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引言:

沈從文,二十世紀中國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其筆下創作的文學作品無數,深受大眾的喜愛。對很多人來說,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邊城》,一部深入刻畫人性美,展現湘西風土人情的著作。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他與沈從文兩人均為京派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也許是因為師生關係,也許是因為同屬一派,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其小說的表現內容有不少相似處,以至於人們總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本文以這兩部小說為例,探討沈從文和汪曾祺小說創作的審美藝術追求,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一、論景與環境——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

1.《邊城》:兩人一狗,一戶人家,“烏托邦”的理想構建

《邊城》寫於1931年,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其原型是一個絨線鋪的姑娘。沈從文後來還曾在《湘行散記·老伴》中提及:“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女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子女孩脫胎而來。”

從“選角”來看,作者從一開始就賦予了故事女主人公美的形象。除了人物美,小說主人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靜美恬淡的。沈從文以自己生活的故鄉湘西小鎮為創作背景,小說中的“茶峒”,一個地處於湘川交界處的小邊城,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民風淳樸。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一如《邊城》寫道: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只黃狗。”

小溪、白塔、獨戶、兩人、一狗,共同構起了一個世界,一個“烏托邦”的世界。

  • 何為“烏托邦”?

“烏”指沒有,“託”為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指“理想中最美好的國家”。

在沈從文筆下,“茶峒”就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一個理想中的人間勝地。

山水天地之間,白塔若隱若現地屹立在雲霧中,白塔之下,小溪潺潺、獨門獨戶,炊煙裊裊,鄰家女孩和鬢白老翁,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是人類最為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海德格爾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之上。”

沈從文的《邊城》,形象地闡釋了這段文字的內涵,《邊城》裡的世界,是一種詩意的情景設置,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構建。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2.《受戒》:一個充滿詩意與煙火的世界

《受戒》寫於1980年,故事中人物所生活的地方名叫“庵趙莊”,這個普通的小鄉村正是汪曾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原型。《受戒》小說裡的故事其實就是作者的童年回憶,當年,為了躲避戰亂,汪曾祺隨著祖父、父親到高郵北鄉庵趙莊住了一段時日,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體驗,最終讓他有感而發,執筆寫下了經典之作《受戒》。

《受戒》小說裡的自然環境是美的,和沈從文《邊城》裡構建的詩意世界一樣,汪曾祺曾說:“我要寫,我一定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

為此,我們所看到的《受戒》版本,就是一個充滿詩意、人情和煙火的世界。

正如《受戒》寫道:

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獨門獨戶,島上只有這一家。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院牆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門是桐油油過的……”


“院子裡一邊是牛屋、懟棚;一邊是豬圈、雞窠,還有個關鴨子的柵欄。”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文中所述,和前面提到的《邊城》開頭描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小島、河水、獨戶、果樹、院子……標準的田園生活。

有家,有菜園,園裡種滿了蔬菜,院裡圈養著家禽家畜,島上果樹隨著季節的輪迴開花結果,這些都是人間的煙火氣息。汪曾祺以清新雋永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幕幕田園牧歌的自然風光景象,給人營造出了一種詩意的人生世界。

二、論鄉土風情——渾厚淳樸的民風民俗,溫婉自然的人性美

1.翠翠

《邊城》以沈從文的故鄉湘西為背景,那是一個遠離塵囂卻又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一個不被功利化世俗玷汙的“湘西世界”。

小說中的人物,比如翠翠,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兒,小說寫道: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從不想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她成長於山清水秀的鄉間,成長於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的淳樸風氣裡,她勤勞、善良、孝順,不慕財,別人送給她銅板,她追了老遠要還給人家;她想去看端午賽船,放鴨子,卻又不捨將爺爺一人留在家,她是“愛”與“美”的理想化身。

2.老船伕

小說裡的老船伕,一艘船,一條長蒿,一撐就是幾十年。他雖然生活清貧,但是給人渡船卻從不索取,客人給他硬塞錢,他卻一臉認真地說:“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的這個!”他的善良、淳樸如清澈的河水一樣,透徹心扉,沁人心脾。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樂施也會有回報,老船伕買豬肉,鄉里人不收他的費用,大家相互推讓。買賣本是一樁生意,但是在“茶峒”這裡,買賣不是生意,而是人情的往來,正如小說寫道:“相熟之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

3.船總順順

船總順順,他是地方的豪傑紳士,是生意發達的“掌水碼頭”大人物,他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卻從來不仗勢欺人、不以大欺小。在他身上,沒有商人的奸詐狡猾、虛偽貪婪,有的是仁義、寬厚。翠翠家裡窮,他並未嫌棄,為了給孩子提親,反而還請來了楊馬兵幫忙。在他那裡,無需門當戶對,只要男女各自喜歡,有錢家的孩子,也可娶窮家的姑娘。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天保意外溺水身亡,順順對老船伕產生芥蒂、隔閡,當老船伕離開人世後,順順冰釋前嫌,拋開個人私怨,主動幫助翠翠安葬祖父,給翠翠帶去了大米、酒、肉,安慰翠翠“不要發愁,一切有我”。

