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大角逐

寫在前面的話,三國謀士的高低先後,一直是一個比較火爆的話題,咱們今天也來一起聊聊,不過大家要注意,這裡的謀士,是按照360百科中的基本定義,做出的一個相對寬泛的定義。

<strong>謀士,指設謀獻計的人。古時的謀士:相當一部分"學而優"卻不能"仕"的讀書人,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甚至以死相報。

<strong>所謂現代"謀士",是指那些為國家立法、行政以及相關決策活動,提供個人智力成果併發揮重要作用的人。一般來說,他們具有"仕"的背景,沒有"官"的身份。

<strong>歷史上,我們經常會聯想到的謀士郭嘉、賈詡、范增、陳平等人,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負責出謀劃策,而不負責實施;而韓信、諸葛亮等人雖然也能謀劃,但他們都是親自參與指揮實施的,所以很少有人稱韓信諸葛亮等人為謀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謀士,即只負責出謀劃策,而並不親自參與實施的。

<strong>在春秋戰國時謀士這麼個職業很是興旺,秦漢三國之時,謀士地位依然。漢唐時期謀士這個職業就開始有了細分,從政的稱之為丞相、宰相;從軍的就稱之為軍師,大抵相當於後來的參謀長,諸如此類。後來,有部分謀士被分流到了商業領域。

——360百科

根據360百科的說法,其實這個名單會刷掉很大一部分我們習慣意義上的謀士,比如“學而優不能士”,幾乎在三國志裡,所有出現過的人,大部分都做過官。2333333,我倒是想到了幾個,比如出山之後、中郎將之前的諸葛亮、還有張飛俘虜之後投誠的顏嚴。這樣機會就沒有人了。所以這一條,就不考率了。

而謀士主要作用在出謀劃策,既要出謀劃策又要負責實施,必定涉及到統籌,那麼這類人物的才能,在三國時期註定就不是謀士那麼簡單了,要麼是督撫大員比如程昱,要麼是軍隊統帥,比如呂蒙、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鍾會等人,當然曹操本人這種君主更不能算進來。

所以,不想不知道,謀士隊伍真奇妙!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謀士呢?索性,我們為第一條要求來個變通,我們只允許那些沒有“將軍”頭銜的角色參與(賈詡似乎佔了個大便宜),看看真·謀士在三國中的奇謀妙策吧!(由於本貼為1.0,本貼不涉及到排名,和東吳五虎將一樣,本貼將根據網友給出的意見,結合記載、知名度、貢獻度等要素最終評選十大/八大真謀士排名)

先來一個最沒有爭議的。

郭嘉:最終官位 軍祭酒 爵位:貞侯

三國謀士大角逐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於此,便不殺劉備。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郭嘉是所有曹粉心中無可爭議的最強軍師,人氣超高,在電視劇中也多以酷酷的英俊小生形象出現,滿足了人們對於高才的一切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郭嘉就是魏國版的臥龍。

荀攸 最終官位中軍師 爵位 敬侯

三國謀士大角逐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謀士。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途中去世。

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儀》,今已佚。

有的讀者認為,謀士的作用僅僅是在戰場上出謀劃策,那麼荀攸按照這個標準,無疑是曹魏集團的頂尖水平,其謀謨獻策能力,與郭嘉不分伯仲。他是群雄逐鹿期間,曹操的最得力臂膀之一。


荀彧 最終職務 光祿大夫 爵位 敬候


三國謀士大角逐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關於荀彧的地位,絕大多數認為他不屬於魏臣,可謂一生漢臣入魏營,但不可否認,在曹操前期,特別是與呂布、袁紹的鬥爭中,荀彧具有後方統帥+謀士的核心作用。

楊修最終職務 丞相府主簿 爵位 無考


三國謀士大角逐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如果將丞相府私人屬吏,看成戰國門客的升級版本的話,楊修無疑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謀士。他不僅能夠敏銳洞察曹操的內心世界,還能協助曹操處理軍國大事,而且能辦的讓曹操滿意。

這樣一個有前途的謀士,卻捲入了奪嫡之爭,加上他是袁紹的親屬,等諸多原因,隨著曹植的衰敗,被曹操誅殺。此外,曹操誅殺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恰好是因為楊修“才策”過人。

