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封建王朝首位白手起家君主,开启汉王朝

前几天聊了不少刘邦创业团队成员的事,今天聊聊这支团队的灵魂人物——刘邦。作为老板的刘邦是如何开创一个新的帝国,仅仅用运气可能说明不了。

秦朝的建立大多是靠祖辈的奋斗,而西汉的建立完全是刘邦的自主创业,其祖辈可没有给他留一点遗产,但就是他建立了一个新帝国。刘邦可以算是帝王中的草根,也是白手起家创业的典型,文武不兼备的他,有他那些文武大臣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个团队中最核心的因素。


刘邦:封建王朝首位白手起家君主,开启汉王朝

刘邦


◎不看史书吹捧,瞧瞧出身

如果将刘邦与秦朝开国皇帝嬴政相比就会发现二人出身的巨大落差,嬴政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而刘邦是农民的儿子,这么一比,刘邦的起跑线最少落后别人一大截。

刘邦一开始就是个无业青年,后来混进秦朝的行政体系之中,但不过只是个亭长,属于乡镇干部。位置虽然低微,可刘邦依然是个有梦青年,不然也不会在遇到嬴政的出游部队后说出这样的话: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而刘邦的梦想似乎随着天下大势一起开始朝实现的道路上前进,毕竟有许多事预示着刘邦的不平凡。

预示一:大腿有七十二颗痣

据说刘邦的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一般人身上的痣不少在同一区域集中这么多,所以这一点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中会自动被人们归为异常的范畴。

预示二:吕公嫁女儿吕雉

在刘邦还没有一点发迹的迹象时,吕雉的老爸就看出刘邦的不同,硬是要把女儿嫁给他,按吕雉的老爸的意思就是刘邦日后要发达。

刘邦本身的职位是亭长,所以要把朝廷押送人去骊山,但很不巧的是人到半路上基本跑完了,这件事直接促使刘邦由秦朝行政体系低级官员变为山大王。

刘邦在芒砀山成立了临时的小团队,其实刚开始刘邦做这一举动并无实际的目标,唯一的动因就是没有完成任务是要挨刀的,既然都是一死,何不自己创业试试看呢。

在刘邦小团队成立不久后天下大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就是秦末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先驱者陈涉吴广引领潮流,引起天下轰动,刘邦的老家沛县也受到这股潮流影响。

既然是起义,那么就是需要带头人。沛县县令本来想自己干的,但他怕失败,所以也拒绝萧何和曹参提出让刘邦回来的意见。县令不想干,但县城里刘邦的那些老朋友可不答应,想尽办法迎回刘邦。

刘邦回来之后,沛县群众的热情高涨,都想跟随天下大势。此时可以说沛县里面有两股势力,一是萧何和曹参为代表的秦朝地方官吏,二就是刘邦,在杀了县令之后,这两股势力起义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接下来就是选谁作为这支起义团队的领袖。

在当时的环境下,最有资格的三位候选人就是萧何、曹参和刘邦,可最后萧何和曹参都没有参加选举。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秦朝的法律规定造反是灭族的大罪,所以萧何和曹参在这里把机会让给了刘邦,刘邦也没有推辞,一是他的梦想决定了他必须是领导,二是他本身已是死罪。


刘邦:封建王朝首位白手起家君主,开启汉王朝

秦末


◎从沛公到汉王

刘邦一开始在沛县起义,靠着亲戚朋友和老乡搭建起一支具有规模的小团队,刘邦称沛公。既然大家如此拥戴刘邦,他自己也准备好好大干一场,这样刘邦算是正式走向反秦起义的道路上。

虽然刘邦在沛县组建了团队,但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他们的力量还是不够看的,如果不依附大团队,那么他们随时会被消灭。

在诸多起义队伍中,刘邦选中了项家团队,也就是项梁项羽领导的队伍,他们的整体实力比刘邦团队高出不少。而从地理位置上看,项家团队离刘邦相对近一点,这样沟通联系也是非常方便的。

刘邦与项家团队合兵之后,项家团队选出名义上的老板楚怀王,所以刘邦表面隶属于楚国,但实际上是挂靠项家团队。

起义的目的是灭秦,所以攻秦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于是一场友谊赛开始。比赛的双方是刘邦和项羽,楚怀王是名誉裁判,而比赛奖品是关中王的称号。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按照实力对比,其实刘邦是处于劣势的,但似乎上天站在这个左大腿有七十二颗痣的男人这边。在刘邦和他的小伙伴的努力下,他们进入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惜刘邦还是输了,只因为刘邦是跟真正的裁判在比赛。

