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今日看點

在過去的兩天中,我們已經為大家分享了9本書的內容。其中包括了文化理論、城市與經濟等多個熱點問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社會學、文學等領域的5本書籍的讀書分享,分別是《無緣社會》《群體性孤獨》《社會學精要》《品牌營銷》《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希望讀者們也能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在評論裡留下你的思考。

《無緣社會》

分享人:邢拓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書籍簡介

《無緣社會》是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合著的書,於2014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對日本社會中失去與社會聯繫的死者、獨居者的調查,揭露當前日本社會中不少死者與社會失聯、孤獨終老的現象,並探究他們是如何走向“無緣死”的悲慘結局。全書通俗易懂,以多個真實案例還原日本社會中老人孤獨終老、遺體遭人拒領、終生不婚者增多、騙保等現象,並將這些情況歸結於“血親關聯的乏力”“僱傭狀況的惡化”“地域關聯的喪失”。

二、閱讀感悟

“無緣社會”逼近中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日本NHK特別節目錄製組對於“無緣社會”的報道,在當年引發了極大反響。之後,學界出現了許多關於日本無緣社會的研究。反思當前的中國,其實與日本的無緣社會有一定相似之處。從血緣上看,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中國家庭核心化加劇,單身人數增多,家本位社會正在走向個人本位社會;

從地緣上看,人口從鄉村向城市流動,禮俗社會、熟人社會正在不斷瓦解,半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是當前主流,人口流動的同時也帶來了“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留守兒童”等問題;從職場緣上看,轉企改制、短期僱工的實行,導致部分就業人員與職場關係淺薄;從社緣上看,中國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同學之間、朋友之間的關係更多存在於網絡社交平臺上,現實生活中缺少交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口老齡化加速、“二胎”政策放開後人口出生率不增反降、年輕人圈層中“佛系”“喪”文化流行、“996”工作制的存在,使得“無緣社會”正在無限逼近中國。如何應對中國式“無緣社會”可能帶來的挑戰和問題,這是當下的中國值得去思考的。

結合當前自己所學的專業,我認為,滿足老年人的文化消費需求、重構老人與社會的聯繫,是應對中國式“無緣社會”的一大舉措。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年群體對於文化產品和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老年人旅遊人數已經佔到旅遊總人數20%以上,移動網民中老年人群規模已超過5000萬,預計今年底中國老年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3.3萬億元。但需要認識到的是,當前我國老年消費市場存在觀念認識不足、有效供給不足、供給與需求缺位、市場監管存短板等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提供有針對性的老年文化產品與服務,才能有效解決當前的不足。同時,

老年文化產品與服務一定要以安全、健康為基礎,儘可能形成便捷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最後,要深挖老年人潛在的消費需求。文化娛樂、體育競技、旅遊、網絡服務等領域,都有可能成為“銀髮經濟”的著力點和增長點,應結合當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趨勢,打造老年人友好型的文旅產品、文娛產品、文體產品。

《群體性孤獨》

分享人:路俊迪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對科技的期盼越來越多,對彼此的期盼卻越來越少。

——讀《群體性孤獨》有感

一、書籍簡介

本書由網絡時代最權威的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寫成,開頭即發出靈魂拷問“技術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了嗎”,而後從機器人時代和網絡化生存兩個方面開始論證這個問題。

在機器人時代這個板塊中,雪莉舉了六個智能機器人的例子。20世紀70年代的拓麻歌子,是一個兒童電子寵物蛋,它像一個小孩子,需要給它餵飯,穿衣服,抹嬰兒霜,死後會引起小孩的懷念。20世紀90年代的菲比,毛茸茸的,有點像貓頭鷹,已經開始涉足情感領域,它的性格在與人的交互中形成,它會請求孩子們的照料,會向孩子們學習英語,並且會說“我愛你”。1994年的愛寶,它不僅能夠陪伴孩子們長大,還能夠擁有一種“真正的情緒”,它會沮喪、會開心,在人們回憶童年的時候,也會回憶機器人的童年。真寶,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高興,什麼時候想要玩耍,它的面部肌肉系統非常逼真,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從嬰兒長大到兩歲。它的個性根據受到的關愛而塑造成。凱斯麥特,則是一個能夠通過社交互動進行學習的機器人,它擁有一套獨特的情感系統,知道如何在交談中應對自如,與人建立親切感,很多孩子們都與它建立了一段真實的情感。後來出現了能治病的“帕羅”,它在2002年被評為“最具治療性的機器人”,並在日本的養老院中投入使用。

