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4歲就懂得讓梨,為何最終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蔣顯禮


孔融讓梨的故事婦孺皆知,可誰知這位智商和情商雙高的大才子,長大之後卻因“不孝”罪名被曹操誅殺!孔融是真的不孝嗎?還是曹操有意為之?

說起孔融生平事蹟,可不是隻有“孔融讓梨”這一件事。

孔融乃名門之後,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從小聰明好學,特別懂禮儀,4歲時懂得讓梨,16歲時爭著給哥哥頂罪,絕對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男子漢。

孔融有一個突出特點——剛正不阿,這種性格在官場上,卻不算是優點,他因此多次衝撞上級領導,比如董卓想要篡漢自立時,孔融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他,結果被打發到北海為相。

孔融既是孔子後人,也是當時名士,一生以維護儀禮為己任,特別注重君臣之禮,而當時曹操權勢一天盛過一天,孔融覺察到了曹操的野心,換做別人很可能就假裝不知道,但孔融的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經常有事沒事拿話敲打曹操,言辭之間難免有諷刺傲慢之處。

碰巧曹操也不是一個大方人,你不去惹他,他還會嫉妒,何況你去摸老虎的屁股,孔融的聲望、剛直和譏諷逐漸挑戰著曹操的底線,儘管曹操表面上壓制自己的不滿情緒,對孔融表現地特別寬容,內心卻對孔融極為厭惡,欲除之而後快。孔融看曹操不順眼,曹操看孔融很討厭,兩人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曹操想出掉孔融,卻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對這樣一個聲望極高的當代名士,可不能說殺就殺,總要顧及一下輿論效應,最後曹操指使自己的小弟路粹當了一把急先鋒,站出來舉報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大逆不孝”等罪名。

關於孔融的具體罪名,路粹的舉報信寫的很清楚: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

上面是政治問題,下面是“不孝”罪名: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禰衡也是當時名士,才氣絕世,性情比孔融還狂放,對曹操更加傲慢,屢出狂言,孔融和禰衡混在一起,估計不會說曹操什麼好話,而兩人這段話的意思十分卑劣:“父親和兒子沒什麼親情可言,完全是男人一時性慾勃發的結果;兒子對母親也沒什麼親情可言,母親孕育孩子,就好像把一個東西放在容器裡,孩子生出來了,母子就沒啥關係了。”

4歲懂得讓梨給兄弟,大家都誇他懂事;13歲父親去世,悲痛過度需要人扶著才能站起來,所有人都稱讚他的孝行;16歲勇敢站出來,和哥哥爭著論罪。

這樣的孔融,會說出這種“大不孝”的話來?打死我也不信。別人當然也不信?

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曹操大筆一揮:下獄,棄市,妻、子皆連誅。

曹操之所以容不下孔融,除了對孔融個人的剛直、狂傲不滿外,另一個原因是為了殺雞儆猴。當時反對曹操者不在少數,曹操頂著壓力殺掉孔融,既直接除掉一個眼中釘,也間接打擊了以孔融為代表的反抗勢力和士族豪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孔融生於153年,是孔子的第20世孫。歷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很小的時候,孔融就表現出超人的智慧和孝心。

孔融4歲時,與大家在一起吃梨子。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自己吃,而把大一些的梨子讓給別人。

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梨子?

孔融回答:我是小孩子,應該吃最小的;大人辛苦了,應該吃大梨子。

父親連連誇獎孔融。後來,《三字經》中出現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孔融對漢朝是忠心耿耿的。

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隨後來到許昌,孔融也到了許昌。

漢獻帝授予孔融的官職是將作大匠,不久又提升孔融為少府。

漢獻帝每次召集群臣,下令他們回答有關政事、以及上報相應對策時,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都是一言不發,掛個官職而已,好像朝廷大事與自己沒有關係,但是,孔融不一樣。

孔融總是引用前人的事例、前人的著作,作為明確的證據,提出毫不含糊的建議,供皇上決策參考。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社會混亂。社會輿論傾向於恢復殘害罪犯肉體的刑法。孔融有自己的看法。

