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而非《金钱经》?是不是要告诉我们“道德至上”,而非“金钱至上”呢?

虚怀若谷104885096


不知为何观前头加圣字,老子也是人,吃喝拉撒睡日常消费与人无异,道德经属于老子的境界,认可不认可属于个人行为,道德经是否就是至高无上了呢,?老子没有说过,孔子也没说过,而人总是要找一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来确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正确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就如金钱至上的理论一样,不过是为自己的行为做个注脚而已,老子给人展现的是道的普遍性以及非常道的特殊性,做不做由人信不信由你


浪得虚名681


《道德经》跟道德压根没半毛钱关系。

《道德经》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德经》,下卷为《道经》。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内容命名,也应该是《德道经》。只是人们普遍认为《道经》内容更为宏大,应该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经》。

《老子》主要讲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书就讲两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则,众生平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点物极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类总喜欢搞一些规则和规矩把自己束缚起来,俗称“作茧自缚”,还喜欢破坏自然规则,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无政府主义,很多人觉得道家很玄乎,其实只是你没有理解罢了。

举个例子,什么是孝?老子说“六亲不和,有慈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觉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亲不和。因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为是慈孝。

换个说法,大概就是说,之所以有“富人”,是因为存在“穷人”的衬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还会有“富人”这一说吗?

同样的道理,如果六亲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会有“孝”这个说法了。

所以推崇“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老子认为,动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见“孝”是本来就存在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而某些人乱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结果到头来却落得必须靠推崇“孝”来让人们找回动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没有在diss某个人。

还比如说对于“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什么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讲道德,最坏的道德就是只讲道德。

可能这么说有人不明白。其实老子是想说,动物懂什么叫道德吗?不懂,可是他们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着,可见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与生俱来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义一套规则,称之为“道德”,结果反而让一些人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变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抛弃人为定义的“道德”,尊重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羞耻感。

而最坏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着人为定义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观,是对是错。

可能吧,他真的没有diss某个人。

而现代社会所说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所以请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个人混为一谈。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吗


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

天,人,权三道,正是华夏文化的核心。

何谓天之道,上古之圣,通天之道。通天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无以乱,是谓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圣之道,通天人之际,以期能使人复天归道。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这才是道德经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经是一本圣贤书,当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钱挂上钩,那就是太肤浅了。



路远心更远1974


首先认识“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是太极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规律规则;“道”是终极存在的、无形的、无限永恒的,是造物者;阴阳合而生万物,“道”生阴阳,造人类。《道德经》中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故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规则;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则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者,效法宇宙的最高规则_则万事万物就顺畅了。【】其次理解“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①“德”作品德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表面上之德行,因此是有德之人;品德低下的人,时时注意表面上之德行,其本质是无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表面上没有什么作为,实质上是无所不为,即最有作为;品德低下的人表面上很有作为,实质上最没有作为。②作属性解:属性在西方哲学中指实体之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证;笛卡儿认为物质实体的本性是广延性,精神实体的本性是思维性;另有观点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认为事物的属性分一般与特殊:一般属性即事物之共性,运动、发展、变化是事物的一般属性;特殊属性指事物之个性,即此事物区分彼事物之属性;比如人的特殊属性是思维、语言、制造并使用工具,“道”、“德”的特殊属性是无为、自然。【】再者“道”、“德”统一解。“道”乃非常“道”,“德亦非常“德”:品德是人的属性之一,“道的属性是终极、无形、永恒、无为、自然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德”是“道”与“器”的关系;“形而中者谓之人”,《道德经》的妙处在“玄之又玄”,故认识、理解、领悟《道德经》当用非常之法,方可参非常之“道”与非常之“德”。《道德经》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含义有别:故此道非彼“道”,此德亦非彼“德";唯相同者“道”-至高无上,“德”者服务于“道”。




四维正邦


老子著的《道德经》主要阐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规律及治国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论述有无、是非、黑白、曲直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精髓。此处的道德,指的是道经和德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品行操守。金钱只是物物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象征,可能老子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还是金钱至上与《道德经》扯不上关系。


闲着聊聊天呀


道德肯定是至上的真理,金钱只是废纸一张而已。

金钱不过是人类社会平衡交易发明出的一个工具而已,实际上就是一堆纸,擦屁股都嫌硬的那种。

道德能让人升华,金钱欲望能让人堕落,道德使人趣向善道福报功德广大,金钱欲望能使人堕落三恶道让人受苦无穷。


万法心生333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这部只用了五千字,就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1.曾仕强老师的说法

老子写《道德经》的宗旨:是使人类通过了解"道德"运用"道德",懂得"道德"对我们自身的用处,最终可达世界大同。

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来说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画开天”。这个在现在被看成符号的“一画开天”,当时叫作象,而且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地执象,看天,讲天象;看人,讲人象;看地,讲地象。

老子看到这种状况,就感觉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当然,这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决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后把道引出来。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画象,大家便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又开始执道了。

