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导语:从六世明君与六国君主对比,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秦国从富强到崛起,六国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大秦帝国》一共分为四部,分别是裂变、纵横、崛起、天下,其实讲的是,战国时期,地处西北边陲贫弱秦国,从秦孝公起,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从一个贫弱国家,到崛起强大,最后统一天下的历程,这完全是一个屌丝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成就事业的逆袭过程。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统一天下,与其出现罕见的六世明君不无关系,从战国初期的六国卑秦,到战国中期的强大崛起,到战国末期的所向披靡,秦国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更非一人一事之功,这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秦各代君主都毫不懈怠,励精图治,最终实现统一。我们先来了解下秦国的六世明君: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秦国六世明君

  • 秦孝公: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秦孝公选择了商鞅的法治变法,推行霸道政治,奖励耕战,将秦国带向了强大之路;富国强兵后的秦国,率先对魏国发起进攻,三次大败魏国,夺回河西部分土地;在外交方面,秦国实行了与中原各诸侯国平等外交,取得了与各诸侯国的平等地位;秦孝公又将都城迁到了咸阳,使得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处于战略优势地位,为秦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秦孝公统治的二十余年里,秦国改变了落后面貌,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初步奠定了“秦向东以制诸侯”的发展雏形。

  • 秦惠文王,为秦国开疆拓土建立大后方

秦惠文王对外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经过张仪的连横策略牵制其他诸国后,开始对魏国发动战争,夺取河西之地作为秦国发展的大后方,此外,秦惠文王又北灭义渠,南并巴蜀,进一步拓展秦国版图。

随着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强国之路已变为东出之策,使得秦国被东方六国所忌惮,他们采取联合的方针来抑制秦国的扩张;面对各国在苏秦组织下的合纵攻秦的态势,秦惠文王及时采取有效的战略部署,推行张仪的连横政策争取盟友以化解合纵策略;先后麻痹收买魏国,又欲联楚攻齐,又不惜分一半汉中土地给楚国,达到同楚结盟的目的。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在中原诸国的君主博弈期间,秦惠文王巧妙地运用多重战略方针,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三次攻打赵国,两次大败楚国,进一步开疆拓土;秦惠文王是秦国的一个王,使秦国地位大为提升,推动着秦国向统一大业迈进。

  • 秦武王打开东进之路

秦武王不仅要当诸侯国盟主,更希望坐上天子的宝座,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为了完成这一伟业,他先后进一步平定巴蜀地区的割据势力,又征伐西戎,保证秦国后方安定后,才逐步开展角逐中原的战争,如果说秦惠文王打通了东进之路,那么秦武王夺取宜阳后,秦国进一步在中原站稳了脚。

秦武王嗜好武功,最终因举鼎,力不能及而丧失性命,但秦武王并未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耗费国力,在保持国力的基础上,却打开了东进之路。

  • 秦昭襄王,奠定统一基础

秦国之秦孝公起,共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统一天下,而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一年,由此可见,秦昭襄王的统治对秦国发展之关键;秦昭襄王继位时,齐国秦国分别是东西方霸主,秦国的东进步伐受到以齐国为首的诸国势力制约,甚至其他六国联合起来攻伐秦国,使秦国暂时失去优势,特别是赵国实力迅速上升后,成为左右战争时局的重要力量,如何避免诸国的联合打击,如何继续推进东进统一,面对这种情况秦昭襄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秦昭襄王善于把握时机,消灭强国,他先化解以齐国为首的五国攻秦事件,又联合诸国攻齐,摆脱东西对峙的格局,又通过对楚国的利用,对赵国的反间计,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打垮赵国,从而使秦国占据了兼并六国的绝对优势,特别是长平之战,基本扫清统一路上的障碍,使六国再也没有与秦国相抗衡的能力。

  • 秦庄襄王,稳步推进统一进程

秦庄襄王继位为王极具传奇色彩,他本来在赵国当质子,在吕不韦的精心运作和帮助下,他才得以最终登上王位,他是秦国完成霸业前的一位君主,重用吕不韦为使秦国经济得到很大发展,除此之外,吕不韦的还对秦国的内外政策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军事方面,秦庄襄王恩威并济,他并没有对周室赶尽杀绝,而是维持着周室有名无实的君王,他想名正言顺地接替周完成统一大业,此外,秦庄襄王,不断对韩国、赵国、魏国发动进攻,夺取土地继续将领土向东推进,每夺取一处,都设置郡进行管理,稳步推进秦国统一进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比较短,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巩固秦国各项统治成果,延续了秦国的优势,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国家形式和扎实的国力基础。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秦王嬴政,历时十年统一中原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历代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经过历代君主奋力推进后,终于在秦王嬴政得以实现。秦王嬴政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与“奋六世之余烈”所打下的基础有关,更与手下的谋臣武将有关;秦王嬴政手下有李斯、尉缭、姚贾、顿弱等一大批谋臣辅佐,军事上有王翦、蒙恬、白起等这样盖世名将攻城略地,助秦统一。

