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曹操出身豪族,但他的家族发家很晚。东汉末年有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曹操的父亲投靠了大宦官,给宦官当干儿子,曹家从此发家。到了曹操这一辈,他们家立足不过两代,根基尚浅。说曹操是门阀还不够格,他充其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族。曹操成年后,在朝廷里谋得个不大的官职,他家的势力也就只能帮他到这里了。一开始,曹操想老老实实地为国家效力升官,干到一半的时候,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并起。曹操意识到,在这个年代里给汉朝打工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于是他回到老家,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

曹操和夏侯两家属于同乡豪族,多年来关系十分亲密。曹操便以曹家和夏侯两家的资源,起兵割据。正好这个时候青州爆发黄巾军之乱,曹操打败黄巾军,收编了三十万降卒中的精锐,这批青州军就成了曹操武装割据的资本。

曹操是个全面型人才,他的领导、外交、军事和治理能力都很强。有了青州军,曹操四处征战扩张。与他北方接壤的是同样四处征战的袁绍。曹操和袁绍之间因为地盘的冲突,必然会有一场大战。

袁绍的出身要比曹操好太多了,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家里世代都是朝廷大员,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和他家关系良好的门阀世家更是数量众多。在朝廷失去约束力后,袁绍立刻到处扩大地盘,在与曹操交锋前,袁绍的实力在全国已经是数一数二。此时的曹操实力已经不弱,但是和袁绍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如果单纯按照国力对比,曹操必输无疑。但是由于采用了正确的策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奇迹般地反败为胜,最终战胜了袁绍。

官渡之战只是袁曹之争里诸多战争中的一场。在官渡之战之前和之后,曹操和袁绍还发生过很多战争,不过这些战争都没有改变大局。真正扭转大局的,就是官渡之战中烧乌巢这场战斗。

古代粮草辎重的运输非常困难。打仗时,军队的机动性很重要,所以军队不会随身携带所有的粮草,大部分粮草要囤积在和军营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在和袁绍对峙的时候,曹操得到情报,说袁绍的粮草都储存在乌巢,并且防守薄弱。于是曹操亲自带领一支奇兵半夜偷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没有了粮草的袁军无法再继续作战,再加上袁绍错误的指挥,导致袁绍了一方军心涣散,一部分部队还投降了曹操。内外交困,使得袁绍的军队很快崩溃,从而输掉了战争。

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准确地抓住了战机,才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曹操如果和袁绍正面作战,用全军的力量也打不赢。但情报告诉他乌巢的兵力不强,曹操全力进攻乌巢,就可以在局部形成优势。而且乌巢的粮草又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曹操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战机。反观袁绍,他有好几次对战机的处理都失败了。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去进攻刘备扫除后患。袁绍的谋士建议应该趁虚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却以孩子生病为由拒绝了,气得那位大臣用拐杖敲击地面,大骂:“好好的机会竟然被小孩生病耽误了!”

另一个失误是,在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的时候,派了主力部队去进攻曹操的主营,却只派了一支轻骑兵去援助乌巢。结果袁绍对曹营和乌巢的防守能力都估计不足,曹营没打下来,乌巢也没有救下来,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在烧乌巢的当夜,袁绍派兵来救乌巢。此时曹操还没有攻下乌巢,曹操的属下报告说:“敌人的援兵快到了,请快点分兵阻击!”可是曹操偷袭的部队太少,连打乌巢守军都不够,所以曹操拒绝分兵,对属下说:“等敌人到我背后了再报告!”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攻破了乌巢,从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照此来看,曹操赢得官渡之战有很多侥幸因素:假如曹操没有得到烧乌巢的情报,假如袁绍把乌巢看守得严一点,假如烧乌巢当夜曹操的动作慢一点,曹操都有可能会输掉战争,甚至被袁绍杀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过袁绍,如果能给曹操足够的发展时间,他的实力一定会强过袁绍。

