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漢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諸葛亮,蜀國能否統一天下?

太白說歷史


如果蜀漢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諸葛亮,蜀國也不能統一天下。

其一劉禪當皇帝時,諸葛亮做為丞相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時候諸葛亮的權力相對於皇帝已經相差無幾了,行使著等同於皇帝的國家權力。所以諸葛亮當不當皇帝其實改變不了多少。

其二諸葛執政期間,蜀國人才凋零,劉備時期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消耗殆盡,加上劉備東征奪取荊州的戰爭失敗,蜀國已經經不起絲毫戰爭。當時蜀國叛亂四起,牂牁郡太守朱褒佔據本郡反叛,夷王高定起兵反叛,諸葛亮不得已,只能再跟吳國修好了,蜀國的戰力只能平復叛亂。

其三諸葛亮心力交瘁以致病逝。諸葛亮政治經濟能力都很高,他讓百姓停止征戰,休養生息,準備了7年,才決心北伐,從228年到234年,多次北伐與曹魏作戰,大量消耗了蜀國七年積攢的國力,最終在北伐途中病逝。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四東吳雖然是地方政權,但是肯定不會想被統一。作為三分天下的一份子,東吳雖然沒能力統一天下,但如果諸葛亮真正表現出打敗曹魏的實力,東吳肯定會和曹魏一起抱團,就像他歷史上一直跟蜀國聯盟一樣。歷史上蜀國北伐魏國都很艱難,再加上東吳的話,蜀統一天下沒有一絲可能性。


朱君看史


如果蜀漢皇帝不是劉禪而是諸葛亮,蜀國可以一統天下。


諸葛亮做蜀漢皇帝

如果劉備死後諸葛亮做了蜀漢皇帝,以諸葛亮的能力肯定會讓蜀漢更加強大。沒有劉禪的存在諸葛亮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不會有後顧之憂,因為劉禪的存在讓諸葛亮難以施展拳腳。史書有記載,劉禪寫信給諸葛亮大意是自己在益州非常害怕被殺害,希望諸葛亮能夠回益州。而諸葛亮的回覆劉禪說我在外統領大軍沒有人敢害陛下,臣只有在外面掌握著大軍陛下才是最安全的。這封信足以體現了諸葛亮要顧及劉禪又要發展國力,讓諸葛亮心力交瘁。

如果諸葛亮做了皇帝,諸葛亮會以雷霆的手段消滅所謂的益州、荊州兩派,讓群臣一致對外。攘外必先安內,這是諸葛亮做皇帝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諸葛亮身份的變化也會讓很多人的才能得以發展

諸葛亮變成蜀漢皇帝,那麼蜀漢很多的事就不需要諸葛亮親力親為了。諸葛亮制訂蜀漢未來的走向大臣就必須要執行,這樣不僅大臣的才能得以施展,諸葛亮也會空出更多的時間。

武將方面也會往好的趨勢發展。例如魏延,魏延一直想掌握兵權,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才能不得施展。若諸葛亮坐了蜀漢之主,諸葛亮在益州大力發展蜀漢國力,放部分兵權給魏延,讓魏延視情況出擊或防守曹魏。那麼魏延定然會給諸葛亮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若是諸葛亮為主君,還有一員大將不會死,這員大將就是趙雲。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被諸葛亮貶了官職,然後再沒有重用趙雲,而趙雲再不久後也鬱鬱而終了。諸葛亮做皇帝就不會扼殺趙雲,而是會重用趙雲。這樣蜀漢就多了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完成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

魏延守漢中確保蜀漢門戶安全;趙雲、鄧芝攻取隴右五郡,然後趙雲、等值連同魏延正面抗衡曹魏;再派馬岱、王平蠶食雍涼,那麼蜀漢就會擁有益州、雍州、涼州三州之地。再做短時間的休養生息,等待天下有變的時候起大軍討伐曹魏,那麼蜀漢統一有望。

總結:諸葛亮若是坐了皇帝在執行很多政策上會輕鬆很多,在人員調撥也會順手很多。一切都在往好的趨勢發展,那麼統一也就有望了。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蜀漢能否統一天下,跟蜀漢皇帝是阿斗,還是諸葛亮,這兩者之間,沒有多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即便蜀漢更換皇帝,也只是能夠延緩,蜀漢滅亡的時間,根本無法避免,蜀漢亡國的最終結局。更別說,蜀漢統一天下的夢想了。

01.蜀漢的亡國,跟後主劉禪之間,有關係嗎?

