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鄂州“40工程”背後的90後身影

鄂州“40工程”得到了百姓點贊,也提升了城市品質。誰會想到,龐雜的工程建設背後有3位90後小夥的深情付出。他們從外地來到鄂州,用腳步丈量背街小巷,與素不認識的大哥大姐、大媽大叔們耐心打交道,他們時常為建設一個花壇、一根管道、一面牆壁、一條路多次探討,只為了讓小區更美、道路更暢,百姓生活更方便。


鄂州“40工程”背後的90後身影

張梁武在小區接收材料

張梁武:沒吃到嘴的雞腿

“上個月回家鄉辦身份證,才知道自己家是哪個社區。”在河南鄭州,除了自己生活的圈子,張梁武都不太熟悉。

張梁武是“40工程”項目部的一名材料員。他的工作是採購材料、接收材料、運送材料。在來回各社區之間的2年裡,他對鄂州社區一清二楚。

“40工程”改造工作細緻複雜,和之前的工作有很多不同。初到鄂州,還發生了不少難忘的事。

一個週六,項目部組織戶外活動,大家一起登山、聚餐。負責人準備了不少張梁武心心念念想吃的雞腿,誰知雞腿到了,人卻到不了。當天,張梁武要到幾個社區去接收材料。

微信群裡,一張張聚餐圖片不斷刷新,張梁武只能“望圖”止渴。14時活動結束,大家陸陸續續歸來,張梁武在社區裡一直忙碌到天黑才結束。

為了趕上一月一次的團建活動,調材料之前,張梁武幾次與技術員溝通確定材料數目,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第二天還是臨時變動了。因此,遺憾錯過了期待已久的“雞腿大餐”。

起初因為這個問題,張梁武沒少與技術員發生摩擦。“龍頭”一擺,“龍尾”也只能跟著擺,圖紙變更,施工方案也跟著變,來來回回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40工程”改造踐行“群眾說好就是好”的理念,要讓改造貼民心、合民意,技術員規劃圖紙前期在徵求群眾意見過程中已屢次修改,到了現場還會參考附近居民的意見,一改再改是常有的事。如今,成長了許多的張梁武也已適應了。

鄂州“40工程”背後的90後身影

高俊:從路痴到路路通

“鳳凰臺、東塔合併成了鳳凰臺社區;寒溪、雨台山合併成了寒溪社區;雷山、東坡亭合併成了雷山社區……”我市14個社區合併整合,哪幾個社區“消失”?這個問題,很多本地人也不清楚,或說不全。但對來自呼倫貝爾的高俊來說是小菜一碟。

來鄂州2年,高俊已成為社區達人。從社區到小區,從小區到小區文化特色,每個小區的道路、欄杆、停車位、綠化花壇、雨汙分流管道等,他都能講出來歷和曾發生的建設故事,居民見到他還會熱情上前打招呼。

以前的高俊,不管在哪個城市,不用手機導航就找不到目的地,出門三轉兩轉就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回家,可以說是標準的路痴。

初來鄂州,為儘快融入城市和做好工作,高俊沒少下功夫。

從2018年10月開始,高俊跑遍各小區,敲門走訪住戶,廣泛徵求意見並反覆修改,當設計方案初步完成後,又多次參與組織街道社區黨員群眾代表召開評審會。後續項目施工跟進,對接社區工作人員、業主委員會代表、黨員代表等,儘可能滿足多數居民訴求。

工作之餘,他騎車在大街小巷轉悠,摸清社區、小區的位置和路線,挖掘社區文化內涵,以便在設計圖紙、整理資料時提供參考,在兼顧居民的實際需求同時,體現不同小區的文化特色。

現在有人找他問路,不論鄂州城區哪個地方,他都能提供一個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線參考圖。

鄂州“40工程”背後的90後身影

郝彭剛:圖紙總是進行時

28歲的郝彭剛是陝西渭南人,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參加過武漢大東湖隧道建設。

他的工作是圖紙設計,針對施工要求,寫寫方案,感覺做技術員和當初職業設想差不多。自從來到鄂州後,他感覺有些迷茫……

“之前從沒考慮過會跟社區居民、居委會打交道,現在施工,不能只從技術層面解決問題,要從設計功能和使用方面對接居民需求。”郝彭剛說,“經過考察,反覆思考,不斷修改後,終於確定好的設計圖紙要改,次數還不少。”

想起在鄂州的這段日子,他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就從一個專注技術要點、製圖、畫圖的靦腆技術員,成了一個帶著謙虛笑容、認真傾聽、沒脾氣的糾紛調解員,一張設計圖紙改了十幾次還在不斷完善,有的居民還直接參與小區局部建設設計。

一次,蓮花小區有一段管道需要接通,避免汙水溢流,勘測好地形、地貌和確定管道位置後,正打算施工時,有的居民不樂意了。作為圖紙設計者,郝彭剛來到現場聽取居民的意見,覺得改動管道問題不大,馬上修改了方案,直接清掏,並採取加固措施確保管道的應用安全和應用時效。

2年時間裡,郝彭剛聽懂了方言,熟悉了社區,也從一個單純做設計的技術工程師,成長為一個身兼多職並瞭解民情的項目負責人。

圖紙總是進行時,服務總在升級中。他覺得現在的自己,考慮問題更細緻、更接地氣了。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廖靖飛 周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