孔融向皇上建議:君主沒有管理天下的科學方法,百姓大眾就會散漫鬆懈、而且不服從管理。希望利用古代的刑法致使他們的肢體殘廢,不是杜絕犯罪行為、增長美德的好方法。

當年紂王砍斷早上不怕寒冷而下水的人的小腿,天下老百姓都罵紂王殘暴狠毒、喪盡道義。

受了刑罰而殘疾的人,都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也有想辦法死去的決心。這些人大多數都會採取冒險行動,不再回到正常的生活道路上,社會更加混亂。

趙高等人採取暴政,是當時的最大禍患,他們不但不能禁止有人做壞事,相反,卻阻斷了百姓做好事的道路。

朝廷中主要大臣覺得孔融的建議很有價值,就採納了,最後沒有恢復殘害人體的刑法。

孔融對漢朝忠心耿耿,所以,對那些篡奪漢朝權力的位高權重的大臣則是經常輕慢、諷刺。

曹操攻佔鄴城之後,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但是,曹操卻將袁紹家的女人都留了下來、擄掠到自己的軍營中。

曹操的兒子曹丕看見袁紹的兒媳婦甄氏非常漂亮,就偷偷帶到自己的營房中、佔為己有。

孔融知道這件事之後,寫了一封信給曹操。信中說:武王伐紂的時候,俘獲了妲己,並且作為獎品、賞給了周公。

歷史上好像沒有這樣的事情,於是,曹操就詢問孔融:這是從哪一本書中看到的?發生在哪一段歷史上?

孔融回答:把現在發生的事情對比一下就清楚了,是我想象出來的。

曹操對孔融諷刺自己家裡的事情,已經有點不滿意了,但是,礙於孔融影響很大,沒有對他採取懲罰措施。

207年,曹操對北方的烏桓(少數民族)發動戰爭,孔融不贊成這場戰爭,就冷言冷語地嘲笑曹操。

孔融說:大將軍(指曹操)命令軍隊征討遙遠的烏桓,是很少有的事情,周朝時肅慎(少數民族)不進攻木苦矢,西漢時丁零偷盜蘇武的牛和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孔融公然詆譭曹操的戰略決策以及大政方針。

幾乎曹操每一項舉動,孔融都要發表與之相反的言論和建議。

那時候,戰亂頻仍、到處饑荒,曹操認為禁酒既可以節約糧食、也可以提高軍隊戰鬥力,於是,向皇帝上奏章、請求禁酒。

禁酒應該是好事,可是因為是曹操的主張,孔融又高調反對了。

孔融說:高祖醉酒斬白蛇,開創了漢代四百年大業;漢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後來的光武中興。漢家偉業離不開酒,美酒鑄造了高尚的道德,怎麼能不讓人們喝酒呢?!

孔融越說越覺得自己偉大,曹操越聽越覺得孔融在跟自己作對。曹操對孔融由不滿意到心生恨意了。

此時,孔融之所以處處與曹操高唱反調,完全是憎恨曹操的陰險奸詐。

雖然孔融多次冒犯了曹操,但是,考慮到政治影響,曹操還是一忍再忍。其實,曹操也是在關注孔融會不會越發放肆。

曹操的隱忍,縱容、助長了孔融的膽子越來越大。

孔融甚至針對國家大政提出:一千里範圍內,不得分封諸侯。這是公開反對曹操的施政大計了。

曹操發現孔融關注的大事越來越廣泛,就擔心他對自己的宏偉大業越來越不利。

曹操的風格就是陰險。他雖然很憎恨孔融,但是,表面上還是假裝滿不在乎。

有一大臣叫郗慮,與孔融關係很不融洽。他悉心探測曹操的心事,判斷曹操一定憎恨孔融。郗慮用輕蔑鄙視國家大法的理由,上奏皇上請求罷免孔融的官職。曹操認為郗慮的上奏很有價值。

