像項羽一路打一路屠城。因此劉邦非常得民心,西入咸陽,遇到的抵抗不多,得以先項羽入關。滅秦後,又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仁義之名更是遠播。

劉邦的親民還體現在與百姓沒有距離。他經常聽取小人物意見,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下天下後,劉邦本來定都洛陽,一個齊地戍邊的小人物婁敬路過洛陽,求見劉邦,當時已是皇帝的劉邦竟然破格接見,還好酒好飯地招待婁敬。婁敬給劉邦獻了三策,劉邦都照準:

  • 其一,定都關中而非洛陽。劉邦採納了,才有了長安。

  • 其二,移民關中。把六國貴族遷到長安一帶看起來,防止再造反,劉邦採納了。

  • 其三,與匈奴和親。劉邦本來不同意的,白登之圍後也採納了。

與匈奴和親,其實也是休養生息的保障。如果沒有這個政策,西漢政權能否保障先不說,漢匈戰爭一旦大規模開啟,民眾又將陷於戰火中,亡秦覆轍又將重蹈。

出生於平民的劉邦體恤民生疾苦,因此,寧願犧牲公主幸福,也不願意再讓百姓重陷戰火,這一和親政策為大漢與民休息嬴得了富貴的近百年時間。

出身平民的劉邦還有一大優點,就是非常注重節儉,不喜奢華。劉邦在出征剿滅叛亂的諸侯時,蕭何在營造未央宮,他回來看到未央宮太壯麗了,當時就大罵蕭何為什麼搞這麼豪華,蕭何說是為了顯示天子威嚴,劉邦才不生氣。

《史記.高祖本記》: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劉邦不喜歡奢華、崇尚節儉,這種良好的習慣形成了家風,傳到了漢惠帝、漢文帝身上,特別是漢文帝,穿的衣服都帶補丁,並且都穿粗布。

正因為漢初幾代皇帝都崇尚節儉,不喜奢華,因此也就沒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財政支出,使得國家財富快速積聚起來,民眾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改善。強漢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四、蕭何、曹參的堅定執行使休養生息形成接力

劉邦建國後,黃老之術成為治國之道,與民休息是國策!

黃老之術其實包括兩個方面:

  • ——政治上,無為而治。國家不干預民生,讓民眾自己憑主觀能動性大力發展經濟,能過無為而治,實現“無為無不為”的目的。

  • ——管理上,以法律為準繩。就是控制犯罪、懲罰犯罪,為“無為而治”提供製度保障,否則,對於犯罪也無為,那不是成了無政府狀態了?

劉邦制訂國策,執行主要是丞相。先是蕭何堅定執行無為而治政策,又在秦律的基礎上,修訂完善了漢九律,使漢律成為後世的法制基礎。

蕭何死後,曹參更是將無為而治發揮到極致。曹參當丞相是劉邦的遺囑,曹參當丞相後,整天啥事也不做,就是喝酒,白天喝、晚上喝。漢惠帝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讓曹參的兒子去勸曹參,結果被曹參一頓胖揍!

漢惠帝問曹參為什麼只喝酒、不理政。曹參以漢惠帝比劉邦、以自己比蕭何,說你不如劉邦、我不如蕭何,我們只按照舊規矩執行就行。執行有差錯,我有法律侍侯,執行無差錯,我就喝酒……“蕭規曹隨”的成語就這麼誕生了。

蕭何、曹參堅定接力休養生息政策,漢文帝、漢景帝時,繼續接力,這樣黃老之學、休養生息國策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

“文景之治”就在這個政策的推動下順利誕生了。

綜上分析,“文景之治”其實發端於劉邦,劉邦總結亡秦的教訓,又根據楚漢相爭民生凋弊的實際,制定了“黃老之術、休養生息”的國策,被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繼承接力後,又在蕭何、曹參等重臣的強力執行下得到有效推行,最終誕生了中華第一“治世”,也奠定了強漢的根基。