關係自然是有的,但不是那種根本上的原因。

後主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寵信宦官黃皓,而且蜀漢內部出現黨爭現象。面對這些問題,劉禪都是束手無策,完全是聽之任之,只顧自己享樂。

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但是,也不能把蜀漢亡國的全部責任,都歸咎於劉禪的身上。說到底,蜀漢的亡國,是因為蜀漢的國力遠不如曹魏所致。

02.諸葛亮不可能會做出,取代劉禪,自己做蜀漢皇帝的事情。

自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後,天下讀書人的學習內容,皆以儒學為主。可以這麼說,自漢武帝以後,儒學對於讀書人的影響最大。

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模式。再加上儒學的理念中,一向以維護正統為己任,講究的是守序。而對於諸葛亮來說,劉禪雖然軟弱無能,但是,他畢竟是蜀漢名義上的皇帝,是皇室正統血脈。

因此,即便劉禪再昏庸無能,諸葛亮也不會取而代之。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03.蜀漢的亡國,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關於蜀漢亡國的而原因,如果展開來講,可以說出很多個原因。限於篇幅,這裡老爹只說其中的兩個原因。

第一,三國後期的蜀漢一方,人才凋零問題嚴重。

當然,並不是只有蜀漢一方,才有這個問題。曹魏和東吳也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人才凋零問題,只是蜀漢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

自五虎上將相繼離世以後,在年輕一輩當中,能夠堪比五虎將的人,屈指可數。而諸葛亮自己呢,也是日漸年邁,雖然一心想要興復漢室,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蜀漢地處西南邊陲,被群山環繞。

這個地理特點,在蜀漢建立的早期,是一個比較大的優勢,因為易守難攻,外敵無法輕易攻破蜀漢的防線。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蜀漢的地理特點,也是一個弊端。被群山環繞,外敵無法進入的同時,也意味著蜀漢一方,很難輕易出蜀。

這點也是諸葛亮時期,北伐多次失敗的原因之一。因為和外界的溝通不方便,導致糧草軍械,不好運輸。一旦戰線拉長或者陷入持久戰,就會導致軍隊糧草,供給不足的問題。

04.總結:

蜀漢的滅亡,和劉禪雖然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那種非常關鍵的影響。真正造成蜀漢亡國的原因,應該是蜀漢的綜合國力,遠不如曹魏一方。

其次,諸葛亮不可能取代劉禪,自己做蜀漢的皇帝。


參考文獻:《三國志》

老爹有話說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記錄在案,並不意味著全然真實。尤其是看完了《三國演義》的人,提出上面這個問題一點都稀奇,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美化、神化了,簡直是天下無敵!打曹操就跟打狗一樣,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只要有諸葛出場的戰鬥,閉著眼睛都是贏,因為他是主角!死不了!

言歸正傳,如果諸葛執掌蜀國(即當蜀國的皇帝),能否統一天下?小人物認為:不能!

具體觀點如下:

諸葛亮治國、治軍都用的是“法家”的思想,法是管根本、管長遠的,也是實現蜀國富國強兵的基本方略,諸葛亮用“法”來拯救蜀國於危亡之中,這個策略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已經言明:

若有(如果)作奸犯科(殺人越貨)及為忠善者,宜付(交給)有司(相關部門)論其刑賞,以昭(彰顯)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不能一本糊塗賬),使內外異法也(一碗水端平,不能法度不一)。

但是諸葛亮這個策略與劉備的“團結蜀國豪族勢力”的策略剛剛相反,劉備一輩子顛沛流離,雖然幾經征戰,但都收穫寥寥,依舊身無立錐之地,在起兵之初,有了張飛的贊助,才有了500人馬,遇到了馬販子張雙和張世平兩人贊助,才獲得了馬匹和精鐵,自己終於有了人馬和武器,開始征戰戰場,但是由於沒有豪族的支持,他的人馬兩天半就被折騰沒有了!

