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下場有多慘?能否舉例說明?

王先生143036821


窮兵黷武和不斷髮展國家軍事實力的區別。一個國家或者勢力的建立及發展,必然少不了對外敵的侵略和抵抗,相比較近現代歷史,在古代的時候經濟及文化還沒有發展到一個水平的時候,軍事在國家興亡中佔據著極大的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去看古代歷史時,會發現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都是依靠著屢戰屢勝的強大武力取得最終勝利的,一統天下的秦始皇,雖遠必誅的漢武帝,萬國來朝的李世民,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甚至於滿清的建立,都是依靠著強大的武力。

放眼展望世界,會發現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波斯、拜占庭、古羅馬、薩珊、阿拉伯、奧斯曼等等。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去考慮一個問題,也是和其他回答不相同的地方,我看其他的回答都是在從窮兵黷武上進行解析,而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窮兵黷武和不斷髮展軍事實力的核心區別上來進行解析,這就是民生。

首先,我很贊同其他的回答,“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傳承多年,也在國家興亡中不斷的驗證著這句話的正確性,只是窮兵黷武並非是導致一個國家滅亡的核心原因。

我國曆史上,因為太過注重發展軍事實力,而忽略掉民生問題,從而導致滅亡的國家非常多,因為夏朝的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將追溯到商朝末期,也就是商紂王的昏庸無道。

在這個時代,商紂王麾下的武力堪稱無人能敵,然而在他的統治下,雖然軍事方面非常強大,可百姓的生活確實水深火熱,肆意妄為導致的經濟崩潰,整個國家都陷入了混亂之中。此時的姬昌在他的領地下推行仁政,重視經濟的發展,開展勤儉立國,注重名生髮展,從而使領地內無比繁榮昌盛,國力也隨著不斷提高,之後更是萬民鬼信,天下諸侯紛紛響應,以此基礎上才推翻了商紂王的暴政。

姜子牙曾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人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使國庫富裕,此謂之上溢而下漏。”

在這一個觀點上,我們去看後面的那些國家,秦始皇通過強大的武力掃清六合,平定八荒,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然而這個強大的秦國卻只運行了短短的十五年就滅亡了。原因就在於秦始皇對自己的帝國治理缺少有效的手段,焚書坑儒雖加強了秦始皇的統治力,但是也使得秦始皇提出的郡縣制沒有人去實行,久而久之下面的百姓被郡縣的管理者壓迫的民不聊生,再加上秦朝堪稱沉重的徭役,使得陳勝吳廣在揭竿而起時百姓紛紛響應。秦朝始於強大,滅亡於自身。

到了漢朝時期,有一句話叫做“國恆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但是漢朝並非是因為窮兵黷武導致的。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句話,是因為在歷史上其他的國家都是因為外敵的入侵導致的國家滅亡,唯獨漢朝即便分崩離析,境外的那些國家依舊不是對手,這才有了這麼一句話。

要說歷史上真正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滅亡的國家,唯有三國時期的蜀國才能算的上。上面的那些朝代,都是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的民生問題,而蜀國是真正的因為太過注重軍事和戰爭,導致自己國境之內民不聊生。

諸葛亮多次的北伐以及之後姜維的北伐,導致蜀國境內的經濟大幅度倒退,而多次的戰爭也讓將士死傷無數,以至於蜀國境內的軍民比率高達1:9,也就是每十個人裡,就有一個人需要去參軍。在加上蜀國的官民比例也是非常高,基本上每二十五個人裡就有一個官員,脫產人員太多在加上當時生產力低下,以至於蜀國在最後滅亡的時候國庫基本上都是空的。

在蜀國滅亡之後,魏國在蜀國的國庫裡僅僅找到四十萬斛糧草,這些糧草只夠十萬大軍吃上兩個月而已,至於金銀等貴重金屬,也只有兩千斤左右,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也只有五百斤,也就是四分之一噸,這可是一個國家,國庫竟空虛到如此地步。

