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地探訪鄂州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隔離點

截至目前,我市通過徵用賓館、醫院、廠房等場所,首批已建和在建的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隔離點達32處,床位數731張。其中,已建成投入使用9處、床位數272張,在建23處、床位數459張。

2月5日,記者走進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隔離點實地探訪。

記者實地探訪鄂州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隔離點

嚴格規範,應收盡收

“蓮花山中醫院一經徵用,30間單床位病房很快住滿。”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組副組長陳華僑說,主城區除了蓮花山中醫院外,還徵用了市委黨校學員樓、東和鑽石大酒店、鄂州紅十字醫院和鄂州愛民醫院等處。

在黨校北門,機動車通道緊鎖,人行通道有專人把守,記者說明來意並拿出證件也未被放行。“去留觀點只能從西門走,避免交叉感染。”安保人員警惕性很高。

這裡有兩棟學員樓被改造成留觀點,可提供90張床位,第一批50張床位投入使用,至2月4日晚,已收治病人19名。

在西門,有患者家屬等在大門外,想送生活物資進去。“東西放下,寫上名字,我們來送,你不能進。”身穿普通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從大門欄杆縫隙接過物品,然後將袋子送到隔離區門外。而穿著嚴密防護衣物的醫護人員取物後,門立即關閉。

“留觀點按照‘三區兩通道’的原則進行改造,即清潔區、汙染區和半汙染區,以及醫務人員通道、病人通道,有嚴格的消殺程序和防護措施。”鄂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辦公室主任熊三焱介紹,外來物品被拿進去後,要經過消毒,再由醫護人員送給患者。

留觀點裡,患者一人一間,並配有獨立衛生間。他們不出房間,醫療救治和生活服務均由醫務人員完成。在汙染區,記者看到,兩名醫護人員拿著消毒劑噴灑包括門縫在內的各個角落。當記者從隔離區走出時,有醫護人員迎上前往身上噴灑消毒劑。“非常時期,以防把病毒帶出去。”他們提醒道。

據悉,目前,市直機關5787名黨員幹部在主城區入戶排查發熱病人,此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排查出的病人和密切接觸者進行跟蹤管理。按照“四類人員”集中隔離、救治和管理的要求,做到應收盡收,科學精準救治、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癒率。

“社區居委會接到病人求助電話後,將其基本信息反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經甄別,該轉到集中隔離點留觀的及時轉診,該住院救治的則抓緊救治。”熊三焱說,集中留觀隔離點,能夠讓發熱病人得到及時集中收治和隔離治療,為他們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時,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遏制疫情發展。

記者實地探訪鄂州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隔離點

社區醫生上“火線”

每個留觀隔離點現有12位醫護人員“三班倒”。鳳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劉光潤凌晨2時接班,早晨8時正準備回到附近宿舍休息。他們進入隔離點後,就不再回家。

“6小時是穿防護服的極限。”劉光潤說,為了節省防護服,醫護人員少吃飯、少喝水、穿尿不溼都已不是新鮮事。

“我們會定時詢問患者情況,並給予幫助和治療。”護士陳維每天還承擔為患者送飯、倒垃圾等工作。

“留觀隔離點三餐統一配送,患者和醫護人員一樣標準,有葷有素,保證營養。給患者送完飯後,我們才能吃飯。”陳維說,有些患者情緒緊張,還需要陪伴。

由於醫療人員緊缺,全市有240餘名社區社區醫生抽調“火線”,手機也都成了“諮詢熱線”。吳利文,鳳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醫生,因為崗位特殊,疫情突發後,他從大年初一就沒回過家。接受採訪時,吳利文的手機頻頻響起。

“都是居民問診,好多人懷疑自己得了病,打電話來諮詢。”這樣的電話,吳利文一天至少要接二三十個。他耐心地在電話裡教居民怎麼鑑別、怎麼用藥。“到集中留觀隔離點的病人,我們全力救治,緩解他的不適,為其轉診爭取時間,能夠在家隔離的居民,我們就教他方法,減輕他的心理和生理負擔。這樣多重方式,把醫療資源合理利用,做好疫情防控。”吳利文說。

記者實地探訪鄂州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隔離點

集中留觀隔離點中有的是民營醫院改造而成。愛民醫院從2月5日下午起,作為“西山街道發熱人員集中留觀點”正式接納病人。

“這個留觀點裡主要收治,在醫院治療後,顯示核酸測試轉陰但仍有不適症狀,未達到康復標準的病人。”熊三焱說。

2月5日上午11點,記者在愛民醫院看到,所有床位都已騰空,醫院內其他病人都已轉出。“每個房間原有三個床位,但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一個房間只住一個病人,有三十多個房間可以使用。”愛民醫院負責人介紹,全體醫護人員在接到通知後,沒有退縮、積極響應,26個護士、8名醫生全部到崗,人員分兩批上陣。

“來則戰,戰必勝。”醫院護士長韓潔是個95後,曾就職於武警山東總隊醫院,她認真地跟指導老師學習防護衣物的穿戴方法,“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是醫護人員就該上戰場,打贏這場戰役。”

鄂州融媒體中心 記者 鄭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