在網絡化生存這個版塊中,雪莉首先講到了“永遠在線”,網絡自我的三種狀態。第一種是逃離現實世界,第二種是雙重體驗,同時體驗著線上線下兩種生活,第三種是多任務處理,而後探討網絡技術對“獨處”“通訊”“成長”等具備的意義,並表明“網絡世界不是瓦爾登湖”的觀點。

二、閱讀感悟

全書讀完,感悟頗多,前半部分社交機器人的發明,說明人類兜了一個大圈,還是無法擺脫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如果你將機器人當作朋友或者伴侶,第一件缺失的事情就是“異己性”,這就是換位思考看待世界的能力。因為機器人身上有的情緒,或者說感情,大部分是你“投射”給它的,而機器人最懂得如何“作秀”,其陪伴和反應只是一連串冰冷符號作用的結果。

另一方面,迅速發展的科技最容易造成人類的焦慮與孤獨。後家庭主義時代的家庭,每個成員孤獨地待在一起,每個人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每個人都在用電腦和手機上網,而面對面交流則成了一種“稀缺”。網絡的連接性可以平復我們心靈深處對孤獨、失去和死亡的恐懼,我們看似可以擁抱整個世界,但是連接也破壞了與原本維繫我們的東西之間的聯繫。科技給了越來越多我們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很容易地找到線上的社交朋友,找到消費場所,找到遊戲與娛樂,但是,我們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朋友有幾個,我們能否變成真正完善且獨立的個體?網絡正變得越來越撩人,越來越理想化,在走向群體性孤獨的路上,我們失去了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擁抱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呢?

《社會學精要》

分享人:李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書籍簡介

《社會學精要》是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的一部作品,主要介紹了社會學領域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一系列經典著作,討論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全書內容概括性強且邏輯非常清晰。書籍第一部分分析了社會學領域的經典人物及其思想。

孔德最先使用了“社會學”,其三階段論是他對社會學理論最主要的貢獻。斯賓塞是社會學家中首先使用結構、功能概念的,是結構功能論的開山鼻祖。涂爾幹提出用社會事實作為研究社會的最基本概念,並提出了“集體(共同)意識”。韋伯對社會學最直接的貢獻在於提出“理解的社會學”。馬克思對社會學理論的一大貢獻是他關於基礎與上層建築關係的學說以及異化理論。書籍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韋伯倫的《有閒階級論》、薩姆納的《習俗》、曼海姆的《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弗羅姆的《逃避自由》、阿多諾的《權威人格》、瑞斯曼的《孤獨的人群》、達倫道夫的《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衝突》、貝爾的《意識形態的終結》、柯林斯的《證書社會》等九部社會學著作書籍第三部分宏觀羅列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介紹並分析了定性與定量兩類社會學研究方法。

二、閱讀感悟

作者在介紹這本書時說道:“這是一部剛剛接觸社會學的人的充滿探索新領域的熱情的試筆之作。對於同樣剛剛涉入社會學領域的人們,這部書對他們瞭解這門學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或許會有一些幫助。”與其說是一本著作,不如說這是一本作者的讀書筆記,這本書對於對社會學感興趣的人來說是不錯的入門教程。社會學(Sociology)來源於拉丁文“社會”和希臘文“言論、學說”的結合,也就是關於社會的科學,主要研究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