《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带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当年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事情说出来,起了个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关于“道”,现在我们都很清楚,它是永恒的,代表宇宙万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因此这个“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个“常”字,就变成“常道。“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这里面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其实它跟《易经》的道理很接近。

“名”是名称。伏羲氏当年是没有文字的,所以没有出现“道”这个名称。在老子的时代,文字就比较成熟了,因而有很多名称。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告诉我们,名是不可名的,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最好不要受它的影响,因此老子在这里也出“常”字,“名”再加上一个“常”,就是“常名”,“常名”就是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这叫“万物的自性”。

老子当年讲道,好像很玄妙。实际上,我们现在跟大家讲,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那就是本体。本体也叫作形上。

2.新哲学观点构建说法

为什么老子要写下这一部影响了全人类的《道德经》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子写《道德经》是非常矛盾的。因为他说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类有限的语言,无法描述那深邃遥远的道,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语言的有限性限制了人类的思考,限制了道。所以,我们无法定义道,道无法言说。这就像他在《道德经》的开头所说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老子还是违背了自己的哲学,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不仅写下了道,写下了在道的思想的支配下的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还让《道德经》和道家思想,成为影响世界的人,从而自己也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一种美丽的传说是,老子本来已经看透了世界,看清了社会的无救与无助,他带着冷笑,骑着青牛出关,准备隐居起来,从此不再过问世事。但是关守尹喜知道他是不世出的圣人,因为他观察到有紫气东来,于是就动用权力,逼迫老子写下了《道德经》,自己也成为老子的弟子,从而坐地飞升成为天上的仙人。而老子继续出关,在流沙漫天的西方不知所踪。

一个哲学家的最终目标是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这个终极价值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人类存在的世界从何而来,这是解决世界的起源问题;第二,人类将向何处而去,这是解决人类的未来的问题。老子就是这样承担了神圣使命的哲学家。

一个哲学家,总是在破坏与重建中,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那么,老子要破坏什么?他又要重建何种价值体系?

在我国的商周和之前的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基本上是经验主义,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是可怕的。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疾病瘟疫,时时刻刻就能夺走人的生命。人匍匐在自然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这时候的天,人类的眼中,就是掌握了人类的生死与未来的神。这在中国被称为天或者帝。而天和帝是有人格的神,他负责人间的一切,他运行人间的一切,他决定人的一切。因此,在人类的眼中,自然就是天,是天的产物。

而老子对此的认识,完全超越了这种思维。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起源不是天,而是道,这世界并没有天帝,道是在天帝之前就有的,它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决定着一切。所以,老子根本就是一个无神论者,是个自然主义者。老子认为,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要遵循道的原则,而道的原则就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人类社会中,有了阶级,就有了不平等,就有了压迫。老子作为周朝的天文史官,他目睹太多人类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还有血流成河的欲望的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大乱中,各种战争此起彼伏流血漂橹,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都是在欲望的唆使下的结果。

老子还认为,春秋时期那些诸侯国们和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不是拯救世界的真理,而是在世界变坏之后的产物。因此,越是强调人为的仁义道德,这个世界就越脱离自然的本质,他距离真理就越来越远。而真正的治国之道,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我们都是在道的支配下的一分子,第二是要遵循大道无为的原则去治理社会,任何违反道的原则的治国原则,都是白费力气,都是没事找事,都是毫无用处的。而真正的治国方式,是行无为之事,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是回到那个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老子渴望建立的人类世界,而理想的世界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人生不是像儒家那样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争斗,减少那些违背自然而然规律的无用功,回到一个淳朴的时代,像个婴儿。这叫做见素抱朴。

所以,老子写道德经,首先是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哪有什么上帝,也不应该有什么诸侯帝王,我们都是道的一员。他是想告诉世界,消灭争斗,无为而治。他想告诉人类,别被文明异化了,而是要返回到见素抱朴的婴儿境界。

这,大概就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原因吧!

《道德经》写作经历介绍

老子生活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据说《道德经》是老子和尹喜离开函谷关之后在楼观台写成的。楼观台是尹喜的隐居之地,位于陕西省终南山北麓,道教圣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自古有“关中河山二百,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的说法。尹喜辞官之后跟随老子回到大本营开始潜心钻研,最终写出一部《关尹子》传世。老子出关之后的去向问题又是一大谜题以致于众说纷纭。

司马迁干脆说自己不清楚,在秦献公时期又出现了一个不清不楚的周太史儃的人,预言“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有人认为太史儃就是老子。

《太平御览》引《蜀本纪》说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之后对尹喜说了一句话,“千日之后去成都青羊肆找我”,似乎老子最后又到了今天的四川青羊观。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中国哲学家中思想最深邃最具思辨能力的哲学家。他所创造的道家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的心理,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道德经》内容介绍

《道德经》能干什么?

