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60"後,17年前戰非典,如今再戰新冠肺炎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擁有一批特殊的,護士她們是有著30多年醫護經驗的"60"後護理人員,她們,有的即將褪下白大褂,享受退休生活;她們,17年前曾戰鬥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她們仍然奮戰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隔離病區,承擔著治療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治療任務。

"國家有難,科室需要我,衝在一線義無反顧。"西南醫大附院感染科這批"60"後的護理老師,是最早衝進醫院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之一。今天,附小宣希望通過文字,帶大家瞭解在隔離病區內堅守的"60"後們,向她們致敬。

顧春玲:國家有難 面臨退休我想再做些貢獻

顧春玲記得是1月21號的晚上,下班後的她心急火燎地趕到醫院。當天晚上,醫院接診第1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接到通知,顧春玲回醫院後,第一個衝進病房,"管不了那麼多了,我比較有經驗,我得進去啊。"

當時情況比較急,顧春玲甚至來不及和家人通個電話,她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口罩,把自己全副武裝後,就這麼進去了。

"我17年前,抗擊非典的時候,在隔離病房待了1個多月。"顧春玲解釋,自己並非因著急而衝動,而是自己有著30多年的工作經驗,加之有抗擊非典的經歷,這些都讓她不再猶豫。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抗戰非典時期的顧春玲(左二)


隔離病區不能有陪護,患者不能外出,醫護人員除了要給患者護理治療外,還要照顧日常生活——提供生活用品、送餐等,同時包括病房清潔衛生的打掃等。

顧春玲介紹,一旦進入隔離病區,醫護人員就得"超長待機",當疑似病例經過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負責照顧患者的這一批醫護人員才能被換下修整,而這個時間一般都需要3至5天,這也就意味著這段時間,她們得全程待在隔離病區。

"我記得非典那會兒,女兒才幾歲,託付給奶奶帶了一個多月。這次疫情,我外孫也1歲多,春節沒能陪到他。"顧春玲有點遺憾,但她從未有過一絲後悔,顧春玲說,自己快要退休了,如今國家有難,科室正需要她,她更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再做些貢獻。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肖慈君:家人不知道我在隔離病區工作

正月初十,進入隔離病區連續工作5天后,肖慈君被替換下來休息。在進入隔離病區工作前,肖慈君並未告訴家人,自己接下來將要救治的是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只是扔給家人簡單的一句話"這次進病區,我要隔幾天才能回家。"

"不想讓他們擔心,而且我畢竟有多年的經驗,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肖慈君說,在醫院感染科工作了30多年,家人對於自己的工作節奏早已熟悉並習慣,疫情當前,丈夫沒有多問,卻免不了多叮囑她幾句注意安全。

事實上,在休息以前,肖慈君已從年前連續工作多日,即便年三十那天是她53歲生日,大年初一是她兒子的生日,她仍然在崗。醫院通知將在感染科設置隔離病區時,這位"60"後的護師又第一時間報名了,"國家有需要,就應義無反顧。"

從隔離病區下來後,在家中,肖慈君用剪刀剪去了自己的及腰長髮,肖慈君說,這長髮蓄了多年,雖然不捨,但為了方便後續在隔離病區繼續戰鬥,自己還是將它剪掉。

肖慈君說,對這項工作越瞭解,越發現它的偉大,我們面對的是可能會發生傳染的病人,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阻止其他人被傳染,這份職業其實很值得自豪。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58歲的"60"後,一線抗疫無關年齡

事實上,像顧春玲、肖慈君一樣同是"60"後,同樣戰鬥在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不在少數。

在這批"60"後中,58歲的陳曉燕是年齡最大的一位,她和另外兩名"60"後萬利、劉建平共同堅守在隔離病區,全力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陳曉燕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萬利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劉建平 左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那些堅守抗疫一線的


"醫護人員進了隔離病區就不會輕易出來,病區裡面需要的一些物資,比如醫療藥品、防護物資以及一日三餐等,就需要我們經過緩衝區把這些必須的物資和生活用品交給她們。"

陳曉燕的孫女才3歲,兒子兒媳同樣在醫院工作,丈夫在醫藥公司,都是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當前情形之下,一家人只有輪班在家照顧小孫女。

當問到為什麼要衝在最前面時,"60後"們回答:

陳曉燕:"醫護人員都在此時衝一線,年齡不是問題,我也不例外。"

萬利:"17年前抗擊非典的經歷,更增加了我在一線'戰疫'的信心。"

劉建平:"其實不是有多偉大,而是選擇了這個崗位,就要盡最大的努力。"

"為了防控疫情,為了國家人民,只要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都會義無反顧。"——這是她們共同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