所以刘邦虽然率先到了这场友谊赛的终点,但他依旧是第二名。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刘邦被封为汉王,当时起义军控制版图的西南方,也是众人都不想去的地方。

但也就这一刻开始,刘邦的目标不仅仅再是个关中王这么简单了,而是要与项羽真正的赛上一场。

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率领更加成熟强大的团队突破项羽的包围圈,再次到达关中,一场历时四年的比赛开始,比赛最终结果只能活一个。

此时的刘邦团队再也不是当时那个小团队了,刘邦麾下已经聚集一批人才,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周勃等。再对比项羽团队,似乎开始走下坡路。

四年的时间只为垓下之战,当四面楚歌响起时,可以说是刘邦团队奋力的最后一击,刘邦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刘邦:封建王朝首位白手起家君主,开启汉王朝

刘邦与项羽


◎帝王之领导力模型

公元前二零二年,刘邦称帝,这是他创业的最终目的地,他也实现了当时看嬴政出行所发出的感慨。

刘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去过多分析,单从其领导力这一方面去看他如何带动整个创业团队。

当刘邦说出: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其实并不是刘邦在自谦,而是他如实地说出了他自身所不具备或不太擅长的能力。汉初三杰在其自身领域都是首席人物,刘邦是与其相比不了,但刘邦有一点能力是他们所没有的,那就是领导力,用领导力模型就看也许更清楚。

其一:学习力

刘邦从开始称沛公时,可以说这时他还是有点虚的,因为他并不是当时唯一沛公的候选人,是因为萧何与曹参的不争才成就了刘邦。

从沛公到汉王再到帝王,刘邦可以说从最底层走到封建社会的顶层,在这一过程中他的领导力愈发明显,而这其中他的学习力是使他成长的关键。

其二:决策力

决策力更多是体现领导的高瞻远瞩能力,而刘邦在这一方面的具体的体现之一就是

"约法三章"。

与项羽进行的友谊赛,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在部下的劝说中,刘邦不懂丝毫金钱,而是宣布了稳定人心的"约法三章",这让他得到了关中的民心。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刘邦:封建王朝首位白手起家君主,开启汉王朝

约法三章


其三:组织力

在领导力模型中组织力是体现领导的选贤任能,而这一点在刘邦的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虽然刘邦谋略不如张良,镇抚不如萧何,统兵不如韩信,但刘邦得到这三位人才,将他们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上,其对手项羽就相形见绌。

其四:教导力

教导力更多的是体现领导的带队育人能力。刘邦在一开始是没有带领团队的经验,但随着队伍的提高,他的带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帝王的带队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开国君主,而刘邦还是那种白手起家的创业草根,在实践中,他的带队能力是越来越高。

其五:执行力

执行力的简单解释就是定下目标,然后有步骤有计划的去实现它。若将刘邦整个创业时期看做是他执行力表现的话,那么他的目标就是灭秦夺天下,而沛县起义,暂时挂靠项家团队,进巴蜀,楚汉战争,这一步步都是计划和步骤。

其六:感召力

感召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刘邦在斩白蛇起义起义后,感召之力更加入人心。

後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而随着位置的越来越高,以及相关政策的实行,导致刘邦人心所向的能力是越发的明显。


刘邦:封建王朝首位白手起家君主,开启汉王朝

楚汉争霸


◎亭长的逆行

众多能力构建出刘邦特有的领导力模型,这一模型让其领导力成为团队凝聚在一起的最重要能力。

刘邦从亭长到皇帝,从管几里之地到坐拥天下,其领导力是其成功的关键。其领导力让其成为团队领导,其领导力让各路人才前来投奔,其领导力让人才各司其职相互抱团,其领导力让其团队更具执行力。

领导力说白了就是将团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分配优化,而整合分配优化就是为了提高整个团队办事效率。

对于刘邦,其最大资源就是各方面的人才,而刘邦将他们用到了极致。刘邦曾经评价项羽说过: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虽然刘邦说这话未免偏颇一点,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有他的道理。单从领导力来说,项羽的确不如他。

韩信曾经拍马溜须说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而这里面似乎并不纯粹是假话,从整个团队来说,刘邦没有必须去将兵,只要善将将一样可以握有整个团队,何况到后期刘邦的汉王集团也不能用团队来形成,他是个集团,集团老板是刘邦。

刘邦由最低官吏一步步逆行到皇帝,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对于当时各起义军都一样,地利也无明显太大差别,而人和成为关键,而刘邦的领导力就是其团队人和的关键之力。

如此白手起家,如此草根创业团队,若无出众领导力的领导,恐怕很难会到达最后,当然刘邦能走到终点,绝不仅仅是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