“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
道家像药店,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南怀瑾

南怀瑾大师对儒家与道家的解释一语中的,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都能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灵魂问题,甚至是命运的问题,但现代人大多不知道。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了”道“,而我们现在却远离了“道”,这也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烦恼的原因吧。

《道德经》中体现的就是中国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道家法律学说的肇始。在中国古代是老子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观点。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而非“金钱至上”.

《道德经》可概括四个字概括: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仅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而且,也很直截了当回答他的“道”是观察自然、效法自然的结果。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道德经》可以说读起来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strong>一点感慨

学习《道德经》就如同孙悟空吃太上老君的仙丹,消化理解之后,你就可以拥有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识破形形色色的骗子和骗局。老子的思想,和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容的,与野心家阴谋家的思想决不相容。学习《道德经》就是培养马克思所说的那种,既不欺骗他人,也不被他人所欺骗的人。

美国历史学家维尔杜兰特说,在未来的理想世界,恐怕其他的书都要焚毁,我们只需要留下一本《道德经》来从中寻找智慧的摘要。蒲克明说老子“《道德经》将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当《道德经》被家喻户晓的时候,人类的大同社会就近了。一本在国际国内有如此崇高威望和声誉的书,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有什么理由不学好,不读好呢!



参考文献:

曾仕强,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有时候我很讨厌去回答悟空问答,尤其是文化类的,太多的问题白痴的要命。提问的人也不去看书或者百度一下,自以为是的直接问,显得似乎很有思考,实际狗屁得很。

最近参加的学习班有问答任务,便凑合一下回答。

第一,《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完全是两个意思。

第二,不用写什么经,人都以“金钱至上”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第三,圣人老子没有什么“道德至上”的观念,也写不出这类的文章。

下面我依次解释下(实际上我觉得来专门看文化类文章的人压根不需要解释)。

第一

为什么说《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完全是两个意思?

正如很多网友说的,实际上,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压根没有起名字。后来大家整理成册的时候起名《老子》,分了上下两卷,上卷为《德经》,下卷为《道经》,合成《道德经》。

《道德经》的名字一直传续了上千年,大家也都这么叫。不过,根据一些考古的结论,先秦时期可能书的上下卷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顺序不一样。不管怎么样,一直延续了《道德经》的名字,我们也这么称呼。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是分开的,意思也不一样。“道”的意思比较玄,我们简单称为“道理”,是存在与宇宙天地万物之中的。想知道具体的可以去查资料,不同的大家解释的意思也略有差别。“德”可以简单称为“德行”,基本上就是明确指人了,和我们说的“道德”有相近之处,但也不完全一样。

第二

为什么不用写什么《金钱经》?

金钱的产生,最根本的是贸易交换需要。而贸易交换需要,最原始的追溯是物资的剩余和需求。

在人拥有剩余物资和其他物资需求时,人已经产生了欲望,而这个欲望已基本剥离了最基础的温饱。在这个欲望诞生的第一天起,人类便踏上了不停追逐的道路,压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

所以,人对于金钱的追逐,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是根本不可自控的。于是,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而那些毕生追求其他事业的人物,大部分也都是在解决了基本温饱和金钱的前提下。生存都是问题时,人压根没有资本追求更美好的东西。

第三

为什么说圣人老子没有什么“道德至上”的观念?

“道德”是一个宽泛的词语,是一个定性的概念,而不是定量的,和“法律”一词相同。按百度百科的解释,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也是前提,那便是“人们”。“人们”代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什么是道德崩坏?实际上,有时候是一个人的行为并没有获得群体的认可。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因为,道德的标准,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比如,按古人的标准,现在人很多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

合乎道德,有时候也是个在向全体妥协,这在老子的观念中是未必正确的。先秦时候的很多大家,甚至认为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老子提到的只是个人要“上德”,至于“上德”后是否要引领众人,老子压根没提。

建议提问者还是闲着没事时多看看书,看看《道德经》,毕竟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获得的感悟也是不同。

在这疫情期间,如果不是抗击战线上的人,待在家里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支持。多看书学习,疫情结束,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是好的。


载取白云秋


在老子的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要返朴归真。财货使人生贪欲,生偷盗占有之心,所以是很危险的。老子提倡非货币化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兵革之祸,人民没有对金银珠宝的分别心,视金银为粪土。所以实其体,虚其心。老子看来,粮食是珍贵的,人民的纯朴是比珠玉更宝贵的,金银是危险的,容易引起纷争而害人性命。



一闪22


老子的《道德经》是哲学,讲宇宙大道本原论及慧悟认识论。金钱即商品货币,乃经济学,崇拜金线者乃迷信进入歧途之人。到社会生产高度发达时,商品货币就消亡不存在了。但宇宙仍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大道仍存在,因此,认识大道的大德,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民众尊崇之。天地万物及人类的终极命运,都是由无形的物质大道所决定的。人们只有修身具备了大德大智慧而得大道时,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