一葉碧雲


從春秋戰國到秦國大一統,老百姓經歷的戰爭和磨難摧殘太多,能夠遇到一個社會安定農業發達,善於求進的“欣欣向榮、治理穩定”社會是百姓們急切盼望的。與民休息、發展農業減輕徭役、賦稅、刑罰、注重教育禮儀推進,把百姓從戰亂貧窮的社會狀態中解放出來。

在劉邦推行黃老之木,奉行無為而治,與民生息治國方針設計理念,就奠定了“文治之治”的開端基礎。劉邦的這種理念設計,一邊是要鞏固漢帝國的統治,另一面是把百姓從戰亂中恢復過來,過上平穩安閒的生活。

秦始皇所實行的郡縣制,主要目的就是分散諸侯的權限,平息各地的戰爭,收奪權力分割,要全部向中央集權靠攏。

他雖然做了有利於封建集權統治的一系列改革法案,其中還是沒有處理好百姓生活狀況,諸侯的思想觀念改變,急於一時求成,形成所引發的一系列負面惡性循環。

秦始皇沒有分清老百姓的需求,只按他的思想要求所行事,沒有按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及諸侯思想觀念的需求。大搞功績建設(土木建沒)為自己樹立高大雄略的帝王形象。這已經脫離了現實生活需求。

一統天下後,並沒有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外徵內建,徵調大量勞役、增加賦稅,搞的全國百姓子離妻散,貧困飢苦。就會讓百姓、貴族、士族跟他政權產生尖銳的矛盾,站到對立面,引發秦未爆發各地起義反抗。

劉邦還是延續著“漢承秦治”,沿用秦法,綜合諸侯分封治,規避秦法暴使、缺陷,走秦亡的後路。劉邦在攻入咸陽時就“約法三章,讓關中百姓休養生息,從而贏得關中民心。這種做法所產生的效果,在劉邦反攻三秦之地時,得到百姓的擁護支持,就能快速打敗項羽的軍隊。

召諸縣父老豪桀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祥,偶語者棄市。王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曰,法三辛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

這就是劉邦在漢初時,就定下的規矩和施行的仁政,直到漢朝建立,從而剷除各方勢力,穩定政治。就開始大力推行黃老之術,實行與民生息,輕徭薄賦,無為而治。

蕭何封為丞相後,就是堅決執行休養生息之策,社會發展上不干預民生,讓民生憑主觀能動性大力發展經濟,無為而治。不能放任違法的行為,要以法規為準繩,控制、懲罰罪犯。在結合秦律的基礎修改缺失和不夠完善的法規。

曹參任丞相堅決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這個政策延伸一直在接力發展,更加鞏固完善,施行中不斷的修改其中社會不利和制約的法規。到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休養生息的延伸和擴張,從各個層面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劉邦結合亡秦的教訓及暴政理念的錯誤執行,從郡縣制和分封制相結合,從中取優淘劣,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與民生息,無為而治之策,發展經濟建設和文教推行。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刪除與修改與社會發展不利之策。從丞相到地方諸侯政權強力執行下有效推行,最終在文帝、景帝期間形成了“文景之治”,進一步鞏固了漢朝政權。

《史記·高祖本紀》


斌哥居丹霞


被歷史所稱道的“文景之治”是孝文、孝景父子兩代帝王掌政的時代,歷時近四十年,人口增長,經濟復甦,國庫充盈,社會安定,儘管因工商業主的崛起和權貴的搜奪有貧富懸殊之弊,諸侯國的幾次叛亂形成局部的震盪,但中央政權日益鞏固,社會依然充滿了活力。

歷史有很多的偶然性,一連串的偶然性規定了歷史的走向。呂后死,諸呂滅,倘若庶子外王劉恆沒有入主朝廷,用他寬厚仁愛的性格和持重穩健的國策開其端,其子劉啟自然也不能繼位人主承其續,那麼,歷史上也就不會有什麼“文景之治”。

劉恆之被選為新君,自然因為他作為高祖劉邦活著的兒子排行居前,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為有一位起兵討呂的高祖長孫齊王劉襄同樣有競爭力。由誰入繼大統,是權臣們根據自身政治利益反覆權衡的結果,任何具有皇家血統的劉氏子孫都可能成為新的君主。

