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是什麼?

逗你玩兒小破兒孩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曹操出身豪族,但他的家族發家很晚。東漢末年有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曹操的父親投靠了大宦官,給宦官當乾兒子,曹家從此發家。到了曹操這一輩,他們家立足不過兩代,根基尚淺。說曹操是門閥還不夠格,他充其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族。曹操成年後,在朝廷裡謀得個不大的官職,他家的勢力也就只能幫他到這裡了。一開始,曹操想老老實實地為國家效力升官,幹到一半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地群雄並起。曹操意識到,在這個年代裡給漢朝打工是沒有前途的,必須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於是他回到老家,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

曹操和夏侯兩家屬於同鄉豪族,多年來關係十分親密。曹操便以曹家和夏侯兩家的資源,起兵割據。正好這個時候青州爆發黃巾軍之亂,曹操打敗黃巾軍,收編了三十萬降卒中的精銳,這批青州軍就成了曹操武裝割據的資本。

曹操是個全面型人才,他的領導、外交、軍事和治理能力都很強。有了青州軍,曹操四處征戰擴張。與他北方接壤的是同樣四處征戰的袁紹。曹操和袁紹之間因為地盤的衝突,必然會有一場大戰。

袁紹的出身要比曹操好太多了,袁紹號稱“四世三公”,家裡世代都是朝廷大員,家族勢力盤根錯節,和他家關係良好的門閥世家更是數量眾多。在朝廷失去約束力後,袁紹立刻到處擴大地盤,在與曹操交鋒前,袁紹的實力在全國已經是數一數二。此時的曹操實力已經不弱,但是和袁紹相比差距還是很大。如果單純按照國力對比,曹操必輸無疑。但是由於採用了正確的策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奇蹟般地反敗為勝,最終戰勝了袁紹。

官渡之戰只是袁曹之爭裡諸多戰爭中的一場。在官渡之戰之前和之後,曹操和袁紹還發生過很多戰爭,不過這些戰爭都沒有改變大局。真正扭轉大局的,就是官渡之戰中燒烏巢這場戰鬥。

古代糧草輜重的運輸非常困難。打仗時,軍隊的機動性很重要,所以軍隊不會隨身攜帶所有的糧草,大部分糧草要囤積在和軍營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在和袁紹對峙的時候,曹操得到情報,說袁紹的糧草都儲存在烏巢,並且防守薄弱。於是曹操親自帶領一支奇兵半夜偷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糧草。沒有了糧草的袁軍無法再繼續作戰,再加上袁紹錯誤的指揮,導致袁紹了一方軍心渙散,一部分部隊還投降了曹操。內外交困,使得袁紹的軍隊很快崩潰,從而輸掉了戰爭。

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準確地抓住了戰機,才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曹操如果和袁紹正面作戰,用全軍的力量也打不贏。但情報告訴他烏巢的兵力不強,曹操全力進攻烏巢,就可以在局部形成優勢。而且烏巢的糧草又是能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以曹操就抓住了最重要的戰機。反觀袁紹,他有好幾次對戰機的處理都失敗了。在官渡之戰的前期,曹操去進攻劉備掃除後患。袁紹的謀士建議應該趁虛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以孩子生病為由拒絕了,氣得那位大臣用柺杖敲擊地面,大罵:“好好的機會竟然被小孩生病耽誤了!”

另一個失誤是,在袁紹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時候,派了主力部隊去進攻曹操的主營,卻只派了一支輕騎兵去援助烏巢。結果袁紹對曹營和烏巢的防守能力都估計不足,曹營沒打下來,烏巢也沒有救下來,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在燒烏巢的當夜,袁紹派兵來救烏巢。此時曹操還沒有攻下烏巢,曹操的屬下報告說:“敵人的援兵快到了,請快點分兵阻擊!”可是曹操偷襲的部隊太少,連打烏巢守軍都不夠,所以曹操拒絕分兵,對屬下說:“等敵人到我背後了再報告!”在千鈞一髮之際,曹操攻破了烏巢,從此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照此來看,曹操贏得官渡之戰有很多僥倖因素:假如曹操沒有得到燒烏巢的情報,假如袁紹把烏巢看守得嚴一點,假如燒烏巢當夜曹操的動作慢一點,曹操都有可能會輸掉戰爭,甚至被袁紹殺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曹操各方面的能力都超過袁紹,如果能給曹操足夠的發展時間,他的實力一定會強過袁紹。