劉備第二次有武裝的時候,是在陶謙那裡結識了糜竺、糜芳兩兄弟,有了這個財團的支持,自己的人馬終於才過了千,終於稱得上軍隊了!這支軍隊也是沒存在幾天,就被劉備敗光了,當他依附袁紹的時候,就已經宣告他人馬損失殆盡,糜氏兄弟還比較夠義氣,尤其是糜竺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當媳婦以後,更是傾盡全力,收拾殘兵,支持劉備戰鬥!此時的劉備已經是大勢已去,沒有回天之力。

沒有辦法,只能依附劉表,沒曾想在劉表兩個兒子不和,正給了劉備機會,拉攏劉琦,同時在荊州獲得一個諸葛亮,諸葛亮的老丈人是荊州的富豪,有給劉備一線生機,拉攏荊州豪族的同時,拉攏劉琦,終於獲得了荊州老百姓的支持,解決了兵員問題,20萬老百姓跟著劉備逃跑就是例證!

經過這麼多事,劉備已經深刻的認識到:英雄征戰天下,必須有自己的武裝,要有自己的武裝必須要有錢糧,因此,依靠豪族是他唯一出路!(槍桿子出政權,但必須要有錢)

因此,他到益州以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拉攏結交益州的豪族,張松、法正這是政府系統的人物,是他第一批接納的人,待他坐穩腳跟之後,他結交的第一撥豪族,便是益州的武裝人物!他娶了吳懿妹妹為媳婦,這個跳板是劉備處心積慮完成的,讓他立即在當地的武裝上、內政上都立得住腳跟了!也是他益州稱王的資本!

但是諸葛亮到了益州之後,卻不是這樣子的,他推行法制,完全是把益州的豪族勢力當作打擊對象,限制對象!諸葛亮在益州制定的法律《蜀科》,都是限制豪族勢力發展的法令,雖然是劉備建國時,推行的法律,劉備在世時,有自己的大舅哥家族支持,應該沒有人反對,劉備還鎮的住,但是劉備死後,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諸葛亮是沒有能力鎮的住益州本土的豪族勢力的!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連續換人,全部啟用荊州文臣武將,就是用來壓制益州本土勢力!

這一舉動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當地豪族勢力和諸葛亮是對立勢力,諸葛北伐中受到最大的危機是——缺糧,這都是益州本土的勢力不支持的結果!

還有一個例證是:益州地區,巴郡有板族七姓本土勢力,他們曾經在大漢朝是曾經立下赫赫戰功,戰鬥力極其恐怖,對付羌人可以做到完勝,但是在諸葛亮輔政時期,板族七姓未出現在諸葛亮的隊伍中,充分說明了諸葛亮對當地勢力的壓制情況。板族記載在資治通鑑中:

板(族)七姓,自秦世(秦始皇)立功,復其租賦。其人勇猛善戰。昔永初中(漢永初年),羌入漢川,郡縣破壞,得板(板族支持)救之(才獲救),羌(人)死敗殆盡,羌人號為神兵(羌人把他們成為神兵),傳語種輩(留給後世的遺言),勿復南行(不要南征)。至建和二年,羌(人)復大入,實賴(依靠)板(族)連摧破之。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征武陵,亦倚板(族)以成其功。

統一天下,依靠的是武裝,武裝存在的依託條件是錢糧,在東漢末年的動盪的局勢下,錢糧都控制在豪族手中,如袁紹依靠鮮于銀、鮮于輔兩兄弟起家,發家,並打敗公孫瓚,同時因為兩兄弟的叛變曹操而失敗!劉備的同學公孫瓚,在得不到家族支持的情況,依託當地豪族開始征戰天下,成為一方豪強,加上劉表、劉璋等人,都是因為和當地豪族關係融洽,才能保證荊州和益州在戰亂之處,統治穩定、國富民強!

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雖然贏得了老百姓的稱讚,但是得罪了當地大族、豪族,自掘墳墓,把自己葬身戰爭缺糧的孤立境地中,他根本不具備征戰天下的條件!

在後漢時代,諸葛亮其實就是蜀國的隱形皇帝,他的主張和戰略都得到了實施,當不當明面的皇帝,其實都一樣!

因此,小人物認為:諸葛亮再給十年,他也不會統一天下!


