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韩信,楚汉相争之时,该如何自处?

王先生143036821


韩信我认为只能跟着刘邦走!现在好多人只看到了韩信是军队的统帅,以为就能一言九鼎?就能和项羽刘邦三国鼎立,为韩信感到可惜。说韩信只会打仗,不懂政治所以才有如此结局!

大错特错了。你们看韩信帐下的将军: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那个不是刘邦的发小心腹?刘邦的政治水平那可不是盖的,还有张良,萧何在身边辅佐。所以有人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二话不说直接杀了!

不管谁是韩信都得跟刘邦走。韩信要是出工不出力,死路一条!韩信应该跟张良学学,不出来的就归隐山林。想要活命跟唐朝的李靖学习一下。

想三分天下的大有人在,不服来辩!


我想我是坏人


韩信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其实,韩信当年的可选项有很多。

如果想做忠臣,那么大可以从一开始就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虽然在一些战术问题上可能会变得艰难,统一战争的时间也会增加。但是却会获得刘邦的信任和感激,这对于并不嗜杀的刘邦而言,将是韩信最大的保命符,他会和曹参、周勃一样得以善终。如果他想做霸主,他当时控制了齐国,赵国也实际附属于他,北边的臧荼有勇无谋,南边的项羽正和刘邦对峙。他完全可以自立为一方霸主。这样刘邦和项羽对峙不久可能就会达成撤兵的一致条件,凭借韩信的能力他会在很快的时间内或降服或控制赵国和燕国,这样就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而且这种状态可能会一直保持,鹿死谁手就在未定之数。无论这两条路,韩信选择哪一条都是自保有余,进退有度。但可惜的是韩信选择了两方之外的第三条路,想做霸主又婆婆妈妈,想做忠臣又对主上见死不救,逼封齐王。可以说是取了最差的一条路,以至于丢了性命。

如果我是韩信,我会无条件做一方的忠臣,因为韩信的长处在于领军作战,不擅长治国理政,只能做将帅,不能做君王。即使占领一方,自立为王,缺乏有效的治国人才,最终也可能是惨淡收场。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是投降刘邦还是项羽,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安分守己地做一名大将军,要比做一方诸侯强得多。


经典守望者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却在西汉建立之后被吕后诱杀,关于韩信之死,一直以来都令人不胜唏嘘。不过,站在刘邦和吕后的立场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韩信似乎又不得不杀。那么,韩信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杀呢?

要想知道如何避免被杀,首先就要搞清韩信被杀的原因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固然是韩信被杀的原因之一,但却并非主要原因。毕竟刘邦已经将韩信废为了淮阴侯,迁居长安的他其实已经对刘邦无法造成太大的威胁。个人认为,韩信的被杀更多是源于以下几点:

△刘邦独闯军营夺取韩信兵权

1、刘邦从未真正信任韩信。成皋之战中,韩信和张耳驻扎于修武却未出兵救援,刘邦一气之下夺取其兵权。平定齐地之后,韩信又请封“假齐王”,导致刘邦极为恼怒,在张良的劝说下这才封其为齐王。而在垓下之战前,韩信又拒不奉令南下,直到刘邦承诺列土封王这才引兵来援,结果导致垓下之战后又被夺去兵权,并被改封为楚王,远离根基之地。从个人才能来讲,韩信无疑是刘邦麾下武将中最为出色的一位,然而正因如此,再加上韩信并非刘邦的丰沛嫡系,而是自项羽阵营转投而来,以及以上一系列事件,导致他从未真正赢得刘邦的信任。

△汉初接连的叛乱已让刘邦、吕后草木皆兵

2、西汉初糟糕的外部环境。自西汉建立以来,先是燕王臧荼和颍川侯利几于建国同年谋反被杀,紧接着韩王信又于汉六年(前201年)叛投匈奴,并与匈奴合兵南下侵犯,汉八年(前199年)刘邦路过赵国封地又遭遇赵相贯高谋刺,之后又有赵相陈豨于汉十年(前197年)九月起兵叛乱。可以说,西汉之初的异姓王和功臣的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在这种糟糕的外部环境之下,可以说刘邦和吕后已经是草木皆兵,结果韩信家臣却告发其谋反,这种情况下,不论韩信是否真的与陈豨密谋反叛,他都已经难逃被杀的厄运,毕竟刘邦带兵在外,留守长安的吕后不敢赌、也不能赌。