袁绍身世显赫,这是他的资本,也是他的负担。他出身太好,对创业的态度就不够认真,不愿意多动脑筋,在很多事情上墨守陈规。曹操却不同,曹操的家业基本上是自己一刀一枪干出来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最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就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他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求贤令》,里面说,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坑蒙拐骗的坏人我都重用你。这在重视道德的古代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可见曹操重视实用主义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这种实用主义,曹操招揽了大批人才,最大可能地团结了各地门阀。他努力发展领地内的经济,还采用了“屯田制”,让长期驻扎的士兵平时种田养活自己,解决了部队吃粮难、运粮难的问题。有了这些长处,从长远的角度看,曹操一定会强过袁绍。因此,曹操官渡之战的获胜,在偶然性的背后还有一定的必然性。


天香引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谋士郭嘉,就以“十胜十败”论为曹操鼓励信心,从后世看来,郭嘉的这十个方面对比,就很好的解释了官渡之战为何是以少胜多的结局。这十方面分别为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此十个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战中对号入座,郭嘉的理论就是极为准确的预言。

  •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这句话是讲袁绍注重形式主义,当然,这在古代是个通病,古人的礼仪讲究十分严苛,不按礼仪行事甚至会触犯法律,尤其是为人臣子不遵礼仪者,是不成体统的表现。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熏陶出遵礼寻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绍在整场战争中的灵活性较差。反观阉宦之后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鸡摸狗之辈,长大反而成为一个灵活多变的管理者,他的团队更具有活力,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张颌投降一事,当时的曹营主帅为曹洪,可以先收降张颌,待曹操从乌巢回来后再行禀报,这种收降如果放在袁绍阵营,未得袁公同意,谁也不敢为之。


  •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阳接回落难得汉献帝,迎入自己辖区许昌,这就树立了天下正统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绍已经拥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义“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在政治上给其扣上不忠不义的罪名。袁绍吃了一个哑巴亏,后悔当年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接献帝,于是在壮大之后,开始向曹操集团发难,亦有夺回汉献帝之意。虽然袁绍以陈琳的“讨贼檄文”骂曹为贼,但不可否认的是袁绍此举更为心虚,仿佛是贼喊捉贼。此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强曹弱,应该休养生息,建立诸侯关系,以骚扰曹操为主,拖垮曹操集团。但现在看来,曹操在汉献帝的政治影响下发展迅速,例如吕布、刘备两个政治集团,皆在“朝廷”赐封下你攻我伐,袁术更是被定为天下共讨之对象,曹操皆成为坐收渔利的幕后玩家。如果战事再拖下去,曹操只会更加强大,袁绍否决此计是有理由的,因为曹操始终以汉帝为基础,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 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纪律严明是一个军队的隐形战斗力,袁绍的军队纪律涣散,最为明显的体现在文丑兵败延津一线。自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解了白马之围,袁绍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线,袁绍令文丑率领五千精骑追击曹操的五百诱饵。曹操自知不敌,令士卒将随身干粮钱财扔于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抢,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时杀出博得一胜,此役文丑战死,曹操则顺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见,所谓“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绍帐下名将,治军都这个德行,哪还谈得上军队纪律呢?曹操治军则极为严厉,削发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树立军队纪律最好的佐证。再纵观文武官员,田丰因阻谏伐曹而被下狱,刘备绕往许昌一带,联合黄巾军残余刘辟搞破坏,被曹军全歼,回营之后居然未受任何处分,袁绍还同意他出走荆襄邀请刘表为援,管理相当混乱。



  •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用人唯亲其实有些牵强,汉末本身就是士族门阀政治,联姻大族是各大诸侯通用手段,况且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战乱与割据中,用人唯亲要比用人唯贤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后也是以诸曹、夏侯为各战区统帅,这与袁绍分兵袁谭、袁熙为青、幽刺史没什么差别。但袁绍用人有些摸不清头绪,沮授在官渡之战前后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但无一被采纳,如白马之围袁绍选定颜良前往,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建议换将,袁绍不采纳,结果颜良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破灭;随后袁绍将十万大军开往延津,沮授建议保存实力,分兵一半向阳武推进,袁绍还是不采纳,致使十万大军有去无回;至阳武后,沮授认为曹操粮草不足,建议打持久战,袁绍不听,执意推进至官渡寻求决战;淳于琼押粮至乌巢,沮授建议增兵驻守粮仓周围加以警戒,袁绍还是不采纳,致使曹操的五千轻骑可以快速突袭至乌巢大仓。再包括对峙阶段,许攸建议分兵袭击兵力不足的许昌,袁绍也是不同意;乌巢被困,张颌建议先救淳于琼,袁绍执意攻打曹操官渡大营,结果是两头皆以失败告终。曹操则用人不疑,关键时候皆听取荀攸之计,对峙时期还写信向许昌的荀彧问计,这才是用人之道。