讀完這本書,對於社會學學科的發展脈絡、經典理論和經典著作都會有大致的瞭解。雖然書籍的體量並不大,但是對社會學的代表性學者和經典著作都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書籍中介紹的社會學大家提出的許多觀點在現在看來仍然沒有過時,對我們現實社會和生活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所言:“儘管他們的學說後來往往被證明是錯誤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於他們的著作及其著書立說的方法能夠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會性質,其思想至今對我們社會來說仍是有價值的”。

整本書在內容上更偏向於宏觀理論的普及,讀起來確實需要花些時間和心思,但是作者在介紹觀點時引用了許多生活中的現象,尤其是將經典的理論和中國的社會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思考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應當去把握人生和社會的關係,把個人的生活同社會結構的變遷相聯繫。我們無法脫離社會去生活,沒有社會我們的生活或許將會更加無序和混亂。我們要努力跨越個人的困擾和界限,去尋找背後的社會結構變化和公共議題。

《品牌營銷》

分享人:汪曉琳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書籍簡介

在閱讀了一些市場營銷方面國外專著後,我選擇了一本國內學者編撰的品牌營銷相關書籍。這本書出版於1996年,是一本填補了我國品牌營銷空白的專業資料,論述了品牌營銷的概念、品牌資產的組成及其意義、品牌營銷及其影響因素等基本知識和運作技術,並在其中附有大量中外企業品牌營銷的成敗案例。作者屈雲波教授是中國市場營銷界的著名專家。個人主要擅長企業戰略、品牌戰略等。撰寫並發表專業文章60餘篇專業文章;擔任《銷售與市場》《廣告導報》等數個專業報刊的顧問或編委。

全書共分為五篇,分別是總論、顧客的品牌選擇、品牌資產和品牌營銷策劃和品牌營銷的相關問題。具體包括消費過程與生產組織影響著品牌的建立與流行;鮮明的品牌“個性”是激發顧客忠誠度的主因,逐漸發展成為“品牌資產”,品牌的成功可以從品牌認知、品牌聯想、品牌忠誠、品牌體現的質量等當中得到展現;打造成功品牌的路徑可以分為品牌定位、品牌推廣、品牌延伸、品牌更新等。最後作者提供了品牌全球化與發展和維持品牌附加價值的方法。

二、閱讀感悟

在此,分享兩點個人學習所得與思考。

第一,一個品牌的成功與否應當分析與其所在的消費市場與產業市場。

成功的品牌必須具備四大特點:一是產品本身必須具備符合市場需要的功能,二是品牌可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三是品牌提供的各種利益須互相融合,形成整體的個性或風格,四是品牌所提供的價值必須符合消費者的欲求。從消費市場來看,不同購買過程的類型會採取某種主動或被動的方式去獲得品牌信息。積極尋求品牌信息被認為是品牌功能的高度暗示的關鍵信息,也是品牌成功與否的表面信息。要獲得這樣的效果就應當抓住不同時期、不同年齡等不同分類的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例如,上世紀90年代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階段,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自由衝破了金錢與產品之間傳統的營銷觀念與方法,隨之興起的是以“情”、高品質、優服務、好形象接近的產品特徵。而如今,我認為消費者所需的這些產品特徵依然有所延續,並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消費者個性化定製、科技與感官享受的需求。

第二,創造、管理、營銷品牌資產應當界定核心產品的“定位”,理清其價值,對品牌進行推廣與適度延伸。

以旅遊演藝市場中的“印象”系列為例,從創作到演出,該系列歌舞表演完全按照產業化的發展思路、企業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市場化的營銷方式來進行運作。

從品牌定位來看,該營銷團隊對每一部作品都進行了符合項目氣質的產品定位,使其每一步作品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例如《印象·西湖》定位為將西湖優美自然風光與古老神話傳說、文化歷史資源相結合,展現杭州市夜間旅遊市場活力。這與其他作品是相區分的。

從品牌推廣來看,“印象”系列利用“名人、名城、名景”對品牌創建與推廣。總導演張藝謀是品牌樹立的關鍵所在,且團隊充分運用幾大演出的城市品牌與地方文化品牌。如《印象·劉三姐》的桂林、灕江、劉三姐;《印象·麗江》的麗江古城、玉龍雪山和東巴文化;《印象·西湖》的西湖美景、白蛇傳和梁祝。通過將這些已有的知名品牌進行整合及傳播,繼而樹立“印象”品牌。