小人物之史


我認為諸葛亮不能做皇帝,第一,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為關羽報仇又以失敗告終,蜀漢逐漸衰敗。第二諸葛亮有心慈面軟,古語講,慈不帶兵,善不為官。他只能做承相不能做皇帝。也就不能統一天下。





愛國40335


不能。凡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得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據陳壽《三國志》記載,認為諸葛亮治國強於治軍,治軍強於用兵。由此可見,諸葛亮之才能在於治國理政。劉備死後,蜀漢控制的地區僅有西南局部地區(今四川,貴州西部,雲南北部,重慶,陝西南部),人口僅90萬左右。常年兵力20萬。由於兵役和徭役繁重,蜀漢百姓生活普遍比較貧困。國小人稀貧困,註定了這樣的政權難有大的作為。從劉備死到諸葛亮亡,其間不過十三四年時間。前期,諸葛亮忙於處理劉備留下的一堆爛事,比如跟死敵東吳搞好關係,平定南方的叛亂等。後期,諸葛亮一刻不停地整軍經武,五出祁山,最終死於征戰中,未得寸土。歷史留給諸葛亮的時間實在不多。再者說,劉備死後,帝雖劉禪,實權卻操於諸葛亮手中。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東和孫權,南平孟獲,修明政事,練兵備戰,初步改變了劉備死後險惡的外部內部環境,蜀漢政權得到鞏固,己經是非同尋常的功績了。至於破曹滅吳,一統全國則有點痴人作夢,不切實際了。所以說,即便諸葛亮代劉禪為皇帝,蜀漢也難以一統全國。


風捲殘雲九九


本不想說話的,因為歷史無法改變。不過,腦子裡突然閃出一個念頭,那就是“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兩個詞。諸葛亮屬於舉輕若重的人,這種性格的人比較適合做具體工作,只有舉重若輕的人才適合統帥。說白了,諸葛亮不適合做皇帝,做了蜀主也統一不了天下,這是他性格決定的。諸葛亮更多的是人格魅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寧靜致遠”“淡泊明志”。說穿了,諸葛亮沒讀厚黑學,求正而去邪,親和力不夠。



朵朵佬爺


若是諸葛亮真的取劉禪的皇位而代之,自己當了皇帝,那麼蜀漢能否一統天下?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的軍政、治理等大權實際是在他的手中。所以諸葛亮只是在名義上是一個臣子,實際上劉禪根本制衡不了他,他的權力也接近於皇帝的權力了。有這麼大權力的諸葛亮都沒有能力力挽狂瀾,完成統一大業,即便他當了皇帝又如何?也就是權力再增加了一些而已,當時並沒有什麼有利蜀漢統一的因素增加,所以歷史走向並不會因為諸葛亮當了皇帝蜀漢就朝統一天下的方向在推進,至少諸葛亮時期做不到。



諸葛亮去世之後

上文說了,即便是諸葛亮當了皇帝,諸葛亮也統一不了天下。下面來說說,諸葛亮如果當了皇帝,且被大家認同,那麼諸葛亮去世之後,即位的可能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瞻的才智雖然和諸葛亮差了一大截,不過既然是皇帝了,那麼可能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出征的可能就不是他了。這樣即使是敗了,鄧艾直驅成都,諸葛瞻也不會聽那些投降派的意見馬上投降。其實當時蜀漢的滅亡和劉禪的快速投降有關,若是劉禪堅守,等待援軍兩面夾擊,那麼蜀漢可能就不會那麼早滅亡。當然前提蜀軍的主力能抵擋住魏軍的主力,這樣才能放心的夾擊消滅鄧艾這支奇師,不然還是一場空。當時姜維有能力抵禦住了魏軍的主力,所以姜維能盡忠諸葛氏的話,那麼蜀漢滅亡的時間可能會推遲,推遲滅亡才會有變數發生,才能變不可能為可能。



但是話說回來,諸葛亮當皇帝當然會有諸多的內部反對,這樣諸葛亮基本上就沒有北伐的時間,談和統一而言?當時是諸葛亮讓蜀漢內部平衡了,才得以北伐。不過即便是大家都承認諸葛亮的皇帝位置,當時蜀漢也統一不了,可能會延緩被消滅的時間。當然若是延緩了被滅亡的時間,就有了變數可言,要是出一個牛叉的人物出來,再加上各種人才匯聚,蜀漢不缺人才了,說不定還真的能統一天下。諸葛亮當了皇帝后,蜀國要想統一天下,除非是他的後人中出一個比他更牛叉許多的人物,又不缺各方面人才的話,那麼還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淡看天上月


關於題主的問題如果蜀漢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諸葛亮,蜀國能否統一天下?

我的回答是:不能!