在三國志中記載,益州平定之後,劉備曾賞賜給諸葛亮、法正、關羽和張飛四人各五百斤金子,一千斤銀子,流通貨幣五千斤,錦布一千匹。也就是說,蜀國滅亡時國庫裡的東西,還沒有當時劉備賞賜給一個人的多。

綜上所述,並非是一個國家太過注重軍事發展就會導致國家滅亡,而窮兵黷武的根本在於太過注重軍事導致民生問題嚴重化,從而使得內部出現無法修復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漢武帝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帝王,然而並非如此,漢武帝雖然太過注重軍事,但是自身有足夠的資本去發展軍事,且手下有優秀的將領能夠讓漢武帝發展出來的軍隊有用處。就如同在西方資本家的眼中,戰爭也是獲取利益的一部分,屢戰屢勝的戰爭同樣也是發展國家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太不穩定,一旦遭遇到無法克服的阻礙,整個國家都會被拖垮。

窮兵黷武的事情並非只有古代才會出現,我們看近現代的世界中,依舊有著很多的國家因為窮兵黷武導致自身的毀滅,希特勒不顧一切的發動戰爭,最終被蘇聯活活拖垮。而蘇聯也因為與美國不斷的進行軍備競賽,一度使軍費支出佔據到總開支的一半,佔據GDP的百分之十。

鉅額的軍事支出最終拖垮了蘇聯,導致最後的解體。而反觀另一方的美國,雖然軍事支出數額相差無幾,但是卻只佔GDP的百分之三,內部強大導致於發展軍事遊刃有餘。

而新中國也曾有那麼一段時間,軍事開支佔據了非常大的席位,但這種方式是為了能夠讓新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挺起腰桿,等到我們有了足夠的話語權時,再進行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這才有了現代的中國。


文西I


導語: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是相對樸素的一個真理。國家無論如何的強大,如果窮兵黷武國家終將陷入不安的局面。


分析:

  • 窮兵黷武的危害性:

  1. 人口的減少。窮兵黷武意思很簡單,就是經常打仗。打仗是需要人的,一個國家一旦窮兵黷武,就需要大量的徵兵。士兵上戰場之後就意味著會犧牲,國家人口自然就會的減少。

  2. 經濟衰退。打仗說到底打的還是錢,無論是打仗必需的糧草,還是士兵需要的軍餉,這些都是錢。窮兵黷武在經濟方面帶來的危害是雙重的,一個是戰爭所造成的必要損耗,另一個就是隨著士兵的增多,國家的勞動力就會減少,影響財政收入。
  3. 內部防禦薄弱。窮兵黷武自然是對外作戰。為了擴張,內部的守衛就會造成空虛,給人以可乘之機。
  4. 增加人民對統治者的仇恨。窮兵黷武的結果是士卒大量死亡。而為了滿足作戰的需要,國家又會加大稅收。親人戰死、生活壓力增加,這兩個因素造成百姓對統治階層的仇恨。
小節:

基於以上所說的窮兵黷武所造成的危害,我們可以做這麼一個推演。國家的統治者窮兵黷武,國家必將陷入貧困。於是,百姓的壓力增大,為了生存就會進行反抗。而國家的防備力量不足以應對這些反抗,就必然會陷入混亂。如果應對得到,政權還可以延續,要是應對不得當,就就付出國滅身死的代價。

  • 舉例說明窮兵黷武造成的嚴重後果:

一、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可以肯定的說,隋煬帝是一個有作為,有抱負的皇帝。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同時又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皇帝。為了攻滅吐谷渾每年花費數以萬億,造成了隋朝西部的貧困。之後他征討契丹、琉球,雖然都彰顯了武力的強大,但是又造成了新的人口減少,和經濟衰弱。

