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关于晚清争议最大之人,莫过于李鸿章了吧?挺他的人,一口一个李中堂,视其大清王朝的裱糊匠,为国家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不喜欢他的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足以说明一切。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但这些认知,其实都有些片面甚至极端。人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他是多样化的,任何脸谱化、标签化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我还是那句话,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客观,不得代入个人情感,此点尤为重要。

对于李鸿章,我比较认可梁启超先生那句话: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句话很有名,写在了《李鸿章传》的开篇。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看了这本书,当时我不解其意,认为这段话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赞扬,但其实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

“我敬佩李鸿章的才华,我可惜他没有见识(浪费了一身才华),我悲叹李鸿章的遭遇。”

首先李鸿章这个人确实有才华。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此人文笔颇好,二十岁便作《入都》诗10首,为世所传诵。其中有一名句,想必不少人都听过。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当然,文笔仅仅是他才华的一个方面。他的谋略机智其实也是有着独到的一面。

当年太平军围困上海,上海商户联合到湖南请曾国藩的湘军帮忙解上海之围,原意出大军的军费。但曾国藩的军队正围攻天京,曾国藩问下属,谁愿意带兵解上海之围。

台下寂静无声,原因有三。

第一、上海被围,是天平天国围魏救赵之计,上海重兵把守,内出不去,外也很难进去。

第二、天京是天平天国首都,洪秀全在这,一个是破都擒贼首,一个是解围救商贾。两者功劳,高下立判。

第三、上海城中势力复杂,不单单有政府军,还有洋人,错综复杂,无人想去趟这摊浑水。

但此时李鸿章认为,这是个机会,他立刻向他的老师曾国藩毛遂自荐。结果就是他走水路到上海,解了上海之围,建立淮军,从此时起,他正式脱离曾国藩,开始了李鸿章辉煌的时刻。此后他百战百胜,手中淮军战无不胜,他的官职也是青云直上。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李鸿章和淮军的传奇便是从此开始的,一个成了晚清数十年的肱骨之臣,一个则是清朝最为倚仗的军事力量。

总的来看,李鸿章的前半生是辉煌的,破太平天国,平定捻军起义,为大清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他平定捻军起义之后,他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再无从前的辉煌。

究其原因,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言的:他没有见识。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的核心是要富国强兵,但李鸿章主张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到最后以甲午海战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结束。这三十年年来,清政府不仅没有富国强兵,反而财政收入赤字,军事惨败。相较而言,同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给日本带来了新生。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李鸿章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只是在邯郸学步,他认为中国除了枪炮工业以外,没什么要向西方学的。

“李鸿章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国务,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有国民。他认为洋人办的事务就是洋务,这是浅见。”——《李鸿章传》

其次,官督商办。李鸿章鼓励人们经商,但却出台官督商办的政策,让亲信去监督协助商人。清末腐败成风,他不会不知道,所以这个政策的正面意义没起到,成为了著名的反面教材。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以上两点,足以证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错误,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责任,但李鸿章负主要责任。

第二,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同治四年,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国家,俄国也出兵攻占伊犁,清高层在战与不战之间摇摆不定,因为当时捻军起义浩浩荡荡,所以出现了两种声音。

李鸿章主弃,他认为新疆偏僻,不宜浪费大量军费去收复。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矿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复伊犁更是无用”。

而左宗棠则主战,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牛羊遍地,瓜果累累,牧马成群,金银玉器产量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此外,左宗棠提出“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两者高下立判。

最后慈禧选择了左宗棠的方案。

左宗棠对列强一向是主战,李鸿章把左宗棠视为政敌,李鸿章一生主和。左宗棠死后,主战派群龙无首,自此,整个朝廷里,再也听不到对西方主战的声音了。

见小利失大义

这件事发生在李鸿章后半生,李鸿章一生对外态度都是主和,尤其对俄国的态度是亲密的,他一生奉行的便是“联俄对日”,殊不知俄国和英法日德没有丝毫区别。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朝答应给予日本辽东半岛。但这样以来,俄国就失去了争夺辽东半岛的权力,所以俄国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施压,让清朝拿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这无疑是卖给清朝一个天大的‘人情’。

但李鸿章没有发现俄国的阴谋,他正在为自己‘联俄对日’外交政策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由此,发生了一件天大的‘祸事’——“中俄密约”