劉恆歷史有很多的偶然性,一連串的偶然性規定了歷史的走向。呂后死,諸呂滅,倘若庶子外王

劉恆沒有入主朝廷,用他寬厚仁愛的性格和持重穩健的國策開其端,其子劉啟自然也不能繼位人主承其續,那麼,歷史上也就不會有什麼“文景之治”。

劉恆能夠勝出,他的母親薄夫人為其加了關鍵的一分,這一點,薄夫人本人不知道,但恰恰是因為她,才成就了其子孫後來的帝王之業。不止是她,文帝之後景帝之母竇太后同樣重要。

薄夫人,高祖劉邦之姬,文帝劉恆之母。生於秦代,其父吳人,與原來魏國宗室之女私通生女。不久,其父死,葬于山陰(今之紹興)。此時六國已滅,秦皇一統,薄氏女在這樣的時代漸漸長大。至秦二世,天下叛秦,諸侯蜂起,已滅六國

想趁機死灰復燃,魏豹起兵,自立為魏王。薄女之母原既為宗室女,當然知道女子入宮乃是博取富貴權勢的最佳途徑,於是,將女兒送進了魏王宮。有相者許負,為薄姬(魏豹之姬)相面,雲將來當生天子(此姑妄聽之)。

當時項羽和劉邦相距榮陽,楚漢戰爭處於相持階段,勝負未分。魏豹本是漢之盟友,幫助劉邦打項羽,及聞許負言,心中竊喜,沒想到薄夫人後來成了劉邦的女人

竇太后,文帝劉恆之後,景帝劉啟之母。呂后當政時,竇女以良家子選入宮中。竇皇后有一個弟弟,名叫竇廣國,四五歲時,被人販子拐賣,家裡遍尋無果。廣國連著被轉賣十多家,到了宜陽,為其主人進山燒炭。夜宿崖畔下,山體崩塌,所宿百餘人盡死,唯廣國得脫。大難不死,求人算了一命,說不久將要封侯。

廣國流落長安,聽說皇帝新立了皇后,皇后早年家在觀津,竇廣國被拐時年雖小,還記得家鄉和自己的姓氏,猶記小時與姐姐採桑,從樹上摔下的往事,於是上書自陳,說當朝皇后是自己的姐姐。皇后言於文帝,立即召見,所言父母家鄉皆合。又問及當年情景,廣國說起姐姐被徵入宮的往事,說姐姐臨行前和我訣別在官家傳舍之中,曾要了一個澡盆給我洗了澡,又親自餵我飯,這才哭別而去。

竇皇后聞聽,抱著弟弟大哭,姐弟相認,左右的人無不下淚。這個“三言二拍”中才有的故事並非小說家言,而是記於正史的。

竇廣國自此封侯驟貴。竇氏有三人封侯,除竇後之弟廣國封為章武侯外,她的一個遠房侄子竇嬰在吳楚七國叛亂時為大將軍,破吳楚有功,封為魏其侯。至漢武帝時,竇嬰還當過丞相,後被武帝所誅。竇皇后,景帝時為太后,武帝時為太皇太后,高壽,得三朝之尊。

晚年時因患青光眼,雙目失明。她篤信黃老之言,所以,為帝王的兒孫都要讀老子的書,對漢初朝政有重大影響。

《漢書·儒林傳》記載一個有趣的故事: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博士轅固生,轅對曰:此乃民間私家之言耳。他的話是對老子之書的輕蔑,認為不足以作為王朝施政的指導思想(王官之學)。

竇太后大怒,其喜怒塑笑不僅關乎朝政,關乎大漢帝國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還關乎一些人的身家性命。

竇太后直到晚年,對朝政還有決定性的權力。

薄、竇二後,不僅因為她們生育了文、景二帝,也因其性格、好惡乃至個人命運戲劇性的變化決定了漢王朝的歷史走向。


歷史天天說吧


文景之治”是指在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漢景帝(公元前140年)兩代帝王的統治下所出現的那段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時期。“文景之 治”是中國古代社會出現的第一個太平盛世,它是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論指導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稱做“黃老之治”。