袁紹身世顯赫,這是他的資本,也是他的負擔。他出身太好,對創業的態度就不夠認真,不願意多動腦筋,在很多事情上墨守陳規。曹操卻不同,曹操的家業基本上是自己一刀一槍幹出來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能最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曹操就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他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求賢令》,裡面說,只要你有能力,哪怕你是坑蒙拐騙的壞人我都重用你。這在重視道德的古代簡直是大逆不道的言論,可見曹操重視實用主義到了什麼程度。

因為這種實用主義,曹操招攬了大批人才,最大可能地團結了各地門閥。他努力發展領地內的經濟,還採用了“屯田制”,讓長期駐紮的士兵平時種田養活自己,解決了部隊吃糧難、運糧難的問題。有了這些長處,從長遠的角度看,曹操一定會強過袁紹。因此,曹操官渡之戰的獲勝,在偶然性的背後還有一定的必然性。


天香引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謀士郭嘉,就以“十勝十敗”論為曹操鼓勵信心,從後世看來,郭嘉的這十個方面對比,就很好的解釋了官渡之戰為何是以少勝多的結局。這十方面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此十個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戰中對號入座,郭嘉的理論就是極為準確的預言。

  •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這句話是講袁紹注重形式主義,當然,這在古代是個通病,古人的禮儀講究十分嚴苛,不按禮儀行事甚至會觸犯法律,尤其是為人臣子不遵禮儀者,是不成體統的表現。袁紹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薰陶出遵禮尋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紹在整場戰爭中的靈活性較差。反觀閹宦之後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雞摸狗之輩,長大反而成為一個靈活多變的管理者,他的團隊更具有活力,實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張頜投降一事,當時的曹營主帥為曹洪,可以先收降張頜,待曹操從烏巢回來後再行稟報,這種收降如果放在袁紹陣營,未得袁公同意,誰也不敢為之。


  •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曹操於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陽接回落難得漢獻帝,迎入自己轄區許昌,這就樹立了天下正統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紹已經擁有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義“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在政治上給其扣上不忠不義的罪名。袁紹吃了一個啞巴虧,後悔當年沒有聽取沮授建議迎接獻帝,於是在壯大之後,開始向曹操集團發難,亦有奪回漢獻帝之意。雖然袁紹以陳琳的“討賊檄文”罵曹為賊,但不可否認的是袁紹此舉更為心虛,彷彿是賊喊捉賊。此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強曹弱,應該休養生息,建立諸侯關係,以騷擾曹操為主,拖垮曹操集團。但現在看來,曹操在漢獻帝的政治影響下發展迅速,例如呂布、劉備兩個政治集團,皆在“朝廷”賜封下你攻我伐,袁術更是被定為天下共討之對象,曹操皆成為坐收漁利的幕後玩家。如果戰事再拖下去,曹操只會更加強大,袁紹否決此計是有理由的,因為曹操始終以漢帝為基礎,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


  • 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紀律嚴明是一個軍隊的隱形戰鬥力,袁紹的軍隊紀律渙散,最為明顯的體現在文丑兵敗延津一線。自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之計,解了白馬之圍,袁紹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線,袁紹令文丑率領五千精騎追擊曹操的五百誘餌。曹操自知不敵,令士卒將隨身乾糧錢財扔於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搶,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時殺出博得一勝,此役文丑戰死,曹操則順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見,所謂“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紹帳下名將,治軍都這個德行,哪還談得上軍隊紀律呢?曹操治軍則極為嚴厲,削髮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樹立軍隊紀律最好的佐證。再縱觀文武官員,田豐因阻諫伐曹而被下獄,劉備繞往許昌一帶,聯合黃巾軍殘餘劉闢搞破壞,被曹軍全殲,回營之後居然未受任何處分,袁紹還同意他出走荊襄邀請劉表為援,管理相當混亂。



