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中國在位最長的是康熙皇帝,他的年號是不是最長,不是。最長的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年號,這位“亡國之君”在位僅17年,但他的年號卻被使用了

265年,而且被朝鮮一個外朝用到王朝滅亡。

《仁祖莊穆大王實錄》,朝鮮在明亡前使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且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的《實錄》中,只書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明亡之後,朝鮮一直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滿清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

<strong>使用年間正是中國的清朝時期,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為何鍾情於明朝的年號?


朝鮮秉承尊明貶清

朝鮮王朝是明、清兩朝的藩國,但對待二朝感情截然不同

明朝對朝鮮,洪武、永樂年間,派去朝鮮基本上都是六七品的行人、要不就是宦官,很少派大臣出使。明朝的《明會典》記載李成桂宗譜出現錯誤,朝鮮從永樂年間請求更改,直到200年之後的萬曆年間才修正,但朝鮮對明朝卻心悅誠服

清朝對朝鮮,清朝乳入主中原之後,對朝鮮的歲貢一減再減,經常給予施恩,即使派往的大臣也是三品以上,但朝鮮,一直視其為“”、“”。在清朝期間,朝鮮國內甚至祭祀明太祖、神宗和崇禎皇帝的大報壇,200餘年煙火不斷。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清朝時期朝鮮

朝鮮為什麼要尊明貶清

<strong>1朝鮮銘記明朝的恩情

對朝鮮來說,這三位明朝皇帝對朝鮮的恩惠最大。

第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大造之恩”,賜予朝鮮國號,肯定其正統性;第二是明神宗出兵抗擊豐臣秀吉,救援朝鮮,使朝鮮得以復國,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軍侵入朝鮮(即丙子之役),崇禎帝在內憂外患焦頭爛額之時,獲知仁祖被皇太極圍困於南漢山城之際,尚出兵思救的“拯救之恩”。

清朝初期,南明還存在,臺灣還是明朝鄭氏的,清朝還沒有真正統一。所以朝鮮對南明還寄予希望,期昐早日把滿清趕回東北老家。因此朝鮮繼續尊奉明朝是最初的原因。

<strong>2華夷之論

朝鮮尊明貶清

的理論根源是朱熹理學

朱熹所處的時代—南宋,經常面臨著女真的威脅,他遂主張抗金圖強,其思想攘夷觀念十分強烈。他主張的朝代正統性有二個方面:

一、尊中華、攘夷狄、復仇雪恥,高舉華夷之別的大旗。

二、以《春秋》大一統觀評判朝代正統特點,必須是漢人建立的王朝、大統政權、進入中原、統治全國、而且有相當長的穩定期。

朱熹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除了宋朝之外,就只有周、秦、漢、晉、隋唐六個朝代,其他如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等,都不是正統朝代。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理學最早傳入朝鮮是13世紀末,是高麗大儒安珦從元朝帶回朱熹的《四書集註》,並用來傳學,朱熹理學就這樣在朝鮮流行起來。14世紀中葉,朱熹理學在朝鮮有一定的影響,培養出了像鄭夢周這樣的理學大師。在1392年之後,李氏王朝建立後,更是把它奉為治國指導思想;哲學思想上,亦以朱熹思想為本源,不久就形成了朝鮮頗具特色的性理學。

後經李退溪(1501-1570)用畢生精力,編寫成了《朱子書節要》。該書被認為朱子道學的入門書籍,對朱子學說在朝鮮的傳播與普及起了很大作用。明清更替之際,朱熹思想早已深入朝鮮人民的心裡。

因此朱熹對正統論的認識也成為朝鮮正統論的思想源泉,這也成為朝鮮尊明貶清的理論原則。朝鮮人認為,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不能算正統朝代。

<strong>3心理平衡

過去蠻、夷、戎、狄一般指的是中國周邊的各少數民族,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說法是比較晚才出現的。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明朝末年,滿清入主中原,從滿清的發源地看,女真人在東北一帶,屬於夷狄。從文化上,女真人更是屬於野蠻狀態。所以“禽獸

”的女真人主政中原政權,朝鮮人從心裡不能接受。

朝鮮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比女真要優秀,因為其不斷向中原地區學習先進文化,自始至終受中華先進文化薰陶,是僅次於中國文化的先進文化,認為自己是“華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上一直以“小中華”自居。在這種華夷觀的指導下,朝鮮人從一開始就沒看起過滿清,稱清人為“”、“”、“犬羊”、“犬豕”等。

滿洲以邊鄙“胡人”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對秉持程朱義理觀的朝鮮來說,這是華夷變態本末倒置、天地不容之事。而且原本朝鮮高高在上,後變成宗藩關係,朝鮮自然接受不了。在整個清鮮交往的近三百年中(1637-1910),這種思想一直存在,影響深遠。

<strong>4滿清對朝鮮的積怨

歷史上滿清對朝鮮的戰爭,加大了朝鮮對清朝的仇恨。

1627年,皇太極命二貝勒阿敏率軍攻打朝鮮。皇太極發動此次戰爭目的有兩個:其一,皇太極剛剛即位,需要來證明自己實力,因此發動一場戰爭來樹立自己的威望。攻打明朝時機還不到,只能選擇朝鮮這個對明朝忠誠、且對自己威脅的王朝。

其二,當年後金饑荒嚴重,“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相食。國中金銀雖多,無處貿易,是以諸物騰貴”,明朝又控制後金的經濟封鎖,只能通過戰爭掠奪來度過困難時期。