    在漢朝建立之初,社會經濟極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黃老之術,採取“與 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種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生產逐漸得到恢復 和發展,整個社會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 可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也大大增強, 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更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 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景之治的出現說明道家的黃老之學對恢復社會生產、迅速提升國力、改 善人民生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對封建王朝政 治決策的巨大影響力。


放學別走我去叫人


文景治之出現的歷史背景

1.社會安定,安定的社會環境給發展農業生產提拱了寶貴的時間,追求財富成為社會風氣。

2.統治階級重視農業生產,生產工具有了明顯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重農抑商,政策調整成功,重視水利灌溉,確保了增產增產增收。

4.人口的增長,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5.封建社會的制度優越性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6.土地掌握在農民手中,農民有高度的經營權和支配權。

7.處在歷史發展的上升期,統治階級與農民協調配合,抓住了歷史機遇。


許傑95


 話說推翻秦朝暴政之後,又爆發了許久的楚漢戰爭,後來劉邦獲勝成立漢朝,劉邦也被稱為漢高祖。雖然劉邦上任之後勵精圖治,但是國家,百姓都苦於戰亂,很難在一定時間內恢復元氣,經濟蕭條,民生哀怨!

  劉邦死後。剛成立的國家又經歷了系列的小規模動盪,史稱諸呂之亂,在經歷了這些動盪使得剛得到恢復的國家又面臨的極大的危機,農民食不果腹,傳聞更是出現了“人吃人的可怕事件”後來眾人推舉劉恆即位稱為漢文帝,平定了諸呂之亂。漢文帝時期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才穩定了動亂的國家局面。

  後來漢景帝劉啟上位之後吸取秦朝衰敗的教訓,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賦稅勞役,政治上實行無為而治,注重以德服人,使得國家經濟方面得到蓬勃發展,雖然經濟得到大幅度恢復,但是國家憂患尚在,各諸侯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強,這對中央集權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後來頒佈法令收回了各個諸侯國的官職任免權只保留了收稅的權利,雖然如此,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後來推行的措施只能恩施並重逐步收回權利。

  內憂解決之後外患依舊存在,匈奴看到西漢這塊肥肉還是蠢蠢欲動,但是此時的漢朝也不是軟柿子,部隊積極準備反擊,促使匈奴只能在邊疆活動,為了避免匈奴的騷擾只能用和親的政策去緩和關係,但是老單于(匈奴的首領)死後,新的繼任者不買賬,依舊對漢朝發起了戰爭,但是漢朝也是積極備戰,新首領看到漢朝防備力量精良便作罷,後來漢景帝對匈奴也採取一系列的經濟聯合措施,使得在雙方在關係上得到很大的緩和,最終內憂外患都得到相對的解決,漢朝也達到了相對的穩定發展,歷史上也稱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為後世的漢武帝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也是功不可沒!

  小編覺得文景之治時期兩位皇帝做的都是值得認可和肯定的,最起碼我覺得他們在外交方面就做的非常好,總結出來就是能好好談就不動手,真動手咱也不怕!真的是為百姓著想,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小編為這兩位皇帝點贊!






超越搞笑坊


“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個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個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這個盛世之所以出現的重要原因。然而,當一些歷史老師在給孩子們講這個“治”的時候,卻讓孩子們非常迷茫。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內容。

一是“輕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徵集起來,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邊防設施,修皇家宮殿等等。

在徵集老百姓的過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義務勞動,也有一些會發一定的補貼。不過這些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國家建設。

而“輕徭”,就是很少徵集老百姓幹這些事,當然也就是很少搞國家建設。

二是“薄賦”。“賦”就是稅收。“薄賦”就是減免稅收。漢文帝在位期間,有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漢文帝十三年的時候,還全年免田稅。

漢景帝雖然在收稅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漢文帝的政策。

三是“減刑”。秦朝的時候有很多嚴酷的刑罰,漢文帝的時候,把很有嚴酷的刑罰都減輕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宮”這樣的肉刑,漢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節用”。也就是從上到下講究節約。漢文帝非常講究節約,他在位期間,基本上沒有修過什麼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時候甚至穿著草鞋上朝。

