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今日看点

在过去的两天中,我们已经为大家分享了9本书的内容。其中包括了文化理论、城市与经济等多个热点问题。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5本书籍的读书分享,分别是《无缘社会》《群体性孤独》《社会学精要》《品牌营销》《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希望读者们也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在评论里留下你的思考。

《无缘社会》

分享人:邢拓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书籍简介

《无缘社会》是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合著的书,于201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日本社会中失去与社会联系的死者、独居者的调查,揭露当前日本社会中不少死者与社会失联、孤独终老的现象,并探究他们是如何走向“无缘死”的悲惨结局。全书通俗易懂,以多个真实案例还原日本社会中老人孤独终老、遗体遭人拒领、终生不婚者增多、骗保等现象,并将这些情况归结于“血亲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

二、阅读感悟

“无缘社会”逼近中国,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对于“无缘社会”的报道,在当年引发了极大反响。之后,学界出现了许多关于日本无缘社会的研究。反思当前的中国,其实与日本的无缘社会有一定相似之处。从血缘上看,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家庭核心化加剧,单身人数增多,家本位社会正在走向个人本位社会;

从地缘上看,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礼俗社会、熟人社会正在不断瓦解,半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是当前主流,人口流动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留守儿童”等问题;从职场缘上看,转企改制、短期雇工的实行,导致部分就业人员与职场关系浅薄;从社缘上看,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多存在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现实生活中缺少交流,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口老龄化加速、“二胎”政策放开后人口出生率不增反降、年轻人圈层中“佛系”“丧”文化流行、“996”工作制的存在,使得“无缘社会”正在无限逼近中国。如何应对中国式“无缘社会”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问题,这是当下的中国值得去思考的。

结合当前自己所学的专业,我认为,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重构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是应对中国式“无缘社会”的一大举措。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对于文化产品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旅游总人数20%以上,移动网民中老年人群规模已超过5000万,预计今年底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当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存在观念认识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缺位、市场监管存短板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老年文化产品与服务,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不足。同时,

老年文化产品与服务一定要以安全、健康为基础,尽可能形成便捷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后,要深挖老年人潜在的消费需求。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旅游、网络服务等领域,都有可能成为“银发经济”的着力点和增长点,应结合当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打造老年人友好型的文旅产品、文娱产品、文体产品。

《群体性孤独》

分享人:路俊迪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对科技的期盼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盼却越来越少。

——读《群体性孤独》有感

一、书籍简介

本书由网络时代最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写成,开头即发出灵魂拷问“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而后从机器人时代和网络化生存两个方面开始论证这个问题。

在机器人时代这个板块中,雪莉举了六个智能机器人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的拓麻歌子,是一个儿童电子宠物蛋,它像一个小孩子,需要给它喂饭,穿衣服,抹婴儿霜,死后会引起小孩的怀念。20世纪90年代的菲比,毛茸茸的,有点像猫头鹰,已经开始涉足情感领域,它的性格在与人的交互中形成,它会请求孩子们的照料,会向孩子们学习英语,并且会说“我爱你”。1994年的爱宝,它不仅能够陪伴孩子们长大,还能够拥有一种“真正的情绪”,它会沮丧、会开心,在人们回忆童年的时候,也会回忆机器人的童年。真宝,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想要玩耍,它的面部肌肉系统非常逼真,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从婴儿长大到两岁。它的个性根据受到的关爱而塑造成。凯斯麦特,则是一个能够通过社交互动进行学习的机器人,它拥有一套独特的情感系统,知道如何在交谈中应对自如,与人建立亲切感,很多孩子们都与它建立了一段真实的情感。后来出现了能治病的“帕罗”,它在2002年被评为“最具治疗性的机器人”,并在日本的养老院中投入使用。

在网络化生存这个版块中,雪莉首先讲到了“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状态。第一种是逃离现实世界,第二种是双重体验,同时体验着线上线下两种生活,第三种是多任务处理,而后探讨网络技术对“独处”“通讯”“成长”等具备的意义,并表明“网络世界不是瓦尔登湖”的观点。