楊修之死是王位歸屬、派系爭權、曹操嫉妒心重等多個原因,當然和他本人的才華外露有很大關係,電視劇《軍事聯盟》中的楊修形象並不符合歷史記載,也不符合《三國演義》。


董昭 最終官位 司徒 最終爵位 定侯

三國謀士大角逐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東漢末年曹魏謀士、重臣、開國元勳。

董昭年輕時被舉為孝廉,後擔任袁紹帳下參軍。多有戰功,但是袁紹聽信讒言,董昭不得已離開袁紹投奔張楊。張楊率軍迎接漢獻帝時,董昭隨行,並拜為議郎。後與曹操在洛陽相見,又建議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董昭自此成為曹操的謀士。

建安年間(198年)歷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職,多有功勞,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謀劃都是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繼魏王位後,董昭任將作大匠。曹丕稱帝后,升任大鴻臚。此後先後擔任侍中、太常、光祿大夫、太僕等重要職位。魏明帝曹睿即位後轉任衛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青龍四年(236年)卒,時年八十一,諡曰定。

劉曄 最終職務 大中大夫 最終爵位 景侯


三國謀士大角逐

q


劉曄(?-234年),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劉曄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劉曄擅長廟算,對於人心與制勝之道的把握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多次成功預料到戰爭走向,擅長在廟算階段就擊潰敵人,但劉曄是由於漢宗室身份,曹操和曹丕對他的話經常不信任,導致其在網絡時代人氣低迷,這也可以看作是<strong>漢奸的代價和必然吧。

曹操到壽春,當時山賊陳策在廬江聚眾數萬人,並據險而守。曹操曾派偏將試圖消滅但不果。曹操於是詢問群下問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認為山賊據險而守,難以攻克,而且無足輕重,不應徵伐;但劉曄認為其實是偏將資歷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賊仍敢對抗,而當時局勢已經大致穩定,應該先懸賞勸降,再用軍事實力進逼,那山賊就會自己潰敗。曹操同意,並派猛將在前,大軍在後,最終如同劉曄所預測般平定陳策。戰後曹操闢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任用劉曄為主簿。當時張魯弟弟張衛領兵堅守,曹操攻陽平山上各個屯寨,但山勢險峻難登,難以攻克;而且士兵死傷甚多,糧食又缺乏,曹操於是打算撤軍,命令夏侯惇和許褚呼叫山上的軍隊撤退。此時有一些軍隊在夜裡誤闖張衛別營,營中士兵大驚四散,當時在軍隊後方的劉曄見此認為可以取勝,勸夏侯惇等不要退軍。夏侯惇見後相信,於是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於是進攻張衛,張衛不敵退走。張魯不久投降,曹操得漢中。劉曄及後即勸曹操進攻劉備新佔的蜀地,認為攻佔漢中後令蜀人震驚,只要進攻他們就會望風歸附;否則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那日後就難以征服。但曹操不聽。七日後,有從蜀地投降的人說蜀地人心惶惶,劉備斬殺驚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於是再問劉曄可否進攻,劉曄卻說蜀人人心已經較為安定,不能進擊。 曹操最終回師。

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當時曹丕問朝臣究竟劉備會否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

黃初三年(222年),名將張遼病重。劉曄奉命帶著太醫前往探望,並派遣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的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但劉曄認為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最終孫權都沒有來,曹丕唯有撤退。

易中天說賈詡是看破人心的行家,其實劉曄更勝一籌。但是劉曄說的話,和賈詡一樣幾乎都沒什麼用,再加上他的劉姓身份,讓人感覺總是有點舒服,所以,人氣低也可以理解。


徐庶 御史中丞


三國謀士大角逐


徐庶是諸葛傳備註裡的人物。至於為什麼大家都說他是個謀士,應該更多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吧。


馬良 最終官職 侍中

三國謀士大角逐

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之兄。

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辟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馬良建議招納五溪少數民族。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遇害身亡。

馬良就是一伐那個督諸軍在前的馬謖的哥哥。馬家人號“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看樣子,還有個馬X常湮滅在歷史中。