對於船總順順,他是善的代表,能夠做到如此一般,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4.英子和明海以及荸薺庵、趙莊的一切

作為沈從文的“弟子”,汪曾祺的《受戒》,和沈從文《邊城》表達的精神內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呈現出的鄉土世界也是基本相同的。汪曾祺筆下的“世俗世界”,同樣表現出淳樸自然的人性美。

《受戒》的聚焦人物是年輕的英子和明海,筆者在小說故事情節裡穿插了許多關於荸薺庵、趙莊自然風光的描寫,初一看,結構疏散,但是認真讀完,卻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而這正是淳樸的鄉土世界給人帶來的與眾不同的體驗感受。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小說中有不少優美的文字敘述,如: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

也有大量平淡、口語化的表達,如“媽媽的!又輸了!下回不來了……聲音也不像鐘磬,倒像母豬。聰明麼?難說,打牌老輸”等俚語句子。

文中出現了許多有關於鄉土的詞語:“驢子”、“牛屋”、“豬圈”、“雞窠”殺豬”、“打大麥”、“收鴨毛”等,這些詞彙共同構建出了一個淳樸自然的鄉土世界。

《受戒》小說中的人性自然、真誠體現在多方面,比如英子和明海兩人純真含蓄的愛,比如出家和尚可以吃肉、娶媳婦,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忙:

“排好了日期,幾家顧幾家,輪流轉。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幹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其餘的時候,各顧各,不顯得緊張。”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那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人情味的鄉土世界,在那裡生活的人們,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和處世理念,他們活得自由自在,不受束縛,活得率真、灑脫,那裡表達的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的。

三、論藝術情懷——儒道思想的彰顯,道德與生命的關懷

1.鄉愁的寄託

談到鄉土風俗,我們都曾讀過許多相關的作品,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江浙水鄉,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路遙筆下的陝北農村……它們或是表現為粗狂豪邁,或是表現為淡雅清新。而《受戒》和《邊城》,則用了一種更為純粹和自然的方式來表達了鄉土風俗。

《受戒》和《邊城》裡的人物有著淳樸、善良、友愛、真誠等個性品質,在敘述上,這兩部鄉土小說都刻意避開了戰亂的主題內容,以清新淡然的視角來書寫表達。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受戒》和《邊城》的敘述,少了魯迅那般的明銳鋒利,多了幾分陶淵明那般的柔和恬靜,正是這樣的清新筆鋒,悠遠的意境,勾起了無數讀者心底的“文化鄉愁”。嚴格說起來,《受戒》和《邊城》其實也是作者的一種鄉愁寄託。

2.安貧樂道的儒道思想體現,根植於信仰、道德本身的人性關懷

沈從文小說裡的“湘西世界”,汪曾祺小說裡淳樸的庵趙莊,它們都承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寄寓著人們無盡的審美理想。

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裡,人與自然應是和諧統一的,為此在中國人眼中,理想的家園是一個大同世界、“烏托邦”的世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受戒》小說中,幾乎找不到憂傷、絕望的敘述,故事裡的人物,人生命運走向,都是自然的,喜劇的。對於此,汪曾祺還曾說:“我筆下的小民百姓,沒有壞人,因為我不願去寫他。這跟我儒家的思想宗旨有關。”

汪曾祺以一種超脫、仁愛的儒道思想去書寫一切,最後,我們看到的庵趙莊,是一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人間世界,一個尊重人與自然本性的適度發展的世界,一個富有人情味、煙火氣息的鄉土人間。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道家強調“清淨無為”,即主張耐住心靈虛寂,堅守清靜,復返自然。沈從文《邊城》裡的“湘西世界”,充滿著無限的自然之趣,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同樣有著自然的簡樸、淡然特性。小說中的人物,生活過得都比較清貧,但是卻知足常樂,那是一種樂天主義的精神,安貧樂道的思想

中國人一直奉行“知足閒適”的思想,那是一種人與自然的處世原則,在文學的話語中,這一意識的表達就是田園思想。關於此,在中國歷史上能找到不少的例子,比如《論語·雍也》中的顏回:“賢哉回也,一童在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比如《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亦或者是陶淵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革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邊城》小說裡的老船伕,生活過得雖清苦,但是卻從不計較得失,從不貪財。小說中的人物,對親人、對朋友、對戀人、對任何細小的生命(如黃狗)乃至於無生命的一切(如白塔、溪流、翠竹、吊腳樓),都給予了人性的關懷,這種人性的關懷,根植於信仰、道德本身。

結語

總而言之,《邊城》與《受戒》均構建了一個優美的“桃花源”世界,讚頌了人性美。在那個未經世俗汙染的世界裡,人人都保持著純真、自然,那是一個理想的家園世界。現如今,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再也難尋田園牧歌般的“桃源”世界,最終,“烏托邦”的世界,只活在了人們的心中,並化作了一種鄉土情懷的載體和寄託。

參考資料:
《沈從文文集》
《汪曾祺傳》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於榮虎.凝眸鄉土世界的現代情懷

文 | 文史君

從儒道思想,淺析《邊城》與《受戒》的“桃源”世界和鄉土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