如果就此罷手那麼隋朝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可是隋煬帝卻對高麗接連發動了三次戰爭。三徵高麗,動用人力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農村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土地荒蕪,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於是爆發了農民起義。而隋朝也在農民起義和各地方武裝地主的夾擊下走向了滅亡,隋煬帝最後也被手下的宇文化及殺死。

二、完顏亮因為窮兵黷武被手下殺死:

完顏亮這個人和隋煬帝一樣也是有著兩面性的。在他當皇帝之前,表現出來的才幹、器具都讓人信服。在金人中完顏亮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之人,而且他重視漢文化的發展。因為在宗室中享有盛名,而被金熙宗完顏亶所忌憚。後來他殺了完顏亶自己當了皇帝。

當了皇帝之後的完顏亮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面,一方面他殘暴狂傲,淫惡不堪,殺人無數;而另一方面他又勵精圖治,鼓勵農業,整頓吏政,厲行革新,完善財制,並大力推廣漢化,遷都燕京,極度加強中央集權。把國內治理的差不多了以後,完顏亮把眼睛又瞄準了大宋。當時金宋早已簽訂了紹興和議,維持了多年的和平關係。但完顏亮打破了這層關係,四處爭宋,開始了他的窮兵黷武。

完顏亮與宋朝的作戰各有勝負,如果他能夠及時收兵,那或許也不會發生後來的事情。但是他太好戰了,非要徹底的征服宋朝。可金國的將領對此並不支持,為了能夠不再戰爭,金國將領完顏元宜等人殺掉了完顏亮。完顏亮之死固然同他個性有關,但如果他不窮兵黷武的話,他也不會落這麼一個下場。

三、當然,也並不是說一定就必然出現這種情況,歷史是存在偶然性的。

漢武帝雖然說也是窮兵黷武的皇帝,但是他沒有被殺,國家也沒有因此滅亡。

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一個是因為漢武帝時代,有文景之治打下的經濟基礎,給予了他足夠的財力讓他打仗。另一個就是漢武帝時代出現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軍事奇才,幫助他完成作戰目標。

當衛青、霍去病死後漢武帝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境地,之後的作戰就是連連失利。文景兩代積攢下來的財富被他消耗殆盡,國力迅速下滑。但萬幸的是漢武帝能夠相對及時的認清自己的錯誤,下了罪己詔,停止了擴張的腳步。這樣一來也就沒有造成更大的危機,將動盪的西漢王朝得以保全。

結語:

一個統治者如果窮兵黷武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這個國家的經濟下滑,人民生活下降。當國家面臨了這些問題,危機也就誕生了。窮兵黷武不僅會使百姓陷入困苦,最直接的傷害就是士兵。士兵作為一個國家的守護者,如果統治者窮兵黷武,他們就時時處於危險之中。統治者本身要是不懂得愛護士兵的話,即便百姓們沒有反抗,士兵也會率先發起動亂。這個時候,百姓如果不堪忍受壓迫也開始反抗,國家的穩定就會出現問題。如果措施得當,應對及時,國家還能繼續維持,反之國家就會滅亡,最次也是統治者本人被推翻。

畫外音: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這首詩是完顏亮所做,雖然他是金人,但他有著很高的文化修養,而且非常推崇漢化。我們從他這首詩中,也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雄心的統治者。但他不顧金國將士的意願,不考慮宋金兩國的具體情況,破壞宋金和平,窮兵黷武,最終被手下所殺。


再言春秋


成功了就是千古一帝,開疆拓土,成為秦皇漢武。失敗了就是身死國滅,徒留後人笑爾,成為隋煬帝。

所謂的窮兵黷武,你會發現基本上不會發生在沒有大的志向,或是中人之資的皇帝身上。很難想象,宋徽宗或是咸豐或是劉盈司馬衷等人窮兵黷武。

窮兵黷武是一個貶義詞,其實這個行為和一個褒義詞雄才大略所表達的意思,所做出的行為在歷史上有時候是相似的。

比如秦始皇,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就留下的是暴秦的名聲。但現在回想一下,他第一次給中國留下了大一統的文化和傳統。作為後來者,我們享受甚至崇拜這樣的人。但要是你是秦始皇治下的一個平頭百姓,也許有一天你也會像陳勝吳廣劉邦帶著的那一批戍卒一樣不得不揭竿而起。

