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韓信,楚漢相爭之時,該如何自處?

王先生143036821


韓信我認為只能跟著劉邦走!現在好多人只看到了韓信是軍隊的統帥,以為就能一言九鼎?就能和項羽劉邦三國鼎立,為韓信感到可惜。說韓信只會打仗,不懂政治所以才有如此結局!

大錯特錯了。你們看韓信帳下的將軍: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那個不是劉邦的發小心腹?劉邦的政治水平那可不是蓋的,還有張良,蕭何在身邊輔佐。所以有人勸韓信三分天下,韓信二話不說直接殺了!

不管誰是韓信都得跟劉邦走。韓信要是出工不出力,死路一條!韓信應該跟張良學學,不出來的就歸隱山林。想要活命跟唐朝的李靖學習一下。

想三分天下的大有人在,不服來辯!


我想我是壞人


韓信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爛。其實,韓信當年的可選項有很多。

如果想做忠臣,那麼大可以從一開始就死心塌地的追隨劉邦。雖然在一些戰術問題上可能會變得艱難,統一戰爭的時間也會增加。但是卻會獲得劉邦的信任和感激,這對於並不嗜殺的劉邦而言,將是韓信最大的保命符,他會和曹參、周勃一樣得以善終。如果他想做霸主,他當時控制了齊國,趙國也實際附屬於他,北邊的臧荼有勇無謀,南邊的項羽正和劉邦對峙。他完全可以自立為一方霸主。這樣劉邦和項羽對峙不久可能就會達成撤兵的一致條件,憑藉韓信的能力他會在很快的時間內或降服或控制趙國和燕國,這樣就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勢。而且這種狀態可能會一直保持,鹿死誰手就在未定之數。無論這兩條路,韓信選擇哪一條都是自保有餘,進退有度。但可惜的是韓信選擇了兩方之外的第三條路,想做霸主又婆婆媽媽,想做忠臣又對主上見死不救,逼封齊王。可以說是取了最差的一條路,以至於丟了性命。

如果我是韓信,我會無條件做一方的忠臣,因為韓信的長處在於領軍作戰,不擅長治國理政,只能做將帥,不能做君王。即使佔領一方,自立為王,缺乏有效的治國人才,最終也可能是慘淡收場。人貴有自知之明,無論是投降劉邦還是項羽,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安分守己地做一名大將軍,要比做一方諸侯強得多。


經典守望者


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在西漢建立之後被呂后誘殺,關於韓信之死,一直以來都令人不勝唏噓。不過,站在劉邦和呂后的立場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韓信似乎又不得不殺。那麼,韓信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呢?

要想知道如何避免被殺,首先就要搞清韓信被殺的原因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固然是韓信被殺的原因之一,但卻並非主要原因。畢竟劉邦已經將韓信廢為了淮陰侯,遷居長安的他其實已經對劉邦無法造成太大的威脅。個人認為,韓信的被殺更多是源於以下幾點:

△劉邦獨闖軍營奪取韓信兵權

1、劉邦從未真正信任韓信。成皋之戰中,韓信和張耳駐紮於修武卻未出兵救援,劉邦一氣之下奪取其兵權。平定齊地之後,韓信又請封“假齊王”,導致劉邦極為惱怒,在張良的勸說下這才封其為齊王。而在垓下之戰前,韓信又拒不奉令南下,直到劉邦承諾列土封王這才引兵來援,結果導致垓下之戰後又被奪去兵權,並被改封為楚王,遠離根基之地。從個人才能來講,韓信無疑是劉邦麾下武將中最為出色的一位,然而正因如此,再加上韓信並非劉邦的豐沛嫡系,而是自項羽陣營轉投而來,以及以上一系列事件,導致他從未真正贏得劉邦的信任。

△漢初接連的叛亂已讓劉邦、呂后草木皆兵

2、西漢初糟糕的外部環境。自西漢建立以來,先是燕王臧荼和潁川侯利幾於建國同年謀反被殺,緊接著韓王信又於漢六年(前201年)叛投匈奴,並與匈奴合兵南下侵犯,漢八年(前199年)劉邦路過趙國封地又遭遇趙相貫高謀刺,之後又有趙相陳豨於漢十年(前197年)九月起兵叛亂。可以說,西漢之初的異姓王和功臣的叛亂此起彼伏、從未停止,在這種糟糕的外部環境之下,可以說劉邦和呂后已經是草木皆兵,結果韓信家臣卻告發其謀反,這種情況下,不論韓信是否真的與陳豨密謀反叛,他都已經難逃被殺的厄運,畢竟劉邦帶兵在外,留守長安的呂后不敢賭、也不能賭。