  •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用人唯親其實有些牽強,漢末本身就是士族門閥政治,聯姻大族是各大諸侯通用手段,況且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戰亂與割據中,用人唯親要比用人唯賢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後也是以諸曹、夏侯為各戰區統帥,這與袁紹分兵袁譚、袁熙為青、幽刺史沒什麼差別。但袁紹用人有些摸不清頭緒,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後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但無一被採納,如白馬之圍袁紹選定顏良前往,沮授認為顏良有勇無謀,建議換將,袁紹不採納,結果顏良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破滅;隨後袁紹將十萬大軍開往延津,沮授建議保存實力,分兵一半向陽武推進,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十萬大軍有去無回;至陽武后,沮授認為曹操糧草不足,建議打持久戰,袁紹不聽,執意推進至官渡尋求決戰;淳于瓊押糧至烏巢,沮授建議增兵駐守糧倉周圍加以警戒,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曹操的五千輕騎可以快速突襲至烏巢大倉。再包括對峙階段,許攸建議分兵襲擊兵力不足的許昌,袁紹也是不同意;烏巢被困,張頜建議先救淳于瓊,袁紹執意攻打曹操官渡大營,結果是兩頭皆以失敗告終。曹操則用人不疑,關鍵時候皆聽取荀攸之計,對峙時期還寫信向許昌的荀彧問計,這才是用人之道。



  •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袁紹的多謀少決早就被郭嘉看出,當初在袁紹陣營中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評價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而後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就備在曹操攻打徐州時,就派人前往袁紹處,請其趁許昌空虛時抄曹操後路,袁紹卻以小兒患病為由,失去此良機。再往前看,迎接獻帝時,賈詡向李傕提出過“奉國家以徵天下”;沮授向袁紹提出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三個建議中,沮授所提算是最為赤裸裸的,而袁紹居然沒有同意。曹操得到漢獻帝后,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這樣的人才基礎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為霸業之基礎。袁紹的多謀少決往往就成為全盤皆輸的關鍵。



  •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袁紹的身份比較好貴,家境顯赫,他也確實因此得到了眾多士族門閥的支持。但這種上層建築帶來的人才基礎是虛無縹緲的,依附的人才溜鬚拍馬者多,甚至還形成勾心鬥角,爭寵獻媚的勢力團體。審配與許攸之不睦,是造成許攸出走的關鍵,他所掌握的軍事機密,又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郭圖一味迎合袁紹,烏巢有失,則詬陷張頜,又造成張頜投降。當袁紹死後,他的人才基礎動搖,開始各尋出路,如審配等人,起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袁氏兄弟相爭,最終還是曹操漁翁得利。曹操則比較務實,不喜歡虛榮,是人才就真心對待,如許攸投奔時,曹操欣喜若狂,赤腳相迎,完全沒有一個主公的樣子,做臣下的,當然也願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諱。



  •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此處將袁紹說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雄霸一方的諸侯,沒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義自居的劉備。袁紹確實寵溺兒子,這一點前文講過,他以小兒患病措施偷襲許昌的良機。但疼愛兒子並不能說為婦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饑民也是愛民的體現。曹操也曾為曹衝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節還要祭奠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曹操確實展現出“治世之能臣”的特點,一些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為民生髮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郭嘉將此看作是大仁,而將袁紹施捨窮人看做婦人之仁,帶有吹捧曹操,貶低袁紹之意。