  •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袁绍的多谋少决早就被郭嘉看出,当初在袁绍阵营中不得重用,于是他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评价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而后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就备在曹操攻打徐州时,就派人前往袁绍处,请其趁许昌空虚时抄曹操后路,袁绍却以小儿患病为由,失去此良机。再往前看,迎接献帝时,贾诩向李傕提出过“奉国家以征天下”;沮授向袁绍提出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三个建议中,沮授所提算是最为赤裸裸的,而袁绍居然没有同意。曹操得到汉献帝后,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经荀彧推荐,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这样的人才基础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为霸业之基础。袁绍的多谋少决往往就成为全盘皆输的关键。



  •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袁绍的身份比较好贵,家境显赫,他也确实因此得到了众多士族门阀的支持。但这种上层建筑带来的人才基础是虚无缥缈的,依附的人才溜须拍马者多,甚至还形成勾心斗角,争宠献媚的势力团体。审配与许攸之不睦,是造成许攸出走的关键,他所掌握的军事机密,又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郭图一味迎合袁绍,乌巢有失,则诟陷张颌,又造成张颌投降。当袁绍死后,他的人才基础动摇,开始各寻出路,如审配等人,起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袁氏兄弟相争,最终还是曹操渔翁得利。曹操则比较务实,不喜欢虚荣,是人才就真心对待,如许攸投奔时,曹操欣喜若狂,赤脚相迎,完全没有一个主公的样子,做臣下的,当然也愿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讳。



  •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此处将袁绍说为妇人之仁,我个人觉得有些牵强,雄霸一方的诸侯,没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义自居的刘备。袁绍确实宠溺儿子,这一点前文讲过,他以小儿患病措施偷袭许昌的良机。但疼爱儿子并不能说为妇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饥民也是爱民的体现。曹操也曾为曹冲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节还要祭奠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曹操确实展现出“治世之能臣”的特点,一些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郭嘉将此看作是大仁,而将袁绍施舍穷人看做妇人之仁,带有吹捧曹操,贬低袁绍之意。



  •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这一点说明了袁绍内部集团的派系争斗较为严重。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里出现了主持久战与主速战两派,沮授的持久战并未得到袁绍认可,故而主张速战的审配、郭图趁机向沮授发难。他们向袁绍提出建议,认为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恐怕难以控制,并提出臣下必须服从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从臣下,就会本末倒置走向灭亡。还以黄石公《三略》为理论依据,声称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参知内政。就这样,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后乌巢被围,张颌力主救援淳于琼,而郭图力主攻打曹营,最终淳于琼战死,曹营也未攻下,郭图为了逃避责任,嫁祸张颌没有力战,致使张颌、高览皆向曹洪投降。



  •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最后,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备,袁绍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处就是郭嘉为曹操歌功颂德,加油打气,但事实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证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亲率骑兵声东击西,自己做诱饵,成就了白马之围中的关羽,也阻碍了袁军从白马据点渡河,搓其锋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军纪律涣散的弱点,至文丑阵亡,再次折损袁军大将;到了官渡对峙,袁绍以塔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则制作抛石机将袁军塔楼一一摧毁,袁军欲挖地道通入曹营,曹操则在曹营周围先行挖出战壕,切断地道,临场应变能力极强。随着许攸献策、刘备出走、张颌投降,官渡之战发生转折,曹操则一鼓作气击溃袁军,并将七万俘虏坑杀殆尽。在取得官渡胜利以后,曹操在袁绍处搜查出众多曹营官员通敌密信,他的处理方式是烧毁所有信件,并未追查,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智慧。