曹操受到郗慮上奏的啟發,認為必須找到適當的理由,把孔融處死。曹操暗中指揮丞相軍謀祭酒(官名)路粹(人名)上奏、無中生有誣陷孔融。

羅列了孔融的罪狀:“招攬聚合兵眾”、“意欲圖謀不軌”、“誹謗譏諷朝廷”、“肆意超越準則”。

孔融曾經有一段言論:父子之間沒有恩情,只不過是父親情慾所致;母子之間也沒有需要報答的恩情,就像物品放在瓶子中,從瓶中出來就分離了。

曹操指責這段話是不講孝道,孔融是大不孝之人。

208年9月26日,曹操以“不孝”和“欲圖不軌”的罪名,將孔融處死。那一年孔融56歲。

孔融小的時候確實很聰明,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愚忠於漢朝,而得罪了權貴曹操,最終被曹操以“不孝”罪名而處死!

孔融之死,不僅僅是曹操的陰險奸詐,更重要的是孔融本人沒有分辨是非曲直、就一味冒犯位高權重的曹操。

你覺得孔融之死,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數學張教員


歷史上,孔融4歲就懂得讓梨,獲得家族的一片讚譽,絕對的高情商、高智商,但是他竟然最後因為“不孝”之名被曹操所殺。那麼,孔融真的不孝嗎,還有曹操為何一定要對孔融趕盡殺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孔融被殺的真正原因。

公元208年9月26日,孔融被曹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56歲。當時,孔融被殺的罪名是“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大逆不孝”等罪名。其中,前面的罪名主要是政治的原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關於他“不孝”的罪名,源於他的一段對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大逆不道的論述。這段話的原文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大佬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裡,分離後跟瓶子還有什麼關係呢?”這段話不僅在東漢以孝治天下的時候,屬於大逆不道之言,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駭人聽聞。孔融愛喝酒,喝點酒就控制不住自己,口出狂言,胡咧咧。此大逆不道的的話也多半是他喝多後的醉話,跟老畢有一拼。

實際上,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小受到儒家文化薰陶,是非常孝順。在他13歲的時候,他老爸去世,他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因此他的孝行被鄉里稱讚。就這樣一個大孝子,因醉話,被曹操利用,因”不孝“之名而被殺,這都是曹操殺孔融的藉口。曹操之所以一定要對孔融趕盡殺絕,不是他“不孝”,而是有著更深層的政治原因。

進擊的巨人,怒懟曹操,不要命!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儒家大儒,又官居要職,他最喜歡對天下事發表評論,簡直就相當於現在的媒體大V,他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當曹操攻破鄴城,曹丕娶來了袁紹的兒媳婦甄宓,孔融知道後,就對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一聽,一臉懵逼,就問孔融嘛意思。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曹操一聽,原來這老小子在變著法地罵他們父子。

再接著,由於戰亂,糧食金貴,曹操頒佈了禁酒令,孔融一聽不幹了,這是要絕了他嗜酒如命的生路。於是乎,他召集了一圈“酒鬼”文人對曹操進行口誅筆伐,令曹老闆差一點就不能在東漢文化圈混了。如果說以上這兩點對曹操只是毛毛雨了,但是下面的這一點可是觸碰了曹操的逆鱗,逼著曹操要將孔融搞死。

孔融是一個聰明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他沒有選擇投靠勢大的曹操,而選擇了忠於漢室。於是,他就處處跟曹操作對,尤其他提出要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這一旦漢獻帝按照孔融的提議實施,曹操封王的計劃就落空了,這是曹操萬萬不能容忍的。為了自己的大業,曹操必須要消滅孔融這塊絆腳石。於是,曹操就讓手下蒐集和羅列孔融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後的結果是孔融被曹操羅列了種種罪名,不僅是搞死孔融,更要以“不孝”之名搞臭孔融,並且還株連全家,可見曹操對孔融有多恨呀!