二、阅读感悟

全书读完,感悟颇多,前半部分社交机器人的发明,说明人类兜了一个大圈,还是无法摆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如果你将机器人当作朋友或者伴侣,第一件缺失的事情就是“异己性”,这就是换位思考看待世界的能力。因为机器人身上有的情绪,或者说感情,大部分是你“投射”给它的,而机器人最懂得如何“作秀”,其陪伴和反应只是一连串冰冷符号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迅速发展的科技最容易造成人类的焦虑与孤独。后家庭主义时代的家庭,每个成员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每个人都在用电脑和手机上网,而面对面交流则成了一种“稀缺”。网络的连接性可以平复我们心灵深处对孤独、失去和死亡的恐惧,我们看似可以拥抱整个世界,但是连接也破坏了与原本维系我们的东西之间的联系。科技给了越来越多我们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地找到线上的社交朋友,找到消费场所,找到游戏与娱乐,但是,我们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朋友有几个,我们能否变成真正完善且独立的个体?网络正变得越来越撩人,越来越理想化,在走向群体性孤独的路上,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拥抱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呢?

《社会学精要》

分享人:李渊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书籍简介

《社会学精要》是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的一部作品,主要介绍了社会学领域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一系列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全书内容概括性强且逻辑非常清晰。书籍第一部分分析了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人物及其思想。

孔德最先使用了“社会学”,其三阶段论是他对社会学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斯宾塞是社会学家中首先使用结构、功能概念的,是结构功能论的开山鼻祖。涂尔干提出用社会事实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韦伯对社会学最直接的贡献在于提出“理解的社会学”。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以及异化理论。书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萨姆纳的《习俗》、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弗罗姆的《逃避自由》、阿多诺的《权威人格》、瑞斯曼的《孤独的人群》、达伦道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柯林斯的《证书社会》等九部社会学著作书籍第三部分宏观罗列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介绍并分析了定性与定量两类社会学研究方法。

二、阅读感悟

作者在介绍这本书时说道:“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这是一本作者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对于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不错的入门教程。社会学(Sociology)来源于拉丁文“社会”和希腊文“言论、学说”的结合,也就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

读完这本书,对于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经典理论和经典著作都会有大致的了解。虽然书籍的体量并不大,但是对社会学的代表性学者和经典著作都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书籍中介绍的社会学大家提出的许多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没有过时,对我们现实社会和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所言:“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社会来说仍是有价值的”。

整本书在内容上更偏向于宏观理论的普及,读起来确实需要花些时间和心思,但是作者在介绍观点时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尤其是将经典的理论和中国的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思考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应当去把握人生和社会的关系,把个人的生活同社会结构的变迁相联系。我们无法脱离社会去生活,没有社会我们的生活或许将会更加无序和混乱。我们要努力跨越个人的困扰和界限,去寻找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和公共议题。

《品牌营销》

分享人:汪晓琳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书籍简介

在阅读了一些市场营销方面国外专著后,我选择了一本国内学者编撰的品牌营销相关书籍。这本书出版于1996年,是一本填补了我国品牌营销空白的专业资料,论述了品牌营销的概念、品牌资产的组成及其意义、品牌营销及其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和运作技术,并在其中附有大量中外企业品牌营销的成败案例。作者屈云波教授是中国市场营销界的著名专家。个人主要擅长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等。撰写并发表专业文章60余篇专业文章;担任《销售与市场》《广告导报》等数个专业报刊的顾问或编委。

全书共分为五篇,分别是总论、顾客的品牌选择、品牌资产和品牌营销策划和品牌营销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消费过程与生产组织影响着品牌的建立与流行;鲜明的品牌“个性”是激发顾客忠诚度的主因,逐渐发展成为“品牌资产”,品牌的成功可以从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品牌体现的质量等当中得到展现;打造成功品牌的路径可以分为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延伸、品牌更新等。最后作者提供了品牌全球化与发展和维持品牌附加价值的方法。

二、阅读感悟

在此,分享两点个人学习所得与思考。

第一,一个品牌的成功与否应当分析与其所在的消费市场与产业市场。

成功的品牌必须具备四大特点:一是产品本身必须具备符合市场需要的功能,二是品牌可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三是品牌提供的各种利益须互相融合,形成整体的个性或风格,四是品牌所提供的价值必须符合消费者的欲求。从消费市场来看,不同购买过程的类型会采取某种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去获得品牌信息。积极寻求品牌信息被认为是品牌功能的高度暗示的关键信息,也是品牌成功与否的表面信息。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应当抓住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等不同分类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例如,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自由冲破了金钱与产品之间传统的营销观念与方法,随之兴起的是以“情”、高品质、优服务、好形象接近的产品特征。而如今,我认为消费者所需的这些产品特征依然有所延续,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科技与感官享受的需求。