综上,一场战役的成与败,往往在于指挥者的个人品性,也少不了运气的加成。郭嘉的理论总结是战前鼓励,“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个言论也符合战争的走向。袁绍在整场战争中过于自信,以至于谋士建议多数流产。临场发挥上,曹操的应变能力也明显胜过袁本初,从理论到实践,曹操皆是完胜。


棍哥观史


官渡之战曹操战袁绍的基本原因主要条是,曹操能够多谋善断,既能广泛听取自己谋士的意见,又能作出果断的决策;而袁绍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兵强马壮有几十万军队,号称长戟百万,胡骑千群。但是他却少谋武断,既不能听取自己谋士的意见,又没有果断的决策,这是曹操胜袁绍的重要原因。也可以从中看出曹操不愧乃军事家的称号

第一,曹操善于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绍遇事行动迟缓的特点;白马之役,他声东击西,分散了敌人的优势,也是由于掌握了袁绍胆小怕事的特点,袁绍如果分秒必争地强渡黄河,同颜良会师,曹操未必能在白马之役中打胜仗。特别在最后的决战中,由于许攸的到来,曹操摸清了袁绍的底牌,看准了袁绍的薄弱环节,才能作出一举战胜袁军的决策。

第二,曹操善于用兵。在官渡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曹操善于充分运用自己兵力的许多好例。他的一万人马在东征中既打了刘备又防卫了袁绍。一个兵可以当三个乃至十个的巧妙利用,在最后决战中五千人马北打淳于琼的护粮部队,南打袁军大营。

而袁绍呢?在曹操东征、后路空虚的情况下,他的十万人马基本没动窝,一个兵顶不了半个用,被敌人牵住鼻子来回折腾,形同疲劳游行,后头打了一个追击战还失败了,也是一个兵没顶半个用;最后决战中,他的主力部队放弃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于没起作用。荀彧说,袁绍是庸人中的雄杰,只会集聚人众,而不会运用。这个批评,真是一针见血。

第三,曹操多谋善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是多谋而又是善断的。有时在决策战略上干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战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我们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无前毫无犹豫的性格。他不反复也不退缩。在决战的进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绍的援军到来,要求分兵抵御。这个建议受到了他严厉的斥责。

为什么?因为战斗已经到了生死的紧要关头了,曹操觉得拖延解决战斗的时间,弄不好甚至会全盘失败。这种情况下如果拖延时间,打不下淳于琼,敌人的援兵一到,两面夹击,就是分兵抵御也很困难,而且根据—一般推算,从曹操向淳于琼发起攻击到袁绍的援兵来临,有一个时辰的间隔,敌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战斗力,减少自已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粮可依。军队的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问题的尖锐性官渡之战双方的困难都尖锐地表现在粮食供应问题上,这个情况再一次说明了个古老的军事原理的正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晃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一次轻袭是曹军由相持中的被动转入主动的开始,曹操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二轻袭则引起了袁军的混乱,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全面崩溃。粮草问题作为影响全军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第五,曹操有后台有智囊团,在战争问题中,他在战争中的些重要决策,几乎没有一条不是与自己的智囊团反复商量的结果,从战争开始的决策东征,到许攸献计,最后决战,我们都可以看到他这种善于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袁绍呢?他阵营中足智多谋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丰都是当时谋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种好的意见也不少,但是他不能听。他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矜忌自恃,有的谋士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还被他囚禁、赶跑,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失败

大家观后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楚汉文化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爱剪辑nice


说到官渡之战曹操一方战胜,那就不得不提一提郭嘉的十胜论了,郭嘉的十胜论原文如下: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为什么要提十胜论呢,因为当时在北方,最大的势力不是曹操而是袁绍,甚至可以说,不论是声势还是实力,袁绍远在曹操之上,所以曹操要完成王霸之业,首要任务就是要打败袁绍。

可是对当时的曹操来说,袁绍何其强大,哪里是曹操能够打败的,其实不光是曹操的领导层这么想,曹操手下士兵更是这么个想法。

但是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所谋所虑者远,为了坚定曹操的伐袁之心,为了稳定曹营将士之心,特作十胜论以鼓舞之,此后曹营将士上下一心,厉兵秣马,蛰伏数载,终于将袁绍击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官渡之战”。

可以说,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十胜论武装了曹营将士的头脑,给予了他们以强大的信心和士气。