如果我們仔細看上面的四條措施,我們會發現,其實根本就不叫什麼措施。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不做事。或者用一個比較書面的語言,就叫做“無為而治”。

我們都有個概念,一個政府要把當地的經濟搞上去,那必須大幹苦幹。修橋補路,搞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推進等等。只有這樣搞,經濟才上得去。

但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訣竟然是“無為而治”,竟然是“不治”,這個怎麼還能稱作“治世”呢?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說沒有提倡的東西。“文景之治”的時候,非常提倡一點,就是“德”。選拔官員的時候以“德”為先,官員要做道德修養的表率,同時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過,“德”卻是屬於文化的範疇,是務虛的東西。這對促進經濟的發展,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所以說,當孩子們在學習這個“文景之治”的時候,會覺得迷惑不解。歷史老師在講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有些說不清,因為實在沒什麼“治”可講。

然而,恰恰是什麼也不做的“無為而治”,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理經驗。

中國古代社會和其他地區的古代社會不一樣。比如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社會,其能夠強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戰神。只有出現了戰神,他才能帶著大家結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狀態,征服別的地區。這樣,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會才會出現盛世。歐洲古代,由於處在非常複雜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國北方的遊牧社會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臘能打,所以戰勝波斯,強盛起來。羅馬能打,所以戰勝希臘,強盛起來。英帝國能打,所以到處都是其殖民地,讓它強盛起來。

但是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社會。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讓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糧食生產自然就會豐收。糧食生產豐收了,人們自然富裕。人們富裕了,國家自然會強盛。

所以說,不做事的“無為而治”,恰恰就是“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治”。

當然了,這一條經驗,其實並不適合現代。因為現代社會是工業社會。工業社會,要是不做事,搞無為而治,那就只有落後。當然了,雖然不該“無為而治”,卻也不該折騰老百姓,“文景之治”的經驗,也是應該借鑑的。


海洋說歷史


導語:文景之治是在公元前180年-141年的漢朝初期,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生活穩定,這段時間被史學家稱之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現總結起來有幾方面的原因

漢文帝影視劇照

1、西漢統一後,社會穩定,沒有大規模的戰爭

從春秋開始一直到楚漢爭霸,中原地區一直處於戰亂紛爭之中,戰爭的破壞力是巨大的,戰爭直接消耗的是人口和經濟,其次的影響是人民沒有一個穩定的生產環境,而且時刻要面臨著破壞和掠奪!

春秋時期,全國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各諸侯國又有著獨立的政治和權利體系,周朝中央政府根本沒有權利和實力約束地方諸侯,各諸侯國之間開始大魚吃小魚的兼併現象;從此中原大地戰火紛爭,各路英雄稱霸,所謂的都是自己的王圖霸業,那會管底層民眾的生死存亡和修養生息!

通過不斷的蠶食和兼併,到了戰國時期,諸侯數量減少了很多,但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征伐從未停止過,通過征戰和兼併最後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史稱“戰國七雄”!七國之間的戰爭就從沒有停止過,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結束了戰亂紛爭!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什麼道義和信義可言,各國所追求的不過是利益!

春秋時期諸侯國圖

秦朝統一後,整個社會還沒來得及恢復發展,又滅亡了,同時秦朝的暴政和嚴酷的律法使得民眾沒有機會喘息,天下又陷入了戰火之中,直到西漢統一之後,才結束了紛爭,天下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來發展!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五百多年的歷史中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底層的民眾一直生活在戰亂之中,生產疲憊!西漢初期雖然邊關不穩定,但漢朝採取了和親的懷柔政策,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中原腹地迎來了一個穩定平和的發展環境!

古代戰爭圖

底層民眾是國家的基礎,他們從事生產勞動,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保證,連年的戰爭不僅損耗了青壯勞動力,更消耗了經濟和糧食!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空氣和陽光,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西漢初年的社會穩定、沒有戰爭紛擾給文景之治提供了發展的土壤和陽光!