此外,秦王嬴政具有杰出的军事战略,在统一战争中,总体战略安排和进攻目标的选择上,他听取尉缭建议,花重金离间六国权臣,从内部瓦解帝国,例如赵国听信谗言杀害了唯一能带兵抵抗秦国的名将,李牧;又以同样的手法离间齐国不助五国伐秦;另一方面秦王嬴政还实行远交近攻,从中央突破的战略方针。

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兼并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结束了春秋分裂割据的战国时代,顺应历史潮流,满足了人们摆脱乱世的愿望,实行了大一统国家;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正是秦国数代君主努力的结果。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在同一时期,山东六国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连续不断地出明君,持续推动国家发展,持续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往往是出现一个明君,将国家实力推向一个高峰,之后便来一个庸君,或者昏庸之君,废止改革变法,甚至将发展成果毁坏殆尽,这也是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最终衰亡的重要因素。我们来了解下山东六国: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六国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 魏国最早称霸,人才流失,政局振荡

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春秋霸主晋国的衣钵,魏国在魏文侯时期推行李悝变法,军事上进行吴起变法,开启了战国变法的先河,不仅国力增强,军事实力也壮大,灭中山,向西夺取秦国河西之地后,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还十分重视人才,大批能人志士汇聚到魏国。

魏武侯是一个有谋略、有抱负的君主,但在对待人才上,在任贤使能上比魏文侯逊色得多,魏武侯任人唯亲,导致大批人才流失魏国,就连吴起也去了楚国,此后,魏国发展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

好战的魏惠王,没能继续进行变法革新,性格狂妄自大,将魏国放到了诸国的对立面上,拉开了魏国盛极而衰的序幕;魏惠王没有扭转魏国人才流失的局面,反而独断专行,又导致大批人才流失,这些人才反而是秦国、齐国、楚国崛起的有生力量;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后,魏国的霸主地位被齐国取代。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此后,魏国又历经魏襄王到魏王假等五代君主,没有出现雄才大略,懂得任贤使能的君主,反而多狭隘多疑的君主,这些君主胸无大志,抱残守缺,在与秦国展开合纵连横交锋时,总被离间计所瓦解,导致战争屡屡失败。

  • 齐国:最强的诸侯,不战而降

战国时期,当秦国正在进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上升是,齐国在齐威王的统治下,国力达到全胜成为战国第一强国,齐威王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君主,他秉承“尊贤尚功”的传统,推动齐国各项改革,在内政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

齐威王对稷下学宫加以发展,为齐国聚集众多的人才,并且他用人从不问出身,邹忌、淳于、孙膑都受到齐威王重用,为齐国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凭着出色的谋臣武将,齐国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败魏国,使魏国跌落霸主神坛,而齐国成为新的霸主。

齐宣王继位后,积极发扬重视人才的传统,稷下学宫发展至全盛,齐宣王是一位任贤使能,勇于接受大臣进谏,他本来能延续齐国优势,完成统一霸业,然而他在推进霸业的过程中却屡犯致命错误,齐国没有参与公孙衍发动的六国合纵伐秦,导致合纵国以失败收场,此外,齐国又趁燕国内乱占领燕国,得罪了其它诸国,使得齐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又与燕国结下了仇恨。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齐宣王滥用武力,耗费国力,又四面树敌,彻底丧失与秦国对峙的机会,后来的齐湣王更是昏庸无能,刚愎自用,鼠目寸光,竟然听从苏秦建议,导致五国伐齐,几乎将齐国带上灭亡之路。

后继位的齐襄王虽然依靠大将田单收复部分国土,但面对山河破碎,百废待兴的现状,齐襄王缺乏挽救齐国颓废的雄心,没有采取有效政策,面对气吞山河的秦国,无所作为的齐国只能等待灭亡的命运。

  • 楚国:传统大国、霸业中断

战国时期,楚国在楚宣王、楚威王带领下楚国国力达到全盛局面,楚宣王时期,君臣团结,军事实力强大;当时魏国是霸主,楚国为了牵制魏国,则围魏救赵,有联合齐国牵制魏国;对外虽然没有过多的主动扩张和兼并,但雄踞南方的楚国历来被中原诸国所忌惮。

楚威王时期,积蓄国力,适当地变防守为进攻,将楚国发展带入全盛,他审时度势,徐州之战大败齐国,将势力扩展到泗水之上,向东大败越国,向西臣服夜郎国,进一步开疆拓土,使楚国成为疆域最广阔的国家。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后来的楚怀王,偏信偏听,不分是非,毫无全局意识,将楚国的优势逐渐丧失殆尽;在外交策略上,更是失败的典型,不从整体利益出发,在合纵连横中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昏招出尽的楚国差点被沦为各国攻击的目标,对外战争连连败北;楚怀王时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阶段。

