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WHO“貼標籤”意味什麼,疫情對經濟有何影響?中歐教授這樣說

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對於這一“標籤”的意義,大家眾說紛紜。同時,隨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被WHO貼上“標籤”,一些人對其未來的走勢和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也產生了疑慮。對此,許定波、許小年、張逸民等3位中歐教授深入淺出,就這些重要問題分享了個人洞見。

被WHO列為PHEIC意味著什麼?

許定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一標籤是把雙刃劍,世界衛生組織(WHO)輕易不會對疫情貼上這個標籤。因為它雖然可以提高各國對疫情的關注,並協調全球資源來採取有效的遏制措施,但也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慌情緒,並因此中斷與處於疫情中心的國家之間的旅遊和貿易,實施事實上的貿易制裁。

網上對這一事件的解讀汗牛充棟,我主要強調以下幾點:

一、“PHEIC”的有效期為3個月,之後自動失效。根據疫情的發展,WHO可以隨時撤銷或修改這一標籤。要想減小衝擊,關鍵是儘快控制疫情,爭取早日撤銷標籤;

二、WHO在聲明中高度讚揚了中國政府處置此次風險的措施和力度,包括高層領導的直接參與、確定病毒的速度(從中國學者在海外發表的文章可以看出,武漢學者在2019年12月30日就已經發現和確定了這種病毒)、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信息分享、在短時間內開發出檢測手段以及採取遏制病毒傳播的一系列果斷措施,等等;

三、WHO對中國政府遏制病毒的能力持有信心。WHO貼標籤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和協調世界各國應對此次病毒肆虐的能力,尤其是向中低收入國家和醫療系統較為落後的國家提供支持,從而更快地遏制病毒在全球的傳播;

四、WHO不建議各國採取針對旅行和貿易的限制措施,同時明確指出,採取限制人員和貨物跨境流動措施的國家,需要在48小時內向WHO報告並解釋原因,並且WHO可以要求這些國家調整限制性政策;

五、WHO認為,如果多國聯合採取有力措施,病毒的傳播是可以遏制的;

六、WHO對“PHEIC”這個非此即彼的二維化標籤並不滿意,希望在未來做出調整。在現有體系下,WHO只能選擇是或者不是“PHEIC”,沒有中間選項。這個缺陷,在這次對新冠肺炎疫情貼標籤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我相信,這個決定並不會顯著增加中國經濟的風險。現階段的關鍵是繼續萬眾一心,爭取在1-2周內遏制住病毒的傳播,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恢復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這既有助於減弱外資企業轉移的衝動,也有助於恢復人民和企業的信心。一旦大量市場參與者對未來有悲觀預期和恐慌情緒(哪怕是不正確的),實際投資和實體經濟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儘快恢復人民對未來的信心,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項重要挑戰。希望政府未來主動採取一些經濟刺激措施如放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出臺對中小企業在稅費、貸款和社保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以減小此次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

如何看待疫情的走勢?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終身榮譽教授

判斷拐點什麼時候到來,主要看新增疑似病例數和新增確診病例數。新增疑似病例1月27日出現下降,新增確診病例1月28日出現下降(見下圖,數據截至1月31日),但兩個數據之後又有反覆。如果何時能從陡峭的上升變為水平線上的波動,則說明病毒的裂變傳播得到了控制。雖然病例總數在拐點出現之後還可能增加,但可以認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

面對疫情,我們需注意什麼?

許定波:首先應做好個人防護,講衛生、勤通風、多洗手、少出門、戴口罩。其次,不必因恐慌而搶購口罩和其他物資。這樣既浪費錢,又會加劇短期市場的供需矛盾。面對市場當前的大規模需求,相信生產供應一定會很快跟上。第三,理解網上對一些部門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反應遲鈍問題的批評,但當前更重要的是萬眾一心,辦好下一步的事情。第四,善待身邊的湖北人特別是武漢同胞。他們也是受害者,而且為了外地人民的健康而忍受封閉的生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

此次疫情對經濟有何影響?

許小年:毫無疑問,此次疫情短期內會對一些行業如民航、旅遊、酒店和餐飲等產生巨大沖擊。自疫情暴發以來,航空股指數下跌10%以上。

有聲音說,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雖然目前由於缺乏相關數據無法做定量分析,但我們可參照當年SARS的情況來做大致判斷:

2002年,中國GDP增長率為9.1%;2003年SARS暴發,全年GDP增長率為10%;2004年則為10.1%。雖然SARS對2003年各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有明顯影響,但對當年和次年的宏觀增長影響較為有限。我認為,疾病對經濟的影響最多持續幾個季度,並不會改變經濟的長期走勢。決定一個國家經濟中長期走勢的是其內在的基本面,而不是外部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防控估計會持續較長時間,這意味著經濟活動節奏放緩,企業可能會出現應收賬款無法收回和庫存積壓的情況,需要保持良好的現金流和充足的現金儲備。

戰勝疫情的信心何來?

張逸民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已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行最嚴格的防控措施。可以說,我們在以舉國之力抗擊此次疫情,這無疑提振了大家抗擊和戰勝疫情的信心。所謂“舉國之力”可以分解為科技實力、工業實力與國民實力,讓我們來逐個分析它們在抗擊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從科技實力來看,疫情發生後,我國多位學科專家快速地經過會診調查確認了疫情的病原,公佈了病毒的基因組序列數據,這些基因組數據為研究分析該病毒的進化來源、治病病理機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國家相關科研機構基於新型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迅速研發出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大大提高了患者類型的準確判定。諸多研究成果讓大家對新冠病毒的特性有了較為清晰的瞭解,從而克服了因疫情不明而帶來的恐慌,開始理性地與新冠病毒抗爭。

工業實力可分為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產。工業建設方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進展迅速,未來可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以抑制疫情擴散。工業生產方面,以新冠病毒試劑盒和一次性口罩的生產為例,在國家相關科研機構研發的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下發後,各大藥企立即進行研發和規模化生產,大量的測試劑盒得以在短時間內投放市場使用;在確認新冠病毒可以人傳人後,民眾對口罩的需求量劇增,導致市場上產品供不應求。不過隨著廠家動員起來以後,口罩產量實現了快速提升。

從國民實力來看,在應對這次突發疫情時,我國國民總體表現出色,體現出了卓越的動員能力。廣大醫護人員不顧自身安危、逆行衝向第一線;陸海空三軍軍醫大學和各地醫院的醫護人員也放棄休假星夜馳援武漢疫區。他們的壯舉,為抗疫前線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除了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外,我國各地民眾自發在家實施隔離,過了一個安靜的春節。這種民間的自發隔離行為極大地減少了病毒的傳播機會,充分體現出我國國民面對危機時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執行能力。

總而言之,今日的中國科技先進、物資充足、人民萬眾一心。相信未來2-3個月,我們就能打贏這場人民健康保衛戰,且付出的代價會比2003年應對SARS時小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