  •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這一點說明了袁紹內部集團的派系爭鬥較為嚴重。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裡出現了主持久戰與主速戰兩派,沮授的持久戰並未得到袁紹認可,故而主張速戰的審配、郭圖趁機向沮授發難。他們向袁紹提出建議,認為沮授監統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恐怕難以控制,並提出臣下必須服從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從臣下,就會本末倒置走向滅亡。還以黃石公《三略》為理論依據,聲稱統兵在外的將領不宜參知內政。就這樣,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後烏巢被圍,張頜力主救援淳于瓊,而郭圖力主攻打曹營,最終淳于瓊戰死,曹營也未攻下,郭圖為了逃避責任,嫁禍張頜沒有力戰,致使張頜、高覽皆向曹洪投降。



  •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最後,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備,袁紹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處就是郭嘉為曹操歌功頌德,加油打氣,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證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戰中,曹操親率騎兵聲東擊西,自己做誘餌,成就了白馬之圍中的關羽,也阻礙了袁軍從白馬據點渡河,搓其鋒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軍紀律渙散的弱點,至文丑陣亡,再次折損袁軍大將;到了官渡對峙,袁紹以塔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則製作拋石機將袁軍塔樓一一摧毀,袁軍欲挖地道通入曹營,曹操則在曹營周圍先行挖出戰壕,切斷地道,臨場應變能力極強。隨著許攸獻策、劉備出走、張頜投降,官渡之戰發生轉折,曹操則一鼓作氣擊潰袁軍,並將七萬俘虜坑殺殆盡。在取得官渡勝利以後,曹操在袁紹處搜查出眾多曹營官員通敵密信,他的處理方式是燒燬所有信件,並未追查,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



綜上,一場戰役的成與敗,往往在於指揮者的個人品性,也少不了運氣的加成。郭嘉的理論總結是戰前鼓勵,“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這個言論也符合戰爭的走向。袁紹在整場戰爭中過於自信,以至於謀士建議多數流產。臨場發揮上,曹操的應變能力也明顯勝過袁本初,從理論到實踐,曹操皆是完勝。


棍哥觀史


官渡之戰曹操戰袁紹的基本原因主要條是,曹操能夠多謀善斷,既能廣泛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能作出果斷的決策;而袁紹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兵強馬壯有幾十萬軍隊,號稱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但是他卻少謀武斷,既不能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沒有果斷的決策,這是曹操勝袁紹的重要原因。也可以從中看出曹操不愧乃軍事家的稱號

第一,曹操善於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紹遇事行動遲緩的特點;白馬之役,他聲東擊西,分散了敵人的優勢,也是由於掌握了袁紹膽小怕事的特點,袁紹如果分秒必爭地強渡黃河,同顏良會師,曹操未必能在白馬之役中打勝仗。特別在最後的決戰中,由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摸清了袁紹的底牌,看準了袁紹的薄弱環節,才能作出一舉戰勝袁軍的決策。

第二,曹操善於用兵。在官渡之戰中,我們看到了曹操善於充分運用自己兵力的許多好例。他的一萬人馬在東征中既打了劉備又防衛了袁紹。一個兵可以當三個乃至十個的巧妙利用,在最後決戰中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的護糧部隊,南打袁軍大營。

而袁紹呢?在曹操東征、後路空虛的情況下,他的十萬人馬基本沒動窩,一個兵頂不了半個用,被敵人牽住鼻子來回折騰,形同疲勞遊行,後頭打了一個追擊戰還失敗了,也是一個兵沒頂半個用;最後決戰中,他的主力部隊放棄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於沒起作用。荀彧說,袁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這個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第三,曹操多謀善斷。官渡之戰中的曹操是多謀而又是善斷的。有時在決策戰略上乾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戰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無前毫無猶豫的性格。他不反覆也不退縮。在決戰的進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紹的援軍到來,要求分兵抵禦。這個建議受到了他嚴厲的斥責。

