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陰影中"爆發"的普惠金融需求,有哪些新變化?

普惠金融守護中小微

眼前疫情的突發,對於我國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衝擊了的眾多中小微企業,這些小微主體所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直接關係到民生。


從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統計數據看,受疫情影響,29.58%的中小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中小企業下降20%以上。同時,85.01%的中小企業認為其賬面上的流動資金僅能維持公司運轉不超過3個月,生存壓力凸顯。


疫情下,不同處境中的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呈現多樣化、分散化、複雜化的特點,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各機構在普惠金融產品上的發展速度。


為了扶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不少金融機構發揮數字金融普惠優勢,助力中小微企業渡過困境。對於戰"疫"主戰場,湖北乃至武漢,有部分銀行也有專門的利率優惠和信貸支持措施。


疫情陰影中

普惠金融發展趨勢

此次重大疫情,催生出了旺盛的普惠金融服務的需求,也給普惠金融的發展模式帶來了新需求,當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便利性進一步提升。可以預見的是,在疫情持續期間和結束之後,小微企業、三農主體等普惠金融仍是剛需。


1. 參與機構

放眼當前的普惠金融市場格局,參與機構體系日益豐富,多元化、分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供給體系初步形成,這些參與機構在疫情期間,迅速推出了各自的普惠金融服務和產品,支援中小微企業。


包括大行、股份行在內的全國性銀行,是普惠金融賽場絕對的主力,他們積極探索普惠金融組織架構創新,建立了適應普惠金融服務需要的事業部管理體制。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也是長期以來的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機構,他們充分利用貼近基層的天然優勢,使金融服務觸角不斷向下、向小、向農延伸。與此同時,保險和擔保等非銀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此外,還誕生了一批新勢力,如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金融科技公司等。

2. 服務提升

在疫情期間,諸多業務參與方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化優勢,持續、快速地識別和響應客戶需求,併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價格可承擔、體驗便捷的產品。普惠金融"聚合模式"被應用,該模式依託金融科技搭建開放平臺,將在獲客、數據、風控、增信、資金等業務節點中各有所長的機構連接起來。


同時通過強大的風險識別能力與高效的後臺運營服務支撐能力為業務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完成金融服務,即在獲客、產品、風控和運營服務四大領域實現全流程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務。


3. 業務佔比

伴隨著普惠金融過去幾年的持續探索,各銀行中小微信貸產品未來將出現更大幅度的差異化競爭策略。此次應對突發疫情,各普惠金融服務主體加大了中小微信貸業務佔比,在整體業務結構層面持續上升。


針對一直困擾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基於真實貿易的供應鏈金融來緩解這一問題,金融機構將分散的產業參與者通過信息平臺連接起來,形成供應鏈金融供給的新模式、新生態。


4. 產品創新

數字普惠繼續深入,業務模式不斷創新,有效拓展了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疫情中,"線上化"成為各家銀行的普遍趨勢,從貸前、貸中到貸後,線上化的應用場景將越來越深入。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大數據改變了普惠金融參與主體的連接方式,重塑了產業鏈、交易鏈、金融鏈、服務鏈等關係鏈條,推動了金融生態向大眾化、共享化、透明化、智能化和差異化發展。除新興的金融科技企業外,傳統金融機構也成為數字普惠創新的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