2、曹营数载的蛰伏,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3、战争中曹操的睿智指挥使得曹营在军事上险胜。


史海钩沉


官渡之战中,夜袭乌巢、火烧粮草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棋,也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约三万兵力,袁绍约十五万兵力。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若选择正面对战几乎是无取胜可能的。

《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无穷如天地。就是说,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队跟敌人正面厮杀着,同时搞一支奇兵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善于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潜力才会像江河、天地一样无穷无尽。而火烧乌巢的粮草就是出奇制胜。

都知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在行军打仗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粮草的话,军心浮动,人心不稳,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甚至有可能哗变。曹操这边就是如此,所带来的粮只够吃数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写信催促远在许昌的荀彧征粮、送粮过来。手下武将、士卒对于决战能否取胜也是半信半疑、底气不足。在此情况下,曹操的决心、信心也有所动摇,想退兵回许昌。只有荀彧在许昌写信鼓励他:老大,顶住啊,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哎,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没办法,硬着头皮在官渡撑着,等待战机。战机,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时机,在哪里呢?

与曹操这边的焦虑不同,袁绍春风得意。不仅在兵力上碾压对手,且粮草充足,都屯在离官渡不远的乌巢。乌巢,不是鸟巢,举办不了奥运会,但它是曹操苦苦寻觅的战机。

战机很快来了。不知何事,袁绍责罚了许攸。许攸心生不满,连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给力,一听老熟人来了,连鞋都没穿就跑出来迎接许攸。许攸见曹操这么重旧情义,感动得热泪盈眶,把袁绍的粮草屯于乌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脑全部告诉了他,提议火烧乌巢,动摇袁绍军心,继而夺取胜利。

曹操行事雷厉风行,当即亲率人马夜袭、火烧乌巢,顺便搬回不少粮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局势彻底被逆转!火烧乌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出奇制胜的大招,曹操方面军心大震,乘胜追击,袁绍则全军溃退,彻底失败。

至于楼主问题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战中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胜十败论,只是起鼓励作用,于事无补。

许攸投奔献策、曹操火烧乌巢是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看郭嘉当时做的十胜十败SWOT分析就够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骚遥游


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是有着很大的胜算的,不管是兵力上还是后勤资源上,袁绍都要比曹操占据着更大的优势。

官渡之战中郭嘉的重要作用

01.郭嘉做“十胜十败论”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已预料到自己和袁绍必有一战,此时的袁绍拥有冀州和青州、并州的部分,其实力远远在曹操之上;曹操询问郭嘉应付袁绍的方法,郭嘉为曹操做了“十胜十败”,从各个方面分析做了对比,增强了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和决心,也分析了袁绍必败的原因。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三国志》

02.建议曹操先取吕布解决后顾之忧

在袁绍征伐公孙瓒的时候,郭嘉建议曹操先攻去吕布,以防和袁绍决战的时候,吕布在后方骚扰攻击,陷入夹击之中;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征伐吕布;曹操打败吕布后,军队疲惫,想率军班师,郭嘉说服曹操继续进攻,最终擒住了吕布。

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三国志》

03.郭嘉料到刘表、孙策不会出兵

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担心刘表从后方偷袭,而且袁绍也派人联络刘表;郭嘉为曹操分析了刘表不会出兵,而是会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果然刘表虽然口头上答应了袁绍的请求却没派兵,手下的谋士都劝他,

可刘表就是不听,两不相帮,保持中立!刘表谁都不想惹,只想守住荆州这一亩三分地,这都被郭嘉看透了。

表,坐谈客耳!