為什麼?因為戰鬥已經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了,曹操覺得拖延解決戰鬥的時間,弄不好甚至會全盤失敗。這種情況下如果拖延時間,打不下淳于瓊,敵人的援兵一到,兩面夾擊,就是分兵抵禦也很困難,而且根據—一般推算,從曹操向淳于瓊發起攻擊到袁紹的援兵來臨,有一個時辰的間隔,敵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於白白浪費自己的戰鬥力,減少自已戰鬥勝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糧可依。軍隊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食問題的尖銳性官渡之戰雙方的困難都尖銳地表現在糧食供應問題上,這個情況再一次說明了個古老的軍事原理的正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徐晃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一次輕襲是曹軍由相持中的被動轉入主動的開始,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二輕襲則引起了袁軍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全面崩潰。糧草問題作為影響全軍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第五,曹操有後臺有智囊團,在戰爭問題中,他在戰爭中的些重要決策,幾乎沒有一條不是與自己的智囊團反覆商量的結果,從戰爭開始的決策東征,到許攸獻計,最後決戰,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種善於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戰的失敗者袁紹呢?他陣營中足智多謀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豐都是當時謀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種好的意見也不少,但是他不能聽。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矜忌自恃,有的謀士甚至因為意見不合,還被他囚禁、趕跑,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失敗

大家觀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楚漢文化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1.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 操軍心動搖。 其後,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陽與袁紹杷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大破袁軍。

3.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我國曆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愛剪輯nice


說到官渡之戰曹操一方戰勝,那就不得不提一提郭嘉的十勝論了,郭嘉的十勝論原文如下: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為什麼要提十勝論呢,因為當時在北方,最大的勢力不是曹操而是袁紹,甚至可以說,不論是聲勢還是實力,袁紹遠在曹操之上,所以曹操要完成王霸之業,首要任務就是要打敗袁紹。

可是對當時的曹操來說,袁紹何其強大,哪裡是曹操能夠打敗的,其實不光是曹操的領導層這麼想,曹操手下士兵更是這麼個想法。

但是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所謀所慮者遠,為了堅定曹操的伐袁之心,為了穩定曹營將士之心,特作十勝論以鼓舞之,此後曹營將士上下一心,厲兵秣馬,蟄伏數載,終於將袁紹擊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官渡之戰”。

可以說,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勝利有以下幾個原因:

1、十勝論武裝了曹營將士的頭腦,給予了他們以強大的信心和士氣。

2、曹營數載的蟄伏,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3、戰爭中曹操的睿智指揮使得曹營在軍事上險勝。


史海鉤沉


官渡之戰中,夜襲烏巢、火燒糧草是打破僵局的關鍵一棋,也是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約三萬兵力,袁紹約十五萬兵力。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曹操若選擇正面對戰幾乎是無取勝可能的。

《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無窮如天地。就是說,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隊跟敵人正面廝殺著,同時搞一支奇兵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善於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潛力才會像江河、天地一樣無窮無盡。而火燒烏巢的糧草就是出奇制勝。

都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行軍打仗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糧草的話,軍心浮動,人心不穩,直接影響軍隊戰鬥力,甚至有可能譁變。曹操這邊就是如此,所帶來的糧只夠吃數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寫信催促遠在許昌的荀彧徵糧、送糧過來。手下武將、士卒對於決戰能否取勝也是半信半疑、底氣不足。在此情況下,曹操的決心、信心也有所動搖,想退兵回許昌。只有荀彧在許昌寫信鼓勵他:老大,頂住啊,我在這兒等著你回來哎,等著你回來,看那桃花開~沒辦法,硬著頭皮在官渡撐著,等待戰機。戰機,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時機,在哪裡呢?

