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古銅鏡之鄉”的由來

鄂州“古銅鏡之鄉”的由來

水墨鄂州


鄂州“古銅鏡之鄉”的由來


鄂州市被譽為“古銅鏡之鄉”,得此美譽有多方面原因。

出土的銅鏡數量多。在鄂鋼、原水泥廠、原八一鋼廠、朱家堖村、五里墩村、七里界村、菜園頭村、段店鎮、塗家堖鎮等地的各項工程中,出土了六七百面銅鏡。我市的銅鏡均有具體出土地點,有非常明確的統計資料,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銅鏡名稱。銅鏡名稱是根據背面裝飾的花紋紋樣而定,大體上有日光鏡、昭明鏡、四山鏡、四乳四螭鏡、規矩四神鏡、鳥獸文帶鏡、四神鏡、連弧紋鏡、獸首鏡、半圓方枚神獸鏡、重列神獸鏡、龍虎紋鏡、飛鳥鏡、柿蒂八鳳鏡、函紋帶獸首鏡、四葉八鳳佛獸鏡、湖州鏡、真子飛霜鏡、牛郎織女鏡、八卦鏡、柳毅傳書鏡等等。

銅鏡上的紀年。銅鏡的產生距今約4000年,鄂州的銅鏡歷史有2500餘年。從戰國到兩漢、三國六朝、唐宋、明清,歷代都有,但大部分產自兩漢和三國時期,尤其是三國時期,吳鏡出土最多。

銅鏡銘文。銅鏡上的銘文直接反映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時代風尚。如:日光鏡的銘文記載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鏡記載“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龍虎鏡記載“李氏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穀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後世樂無極”。

銅鏡的產地。三國時期,武昌(今鄂州)與洛陽、會稽、徐州並列為全國四大產銅、鑄鏡中心,可見在我國古代鑄鏡史上,鄂州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面長沙出土的半圓方枚神獸鏡記載“黃初二年,武昌元作明鏡,宮湅章,乃而清明,吉羊”。而黃武六年重列式神獸鏡記載“黃武六年十一月丁巳朔七日丙辰,會稽山陰作師鮑唐鏡,照明服者也。宜子孫,陽燧,富貴老壽,臣先牛羊馬,家在武昌,思其少天下命吉服,吾王幹昔□□”。這兩則銘文記載的“武昌元作明鏡”和“家在武昌”,充分說明當時武昌是生產銅鏡的地方。

鎏金銅鏡的出土。鎏金銅鏡在全國共出土3面,其中有2面出自鄂州。

銅鏡上鑄佛像。在銅鏡上鑄佛像始於三國時期,全國出土了5面,有2面就出自鄂州。

破鏡重圓的故事在鄂州重現。1955年修建武(漢)大(冶)鐵路時,在華容區周楊橋工地2座古墓中分別出土2塊半邊銅鏡。考古人員經過清洗,進行合併發現,這2塊半邊銅鏡原是一面完整的銅鏡,當時被分成兩半置於2座墓葬中。兩名死者在生前沒有團圓,死後卻由考古人員將銅鏡重圓。

三項研究成果出版發行。上世紀末,熊壽昌主筆撰寫的《古銅鏡之鄉話銅鏡》,在湖北人民廣播電臺播發,這是“古銅鏡之鄉”的銅鏡首次向全省人民展示,產生很大影響。我市將文稿整編成單行本,在全省推廣發行,引起廣泛關注和重視。1986年,市博物館與省博物館共同編撰《鄂城漢三國六朝銅鏡》,集中介紹了鄂州124面有代表性的銅鏡,並用中、日兩種文字分別向國內外發行,引起日本各界的高度關注,先後派遣3批學者、專家來我市考察。經考證發現,在日本出土的一面銅鏡和在鄂州出土的一面銅鏡,出自同一個模子,稱作“同範鏡”,這說明當時鄂州的銅鏡已行銷到日本。市博物館編輯的《鄂州歷代銅鏡》,全面介紹了鄂州的銅鏡,充分說明鄂州“古銅鏡之鄉”名副其實、名不虛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