3、韩信性格太过孤傲。或许是人生经历的原因,韩信的性格缺陷极为严重,从转投刘邦时不拜将便逃离,到楚汉争霸时期只考虑全局战略而不考虑帝王命令,再到西汉建立之后不愿与樊哙之流为伍,以及说刘邦只能将兵十万而自己多多益善等事件来看,韩信孤傲的性格可以说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韩信不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圈子,而且没能处理好功臣与臣子的关系,说韩信“居功自傲”其实并非没有道理,进而使得刘邦和吕后始终对其忌惮不已。

△韩信最终被吕后诱杀

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再加上当时动荡的外部环境,以及韩信自身的问题,一旦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那么君王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确保江山稳固,只能杀你以绝后患,你可以说这是无情,但站在君王的立场来说,却毫无问题。对于刘邦来说,他或许估计身后名不会痛下杀手,但对吕后来说,为了维护汉室江山,她是不在乎杀人的。

韩信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杀

搞清楚了韩信被杀的原因,要避免被杀其实就不算难了,只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就能扭转最终的结局。

△韩信应该明确自己的臣子身份

1、紧守本分,赢得信任。韩信虽是大将,但同时也是刘邦麾下的臣子,作为大将虽然需要从大局着眼通盘考虑,但还应该紧守为人臣子的本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帝王的信任。具体到韩信本人,成皋之战中他近在咫尺却不出兵显然就是个错误,不论救援是否成功,至少也应该作出出兵的态度,而不是刘邦到达修武时自己还在睡大觉。攻占齐地之后,虽然齐地需要重臣镇守,但自请封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要么可以说明情况交由刘邦定夺,要么直接建议刘邦分封宗室为王镇守齐地。而在垓下之战前,当刘邦命令自己率兵南下之时,就应该奉令行事,而不是等到刘邦作出承诺才出兵。只有摆正位置,紧守为人臣子的本分,才能更多赢得帝王的信任。

2、谦虚谨慎,居功不傲。历史上有多少功臣都死在了“居功自傲”之下,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功臣和臣子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虽然是开国功臣,但同时也是帝王的臣子。对皇帝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确保皇位的稳固,打江山时功臣是君王倚重的对象,而天下平定之后功臣却极可能就此转变成皇位的威胁,这便是大家口中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功高震主”,因此功劳越大,反而更应该谦虚谨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帝王的猜忌,并与其他臣子处理好关系。

3、能隐则隐,能退则退。刘邦诛杀异姓王不假,屠戮功臣也的确存在,但在这一点上却并非像朱元璋那样滥杀无辜,这些功臣、异姓王其实各有取死之道。为何功臣之中张良、萧何、曹参等人能够享尽荣华富贵,为何异姓诸侯王中长沙王一系可以安然无恙,正是由于他们懂得进退,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君王最忌讳什么。自古以来,这是功臣能够安然隐退的不二选择。

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韩信绝对可以避免被杀,而只要不被杀,以他立下的功劳,刘邦绝对不会亏待于他,或许不会位极人臣,但荣华富贵绝对毫无问题。不过,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还有句话叫“当局者迷”,以上这些韩信恐怕很难做到。

题外话:有人或许会说,只要韩信在获封齐王后,能够自立为王,而不与刘邦联手攻打项羽,也能够安然自保。这点我并不认同,韩信当时的实力相较于刘邦和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再加上其麾下士兵、将领多为刘邦的人,他很难做到自立为王,这点从刘邦两次毫不费力的夺取其兵权就能看出来。如果他选择自立,恐怕很快就会被刘邦消灭掉。


香茗史馆


这个问题真能把人憋死!

首先自立为王肯定是行不通的。

刘邦这一听,马上就要打韩信这了。

项羽更别提,韩信本来就是项羽帐前的执戟卫士。如果听说韩信称王,也会派兵来打。

而偷靠项羽肯定是不现实。否则韩信也不会离开项羽了。项羽并没有站住舆论一边。

而刘邦则深深明白讨伐项羽必须师出有名。

打败楚国弑杀义帝的人!就是很好的理由!

我如果投靠刘邦,就应该少打几仗。

自古功高震主。

当将军的不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就是被自己人害死。

而韩信忽视了这一点,也是他不得善终的原因。


半世飞仙


首先要明白自己不是帅才只能为将,然后选择能得天下的那个人去辅佐他。功成之后再司机隐退。


历史琐事爱好者


首先要说明的是,韩信在两个人的手下都任职过,而且两个老板也都知道韩信,但区别是项羽不重要韩信,刘邦重用韩信。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生逢乱世,不管是谁,一定会投奔那个重用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