與曹操這邊的焦慮不同,袁紹春風得意。不僅在兵力上碾壓對手,且糧草充足,都屯在離官渡不遠的烏巢。烏巢,不是鳥巢,舉辦不了奧運會,但它是曹操苦苦尋覓的戰機。

戰機很快來了。不知何事,袁紹責罰了許攸。許攸心生不滿,連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給力,一聽老熟人來了,連鞋都沒穿就跑出來迎接許攸。許攸見曹操這麼重舊情義,感動得熱淚盈眶,把袁紹的糧草屯於烏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腦全部告訴了他,提議火燒烏巢,動搖袁紹軍心,繼而奪取勝利。

曹操行事雷厲風行,當即親率人馬夜襲、火燒烏巢,順便搬回不少糧草,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局勢徹底被逆轉!火燒烏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出奇制勝的大招,曹操方面軍心大震,乘勝追擊,袁紹則全軍潰退,徹底失敗。

至於樓主問題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戰中沒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勝十敗論,只是起鼓勵作用,於事無補。

許攸投奔獻策、曹操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看郭嘉當時做的十勝十敗SWOT分析就夠了,毛主席都很推崇的: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騷遙遊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是有著很大的勝算的,不管是兵力上還是後勤資源上,袁紹都要比曹操佔據著更大的優勢。

官渡之戰中郭嘉的重要作用

01.郭嘉做“十勝十敗論”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已預料到自己和袁紹必有一戰,此時的袁紹擁有冀州和青州、幷州的部分,其實力遠遠在曹操之上;曹操詢問郭嘉應付袁紹的方法,郭嘉為曹操做了“十勝十敗”,從各個方面分析做了對比,增強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和決心,也分析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三國志》

02.建議曹操先取呂布解決後顧之憂

在袁紹征伐公孫瓚的時候,郭嘉建議曹操先攻去呂布,以防和袁紹決戰的時候,呂布在後方騷擾攻擊,陷入夾擊之中;曹操聽取了郭嘉的建議,征伐呂布;曹操打敗呂布後,軍隊疲憊,想率軍班師,郭嘉說服曹操繼續進攻,最終擒住了呂布。

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呂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三國志》

03.郭嘉料到劉表、孫策不會出兵

曹操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擔心劉表從後方偷襲,而且袁紹也派人聯絡劉表;郭嘉為曹操分析了劉表不會出兵,而是會坐山觀虎鬥兩不相幫;果然劉表雖然口頭上答應了袁紹的請求卻沒派兵,手下的謀士都勸他,

可劉表就是不聽,兩不相幫,保持中立!劉表誰都不想惹,只想守住荊州這一畝三分地,這都被郭嘉看透了。

表,坐談客耳!

《三國志》

曹操和袁紹相持的時候,孫策想北上攻擊許都,所有人都很害怕,郭嘉卻說:“孫策剛平定江東,又殺了很多豪傑,孫策又自侍勇武,出行不帶護衛,必會遭到暗手。”果不其然,在五月,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殺死。

不僅如此在官渡之戰的時候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在曹操猜疑的時候,給曹操合理的建議,郭嘉不僅增強了曹操擊敗袁紹的信心,更穩定了軍隊的軍心,對於官渡之戰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郭嘉是軍事奇才,他總能料敵於先,可以說是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其謀略直指人心。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原因

01.袁紹內部嚴重失合

不光謀士之間不合,就是家裡也是不合。袁紹有三個兒子,自己最喜歡小兒子,想讓小兒子接自己的位置,廢長立幼自古就是混亂之源,袁紹又優柔寡斷,他將自己的地盤一分為四,他的三個兒子和外甥各負責一個州;他的三個兒子為爭奪繼承人的位置斗的不可開交,自相殘殺。

袁紹手下有五大謀士,田豐因反對袁紹出兵被關在監獄裡,而各謀士之間相互窩裡鬥,只要沮授有什麼建議,審配、郭圖會立馬提出相反的意見,而袁紹又優柔寡斷,不能果斷決策。最後窩裡斗的結果就是許攸帶著大量的軍事機密叛逃曹操,讓官渡之戰發生了轉折。後郭圖又進讒言,逼的張郃等將領投降曹操。

02.袁紹用人失當、指揮失誤

袁紹陣營不缺謀士良將,許攸雖然貪婪,但才智極高,謀略也相當厲害,數次建議袁紹,袁紹不聽;田豐、沮授也不是等閒之輩,都給了袁紹很多正確的建議,袁紹也都沒聽,那袁紹聽誰的呢,聽郭圖的,郭圖沒多大本事,溜鬚拍馬、窩裡鬥是好手。