費詩 最終官職 諫議大夫

三國謀士大角逐

費詩,字公舉,生卒年不詳,益州犍為郡南安縣(今四川省樂山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劉璋佔據益州時,以費詩為綿竹縣縣令。劉備進攻劉璋奪取益州,費詩舉城而降,後受拜督軍從事,轉任牂牁郡太守,再為州前部司馬。劉備自封漢中王,以費詩為使,向督領荊州的關羽傳達官職的任命,關羽因與黃忠同列而不滿,費詩巧妙地將其說服。群下推劉備稱帝,費詩上疏勸阻,遭貶官。諸葛亮想策反孟達,費詩又直率地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蔣琬執政時,任費詩為諫議大夫,後卒於家。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自稱漢中王,派遣費詩去拜授都督荊州的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得知黃忠被任命為後將軍,大怒道:"大丈夫怎樣也不會與一個老兵同列!"因而不肯受拜。費詩勸說關羽道:"建立大業者所任用的都不只是一種人。當年蕭何、曹參與漢高祖劉邦自幼有交情,而陳平和韓信則是較後才逃命歸附的。論及他們的官爵次序的時候,韓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因此而有怨言。現在漢中王因為黃忠一時的功勞,給予他很高的恩寵,但說到漢中王心中的地位,怎麼會把黃忠與您等同起來啊!漢中王與您就像是同一個整體,憂樂同享,福禍共當。我認為您不應該在意官號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祿的多少。我也只不過是一個奉命行事的使者,如果您不肯接受任命,我這就馬上回去,只是為您這樣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後要後悔的。"關羽聽後大受感動並醒悟過來,當即接受了前將軍的任命。

感覺費詩本事還真是不小,就是情商有點低。


周群 最終職務 未考證出來


三國謀士大角逐


周群,字仲直,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周群的父親周舒,年少時跟隨廣漢楊厚學習經學,名亞董扶、任安。

周群年少時跟隨周舒學習,專心於占驗天算之術。於庭園中建有一座小樓,周群家境富裕,有許多奴僕,周常令奴僕輪流到樓上觀察天上的災變徵兆,剛一發現雲氣,奴僕即告訴周群,周群親自上樓觀察雲氣,不論早晚日夜。所以凡有氣候變化,周群都能親自看到,由是他的預言往往得到應驗。劉備想要與曹操爭奪漢中,詢問周群的意見,周群回答說:"能得到漢中郡的土地,但得不到其民眾。若率領偏軍出征,一定會不利,要警惕慎重!"益州後部司馬張裕也通曉占候的技能,才幹甚至超過周群。此時,張裕也勸諫劉備說:"不能爭奪漢中,出征北伐必定不利。"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並不採納周群、張裕的意見,雖然得到漢中郡的土地,但得不到其民眾。同時,劉備又派遣將軍吳蘭、雷銅等人率軍攻打武都郡。吳蘭、雷銅皆戰敗覆亡,和周群所預言的一樣。於是周群被舉薦為茂才。

神棍一個,但是感覺還是很厲害的,不過職務沒有考據出來,看得出,劉備一定不喜歡他。

虞翻 最終職務 無 爵位 無

三國謀士大角逐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既可日行三百 (一作二百),善使長矛 ,於經學也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又兼通醫術,可謂文武全才。孫權曾稱讚他"可與東方朔為比矣"。

孫策自任會稽太守後,依舊以虞翻為會稽的功曹,不久孫策甚至親自去虞翻家裡看他,把他當成朋友看待 ,並在給他的書信裡寫道"今後之路,我當與卿共闖(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可不要說我孫策只把你當成普通郡吏看待哦。" 而"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這句也是當初孫策收降太史慈後對太史慈說過的話。

來虞翻轉任富春縣長,此時孫策卻被許貢門客行刺而死,各縣官員都打算去奔喪,但虞翻認為江東未定,若果官員離開可能會令賊匪和變民有機可乘,侵擾州縣,於是留守在富春服喪;其他各縣官員都效法,維持了江東各縣的安定,使孫暠後來未能攻取會稽自立。後來虞翻獲舉茂才,東漢朝廷和曹操先後辟命,但虞翻都一概拒絕。孫權即位後能夠得以穩定江山,虞翻有很大作用。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呂蒙意圖襲取荊州,先稱病回建業以減低關羽的戒心,在建業時以虞翻通明醫術為由要求他隨軍。不久,呂蒙發動偷襲,進攻南郡,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當時呂蒙軍尚在沙丘上慶祝南郡投降,虞翻此時勸呂蒙小心城中會有伏兵,江陵城中只有麋芳跟吳軍是一心的;其他人居心叵測,勸呂蒙應儘快入城控制城池,呂蒙幡然醒悟、及時掌控城中要地,讓原本想要伏擊的人來不及設好埋伏。當時城內果然設有伏兵,因為呂蒙接納虞翻的勸告,這次伏擊才不成功。