同樣的道理,我們後世仰視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的豐功偉績:北擊匈奴、獨尊儒術、開拓西南夷、重新統一南越王朝,讓強漢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但生在那個時代的底層呢?可令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裡人。整個國家人口損失一半、帝國積累70年的財富損耗一空。

秦皇和漢武,國家沒有滅亡在他們的手裡,所以最終還是正面評價居多。

其實楊廣的內心,又何嘗想要身死國滅呢?要是在大業五年,楊廣就死去了。留下就有新都、開拓大運河、混一南北、征服青海等一系列功績。又沒有壓垮民力承受的極限。他何嘗又不是另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結語:所謂窮兵黷武,其實大多數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統治者,他的追求必然要窮盡全國力量,如果成功了就是秦皇漢武,如果最終失敗了就是窮兵黷武罷了。

而無論他們成也不成,元人張楊浩早有詩云:興、百姓苦,汪,百姓苦。


丁強888


歷史上窮兵黷武的皇帝有十四個,因此亡國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

隋煬帝三次攻打高句麗,三次都失敗了,耗盡了財力兵力,激起兵變,最終亡國。

公元612年,隋煬帝調集四方之兵113萬餘人齊集琢郡,號200萬;運送糧秣者多一倍,全國農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餘萬,天下騷動。右屯衛將軍辛世雄帶領30萬5千人攻打平壤,隋軍大潰,辛世雄戰死。30餘萬隋軍,生還遼東城者僅2千7百人。隋煬帝第一次徵高麗失敗。

之後,613年四月,隋煬帝親統六十萬右路軍攻打遼東城,614年二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徵遼戰爭,都失敗了。軍隊內部士兵叛亂,農民起義席捲全國。


文史清談


說一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吧

第一個漢武帝

西漢建國以來,經過文帝景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的寬鬆政策,多次減免徭役,文帝時把賦稅由十五稅一改成三十稅一,景帝時成為定製。到景帝后期,府庫中的糧食都陳年堆積,乃至腐爛,錢幣多的數都數不清,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灑的到處都是。國家和人民都迅速從秦末的動盪中恢復過來,達到了第一個盛世!

這種局面到了孝武皇帝劉徹即位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武帝一改建國以來“量入為出,審慎平衡”的理財觀念,轉向“量出為入,積極有為

”的財政觀。

漢武帝自即位起,對南越,東越,東甌,朝鮮連續用兵二十多年,多次北伐匈奴,固然戰績輝煌,卻勞民傷財,武帝即位時,全國尚有五千餘萬人,到武帝后期,人口已經銳減到一半。難怪司馬光也說過“漢武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過。”多虧祖宗積攢的家底厚啊!漢武帝晚年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下了《輪臺罪己詔》,與民休息,國家才又慢慢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第二個隋煬帝楊廣。

楊廣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代表。經過隋文帝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楊廣即位時,隋朝國力之強,府庫之豐盈,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貞觀政要》裡提到: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可是這個閉著眼都能贏的局,楊廣卻打輸了。我們看看他即位後做了點什麼:

先是修運河,造龍舟,大修宮殿,監工的官吏逼迫太嚴,勞役死亡過半。即位後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尤其大業七年開始三徵遼東,花費靡不勝數,把國家推向了深淵。

還有淫遍天下美色的金海陵王完顏亮,讀了柳永的《望海潮》:

  •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又聽聞南朝劉貴妃國色天香,就起大軍南侵,結果在瓜州發生兵變,直接就一命嗚呼了。