此事的由来是俄国帮助清朝夺回辽东半岛后,俄国与清廷进入了蜜月期。而李鸿章全然未发现俄国的阴谋,日本马关条约后又对清朝虎视眈眈,作为首席外交大臣,李鸿章远赴俄国,目的是想要进一步“联俄对日”。准备和俄国达成协议,共同抵御日本。

但这份协议有着附加项。至于联合的事就不提了,大致意思就是日本侵略,两国共同出兵。我们仔细看看附加项。

1,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

2.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这两项附加,无疑是把东北拱手相送。

李鸿章看过犹豫不决,而俄国则威逼利诱,甚至拿出300万卢布给李鸿章,而后李鸿章直接把原文交给光绪帝请奏。并催促光绪帝签字,更要命的是光绪帝居然未曾看出这其中的问题。后来发现问题的光绪帝大怒,再次罢免了李鸿章。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这便是金钱的魅力。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尚且和日本讨价还价,面对300万卢布的诱惑,李鸿章最终选择向金钱妥协。这便是我说他‘见小利失大义’。

自私又奉公

第一件事,李鸿章早年刚刚中了科举之后,被任命了一个七品官职,他早年写的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他当然不甘心这区区小官,而后他找到了吕贤基,这个人和李鸿章是同乡,也是道光皇帝的亲信。当时以李鸿章的官职,是没权力向皇帝写奏折的,所以李鸿章找到了吕贤基,吕贤基爽快的答应了。

李鸿章写,以吕贤基的名义递上去,本来李鸿章是说要求见皇帝,但最后却写要回乡办团练(当时各地起义军诸多,朝廷鼓励大臣回乡自己募兵剿贼,曾国藩,李鸿章父亲都是如此)。

李鸿章一身才华,志在四方,他看好了团练这件事,但吕贤基一届文臣,根本不会打仗,况且他还是皇帝的亲信,但此时却被李鸿章将了一军,道光皇帝看见奏折很开心,自己的亲信愿意帮自己分担,立刻批准了,结果李,吕二人回到安徽团练。没想到不过几年的功夫,太平军大破吕贤基,吕贤基投水自杀,而李鸿章却跑回了京城。

第二件事,曾国藩,晚清四臣之一,湘军创建者,平定天平天国主要人物,李鸿章父亲的朋友,李鸿章的恩师,是李鸿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可以说,没有曾国藩,便没有李鸿章。

李鸿章早年通过他父亲结识了曾国藩,并且拜曾国藩为师,后来他投奔曾国藩,曾国藩也对他管教有加。但出现了一件事。曾国藩令李元度领兵防守安徽,李鸿章曾反对,他认为李元度和纸上谈兵的赵括没什么区别。曾国藩坚持,结果李元度的确没守住。又不回曾国藩的祁门大营,曾国藩大怒,要杀了他,让李鸿章写奏文报告朝廷,李鸿章说:“李元度跟随您这么久,怎么能轻易杀了他呢?”

曾国藩说“我一定要杀了他”,李鸿章说“你杀他是不仁”,曾国藩说“你写不写?”,李鸿章说“我不写”。曾国藩说“我自己写。”李鸿章立刻说“那我可走了。”曾国藩也在气头上说“听君自便”

各位看到这可能有一丝疑虑,李鸿章是看不起李元度的,为什么为了一个李元度跟自己的恩师曾国藩闹翻脸而出走呢?我告诉你一个背景,当时曾国藩的部队兵败祁门,被太平军围在祁门大营。

讲完了他自私,讲讲他的奉公。

其实这点很好讲,也没必要花很多的文字,梁启超说:

“李鸿章是权臣,但他和霍光曹操不同”——《李鸿章传》

的确,李鸿章的权力多大呢?

《李鸿章传》: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最大的时候,淮军统领,北洋水师总督办,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兼文化殿大学士,爵位是一等肃毅伯。什么概念呢?

当时曾国藩激流勇退,解散了湘军。所以李鸿章的淮军是清朝第一陆军。就等于当时的李鸿章拥有清朝第一精锐陆军(淮军),第一精锐水军(北洋水师),一品封疆大吏(直隶总督),对外总领事(北洋通商大臣)仅次于恭亲王奕訢。

而李鸿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他却从未对大清朝起一丝一毫的二心。这是我说他“奉公”。但,他奉的是“大清”的公,而非人民的公。

所以对于李鸿章这个人,不能单纯的从某一个角度去评价,得多角度去看。毁誉参半才是他的真实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