3、韓信性格太過孤傲。或許是人生經歷的原因,韓信的性格缺陷極為嚴重,從轉投劉邦時不拜將便逃離,到楚漢爭霸時期只考慮全局戰略而不考慮帝王命令,再到西漢建立之後不願與樊噲之流為伍,以及說劉邦只能將兵十萬而自己多多益善等事件來看,韓信孤傲的性格可以說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正因如此,韓信不僅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圈子,而且沒能處理好功臣與臣子的關係,說韓信“居功自傲”其實並非沒有道理,進而使得劉邦和呂后始終對其忌憚不已。

△韓信最終被呂后誘殺

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再加上當時動盪的外部環境,以及韓信自身的問題,一旦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那麼君王自然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了確保江山穩固,只能殺你以絕後患,你可以說這是無情,但站在君王的立場來說,卻毫無問題。對於劉邦來說,他或許估計身後名不會痛下殺手,但對呂后來說,為了維護漢室江山,她是不在乎殺人的。

韓信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

搞清楚了韓信被殺的原因,要避免被殺其實就不算難了,只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改變,就能扭轉最終的結局。

△韓信應該明確自己的臣子身份

1、緊守本分,贏得信任。韓信雖是大將,但同時也是劉邦麾下的臣子,作為大將雖然需要從大局著眼通盤考慮,但還應該緊守為人臣子的本分,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帝王的信任。具體到韓信本人,成皋之戰中他近在咫尺卻不出兵顯然就是個錯誤,不論救援是否成功,至少也應該作出出兵的態度,而不是劉邦到達修武時自己還在睡大覺。攻佔齊地之後,雖然齊地需要重臣鎮守,但自請封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要麼可以說明情況交由劉邦定奪,要麼直接建議劉邦分封宗室為王鎮守齊地。而在垓下之戰前,當劉邦命令自己率兵南下之時,就應該奉令行事,而不是等到劉邦作出承諾才出兵。只有擺正位置,緊守為人臣子的本分,才能更多贏得帝王的信任。

2、謙虛謹慎,居功不傲。歷史上有多少功臣都死在了“居功自傲”之下,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功臣和臣子之間的關係,要明白自己雖然是開國功臣,但同時也是帝王的臣子。對皇帝來說最為重要的是什麼?自然是確保皇位的穩固,打江山時功臣是君王倚重的對象,而天下平定之後功臣卻極可能就此轉變成皇位的威脅,這便是大家口中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因此功勞越大,反而更應該謙虛謹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帝王的猜忌,並與其他臣子處理好關係。

3、能隱則隱,能退則退。劉邦誅殺異姓王不假,屠戮功臣也的確存在,但在這一點上卻並非像朱元璋那樣濫殺無辜,這些功臣、異姓王其實各有取死之道。為何功臣之中張良、蕭何、曹參等人能夠享盡榮華富貴,為何異姓諸侯王中長沙王一系可以安然無恙,正是由於他們懂得進退,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君王最忌諱什麼。自古以來,這是功臣能夠安然隱退的不二選擇。

只要能夠做到以上幾點,韓信絕對可以避免被殺,而只要不被殺,以他立下的功勞,劉邦絕對不會虧待於他,或許不會位極人臣,但榮華富貴絕對毫無問題。不過,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還有句話叫“當局者迷”,以上這些韓信恐怕很難做到。

題外話:有人或許會說,只要韓信在獲封齊王后,能夠自立為王,而不與劉邦聯手攻打項羽,也能夠安然自保。這點我並不認同,韓信當時的實力相較於劉邦和項羽處於絕對的劣勢,再加上其麾下士兵、將領多為劉邦的人,他很難做到自立為王,這點從劉邦兩次毫不費力的奪取其兵權就能看出來。如果他選擇自立,恐怕很快就會被劉邦消滅掉。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真能把人憋死!

首先自立為王肯定是行不通的。

劉邦這一聽,馬上就要打韓信這了。

項羽更別提,韓信本來就是項羽帳前的執戟衛士。如果聽說韓信稱王,也會派兵來打。

而偷靠項羽肯定是不現實。否則韓信也不會離開項羽了。項羽並沒有站住輿論一邊。

而劉邦則深深明白討伐項羽必須師出有名。

打敗楚國弒殺義帝的人!就是很好的理由!

我如果投靠劉邦,就應該少打幾仗。

自古功高震主。

當將軍的不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就是被自己人害死。

而韓信忽視了這一點,也是他不得善終的原因。


半世飛仙


首先要明白自己不是帥才只能為將,然後選擇能得天下的那個人去輔佐他。功成之後再司機隱退。


歷史瑣事愛好者


首先要說明的是,韓信在兩個人的手下都任職過,而且兩個老闆也都知道韓信,但區別是項羽不重要韓信,劉邦重用韓信。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生逢亂世,不管是誰,一定會投奔那個重用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