完顏亮

最後就是十全老人咯,十全老人引以為傲的十全武功: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全是一刀刀砍出來的。代價就是,即位後最高達8000萬兩白銀的國庫,到嘉慶時,已經不足2000萬兩。雍正勤儉持家,好不容易攢下6000萬兩,全給他兒子敗光了。

自古以來,打仗從來都是打的國力,打的錢糧,甚至還包括道義。往往積蓄數十年,才能支持一場大戰。美國越南戰爭後,被蘇聯壓過風頭,蘇聯深陷阿富汗泥潭,一步步乃至解體。即使是超級大國,也難免在戰爭中迷失自我,乃至一步步走向瘋狂和墮落,《孫子兵法》開篇明義: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後,戰爭苦的都是黎民百姓。


煮酒放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歷史上謀大事者,都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壯志,但若是窮兵黷武,對於天下蒼生來說,只是能體會仁德,卻不能享受仁慈。

就比如:

漢武帝死磕匈奴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百姓死者過半。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了殘破的社會經濟。

劉邦死後,漢文帝、漢景帝推崇黃老治術,開啟“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劉徹掌握權力,西漢已經經過了70年的休養,國力達到空前強盛。

而在秦末漢初時,北方匈奴已經趁勢崛起,到漢初,匈奴實力足夠可以和中原王朝抗衡,劉邦為了維穩,殺了十幾個請戰的官員,經過談判,用和親政策維持和平。當劉邦死後,匈奴單于排使者轉告守寡的呂后,願意娶她為妻,哪怕娶到了漢朝的公主,匈奴人依然無所畏懼的騷擾邊境漢人,燒殺搶掠,漢武帝從小就立誓要剷除匈奴。

漢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多年,和匈奴三次大戰,最終徹底削弱了匈奴的實力。但在戰爭進行到一半時,劉徹就把文景積累下來的資本耗盡。

為了充實國庫,能有足夠的資本維持對匈奴的討伐,任用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並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使吏制進一步腐敗。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於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接連爆發起義,並且愈演愈烈。

漢武帝晚年才悔悟窮兵黷武帶給蒼生的傷害,在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建議在輪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臺縣)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桑等人的建議,併發《輪臺罪己詔》進行反思。

在詔中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死磕匈奴,就是窮兵黷武典型的例子。

二戰發動侵略的日本

二戰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實挺好過的。雖然日本沒有英美等歐美列強發達富裕,但在亞洲首屈一指,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當時的日本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日本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國內民眾也基本都能吃飽飯。以說在當時來講,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讓人羨慕。

但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徹底改變了。1936年,由日本軍部支持的廣田弘毅正式上臺組閣,標誌著法西斯政權在日本正式建立,次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由於日軍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本陷入了各國戰爭的泥潭。

日本小國,資源匱乏,底子也很薄,沒多久外匯儲備就用光了,財政也開始入不敷出。由於日本無法在國外借到錢,所以只能從國內百姓身上想辦法。為了支援前線,日本人開始節衣縮食,民眾紛紛把積蓄拿出來購買政府發行的公債。

但沒多久,日本國民就已經沒有什麼積蓄,全都過的緊巴巴。

一旦國家陷入戰爭,就是個無底洞,開始徵用民眾的口糧,無盡的開始掠奪,導致最後很多農村餓死人,執行配給制,日本國民手裡又沒有錢,所以他們只能分到數量很少、質量極差的生活品。

到最後,民間物資匱乏到大部分人連衣服都沒有穿,少數人用木漿和樹皮混合著粉碎的廢舊棉布製作的粗製服裝。戰爭後期,為了解決軍隊燃油問題,連百姓的豆油都給徵用了,人們只能用水做菜……

他們渴望在別的陸地上建立“滿洲”國,軍部把滿洲宣傳得什麼都有。然而,因為戰火摧殘,民不聊生,日軍到了的地方,根本沒有他們想象中的桃花源。二戰,日本不但把整個亞洲國家拖入到戰火的泥潭中,也把自身國民拉進了水深火熱裡去,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教訓。