總之,孔融並非是因為“不孝”之名而被處死,一切罪名都是藉口,完全就是曹操想要去掉孔融這個不安定的媒體大V而已。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孔融死時56歲,應該不是憤青。是在赤壁大戰前,曹操南下席捲荊州前夜,曹操虛張聲勢南下。率三十萬眾水兵十萬準備一舉兼併荊州,總計四十萬。

當劉備在新野的樊城。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開始訓練水軍,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管控。

在二o八年七月出兵,四十多萬大軍南下荊州欲圖一統南方。當孫權剛剛叫周瑜打敗劉琦攻克夏口(武漢),正準備向北荊益方向發展。

劉備還是樊城縣令,也剛剛認識諸葛亮為謀士,曹操聽從尚書令荀攸之計,領大軍直出宛城,遣虎豹騎襲擊襄陽,使劉琮投降。

劉表病亡,曹軍在向南運動放慢步伐沒有急速運動想施加軍威,欲不戰而得整個荊州。更以謀密秘軍事行動佔領荊州。

九月,劉備卻先得息,首先軍事行動向襄陽行動並準備進入襄陽。

就是這時,曹操在征戰中,在9月26月把孔融殺了。徵南行動急迫展開,正是劉備向南逃跑的時候。曹操從此急速南下,追殺劉備。在當陽急追把劉備打敗。

我們知道孔融在北海為相時被黃巾農民軍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立即發兵解救孔融。

孔融還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曹操把調他到朝中,曹操能忍受陳琳把自己八代祖宗汙辱,而不究,給高官。對喜好遊戲,玩弄文字的遊戲的人,就算孔融抨評時政,詩葉上文章鋒利,簡潔俊秀戳人,不會比陳琳厲害,但沒有超越曹操文學成就,而且是正是曹操在征戰中,那能痛下黑手,要殺也要殺在出徵之前,不會殺在出徵之中。通過公正知名御史郗慮公審判殺了孔融。郗慮是東漢未年相當正直之人即不擁漢,也不護曹。是個公正官員,保持職守的人,並不是擁護曹操的紅人,是法律為原則的人。並不象當華欽王朗效力於曹操,最後位至三公。郗慮是個正直之人。

孔融於二O八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6)以欲圖不軌,誘汕朝廷,不尊起儀,招合徒眾。將孔融父子公審處死。並株連全家,大家都沒有去收屍,脂習埋了他們父子。曹操也讚賞並賜給谷百斛。

曹操評論說,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司馬彪評論,“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及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其自理甚疏。租賦少稽,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汙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司馬彪是西晉史學家有《續漢書》比孔融晚幾十年不會有太差錯。孔融之死死於洩露消息才會如此。



ww3721王建文


孔融是“建安七子”孔子的第二十個孫子,四歲梨弟子門客眾多。曹操殺害孔融的背上多大的罵名?下面來看看孔融到底做了什麼。

據《後漢書》記載,建安九年,曹操攻破袁紹,佔領了袁紹美麗的兒媳甄姬。孔融寫信給曹操說:“吳王征服商人,賜周公大吉。”曹操問孔融典故是從哪裡來的,孔融回答說:“想當然吧。”曹操聽了很生氣。

建安十二年,曹操攻克五環,孔融譏諷道:“將軍們遠征海外憂鬱症。曾幾何時,蘇慎沒有向穆桂豔進貢,丁零偷了蘇武的牛羊,好讓他一起打仗!”聽了,曹操又生氣了。

為了節省糧食,曹操頒佈了禁酒令。孔融嗜酒成性,於是寫信給曹操,解釋喝酒的好處。他還諷刺曹操說:“如果你想禁酒,最好禁婚。”聽了,曹操更生氣了。

在他看來,孔融應該遵守古代的資本制度。千里迢迢,他沒有封印諸侯,他的話暗指曹操。聽了,曹操又害怕又生氣。

後來,皇帝史上的官員奚希希因為藐視國法而扮演躲避孔融的角色。曹操不忍看到機會來了,終於不忍再忍了。於是,他以“招收、團結弟子”、“想不羈”、“誹謗朝廷”、“不聽禮”等罪名,處決孔融一家。

