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松科技喜登科創板 發力智能製造市場未來可期

2020年2月17日,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股票簡稱“瑞松科技”,股票代碼“688090”。

瑞松科技喜登科創板 發力智能製造市場未來可期

科創板是我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的重大舉措,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鑑於疫情當下的特殊情況,瑞松科技在廣州瑞松科技園同步舉行了簡單上市慶祝儀式。“將牢牢把握這一寶貴機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優勢,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將科技創新作為源動力,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建設賦能,為提振國家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賦能,為中國工業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賦能,並以優異業績回報廣大股東和社會。”致辭期間瑞松科技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在表示:“未來瑞松科技將打造成一家社會信任、客戶滿意、股東高興、員工幸福的優質上市公司。”

瑞松科技此次正式登陸科創板,無疑是其實力的體現,那麼作為一家制造型企業,瑞松科技到底發力哪些細分市場?又有哪些硬核實力?

堅持自主研發 技術領先國內比肩國際

據悉,瑞松科技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業務涵蓋機器人、智能技術、高端智能裝備領域的研發、設計、製造、應用和銷售服務,為客戶提供成套柔性自動化、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廣泛服務於汽車、摩托車、電梯、造船、海洋工程、機械和3C電子等各個領域的國內外用戶。

在多年積極探索中,瑞松科技積累了大批行業相關的技術成果及經驗,技術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堅持自主研發至今收穫核心技術成果並應用於市場共17項,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技術水平領先國內,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曾多次引起行業技術變革而受到矚目。

瑞松科技研發了國內領先的機器人攪拌摩擦焊裝備,並針對各類產品不同的接頭形式和結構特點,發行人開發了動軸肩技術、靜軸肩技術和雙軸肩技術;白車身柔性高速智能化總拼技術,目前已成功應用於國際知名品牌與自主品牌生產線,首次實現了全產線無人化生產,從前期規劃到設計開發、製造、系統集成、調試均為獨立自主研發,在產線效能、自動化、數字化、智能柔性、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瑞松科技喜登科創板 發力智能製造市場未來可期

目前瑞松科技核心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機器人焊接、機器人自動化、汽車智能裝備、智能技術研究四大領域:從事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技術、智能化製造系統、全自動化智能車間系統、圖像視覺與智能控制、動態過程監控與物聯網技術的研究開發、設計和製造,應用於機械電子、精密裝配、精密注塑、精密連接及在線檢測等高端製造領域;從事機器人焊接技術、激光焊接、焊接自動化系統、金屬3D打印裝備、焊接智能化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設計和製造,提供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從事汽車裝備技術、汽車整車及部件機器人焊裝生產線、白車身柔性總拼焊接生產線、塗膠及搬運自動化系統的研發、設計、製造等;在智能技術研究領域,從機器人本體出發,通過視覺、激光、軟件等傳統技術,充分發揮系統集成領域積累的經驗和品牌優勢,積極向產業鏈上游各個行業拓展提供成熟系統集成及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內外兼修 利用國際合作促進企業成長

瑞松科技一方面堅持自主研發,不斷擴大研發投入、注重團隊建設,一方面深諳競爭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清楚認識到中國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先進機器人企業存在的差距,堅持利用國際合作促進自身成長。瑞松科技不僅與國際品牌進行深度合作、引進和轉化國際先進技術,同時將從國際上學習到的經驗、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

瑞松科技旗下的中德合資子公司廣州瑞松威爾斯通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就是與德國IBG工業聯合集團共同合作的平臺,致力開拓高端焊接與智能製造裝備技術與市場。瑞松科技還分別與德國博世力士樂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針對相關技術及產品共同開發和合作。

此外,瑞松科技與日本松下、德國庫卡等國際知名機器人品牌進行技術研發的合作。據瞭解,瑞松科技未來還將繼續尋求更多國際合作,藉助國際平臺持續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對此,孫志強解釋:“智能行業的高科技特性決定了其需要與科研機構合作的特性,特別是在“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大融合的背景下,機器人、智能技術和高端裝備產業的發展更需要國際間的密切合作。”

智能製造市場空間巨大 瑞松科技未來可期

工業機器人是近年來我國製造強國戰略明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深入實施,為進一步提升國家智能製造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中國製造業自動化、智能化完成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國家和地方政府推出多項促進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也為智能製造企業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

瑞松科技喜登科創板 發力智能製造市場未來可期

瑞松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

據悉,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平均密度為每萬名產業工人擁有機器人99臺,發達國家中德國是338臺,日本是327臺,美國是217臺,而中國是140臺,對比之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存在著巨大增長空間。另外作為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汽車產業,數據尤為值得關注。有研究機構預計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3億輛,汽車保有量水平將全面超越美國。這些將為瑞松科技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未來可期!

疫情當下 責無旁貸

對於製造業的發展,最近卻發生了一件無法忽視其影響的事情,就是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出現的全國乃至全球的疫情。受疫情限制,工人不能如期復工,企業生產力下降,大批企業生產經營受到極大影響,尤其是使用工人最多和採用傳統管理手段比較多的企業。儘管非常痛心,但面對困境,我們不得不從中思考更深、吸取教訓:如果我們的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更靈活、更大程度使用智能製造裝備生產,是不是當我們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或者市場情況的時候,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抵抗、去應對呢?如果工廠實現高度自動化,實現“機器代人”,就可以有效應對節後用工荒。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製造業解決問題的目標就是減少人員,減少客戶的用工風險。疫情終將過去,也將帶給企業廠家更多的思考和行動:加快自動化步伐、加速產業互聯網落地、通過精益製造實現降本增效等有效應對風險措施將更受重視,生產製造自動化、智能化必將提上日程。終端用戶的意識改變,將推動著工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

孫志強認為:“無論哪種推動因素,對企業都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滿足更多精細化、柔性化的應用需求以及新興領域的應用需求、如何實現製造業與物聯網信息技術、5G通訊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等都是未來要面對的挑戰。”他進一步總結:機器人產業競爭已由“硬”競爭轉向“軟”競爭,由已知領域應用轉向未知領域應用;顛覆式技術將會引發未知領域應用爆發性增長,衍生大量潛在新產業、新業態。

基於對未來前景的預判,未來3至5年,瑞松科技將以科創板上市為契機,通過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建設,進一步加強研發和生產實力,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成為中國機器人與智能技術的領先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將為其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為其持續技術創新、擴大生產規模、搶佔市場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投資價值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