烏巢是袁紹的屯糧之地,何其的重要,袁紹派淳于瓊這個酒囊飯袋去守,被曹操輕鬆就得手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時候犯了好幾個錯誤,可以說是致命的

  • (1)袁紹不守白馬而救延津。袁紹在攻下白馬後,曹操大張旗鼓的進攻延津,派騎兵繞道支援白馬,袁紹看到曹操進攻延津,派人支援延津而沒有守白馬,中了曹操聲動擊西之計,大將顏良、文丑被斬。
  • (2)挺進官渡拉長了自己的補給線。曹操在取的初次勝利後,全部撤退到官渡,這是曹操的以退為金額的策略,是為了縮短自己的補給線,而拉長袁紹的補給線;袁紹卻以為曹操膽怯,率軍挺進到官渡,實際上拉長了自己的補給線。
  • (3)沒有救烏巢而是直接攻打曹操大營。接到烏巢被襲的消息,袁紹沒有聽張郃等人的建議立馬救援烏巢,而是聽了郭圖的建議直接攻打曹操的大營,結果丟了烏巢,曹操的大營也沒攻下來;如果袁紹率軍全力救援烏巢,不至於糧草盡失,反而會讓曹操陷入險境。
  • (4)沒有聽取許攸的建議奇襲許都。許攸建議袁紹兵分兩路,一路與曹操繼續對峙相持,另一路繞過官渡,直接襲擊曹操的大後方許都,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不管那一路能取勝,都將是勝利。可以袁紹不聽。許攸的建議是非常可行的,此時的許都只有幾千守兵,拿下許都,那曹操全線將崩潰,即使拿不下,也讓曹操不得不回援,陷入被動。

03.袁紹師出無名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名義上曹操所在的朝廷是漢室的正統,袁紹討伐曹操就是不義之師。

在起兵前,袁紹最重要的兩位謀士田豐和沮授都反對袁紹出兵,建議袁紹先將擊敗公孫瓚的事向朝廷報捷表功,然後不斷地襲擾消耗曹操,然後在征討曹操。

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萸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做舟船,繕治械器,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去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三國志》

漢獻帝剛剛在許都穩定下來,這會袁紹去討伐曹操,實在是師出無名,而田豐和沮授對袁紹的建議是正確的。可惜袁紹執意要攻打曹操。

結語

袁紹既師出無名,又用人失當指揮連連錯誤,內部又嚴重不合,組織鬆散,怎能不敗。

反觀曹操一方,雖然兵力、糧草遠遠不及袁紹,但曹操是背水一戰,早在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準備,況且曹操集團退無可退,內部上下齊心,曹操指揮上不說出神入化,但沒有像袁紹那樣連連失誤。所以官渡之戰本不被看好的曹操一方以弱擊強,最後贏得了勝利。


小任淺談史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是有多個原因的。

1 曹操和袁紹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人的命運。曹操出生並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性格堅韌,肯學習,殺伐果斷。袁紹出生優越,四世三公的家庭,導致他剛愎自用。在對曹操的進攻中,明明可以打持久戰的,多次不聽大臣的勸阻,急於求成。



2曹操和袁紹當時都在打仗,袁紹久攻河北的公孫瓚不下,曹操正在攻打呂布的下邳。曹操最後先攻下了下邳城。這為兵力不足的曹操贏得了充足的備戰時間。曹操後藉機攻打黎陽,隨後撤退屯兵至官渡。


3 曹操聽從荀攸的計策,聲東擊西營救白馬縣。誘袁紹渡河決戰,袁紹發現上當後,十分氣憤,不顧沮授等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要渡河討伐曹操。袁紹渡河後遠離大後方,沒有足夠的補給。文丑死去,至此曹操損失兩員大將。