世人認為孔融的死是曹操對德行的傷害,但曹操以後怎麼能為了不辜負他的名譽而殺了他呢?必須說,孔融的死與他自己的傲慢和任性是分不開的。孔融大膽豪放。他多次諷刺曹操,甚至蔑視先祖孔子的孝道。他說:“父親應該和兒子有什麼樣的親戚?就其初衷而言,其實是想聽,“比如說,如果你把東西裝進瓶子裡,你就會離開。”

父親和兒子之間有什麼樣的友誼?初衷只是因為性慾而生個兒子。兒子和母親有什麼樣的友誼?就像瓶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沒關係。


館長先生


因為一隻梨,他成功當選東漢的道德模範,成為世人爭相膜拜的學習典範,甚至於現在還活躍在小學課本上,孔融這隻梨,不是一般的梨,而是聖梨神梨,萬金不換的梨啊!

要知道,一般的四歲孩童,肯定是先挑大的,因為四歲孩童內心是真實的,他的想法會直接付諸行動,而不會考慮太多道德方面的東西。



年齡不過四歲的孔融,卻懂得壓抑人性,控制慾望,明明想要的偏偏不要,怎麼看怎麼覺得彆扭?他是被道德虛名綁架了,他活的太不真實了,因為時時刻刻都要裝!這種個性,也為以後埋下禍根。下面這兩則故事,對於孔融扭曲的個性,可推測一二。

故事一。孔融任北海相後,在路上看到一個男人在哭泣,走進一看,才知道這個人在給死去的父親燒紙呢,孔融見這個人乾哭不掉淚,而且精神狀態似乎很好,絲毫沒有憔悴的模樣。於是就認定這個人孝心不純,是假孝心,於是就將這個人殺了!



故事二。袁紹的兒子袁譚攻打北海,雙方展開持久戰,打了半年多,孔融的軍隊死傷殆盡,最後只剩下了幾百人,眼看敵人就要攻破城池了。孔融呢,還兀自在城樓上方,談笑自若,邊飲酒邊看書,彷彿置身事外一樣,最後北海城被攻破了,孔融夾著尾巴獨自逃跑了,老婆孩子成為俘虜。

當時的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影響力還是很大的,無數文人騷客喜好與其交往。北海城陷後,孔融逃到曹操那,曹操待之如上賓。曹操以愛才著稱,此舉可充分展示愛才惜才的偉大形象,以吸引更多人才歸附。



但孔融呢?他對曹操專權跋扈不拘禮法的行為,早就有所耳聞,自親眼所見後,更是深惡痛絕。自此,處處與曹操對著幹。

曹操兒子曹丕,乘亂娶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孔融就暗諷曹操與甄氏亂倫;曹操打仗糧食不夠,下令全面禁酒,孔融帶頭違反禁令,工作日飲酒還不來上班;曹操要去打劉表,孔融就散佈謠言說,此次遠征必敗。



最後,曹操忍無可忍,動了殺機。他令人給孔融羅列了罪名,基本上都是欲加之罪,罪名之一居然是“不孝”,真是令人大跌眼鏡啊。這些“不孝”罪名,據說源於孔融的這些言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這些話真能出自孔融之口,孔融說這話的時候是誰聽到的?又是哪個有心人故意記錄下來的呢?怕都是些莫須有的罪名吧!


一半秋色


從小就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幾乎成了現在教育不可或缺的例子。當然孔融也給我們留下了品行善良,尊敬兄長的好形象。讓梨的故事是個人生的一個小片段。更諷刺的是從小“讓梨”的孔融竟然被曹操以不孝和謀反的罪名給殺了,這又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1、有點太狂了