《三国志》

曹操和袁绍相持的时候,孙策想北上攻击许都,所有人都很害怕,郭嘉却说:“孙策刚平定江东,又杀了很多豪杰,孙策又自侍勇武,出行不带护卫,必会遭到暗手。”果不其然,在五月,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杀死。

不仅如此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猜疑的时候,给曹操合理的建议,郭嘉不仅增强了曹操击败袁绍的信心,更稳定了军队的军心,对于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郭嘉是军事奇才,他总能料敌于先,可以说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谋略直指人心。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的原因

01.袁绍内部严重失合

不光谋士之间不合,就是家里也是不合。袁绍有三个儿子,自己最喜欢小儿子,想让小儿子接自己的位置,废长立幼自古就是混乱之源,袁绍又优柔寡断,他将自己的地盘一分为四,他的三个儿子和外甥各负责一个州;他的三个儿子为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斗的不可开交,自相残杀。

袁绍手下有五大谋士,田丰因反对袁绍出兵被关在监狱里,而各谋士之间相互窝里斗,只要沮授有什么建议,审配、郭图会立马提出相反的意见,而袁绍又优柔寡断,不能果断决策。最后窝里斗的结果就是许攸带着大量的军事机密叛逃曹操,让官渡之战发生了转折。后郭图又进谗言,逼的张郃等将领投降曹操。

02.袁绍用人失当、指挥失误

袁绍阵营不缺谋士良将,许攸虽然贪婪,但才智极高,谋略也相当厉害,数次建议袁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也不是等闲之辈,都给了袁绍很多正确的建议,袁绍也都没听,那袁绍听谁的呢,听郭图的,郭图没多大本事,溜须拍马、窝里斗是好手。

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何其的重要,袁绍派淳于琼这个酒囊饭袋去守,被曹操轻松就得手了。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犯了好几个错误,可以说是致命的

  • (1)袁绍不守白马而救延津。袁绍在攻下白马后,曹操大张旗鼓的进攻延津,派骑兵绕道支援白马,袁绍看到曹操进攻延津,派人支援延津而没有守白马,中了曹操声动击西之计,大将颜良、文丑被斩。
  • (2)挺进官渡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曹操在取的初次胜利后,全部撤退到官渡,这是曹操的以退为金额的策略,是为了缩短自己的补给线,而拉长袁绍的补给线;袁绍却以为曹操胆怯,率军挺进到官渡,实际上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
  • (3)没有救乌巢而是直接攻打曹操大营。接到乌巢被袭的消息,袁绍没有听张郃等人的建议立马救援乌巢,而是听了郭图的建议直接攻打曹操的大营,结果丢了乌巢,曹操的大营也没攻下来;如果袁绍率军全力救援乌巢,不至于粮草尽失,反而会让曹操陷入险境。
  • (4)没有听取许攸的建议奇袭许都。许攸建议袁绍兵分两路,一路与曹操继续对峙相持,另一路绕过官渡,直接袭击曹操的大后方许都,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顾,不管那一路能取胜,都将是胜利。可以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是非常可行的,此时的许都只有几千守兵,拿下许都,那曹操全线将崩溃,即使拿不下,也让曹操不得不回援,陷入被动。

03.袁绍师出无名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名义上曹操所在的朝廷是汉室的正统,袁绍讨伐曹操就是不义之师。

在起兵前,袁绍最重要的两位谋士田丰和沮授都反对袁绍出兵,建议袁绍先将击败公孙瓒的事向朝廷报捷表功,然后不断地袭扰消耗曹操,然后在征讨曹操。

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萸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做舟船,缮治械器,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去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三国志》

汉献帝刚刚在许都稳定下来,这会袁绍去讨伐曹操,实在是师出无名,而田丰和沮授对袁绍的建议是正确的。可惜袁绍执意要攻打曹操。

结语

袁绍既师出无名,又用人失当指挥连连错误,内部又严重不合,组织松散,怎能不败。

反观曹操一方,虽然兵力、粮草远远不及袁绍,但曹操是背水一战,早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况且曹操集团退无可退,内部上下齐心,曹操指挥上不说出神入化,但没有像袁绍那样连连失误。所以官渡之战本不被看好的曹操一方以弱击强,最后赢得了胜利。


小任浅谈史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是有多个原因的。

1 曹操和袁绍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人的命运。曹操出生并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性格坚韧,肯学习,杀伐果断。袁绍出生优越,四世三公的家庭,导致他刚愎自用。在对曹操的进攻中,明明可以打持久战的,多次不听大臣的劝阻,急于求成。



2曹操和袁绍当时都在打仗,袁绍久攻河北的公孙瓒不下,曹操正在攻打吕布的下邳。曹操最后先攻下了下邳城。这为兵力不足的曹操赢得了充足的备战时间。曹操后借机攻打黎阳,随后撤退屯兵至官渡。