楚怀王之后的顷襄王,楚烈王都是不思进取、昏聩无能的君主,强大的楚国最终葬送在毫无复国斗志的君主手里,尽管楚国在灭亡时,仍然拥有一定的战斗力,秦国曾耗费六十万兵力才灭掉楚国,但自从楚怀王后,楚国霸业就中断了,自然就避免不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 昙花一现的赵国、韩国、燕国

作为战国七雄的赵国、燕国、韩国,就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国家实力来说,几乎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机会,但在七雄争立的局势下,他们凭着外交手段,合纵策略,对战国时局还是起到相当的制约作用。

赵国崛起较晚,凭借英明君主的统治,国力后来居上,实力强盛,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有步骤,有战略的开展军事改革,军事实力迅速提升,赵武灵王趁机东扩胡地,吞并中山国,使赵国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强国。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后继的赵惠文王任乐毅为相,廉颇、乐乘为大将,蔺相如为上卿,赵国军力如日中天,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此外,赵国在赵奢的治理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继续保持大国的地位。

但赵国的强盛并没有延续下去,赵孝成王继位后,重用亲贵,腐朽昏庸,长平之战的惨败将赵武灵王的功业化为乌有,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国土大片流失,军事力量衰弱,彻底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可能,后继者赵悼襄王、赵幽缪王都是昏庸之主,国内君臣离心离德,大批有真正实力的臣子被残害,最终赵国在历经三代昏庸君主的统治下,被秦国灭亡。

  • 韩国术治变法,国力短暂强盛

三家分晋后,韩国国势最强,特别是韩昭侯时期,申不害,进行术治变法使韩国国力得到巨大提升;但与秦国变法不同的是,韩国的改革并没有持续坚持下去,在韩昭侯末年,就不再坚持秉承以往的治国原则,申不害变法半途而废。继位的韩宣惠王,虽然在五国相王中称王,并不是韩国国力强大的结果,而是齐、楚、魏等国拉拢韩国一起抗衡秦国的无奈之举。

面对秦国进攻宜阳的危局,韩宣惠王却选择相信楚国开的空头支票,结果导致韩国孤立无援,秦国轻易攻取宜阳,本来并不强大的韩国从此沦为弱国,在外交上屡被大国利用,特别是被秦国利用,后来的韩国君主都没有采取有效统治措施缓解韩国危机局面。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韩桓惠王甚至连出昏招,派间谍水工郑国帮秦国修水渠,以“郑国疲秦”的计划拖垮秦国,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没有达到目的,还帮助秦国修成了泽被千年的郑国渠,加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而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

  • 燕国君主无作为

燕国的弱小与几任君主的无作为有很大关系,先是历经无能的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闹剧,导致内乱,齐国趁机落井下石占领了燕国国都,燕国国力大为衰退;燕昭王即位后,面对残局,励精图治,任贤使能,乐毅、邹衍、剧辛等名士纷纷前往燕国,在这些能臣的辅佐下,燕国一度呈现出繁盛局面,甚至差点灭亡强大的齐国,报了一箭之仇。

但燕昭王之后,燕国再未出现明君,燕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代替乐毅,使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的胜果化为乌有,后来的燕国国君,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三代国君都不具有雄才大略,被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所利用,燕王喜自不量力挑起对赵战争,耗费国力,使得本来就弱小的燕国,更是疲惫不堪,最后被秦国吞并。

综述

笔者认为,在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崛起前,楚国就已经称王,拥有辽阔的疆域,深厚的国力基础,一直到秦国统一前,楚国都还保持强大的国力;魏国是战国初期第一个霸主,魏武卒战无不胜,时常敲打秦国,使秦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是大国,自马陵之战后,齐国与魏国平分天下,直到战国中期,齐国仍拥有与秦国相抗衡的实力。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战国七雄中,最后崛起的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是当时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国家,由此可见,除了秦国外,魏国、赵国、齐国、楚国都曾拥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却与统一大业失之交臂,与“奋六世之余烈”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国相比,君主是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

讨论

笔者认为,战国七雄都曾出现过英明的君主,都拥有过统一的雄心壮志,将国家发展至全盛阶段,但六国与秦国不同的是,英明君主的功业总是后继无人,国家实力总是昙花一现,更有甚者,下一任或几任昏庸君主,总是轻易地将前任英明君主的发展成果化为乌有,导致国家发展不前,逐渐走向衰败。

正是秦国实现了善人治,自秦孝公后连出五代君主,即使是秦宣太后把持朝政时期,也为秦国开疆拓土,坚持法治改革,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也一直推动着秦国向前发展。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朝着统一大业这一个目标坚定地奋斗着,没有出现昏庸之君阻碍统一大业的完成,秦国正是这样从富强,到崛起,最后统一天下,完成霸业的使命的。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韩非子》、《汉书》、《尚书》、《淮南子》、《吕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