孔融的確很有才,據說他博聞強記,尤其對古代的治國方略和教化方針特別的熟悉,可以說爛熟於心。不過他常常持才傲物,目空一切,把誰都放在眼裡,也就是說一點都不虛心,也沒個自知之明。對別說說話比較刻薄,常常引經據典的挖苦別人。這種習慣非常不好,終究會得罪人。在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很生氣,但是一時半會兒又拿人家沒辦法,小宇宙爆發了,總得找個出氣筒吧?這樣就找到了和袁術有聯姻關係的太尉楊彪,他去漢獻帝那裡告狀說楊彪要謀反,請求漢獻帝抓了楊彪。這事兒讓孔融同志知道了,我去,楊彪可是我好哥們,抓了他還行,我得找老曹去理論。到了曹操處,慷慨陳詞,引經據典,他引用《周書》裡面“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告訴曹操,你老曹太狠點了吧,周書裡都說了,父子和兄弟之間,有罪過不能牽扯。更何況人家老楊和袁術只是親家關係呢?曹操說這可是皇帝的意思呀。孔融又引用“周公攝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能不知”作比,意思是,老曹別和我裝了,皇帝要不要殺楊彪,你自己不知道嗎?最後曹操啞口無言,沒辦法放過了楊彪。曹操感覺臉上掛不住,心裡很窩囊,這成了曹操的一塊心病,報復,報復,我要報復!

2、老唱反調

當時連年征戰,糧食緊缺,為了戰爭供給,曹操頒佈禁酒令,可是這禁酒令剛下,就孔融又來了,還大喊大叫,他說:“若因酒能亂世而禁酒,那麼夏桀、紂王因為好色而亡國,為什麼現在只禁酒而不禁止婚姻呢?”孔融在在當時還是很有名的,於是曹操又把火氣壓了壓沒理他。平定了北方以後,曹操下令征討孫權、劉表和劉備等人。孔融又來勸阻,說劉備和劉表都是皇帝的親戚,我們可不能征討,孫權佔據在江東時間也不短了,不好打,所以我看還是別打了,你這打仗叫無義之師,你閒的沒事征討皇帝的親戚,這不是讓人民失望嗎?曹操縱慾忍無可忍,把他趕了出去,還下了一道命令說,誰再來勸我,就把誰殺掉。孔融從曹操那裡出來以後,仰天長嘆。說:“以無義之師討伐仁義之師,哪裡有不敗的道理”。曹操再也忍不住了,被孔融一再挖苦。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可憐的孔融,持才傲物,不知自省。終究落了個被殺的命運。


千秋文史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孔融被殺,主要是因為得罪曹操。不孝之名是曹操強詞奪理羅列的罪名,完全是以言治罪。



口無遮攔

袁術稱帝后,曹操想正想以此為藉口,公報私仇殺楊彪。孔融聽說後去找曹操爭論,懟得曹操啞口無言。曹操只好放過楊彪,心裡肯定有點不是滋味。

曹操攻下鄴城後,為曹丕納甄宓。孔融知道後寫信曹操,“以前武王伐紂,把妲己賞給周公,如今您效仿武王,把甄宓賜給曹丕,又是一段佳話呢!”曹操沒聽過這個典故,以為真有些事,就問孔融是什麼意思。孔融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

曹操為了節約糧食,下達禁酒令,孔融卻偏偏跳出來唱反調,說了一通沒法實行的“道理”。曹操“外雖寬容,而內不能平。”

政見不合

孔融屬於漢臣,旗幟鮮明地擁護漢獻帝,與曹操有政治路線不一致,對曹操的重大政治部署都表示反對。

官渡之戰,孔融就在朝廷散佈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論,唱衰曹操。

孔融曾經上表朝廷,首都千里之內不許封侯,曹操懷疑這是孔融想把自己排擠到千里之外。

孔融與劉備關係也非同尋常。

對於漢朝的保皇派,同時又是自己的絆腳石,曹操肯定不會心慈手軟。


漢朝以孝治天下,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殺孔融,表明自己維護孝道,既消滅了政敵,同時又有政治上道德制高點,還能對漢臣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葉奇鑫


孔融四歲就懂讓梨,長大卻因“不孝”被處死,純屬他自己找死

“孔融讓梨”這是大家小學時就學習過的故事,這是一個家喻戶曉,也是如今小學生必學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四歲與家中兄長一起吃梨,其他人都拿大個的,唯獨他拿了最小個的,他的父親問他原因,孔融回答道“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最小的”

這麼孝順的一個人,為何長大反而被曹操以“不孝”罪名處死?

