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啟動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臨床試驗,候選疫苗小樣已開展藥效實驗

2月13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府就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情況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目前上海相關科研力量正就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加快攻關,已取得一些積極進展。

在治療新冠肺炎的新藥研究方面,日前,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測定了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體結構,可以提供給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開展新藥研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攻關團隊也正圍繞建立新冠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劑高通量篩選模型等開展研究,日前已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體外評價模型的微量化,建立及優化了自動化篩選體系,並已完成4萬樣次化合物初步篩選,發佈了30個潛在抗新型冠狀病毒化合物清單。

此外,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和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兩個P3實驗室已成功分離共計4株新冠病毒毒株,為抗病毒藥物的篩選和活性評價提供了重要條件。

同時,陳凱先也表示,藥物研發是一個費時的過程,需要首先經歷包括新藥篩選、活性評價、藥理學研究、安全性評價以及製劑、藥學等多方面研究在內的臨床前研究階段,其後還要經過包括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試驗在內的臨床研究階段。

據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介紹,在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已對一批已上市藥物抗新冠肺炎的新適應症開展拓展研究,同時通過體外評價模型的建立和高通量篩選體系的優化,已初步篩選4萬樣批次化合物,加快活性化合物發現速度。

陳凱先透露,氯喹在體外研究中展示出了良好的抗新型冠狀病毒活性,已被國家科技部、衛健委作為臨床試驗藥物。日前,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上藥集團聯合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啟動了運用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

此外,陳凱先還介紹道,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正在持續推進中,並已取得初步進展。但疫苗在上市前,同樣需要經歷包括獲得免疫原(獲得活病毒、分離相關亞單位、通過基因重組技術獲得重組蛋白或者合成相關的DNA(RNA))、免疫反應測試、動物保護測試、免疫原生產工藝(放大)優化、臨床前毒理研究等環節在內的前期研發過程,以及包括臨床前研究、申報臨床和開展臨床試驗等環節在內的研發及註冊過程。

陸敏表示,上海斯微生物與東方醫院合作開展了mRNA候選疫苗的研發工作,第一批小樣已於近日送達國家有關部門開展藥效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