2、西漢初期的統治者都執行與民修養和鼓勵、恢復農業生產的國策

古代農民耕田圖

我們去讀西漢初年的歷史,就會發現一條,從漢高祖劉邦、呂后、文帝到景帝都在不斷的減輕賦稅,以恢復、鼓勵農業生產為最主要的國策!而飽受戰亂之苦的底層大眾更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

  • 劉邦建立西漢後,與民修養,減輕稅賦,採用十五稅一的制度;釋放奴婢,復原士兵以解放生產力,給他們土地和住宅,讓他們從事生產勞動;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提倡節儉,加重商稅減輕田稅!又廢除了秦朝的苛法,使民心歸附!
  • 呂后掌權後,繼續重農之國策,放寬經商政策;繼續實行劉邦的十五稅一政策,詔令全郡國“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以免除徭役為優惠鼓勵農民從事生產
  • 漢文帝寬儉待民,其性又溫和節儉!漢文帝廢除連坐法,懲治社會上奢華靡費的風氣;繼續減輕賦稅,到三十稅一,減輕徭役,規定成年男子每三年服役一次,達到了中國曆朝歷代田稅徭役的最低水平;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川林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和發展漁業;在漢文帝的執政下,國家日漸富強!
  • 漢景繼位後繼續推行重農的國策,沿用文帝時期的田賦和徭役政策,並鼓勵民眾開荒墾殖,將土地租給沒有地的人;漢景帝多次下令郡國以勸勉農桑為重;以法律手段打擊擅使民力的官員,曾兩次下令禁止穀物釀酒!

西漢初年的統治者都執行重農的國家政策,鼓勵支持農民的農業生產,不斷的減輕賦稅和徭役,讓民眾有足夠的生產時間和生產的積極性;可以說西漢初年與民修養、重視農業的國策為文景之治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3、西漢時期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漢宮殿圖片

西漢建國後採用了秦朝時期的郡縣制,又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諸侯國,形成了郡國制的政治體系;相比之前的政治體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國家政令可以統一有效的執行!

  • 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各司其職,權責分明,權利又相互制約,大大提高的中央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
  • 地方實行郡國制,中央制定的政令由地方來負責執行,通過對地方治理的情況來考核地方官員的執政能力和升遷任用;對於諸侯國,中央派相國來監督和制約各諸侯王,使得中央政府的政令在地方政府能夠有效的執行!
  • 相對於之前的分封制,郡國制極大的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雖然郡國制有很多的弊端,但對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判2000年前的郡國制,如果那麼簡單,西漢初年直接使用今天的制度豈不是更加的完善!

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對地覅昂政府控制力加強,政令能夠統一有效的執行,這為文景之治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英雄也是罪人

春秋戰國到楚漢爭霸英雄人物輩出,但哪個英雄不是雙手沾滿了鮮血,踏著萬千骸骨成就了英雄霸業之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英雄也是罪人!

白起為千古傳頌的英雄,甚至得到了“人屠”的稱號,長平一戰就坑殺了40萬趙軍,這40萬趙軍全是青壯年勞動力,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尤其是在人口少、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項羽滅秦一戰,坑殺了20萬秦兵降卒,西楚霸王戰神之民無愧,英雄之名卻不見得實歸!

白起影視劇照

結語

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繁榮鼎盛的頂峰點,它的出現是西漢初年的統治者經過多年恢復和發展才積累起來的,就像生物離不開水、空氣和陽光一樣,文景之治的出現得益於統治者重視農業的國策和當時穩定和平的社會環境,他給久經戰火荼毒的百姓給了一個穩定、有希望的生存環境,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過上小康,但絕對能過上安穩、不捱餓的生活!戰爭才是摧毀一切的罪魁禍首!


小任淺談史


“文景之治”是指在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漢景帝(公元前140年)兩代帝王的統治下所出現的那段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時期。“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社會出現的第一個太平盛世,它是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指導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稱做“黃老之治在漢朝建立之初,社會經濟極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黃老之術,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種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整個社會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也大大增強,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更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景之治的出現說明道家的黃老之學對恢復社會生產,迅速提升國力、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對封建王朝政治決策的巨大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