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劇《白毛女》淺析

小光音樂帶你走進音樂殿堂,瞭解音樂起源,成就你的音樂夢想;



著名歌劇《白毛女》淺析

白毛女

歌劇《白毛女》創作於1945年初,由賀敬之、丁毅作詞編劇,馬可、張魯、李煥之、瞿維、向隅、陳紫、劉熾等人作曲,同年4月首演於延安。後加修改。1951年獲斯大林獎金二等獎。劇中通過各個不同人物(楊白勞、喜兒、黃世仁等)的關係,深刻反映了當時我國農村中的階級矛盾與鬥爭。歌劇以富有浪漫色彩的“傳奇式”的民間“白毛仙姑”的故事做情節底本,並使之上升到“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高度。


著名歌劇《白毛女》淺析

歌劇《白毛女》的成功在於:

1.對劇中人物形象有具體細緻的刻畫,並以音樂很好地傳達了人物性格,對正面與反面人物以音樂作了本質區別,對不同人物、不同時段、不同心理狀態作了細緻的描述,且避免了簡單化、臉譜化的表達,從而揭示出角色的特殊性。

2.在民間音樂的吸收與發展上,有較高的成就。該歌劇不僅吸取了民歌音調作為各主要人物主導主題的音調基礎,還廣泛吸取戲曲、說唱等音調及發展手法,並進行了創造性地選擇與利用,來刻畫人物性格,如喜兒的主導主題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為基礎,在劇中不同時段,為喜兒性格發展而寫出了《北風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進他家門幾個月》等甜美、惆悵、憤恨等情緒的不同聲腔;當喜兒被黃世仁侮辱悲憤欲絕時,唱腔採用近似秦腔的音調;而在喜兒逃出地主家,其音樂取用河北梆子的發展手法,反應喜兒性格的劇烈變化。

3.在歌劇中採用許多西洋歌劇齊唱、重唱與合唱的手法,為創造中國新歌劇的重要手段,但並不拘泥於西洋歌劇,創造了同整部新劇音樂分格相協調的音樂風格;

4.在樂隊伴奏上也成功地運用了管絃樂隊來為民族音調的歌劇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劇情發展,做了大量的鋪墊,並豐富了歌劇的音樂。


著名歌劇《白毛女》淺析

然而,歌劇《白毛女》在探索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如缺少不斷揭示主要人物內心活動的篇幅較大的詠歎調、樂隊伴奏的和聲、復調、配器的豐富性有必要深化等問題;

歌劇《白毛女》的成功,標誌著中國民族歌劇的成熟,他為中國民族歌劇怎樣適應中國人審美習慣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對借鑑西方歌劇形式反映中國人民現實生活內容方面,為其他歌劇作了典型各成功範例,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著名歌劇《白毛女》淺析

白毛女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