《清實錄》記載,朝鮮在後金軍進駐平壤之後,致書後金:“貴國無辜興兵,忽入我內地,我兩國原無仇隙,自古以來,欺弱凌卑,謂之不義,無故戕害人民是為逆天。若果有罪,義當遣使先問,然後聲討,今亟返兵,以議和好可也。”

阿敏打到朝鮮都城後,顧慮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雙方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以朝鮮送質子入後金並贈送禮幣而結束,此即“

平壤之盟”。

此次戰爭,後金得到了所需的戰略物資,朝鮮保存了主權國的體面,但以屈辱的形式結束的,因此朝鮮人心中埋下了對清朝的仇視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後金攻打朝鮮

期間朝鮮君臣一直沒有認可朝鮮和後金的朝貢關係,認為明朝的文明遠在後金之上,所以和後金的納貢都是私底下完成的。一旦明朝官員到朝鮮,朝鮮派往後金的使節的行期就會延遲。朝鮮給後金的所貢的禮物,常常得不到後金的滿意,因為後金戰爭的需要太多,朝鮮滿足不了。最主要是朝鮮對後金和明朝所貢有

天壤之別,給明朝的多。為此,後金常常以“貢物不及額,遺書責之”。

1636年皇太極第二次征伐朝鮮,雖然經濟因素和雙方之間的矛盾是這次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朝鮮斥絕金使、拒上尊號之舉,為皇太極出兵提供了藉口。

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率領貝勒、貝子及文武群臣征伐朝鮮,此次戰爭就是“丙子之役”。朝鮮史上最大的屈辱,朝鮮國王被逼向皇太極下跪叩頭請降。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朝鮮與後金“丙子之役”

後金即將到朝鮮都城時候,仁祖逃亡南漢山城。清太宗皇太極下令攻其都城平壤,並將俘獲朝鮮的宗室、太監、嬪宮、夫人等送至南漢山城。仁祖國王隻身困於南漢山城,城被攻陷,妻子及群臣被俘獲,仁祖被迫投降。

十二月三十日,李倧國王率領世子及文武群臣出南漢山,在三田渡正式向清太宗皇太極俯首稱臣,史稱三田渡之盟至此清和朝鮮宗藩關係正式確立。

這種宗藩關係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上,沒有經濟和文化基礎,以脅迫的方法取得。其次清朝後期對外發動戰爭,不斷向朝鮮施壓,使其雙方仇視關係不斷加深,關係極其不和諧。朝鮮對與明王朝的從屬關係是心甘情願的、理(禮)所必然的。清鮮關係

是在朝鮮受盡屈辱的情況下建立的,他們認為落後的蠻夷怎能是代表先進文化的朝鮮的宗主呢,這也是朝鮮尊明貶清原因之一<strong>。

<strong>5朝鮮王朝及其儒士否認清朝的正統性

宋時烈,是朝鮮重要的思想家。1633年宋時烈中生員試,任職敬陵參奉,1635年即被任命為鳳林大君的老師。1636年,仁祖被清太宗圍困於南漢山城之際,宋時烈正隨侍於仁祖左右。次年清與朝鮮簽訂南漢山城和約,朝鮮無條件接受清朝的條約,成為清朝的藩國。宋時烈深感屈辱,遂辭職歸鄉,隱居不仕。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宋時烈,字英甫,恩津人,政治家、思想家、作家

鳳林大君在沒登基前,在1637年被清朝當為人質,控制在瀋陽和北京,到1645年才回到朝鮮。這段經歷讓他對清朝極強的仇視。1649年登基之後,當即起用了宋時烈。

朝鮮儒家學者宋時烈,見證了清朝兩次出兵把朝鮮由明朝藩屬變成清朝藩屬的過程。因此把清朝看成是夷狄虜,這是宋時烈最基本的觀念進而認為:“與清朝有不共戴天之仇,稱此虜者。蓄憾積怨,忍痛含冤君父之仇,不與共戴天者,乃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發於至痛,不能自已之同情,而非出於己之私也”。

儒家學者宋時烈更是以身作則,在全國倡導攘夷尊周思想,事事以孔子、朱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朝鮮學者心裡,把宋時烈當成朝鮮的孔子、朱子一般,他們認為在明清交替之際,需要有這麼一個偉人為肩負

尊王攘夷的大一統觀念。因此宋時烈的思想在左右朝鮮以後的學者。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朝鮮木刻本《朱門旨決》宋世烈跋字體

宋時烈在孝宗駕崩之後,對繼任者也灌輸尊王攘夷的大一統觀念,多次向肅宗提出:臣以繼述之義勉殿下者欲遵述先王之志事也

朝鮮後期的學者如儒學大師成海應(1760-1839)、金平默(185-1882)、柳重教(1832-1893)都是以朱熹與宋時烈的觀點來論證滿清的正統問題。<strong>朝鮮王朝及其儒士共同否認也加強了尊明貶清思想。


朝鮮王朝及其儒士源於朱熹的華夷有別的觀念,受此儒學思想影響,尊王攘夷觀念已經根植朝鮮人心裡。朝鮮一直認為滿清作為夷狄推翻明朝,非漢族中央政權,一直不承認清朝的正統性。

其次就是當時朝鮮知識人看到西戎、北狄、蒙古、女真等皆能入主中原,而獨朝鮮不能,始終只能居於從屬的地位,深感憤懣。但無力征服對手,只能用冷處理來解決心中的苦楚。

朝鮮認為中原已經不是“中華”,自己無力與清朝為敵的朝鮮還在通過一定場合和形式,從思想言論上滿足自己的“

小中華”優勢。<strong>因此朝鮮在衣冠制度上依然保留明朝舊制,私底下繼續使用明朝制度乃至年號。

從朝鮮王朝使用明朝崇禎年號265年,看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