3 曹操听从荀攸的计策,声东击西营救白马县。诱袁绍渡河决战,袁绍发现上当后,十分气愤,不顾沮授等大臣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要渡河讨伐曹操。袁绍渡河后远离大后方,没有足够的补给。文丑死去,至此曹操损失两员大将。

4 袁绍的谋士许攸的叛变为曹操带来转机,许攸建议烧毁袁绍的粮仓。因为袁绍轻敌,只派了一只普通的轻骑兵来守卫乌巢,最后曹操顺利烧毁了乌巢。袁绍的优势一下子没有了。这是袁绍失败的最关键的原因。


《孙子兵法》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

最后,曹操发起总攻,却发现袁绍早已仓皇而逃,剩下的守军早已自乱阵脚,官渡之战的胜利属于曹操。官渡之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经典战役。自此,曹操手握兵权和控朝政。成为三分天下中的最强者。


松垮大卡司




首次,曹操善于指挥。官渡之战前,曹操主要一条就是抓住了袁绍遇事迟钝行动迟缓的特点;白马之役,他声东击西,分散了敌人的优势,也是由于掌握了袁绍胆小怕事的特点,袁绍如果分秒必争地强渡黄河,同颜良会师,曹操未必能在白马之役中打胜仗。特别在最后的决战中,由于许攸的到来,曹操摸清了袁绍的底牌,看准了袁绍的薄弱环节,才能作出一举战胜袁军的决策。   其次,曹操善于用兵。在官渡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曹操善于充分运用自己兵力的许多好例。他的一万人马,在东征中,既打了刘备,又防卫了袁绍。一个兵当了两三个的路上又打了文丑,也是一个兵当了两三个用;在最后决战中,五千人马,北打淳于琼的护粮部队,南打袁军大营,也是一个兵当了两三个用。而袁绍呢?在曹操东征、后路空虚的情况下,他的十万人马基本没动窝,一个兵顶不了半个用;白马之役中,上当受骗,被敌人牵住鼻子来回折腾,形同疲劳游行,后头打了一个追击战还失败了,也是一个兵没顶半个用;最后决战中,他的主力部队放弃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于没起作用。荀彧说,袁绍是庸人中的雄杰,只会集聚人众,而不会运用。这个批评,真是一针见血。   

第三,曹操多谋善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是多谋的,但同时,他又是善断的。有时在决策战略的大间题上表现得很犹豫,但是确定之后,却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战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我们甚至看到了他一往无前毫无犹疑的性格。这时他一点也不反复,一点也不退缩。在决战的进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绍的援军到来,要求分兵抵御。这个建议受到了他严厉的斥责。为什么?因为战斗已经到了生死的紧要关头了,曹操的士兵不比淳于琼的多,分兵势必减弱进攻能力、拖延解决战斗的时间,弄不好,甚至会全盘失败。这种时候,每一分钟都是关键,只要尽快打垮淳于琼,就是袁绍的援兵来了,也没有关系;而拖延时间,打不下淳于琼,敌人的援兵一到,两面夹击,就是分兵抵御也很困难而且根据—一般推算,从曹操向淳于琼发起攻击到袁绍的援兵来临,有一个时辰的间隔,敌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战斗力,减少自已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粮可依。军队的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问题的尖锐性官渡之战双方的困难都尖锐地表现在粮食供应问题上,这个情况再一次说明了个古老的军事原理的正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晃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一次轻袭是曹军由相持中的被动转入主动的开始,曹操对袁绍运粮队的第二轻袭则引起了袁军的混乱,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全面崩溃。粮草问题作为影响全军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最后,曹操有后台。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曹操所以能打胜仗就是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囊团,在战争问题中,他在战争中的些重要决策,几乎没有一条不是与自己的智囊团反复商量的结果,尤其在进的决定。从战争开始的决策东征,到许攸献计,最后决战,我们都可以看到他这种善于用人的能力。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袁绍呢?他阵营中足智多谋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丰都是当时谋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种好的意见也不少,但是他不能听。他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矜忌自恃,有的谋士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还被他囚禁、赶跑,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