4 袁紹的謀士許攸的叛變為曹操帶來轉機,許攸建議燒燬袁紹的糧倉。因為袁紹輕敵,只派了一隻普通的輕騎兵來守衛烏巢,最後曹操順利燒燬了烏巢。袁紹的優勢一下子沒有了。這是袁紹失敗的最關鍵的原因。


《孫子兵法》說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

最後,曹操發起總攻,卻發現袁紹早已倉皇而逃,剩下的守軍早已自亂陣腳,官渡之戰的勝利屬於曹操。官渡之戰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經典戰役。自此,曹操手握兵權和控朝政。成為三分天下中的最強者。


鬆垮大卡司




首次,曹操善於指揮。官渡之戰前,曹操主要一條就是抓住了袁紹遇事遲鈍行動遲緩的特點;白馬之役,他聲東擊西,分散了敵人的優勢,也是由於掌握了袁紹膽小怕事的特點,袁紹如果分秒必爭地強渡黃河,同顏良會師,曹操未必能在白馬之役中打勝仗。特別在最後的決戰中,由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摸清了袁紹的底牌,看準了袁紹的薄弱環節,才能作出一舉戰勝袁軍的決策。   其次,曹操善於用兵。在官渡之戰中,我們看到了曹操善於充分運用自己兵力的許多好例。他的一萬人馬,在東征中,既打了劉備,又防衛了袁紹。一個兵當了兩三個的路上又打了文丑,也是一個兵當了兩三個用;在最後決戰中,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的護糧部隊,南打袁軍大營,也是一個兵當了兩三個用。而袁紹呢?在曹操東征、後路空虛的情況下,他的十萬人馬基本沒動窩,一個兵頂不了半個用;白馬之役中,上當受騙,被敵人牽住鼻子來回折騰,形同疲勞遊行,後頭打了一個追擊戰還失敗了,也是一個兵沒頂半個用;最後決戰中,他的主力部隊放棄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於沒起作用。荀彧說,袁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這個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第三,曹操多謀善斷。官渡之戰中的曹操是多謀的,但同時,他又是善斷的。有時在決策戰略的大間題上表現得很猶豫,但是確定之後,卻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戰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甚至看到了他一往無前毫無猶疑的性格。這時他一點也不反覆,一點也不退縮。在決戰的進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紹的援軍到來,要求分兵抵禦。這個建議受到了他嚴厲的斥責。為什麼?因為戰鬥已經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了,曹操的士兵不比淳于瓊的多,分兵勢必減弱進攻能力、拖延解決戰鬥的時間,弄不好,甚至會全盤失敗。這種時候,每一分鐘都是關鍵,只要儘快打垮淳于瓊,就是袁紹的援兵來了,也沒有關係;而拖延時間,打不下淳于瓊,敵人的援兵一到,兩面夾擊,就是分兵抵禦也很困難而且根據—一般推算,從曹操向淳于瓊發起攻擊到袁紹的援兵來臨,有一個時辰的間隔,敵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於白白浪費自己的戰鬥力,減少自已戰鬥勝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糧可依。軍隊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食問題的尖銳性官渡之戰雙方的困難都尖銳地表現在糧食供應問題上,這個情況再一次說明了個古老的軍事原理的正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徐晃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一次輕襲是曹軍由相持中的被動轉入主動的開始,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二輕襲則引起了袁軍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全面崩潰。糧草問題作為影響全軍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最後,曹操有後臺。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曹操所以能打勝仗就是他善於運用自己的智囊團,在戰爭問題中,他在戰爭中的些重要決策,幾乎沒有一條不是與自己的智囊團反覆商量的結果,尤其在進的決定。從戰爭開始的決策東征,到許攸獻計,最後決戰,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種善於用人的能力。官渡之戰的失敗者袁紹呢?他陣營中足智多謀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豐都是當時謀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種好的意見也不少,但是他不能聽。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矜忌自恃,有的謀士甚至因為意見不合,還被他囚禁、趕跑,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