蜀漢要完成統一,有幾個先決條件,這在諸葛亮所做的《隆中對》中表述得很明確: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曹操方面“國富民強”,且皇帝在曹操手上,確實無法與之爭鋒。孫權方面佔據江東有利地勢,且歷經父兄三代經營,只能作為聯盟對象而不可過於貪圖。荊州地利位置極為重要,但是其主劉表受不住這個地方,這是上天送給將軍(指劉備)啊。而益州之地,易守難攻,沃野千里,成就王霸之地。如果可以同時擁有荊州和益州,守住各個險要關口,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南陽、洛陽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結合《隆中對》的信息,我們來分析下蜀漢為什麼無法一統天下,即使諸葛亮取代劉禪也不能。
一、荊州丟失:
《隆中對》裡提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即荊州和益州,我們來看下地圖就知道這兩個地方的重要性了。但是,因為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致使劉備暫時失去這塊戰略要地。而劉備兵敗“夷陵-猇亭之戰”,基本上判定了蜀漢永久喪失這塊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蜀漢進軍中原的道路僅剩背面的祁山,道路險阻,重裝部隊無法順利通行,要靠輕裝部隊統一中原,那真的是太難了。而荊州的丟失,長江上游的優勢也不復存在,要攻打東吳更加困難。
二、內部矛盾:
內憂為益州內部三股勢力(荊州集團、東州集團、本土士族)的明爭暗鬥,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轉移內部矛盾
三、天下未變:
曹魏方面,雖然曹丕也駕崩了,但曹魏的實力依舊是三國中最為強大的,曹魏的內部相對還是穩定的,國富民強,武將也較為忠誠,蜀漢軍隊進攻時難以持久勝利;
四、負擔沉重:
劉備入蜀之後發動了北征漢中,東征孫權等軍事行動;劉備死後,諸葛亮數出祁山,每每鎩羽而歸卻又每每興師動眾;諸葛亮死後,其繼任者姜維更是“九伐中原”。戰爭打得不僅僅是武力,還打得是經濟,所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哪裡來?蜀漢的士兵是不種糧的,那就只能從百姓身上去榨取。
因此,以上是蜀漢無法一統中原的原因。那麼,如果諸葛亮取代劉禪成為蜀漢皇帝,結果會是不一樣嗎?——不會的!
因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這麼一段文字記載: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宮中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諸葛亮做決定,可以說後劉備時期,蜀漢的實際領導人就是諸葛亮,只是沒個名號而已。
難道讓諸葛亮當了皇帝,他就會改變之前的做法嗎?不會的。因為諸葛亮身上的政治負擔太重了,諸葛亮投靠劉備時的政治目的是“興復漢室”,這個政治目標一致貫穿始終,且以諸葛亮的為人,首先是不會篡位當上皇帝的。而如果真的取代劉禪,也不會變得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一個人,行事風格也不會有太大變化的。
因而,如果蜀漢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諸葛亮,蜀國還是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如果蜀漢漢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諸葛亮,蜀國能否統一天下?

自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失敗後,如果蜀漢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諸葛亮,蜀國能否統一天下?回答是,即使諸葛亮當上蜀漢皇帝,也沒有可能統一天下。

第一,劉備的“夷陵之戰”之敗,就為蜀國從輝煌的顛峰走向衰落埋下伏筆伏。蜀漢鼎盛時期,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佔據了荊州和益州這兩個戰略要地。荊州在當時處於戰略要地,既可北上又可東防,對魏國和吳國都能起到極佳的防守作用。而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但因關羽大意失去了最關鍵的荊州,並且關羽與張飛都戰死,這對於蜀漢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隨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動了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夷陵之戰”,以戰敗而告終,由此蜀漢徹底進入衰敗時期。

第二,原本蜀國與東吳聯盟抗曹而因劉備替二弟報仇的緣由,使其聯盟體系自動解除,這對蜀國是一個致命打擊,使之蜀國時刻分別受到東吳和曹魏兩個方面敵人進犯的危險。

第三,蜀漢後期出現人才凋敝,偶爾幾個像姜維、蔣琬出色一點的人才,也沒有加強培養,提供給大權。而魏、吳兩國則恰恰相反,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哪有蜀漢不被滅掉之理。

第四,劉禪17歲當上皇帝后,諸葛亮就一直當了12年的蜀國丞相,這期間他大權獨攬,事事親力親為,前後發動了六次北伐中原的戰爭,最終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北伐中原無功而返。由此可見,即使諸葛亮當上蜀國皇帝,其結果也是沒有兩樣,無法達到統一天下之宏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