無量天真


窮兵黷武,是指統治者竭盡所有的力量,只為了壯大軍事力量和發動戰爭。

歷史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有不少。

今天凌煙閣為你說兩個,不僅其自身下場很慘,還連累百姓跟著遭殃。

一、前秦天王苻堅:迅速漢化的氐族帝王,急於一統天下,窮兵黷武;結果功敗垂成,使北方重新陷入戰亂

氐族這個少數民族,當時總數才20多萬,非常少了。但是在苻堅大帝的帶領下,他們愣是在二十年的時間裡掃平了北方群雄,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苻堅大帝深受漢化影響,因此他認為,只有最後一統中國,完成大一統,他才能功德圓滿。因此,他不顧王猛曾經的警告,也不顧一眾重臣的反對,執意組織大軍,要一舉消滅東晉。

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公元383年,前秦112萬大軍南下伐晉。苻堅本部到達河南項城時,其涼州出發的軍隊才到陝西咸陽,四川的軍隊剛開始順長江而下,從河北出發的軍隊才到今天江蘇的北部。史稱“東西萬里、水陸並進,誠中國戰史上罕見之大舉也。”

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前秦在淝水一戰大敗,百萬大軍瞬間崩潰,前秦帝國之內也叛亂四起,之前被征服的鮮卑、羌等部族紛紛叛亂。苻堅拼盡全力平叛未果,反而在兩年後戰敗被俘,被羌人姚萇所殺。前秦帝國也在九年以後灰飛煙滅。

苻堅窮兵黷武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看其嚴重程度。

北方經過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混戰後,最後歸於前秦,前後近80年的混戰,北方人口銳減到公元300年的一半,只有1300萬人(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和《中國人口發展史》記錄,公元300年西晉有3500萬人,其中北方2450萬人;而到了公元370年,北方人口只有約1300萬了)。

1300萬人口,組成112萬大軍。這相當於北方平均4個成丁中抽出1人當兵(按照16-59歲男性佔總人口的33%進行推算)。除此之外,古代軍隊的後勤人數往往比士兵人數更多。我們可以想見苻堅為了進攻東晉而對北方社會的巨大擾動。

這就是窮兵黷武。後果我們也看到了,苻堅身死國滅,百姓跟著遭殃重新陷入戰火。

二、海陵王完顏亮,急於征服南宋一統天下,竭澤而漁式組成大軍;結果連招政變和兵變,最終被廢被殺,身與名俱滅

公元1161年,金完顏亮兵分四路,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意圖統一天下。金軍一路自海道進攻臨安;三路自陸路南下,其中一路由完顏亮親自率領。史載金軍“眾六十萬,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遠近大震。”

結果,完顏亮在採石磯水面遭到大敗,此時金朝國內政變,完顏雍稱帝,並把完顏亮廢為海陵王。完顏亮此時做了錯誤的決定:打算移師揚州,從那裡渡江,等消滅南宋之後再回頭消滅完顏雍。

但他急於過江,下令三天內必須勝利渡江,否則擔任作戰任務的士兵和將領全都處死。因為國內政變的消息早已傳遍軍中,軍心早已不穩。此時將士被激怒,當夜即發生兵變,完顏亮被殺。隨後還被完顏雍進一步廢為海陵庶人。