曹操給出的原因是,孔融自己認為,父親對兒子是沒有親情的,父親生兒子是為了發洩情慾,母親則是一個瓶子,兒子則是瓶子裡裝的物品,當兒子出生後,就像把物品從瓶子倒出來,之後兩者就沒什麼關係了

作為孔子的子孫,說出如此違揹人倫的話,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原本這些話應該深深埋藏心中,奈何孔融自己說了出來,除了言論上的有悖人倫,孔融還常常讓曹操難堪,曹操曾頒佈禁酒令,目的在於節約糧食,孔融認為此舉不妥,一連寫了幾封信,曹操又不能不回覆,認真的闡明禁酒令的現實意義,可孔融絲毫不給面子,最後飄的都不知道自己算老幾了,曹操也忍無可忍下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和孔融的仇人郗慮,收集孔融平日的罪行,然後將其下獄處死。


而孔融的兩個小兒子,知道父親被殺的消息,絲毫不慌個還優哉悠哉的下棋,人們詢問原因,他們回答“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不久,兩人也被曹操殺掉了。


歷史伶俜者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其實,孔融享有“仁義”美譽,成為道德楷模,名傳天下,不完全源於“讓梨”。



當初,山陽人張儉得罪了中常侍侯覽,跑到舊友孔褒(孔融的兄長)那避難。不料,只有年僅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看他年幼,打算辭別。孔融雖小,但心思玲瓏,直接挑明道:“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後來,東窗事發,侯覽得知張儉下落,派人前來秘密逮捕。結果,張儉成功出逃,留下這對被捕入獄的難兄難弟。

融曰:“保納藏舍者融也,融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過,我當坐之。”兄弟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詔書令褒坐焉。——《續漢書》

由是,孔融名震九州。

可孔融未能繼承孔子的美好遺風,有著相當大的毛病;跟尋常的儒生般,恃才傲物,雖胸懷大志,但實幹有缺,淪為誇誇其談。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做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政也。——《九州春秋》
丞祖勸融自託強國,融不聽而殺之。義遜棄去。遂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城小寇眾,流矢雨集。然融憑几安坐,讀書論議自若。城壞眾亡,身奔山東,室家為譚所虜。 ——《九州春秋》

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當時的社會,禮制崩塌,動盪不安,諸多有思想的名士,紛紛重新思索人生,力求創造新的文明。

結合特殊的時代背景與個人性格,於是,孔融便做出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的悖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對於這樣一個人,很明顯,講究實幹的曹操任用孔融,本就不是因為看重他的才幹,只是當婊子時,用來遮人耳目和打造名聲的招牌而已。



同時,也很清白,孔融並沒有這樣的覺悟。

公元204年,曹操攻佔鄴城,擔任冀州牧,開始著手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冀州地盤最大),進一步加強權力。可惜,荀彧、孔融二人,路見不平一聲吼,橫插一槓,搞黃了此事。

當初,鄴城淪陷,袁營女子成為戰利品,遭到曹軍迫不及待地搶奪。曹丕相中甄宓。結婚時,孔融給曹操捎去書信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解其意,便謙恭地向孔融討教,孔融不無得意地回答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

曹操恍然大悟,惱火不已。原來孔融的意思是:“把曹操比作周武王,將曹丕比作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甄宓則為妲己。”諷刺甄宓是經曹操之手,才落到曹丕懷裡的。

等等諸如此類讓曹操無比難堪的事,不一而足。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為節約糧食,充實府庫,頒佈禁酒令。

融書啁之曰:“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煙也。”——《漢紀》

曹操很憤怒,不過,還是沒有下決心除掉孔融,只是給他點顏色,依法罷免其官職。

孔融賦閒在家,絲毫不給曹操任何面子,反而變本加厲,直接行動起來,整日大宴賓客,高朋滿座,盡情飲酒作樂。

常嘆日:“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漢紀》




至此,想必大家都能搞明白,曹操為何要殺孔融了。

一些見風使舵的人,為博取曹操的歡心,給孔融定下的罪名很多,“不孝”只是其中之一。

不過,對於曹操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只要孔融最終是去了另一個地方,“無憂”便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