魏將於禁被關羽俘虜,被囚禁在城中,孫權到了以後開釋了他,請他和自己相見。另一天,孫權騎馬出來,請于禁和自己偕行,虞翻叱責于禁說:"你是個俘虜,怎麼敢和我們主公的馬齊頭並進呢!"就要拿鞭子打于禁,被孫權呵止了。自後孫權在樓船和群臣會飲,于禁聽著歌舞痛哭流涕,虞翻又說:"你計劃裝模作樣來求得寬赦嗎?"孫權對他感應很憤懣。後來孫權與魏和解,想要把于禁遣回魏國,虞翻說道:"于禁敗數萬之眾,自己身為降虜,又不能死節,北方的軍政習慣,此時得回了于禁也必定不會重用,雖然放了他對我們沒有損失,但依舊如同放盜歸山,不如將他斬了用來警示身為人臣卻有二心之人。"孫權不聽,後來群臣為于禁送行,虞翻又對於禁說:"你不要以為我們吳地沒有可用之人,只不過是我的謀略不被重用罷了。"于禁雖然被虞翻所討厭,但是依舊非常讚歎他,魏文帝曹丕也常常為虞翻設虛坐。

東吳大部分人才都是文武雙全,要找一個純謀士還是很少見的,虞翻對大吳國有大功,最後卻因罪流放可惜啊!

陸瑁——尚書


三國謀士大角逐


陸瑁是丞相陸遜的弟弟。字子璋,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丞相陸遜之弟 。愛好學習,信守情義。孫權曾因為公孫淵巧詐反覆而意欲親征公孫淵,陸瑁兩次上疏勸諫,孫權乃止。赤烏二年(239年),陸瑁去世。

嘉禾元年(232年),朝廷公車徵召陸瑁,任他為議郎、選曹尚書。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覆,打算親自前往征討,陸瑁上疏勸諫說:"為臣聽說聖明的君主駕御遠方的外族,只是籠絡保持良好關係而已,不是長期獲有這些地方。所以古人劃分國土,稱這種地方為'荒服',是說這些地方恍惚無定,不能長久保有。今日的公孫淵乃東夷小丑,遠隔海角,雖徒有人的面孔,但與禽獸沒有兩樣。國家所以不愛財寶遙遠地賜予他們,並非是用來嘉獎德行道義,其實是想誘導擺弄他們,以便謀取他們的馬匹。公孫淵驕橫狡詐,憑藉地處僻遠而違背王命,這是荒蠻地方人的常態,哪裡值得過分驚怪呢?從前漢朝各位皇帝也曾處心積慮地安撫和好外夷,使節馳騁散發財貨,中原的產物充滿西域,雖說這些外夷有時也恭敬順從,然而他們殺害使者、侵略財物,不可勝數。今日陛下不忍下這口憤憤難平的怒氣,想越渡大海,親自踏上那塊土地,群臣議論,私下都認為心中不安。為什麼呢?北方的敵寇和我國土地相接,倘有可乘之機,便會應時進攻過來。我國之所以越海求馬,曲意地對待公孫淵,是為了解救目前的亟需,消除心腹隱患,如果轉而棄本求末,捨近求遠,因為氣惱而改變計劃,激怒而出動大軍,這正是狡猾的敵人所樂意聽到的消息,非我大吳的上好計策。此外兵家的策略,是以勞碌使敵人疲憊,以安逸來等待對方,得失之間,頭腦清醒者獲得的機會多。況且沓渚至公孫淵處,道路還很遠,現在到達敵方岸邊,兵力一定得分成三股,其一是派強大的主力部隊進取,其二以一部分兵卒守衛船隻,其三用一些部隊轉運糧草,出征的人即使很多,但很難全部用上作戰。加之徒步背運糧食,經過長途深入敵人腹地,而敵方馬多,隨時都可以攔截我軍。如果公孫淵玩弄詐術,與魏國關係並未斷絕,我方出兵之日,他們就會唇齒相依互相救助。如果他確實單獨與我方對敵而無所依賴,他又會因為畏懼而遠遠逃遁,恐怕就難以一下子殲滅。假如陛下征伐兵卒被滯積於北方的土地上,而山越賊虜又乘隙而起,恐怕這就不是絕對安全的長遠思慮了。"孫權並不聽從他的意見。