第二,创造、管理、营销品牌资产应当界定核心产品的“定位”,理清其价值,对品牌进行推广与适度延伸。

以旅游演艺市场中的“印象”系列为例,从创作到演出,该系列歌舞表演完全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营销方式来进行运作。

从品牌定位来看,该营销团队对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符合项目气质的产品定位,使其每一步作品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例如《印象·西湖》定位为将西湖优美自然风光与古老神话传说、文化历史资源相结合,展现杭州市夜间旅游市场活力。这与其他作品是相区分的。

从品牌推广来看,“印象”系列利用“名人、名城、名景”对品牌创建与推广。总导演张艺谋是品牌树立的关键所在,且团队充分运用几大演出的城市品牌与地方文化品牌。如《印象·刘三姐》的桂林、漓江、刘三姐;《印象·丽江》的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和东巴文化;《印象·西湖》的西湖美景、白蛇传和梁祝。通过将这些已有的知名品牌进行整合及传播,继而树立“印象”品牌。

从品牌延伸来看,团队以《印象·刘三姐》为牵引,相继推出《印象·武隆》《印象·海南岛》《印象·普陀》等系列作品,是我国旅游演艺市场成功实现系列品牌化运营的首创。其品牌延伸从同一产品层次横向延伸,以“印象”为精神内核投射城市文化。

最后,《品牌营销》成书于25年前,个人认为品牌推广策略较为落后。但由于基本要略是通用的,且讲解清晰,故依旧值得一读。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分享人:赵航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书籍简介

这是美国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亲自采访后创作的纪实小说,作者详细叙述了几次埃博拉病毒事件,并且对埃博拉病毒进行了常规性的介绍。作者也因本书获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是有史以来首位以非医师身份的获奖者。

这部纪实作品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埃尔贡山的阴影。这部分讲述了在坐落于乌干达和肯尼亚边境的埃尔贡山发生的病毒感染事件。书中对埃尔贡山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研究人员如何确定丝状病毒科的地位以及检测过程、处理方法、隔离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二章:猴舍。这部分讲述雷斯顿型埃博拉病毒的发现及传播过程。当发现有细胞呈现埃博拉病毒阳性时,研究人员给出两种方法,一是封锁猴群,让其自生自灭,隔离密切接触者;二是杀死猴子。

第三章:溃败。这部分讲述《华盛顿邮报》发布“弗吉尼亚州实验用猴子体内发现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新闻,并将四百多只猴子杀死并安全处理的过程。

第四章:奇塔姆洞。这部分讲述作者亲自去往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发源地的埃尔贡山奇塔姆洞的见闻。

二、阅读感悟

首先,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我们或许都听过“埃博拉病毒”这个名词,也或许对其威力略知一二,但是没有多少人真正知晓病毒肆虐时世界的样子,而本书则给予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了解了另外一个世界;了解了一众科学家和无国界医生、志愿者为抗击病毒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努力。书本通过情节与描述的层层递进,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世界面前的渺小,也让我们惊讶于大自然的非凡。这或许就是阅读纪实文学的魅力,让我们了解周边以外的世界,去认识未知世界的庞大。

其次,永远有人在为别人无私奉献着。

书中的南希·杰克斯少校尽管有自己的家庭,但依然向上级提出申请,希望能加入埃博拉研究室为病毒研究做出努力,在这生物安全级别为4级的实验室中,从作者描述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惧。在无国界医生和抗击埃博拉的志愿者中也是如此,但是恐惧不来自于无知,反而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病毒的危害。抗击病毒,不仅有勇气与知识,还有牺牲与奉献。

再次,抗击病毒,除了研制疫苗,良好的医疗系统、卫生教育和环境状况同样重要。

研制疫苗只是对抗疫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国家体系运作中,医疗系统的横级沟通、运作良好也极为关键,但这恰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不足。再如在刚果东部,很多人认为埃博拉不是真的,有民众不相信埃博拉病毒的存在,这是公共卫生教育欠缺的表现,国家对公共卫生教育包括疾病信息的传播应当加强。

最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应当重视。

人类在伤害自然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警示。埃博拉,这个几乎可以灭绝人类的病毒,是否真的是地球自己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人类自称为是世界的主宰,却永远不可能成为主宰。

END

美 编 | 常天恺

关于城市与经济,这些书目值得阅读!

假期读书分享第一弹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范周教授给你的五个建议请收好

叮咚!这里有一份您的阅读书单,请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