完顏亮窮兵黷武的具體情況,史書記載的很詳細。

完顏亮為了這次南侵,提前兩年多就開始準備了。
  • 徵兵:完顏亮把金朝的女真、奚族、契丹等猛安謀克的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都召入軍。在漢人渤海人中,一十七路中的十五路每路抽出1萬丁。最後組成27萬大軍。
  • 製造器械:完顏亮計劃從海陸兩個方向對南宋發動進攻,於是在1159年二月開始在通州造戰船。結果在通州打造了戰船七百隻。但是,造船工地距海280裡而無水可通,怎麼辦?完顏亮竟然徵發了大量的山東民夫開河、擔水、挽舟,把旱地的船,生生地從通州拖到定林入海口,整個路上“人人稱冤,道路嗟嘆。”由於工程量太大,工期又緊,因而造成“夫匠之死者甚眾”。
  • 徵集水手:在造戰船的同時,還湊集了水手三萬人。實際徵發來的水手都是種菜、種稻、捕魚之類的人,實際上並不熟悉江海水性。
  • 徵集軍馬:完顏亮徵調軍馬,實行按戶口攤派,總計得五十六萬餘匹。有的富戶據說要承擔六十匹,地方官府也要貢獻騾馬出來,七品官只許留一馬備用。還搞出了奇怪的規定:從東部各路徵集的馬要安排給西軍,在西部徵集的則交給東軍。老百姓不堪忍受,多有逃亡的,死於路上的也不少。有官吏因完不成任務而畏罪自殺。馬所經過的地點,馬吃的糧草也要由經過的當地提供。供應不了的,完顏亮就下令:“今禾稼滿野,騾馬可就牧田中。”

完顏亮為了侵略南宋而做的準備,把金朝社會整個弄得沸騰了。最終各地百姓不堪忍受,紛紛起義。著名的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如耿京起義(今山東江蘇交界附近,辛棄疾參與其中)、王友直起義(河北大名府)、契丹人起義(金蒙邊境處)等。

完顏亮也是窮兵黷武,最終導致自己名被廢、身被滅,百姓跟著遭殃。

結束語

最高統治者窮兵黷武的後果一般都使國家和百姓跟著遭殃。即使像西漢那麼強大,但被漢武帝一番窮兵黷武式的折騰,也變得民生凋敝、戶口減半了。最後漢武帝本人差點連廟號都被取消。

前秦苻堅雖然可以稱得上雄才大略,但是其錯在於操之過急。如果他能花功夫把國內的鮮卑(慕容部、拓跋部)、羌族等力量收服,等前期的力量進一步增長,恐怕中國歷史就改寫了。

完顏亮則一心要用功業掩蓋自己政變上臺的不光彩歷史、想要完成大一統,因此急於求成,對於國力的使用近乎竭澤而漁;當遭遇政變時又應對失當,最終身與名俱滅。

苻堅與完顏亮兩人還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只是想僅僅依靠威勢來懾服對手,而忽視了對具體戰略戰術的精心謀劃。當遭遇戰場挫折之後就進退失當了。

總之,窮兵黷武、操之過急,他們失敗得不冤。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歷史上構成窮兵黷武的大都是一國之君皇帝,戰爭的機器一旦運轉,整個國家的財力,人力,物力都在圍這她轉,窮兵黷武的意思是不管國計民生,竭盡所有兵力,發動戰爭。那後果重則國破家亡而且居多我感覺多達90%,輕則兵敗身亡。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例子很多啊。第一:遠則商紂王,帝辛繼位之初商朝的國力就下降了,東夷叛亂商紂王派兵征討,平叛之後又派兵10萬繼續東征擴大版圖,結果造成國家更是民不聊生,周武王得知商朝內部腐敗,起兵伐商很多到達都城朝歌附近,10萬精銳盡出,臨時以奴隸和犯人、戰俘拼湊了一支部隊在牧野應戰,結果奴隸戰俘倒戈,很快失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如果不是10萬精銳遠在東夷遠水解不了近渴,商朝不一定能亡,即使亡也不會這麼快,商紂王是暴君,但是並不昏暈有一定才能的。

再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急切為關於報仇不顧大局,起兵10萬伐吳,陸遜火燒連營打敗劉備,造成劉備白帝城託孤,蜀國再無力伐魏,諸葛亮強硬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都是身死的故事。