從品牌延伸來看,團隊以《印象·劉三姐》為牽引,相繼推出《印象·武隆》《印象·海南島》《印象·普陀》等系列作品,是我國旅遊演藝市場成功實現系列品牌化運營的首創。其品牌延伸從同一產品層次橫向延伸,以“印象”為精神內核投射城市文化。

最後,《品牌營銷》成書於25年前,個人認為品牌推廣策略較為落後。但由於基本要略是通用的,且講解清晰,故依舊值得一讀。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分享人:趙航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書籍簡介

這是美國非虛構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頓親自採訪後創作的紀實小說,作者詳細敘述了幾次埃博拉病毒事件,並且對埃博拉病毒進行了常規性的介紹。作者也因本書獲得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是有史以來首位以非醫師身份的獲獎者。

這部紀實作品共分為四個章節。

第一章:埃爾貢山的陰影。這部分講述了在坐落於烏干達和肯尼亞邊境的埃爾貢山發生的病毒感染事件。書中對埃爾貢山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研究人員如何確定絲狀病毒科的地位以及檢測過程、處理方法、隔離措施等進行了詳細介紹。

第二章:猴舍。這部分講述雷斯頓型埃博拉病毒的發現及傳播過程。當發現有細胞呈現埃博拉病毒陽性時,研究人員給出兩種方法,一是封鎖猴群,讓其自生自滅,隔離密切接觸者;二是殺死猴子。

第三章:潰敗。這部分講述《華盛頓郵報》發佈“弗吉尼亞州實驗用猴子體內發現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新聞,並將四百多隻猴子殺死並安全處理的過程。

第四章:奇塔姆洞。這部分講述作者親自去往被認為是埃博拉病毒發源地的埃爾貢山奇塔姆洞的見聞。

二、閱讀感悟

首先,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可怕。

我們或許都聽過“埃博拉病毒”這個名詞,也或許對其威力略知一二,但是沒有多少人真正知曉病毒肆虐時世界的樣子,而本書則給予了我們這個機會。我們瞭解了另外一個世界;瞭解了一眾科學家和無國界醫生、志願者為抗擊病毒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努力。書本通過情節與描述的層層遞進,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在世界面前的渺小,也讓我們驚訝於大自然的非凡。這或許就是閱讀紀實文學的魅力,讓我們瞭解周邊以外的世界,去認識未知世界的龐大。

其次,永遠有人在為別人無私奉獻著。

書中的南希·傑克斯少校儘管有自己的家庭,但依然向上級提出申請,希望能加入埃博拉研究室為病毒研究做出努力,在這生物安全級別為4級的實驗室中,從作者描述裡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們的恐懼。在無國界醫生和抗擊埃博拉的志願者中也是如此,但是恐懼不來自於無知,反而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病毒的危害。抗擊病毒,不僅有勇氣與知識,還有犧牲與奉獻。

再次,抗擊病毒,除了研製疫苗,良好的醫療系統、衛生教育和環境狀況同樣重要。

研製疫苗只是對抗疫情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國家體系運作中,醫療系統的橫級溝通、運作良好也極為關鍵,但這恰恰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的不足。再如在剛果東部,很多人認為埃博拉不是真的,有民眾不相信埃博拉病毒的存在,這是公共衛生教育欠缺的表現,國家對公共衛生教育包括疾病信息的傳播應當加強。

最後,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應當重視。

人類在傷害自然的同時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體的顯現,無疑是熱帶生物圈遭到破壞的自然結果”。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警示。埃博拉,這個幾乎可以滅絕人類的病毒,是否真的是地球自己的“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人類自稱為是世界的主宰,卻永遠不可能成為主宰。

END

美 編 | 常天愷

關於城市與經濟,這些書目值得閱讀!

假期讀書分享第一彈來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範周教授給你的五個建議請收好

叮咚!這裡有一份您的閱讀書單,請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