陸瑁又上書說:"戰爭之事,本是前人用以誅討暴亂、威懾四夷的,然而這種戰爭都是在奸雄已被剷除,天下太平無事,君王從容地坐在朝廷之上,以閒談的形式談談而已。至於中原混亂,九州交錯之時,大抵都該加深根基鞏固本體,愛護國力珍惜費用,致力於自己國家的休養生息,以待鄰國敵人的衰敗,沒有正處於今日這段時節,反而捨近求遠,以此疲憊自己軍隊的。從前尉佗反叛,僭稱帝號,當時天下安定,百姓富庶,兵員的數額,糧食的儲積,可說很多了。然而漢文帝還是考慮到征伐邊遠之地不容易,雖說也大興軍旅,但只是告喻尉佗而已。如今兇頑敵人尚未殲滅,邊境不斷傳遞警報,即使是蚩尤、鬼方那樣的叛亂,也得根據情況緩急而區別對待,不宜以公孫淵作為首要問題。希望陛下抑制威怒運用良計,暫且穩定六軍,潛心深思長遠規劃,以利日後的謀劃圖取,這樣天下人就是大幸了。"孫權再次閱覽陸瑁的上書,讚賞他言詞有理正直真切,於是沒有出兵。

赤烏二年(239年),陸瑁去世。

相比而言,史書中記載的勸言君主之事蹟,陸瑁算是非常不錯的一個結果了。賈詡、周群、劉曄都沒有勸成功。


吳範 最終官職 太史令 爵位 都亭侯

三國謀士大角逐

吳範(?-226年),字文則,會稽上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在吳郡,準備討伐黃祖,吳範說:"今天討伐無大利,不如明年出兵,明年戊子,荊州劉表也身死國亡。"孫權不聽而發兵征討黃祖,終於不能取勝。第二年(208年),孫權出兵,行至尋陽時,吳範觀看天象,於是上船祝賀,催促軍隊趕快挺進,軍隊一到就大敗黃祖,黃祖趁黑夜逃走。孫權擔心抓不住他,吳範說:"他逃不遠,一定能生擒住他。"到五更天,果然活捉黃祖。劉表終在這年去世,荊州被吳、蜀瓜分。

建安十七年(212年),吳範又報告說:"甲午之歲(214年),劉備一定取得益州。"後來呂岱從蜀地返回,在白帝城遇上劉備,回來說劉備部隊離散流落,死亡近半,一定不能佔有益州。孫權以此詰難吳範,吳範說:"為臣所說的是天道運行規律,而呂岱所見到的只是人事現象。"劉備果然後來得到蜀地。虞人。三國時東吳官員,擅長術數。與劉惇、趙達、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嫗合稱"吳中八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孫權與呂蒙設謀襲取關羽,與親近大臣商量,大多數人都說不行。孫權以此事問吳範,吳範說:"能行。"後來關羽在麥城時,派人請求投降。孫權問吳範說:"他究竟會投降嗎?"吳範說:"他有逃走的天象,說投降是假話。"孫權派遣潘璋邀截關羽的徑路,偵察的人回來,報告說關羽已離開麥城出走。吳範說:"雖然離開了也免不了被抓住。"問他捉住關羽的時間,他說:"明日中午。"孫權設置漏表滴漏刻下記號來等待著。及至中午沒有消息,孫權問其原因,吳範說:"時間還沒有到正午。"不久,有風掀動帷帳,吳範拍手說:"關羽抓到了。"很快,帳外歡呼萬歲,傳告說捉住了關羽。

後來孫權與魏國建立友好關係,吳範說:"以天象風候來說,魏國表面上與我和好,其實懷有圖謀,應該對他們進行防備。"劉備大規模出兵西陵,吳範說:"以後一定與我們和親。"事情的結局都如他所預言。他的占卜的應驗都是如此明白確切。

孫權以吳範為騎都尉,兼任太史令,他多次問訪諮詢吳範,想知道他是如何判定的,吳範惜愛和保密自己的占卜術,不將最緊要的東西說給孫權聽。孫權由是忿恨吳範。

吳範以推算天象節氣和觀察氣候聞名於郡中。孫權起於東南,他委身事奉,每推算災祥多應驗,遂顯名。孫權委以騎都尉,領太史令。初,孫權為將軍時,他曾說江南有王氣。及孫權立為吳王,論功行封,欲以為都亭侯,但因不願將其術要訣告知孫權,為權所怨恨,被除名。黃武中,病死。

字文則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于禁,說起來這個人還真的很神啊,我覺得像這種人心算透的人說自己會占卜可能就是託詞,結果想隱藏,卻適得其反。

大家還知道哪些著名的“謀士”呢?歡迎評論區一起來討論哦,我覺得,肯定還有很多隱藏在三國志內,我們缺沒有發現的大把謀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