再如隋煬帝,這是正兒八經的用戰爭自毀了一個國家,隋煬帝的老爸楊堅創國,還有開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隋朝三徵高麗,發動百萬大軍,隋朝是典型的國富民弱,連年征戰人民苦不堪言,各地貧民起義,本應該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但是還是不斷徵招民夫發動戰爭,大興土木,人民苦不堪言導致農民起義,最後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被貴族李淵竊國,唐朝建立後隋朝的糧食還可以吃幾十年。這是是典型的窮兵黷武滅國的例子。

國外也有,法國拿破崙,德國希特勒,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尼古拉一世等等,都是要不國破,要麼身亡!


tp小籮卜頭tp


答: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越滅吳,上徵上國,宋、鄭、魯、衛、陳、蔡執玉麼君皆入朝"。並遷都琅琊。

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兩次出兵併吞了滕國、郯國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憑藉強盛的軍事實力,趁齊國執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發兵討伐齊國。越王翳發兵進逼齊國邊境,齊國大將向田和請求反攻越軍,田齊虎視越都琅琊。(齊威王)

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無彊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藉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彊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彊。北邊在徐州被齊軍打敗。(楚威王)

由於越國的繼承人憑藉“強盛”的軍事實力,滅掉繒國後,直接叫板齊國。而齊國也是春秋霸主,當然要對越國說“不”!面對齊國、楚國的軍事威脅,體量並不太大的越國首先在中原難以維持霸權。敗相顯出: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豫又挑唆越王,企圖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拒絕。七月,諸咎擔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發動宮廷政動。越王翳被諸咎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王。目睹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錯枝被推舉為越王,之後他似乎也在力求逃離此王位。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政治,越王錯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又進入吳地,打擊了吳國舊貴族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無餘)為越王,號稱莽安。

越王無餘十年(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無顓為越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髮生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中行偃1


我是沒事閒拉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問題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下場,我的回答是大多數都很慘,政亡人息。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第一個都要說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公元215年,第四次從渤海巡遊歸來,曾對北方邊境作了一次巡視,對盧敖的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極其警惕,他想到了北方胡人對帝國的威脅,想到整好藉機開疆擴土,因此引發了徵匈奴,築長城。西漢晁錯曾說,秦始皇對匈奴大動干戈,“非以衛邊地耳救民也,貪戾而欲廣大也”,即是在膨脹的私慾的支配下,強加於本已疲憊不堪的民眾的一次窮兵黷武之舉。

在萬餘里的邊境線上,“死者不可勝數,殭屍滿野,流血千里”,以致秦帝國二世而亡,強大帝國轟然倒塌,贏氏一族盡數被誅。

第二個就要說漢武帝,漢武帝可以說是是一位最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開疆拓土,出擊匈奴,打出了漢人這一直沿用至今的威名。但是晚年窮兵黷武,命李廣利率十萬大軍為汗血寶馬攻打大宛,取得慘勝。後來三次出擊匈奴,全部失利,最後一次連李廣利也投降匈奴。連年征戰損耗了大漢的有生力量,也掏空了國庫。

導致天下民心打亂,當時無業遊民已達二三百萬之眾,集中在關東一帶,暴動頻發,巍巍大漢坐在了火山口上,幸而在大漢王朝生死存亡關頭幡然悔悟,頒佈《輪臺罪己詔》,才使王朝得以延續。

最慘的一位就是隋煬帝了。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斷徵發百姓掘長塹,筑西苑,營洛陽繕離宮,伐木造船,開鑿運河,修築長城。大的工程要每年要役使一二百萬人,小的工程也要徵發一二十萬人。數次遠征高麗,轉運兵甲軍糧的數十萬民夫往返於道,晝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穢盈路。”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百姓忍無可忍,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領導農民在長白山起義,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六年之後,在各路起義軍的嚴重打擊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隋煬帝也被宇文化及用白綾縊死,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只是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