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怎么样?

海上生明月193


隋炀帝杨广,在史学界和学术界都颇具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从所谓正史和野史的详细描写中,对杨广绝对具有很两面性的评论!

从正史来看隋炀帝杨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人物评价相对公正,称杨广"智可以拒谏,诈足以饰非"。

1.隋炀帝杨广是善于蛰伏,长于自制,坚毅隐忍的雄才大略之才!

2.隋炀帝杨广相貌堂堂,风流倜傥,聪明伶俐!

3.隋炀帝杨广相比秦始皇只留下长城,杨广给后世留下功在当代,远比长城更有实用价值的大运河!

4.隋炀帝是一个优秀的君王,他领导的隋帝国人口数量为历代帝国之冠,国家的财政实力也远远超过秦皇汉武!

从野史来看隋炀帝杨广:

《唐书》中说其弑父,弑兄,奸母,淫妹,亲媚臣,杀忠良!

关于"杨广弑父",根据野史记载:

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病危,太子杨广写信向楊素询问文帝的病情,杨素回信给太子时,宫人却误送到文帝手中,文帝大怒。

同时,文帝的宠妾宣华夫人告诉他,太子杨广欲行非礼。文帝这才下定决心将太子杨广废掉,于是令柳述,元岩紧急召前太子杨勇前来,准备让他继承皇位。

杨素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报告太子杨广,杨广立即伪造圣旨,逮捕柳述,元岩,将自己的心腹派到宫里,又派亲信宇文述等控制宫门,把后宫所有人遣往别处。

一切布置妥当后,太子杨广即派张衡入宫待疾。不久,文帝就驾崩了!

关于文帝被弑的说法,有可能是为了政治需要,为了讨伐杨广而刻意歪曲事实,丑化隋炀帝!

而唐朝既得天下,也必须将隋炀帝妖魔化,以此来证明自己取得帝位是顺应天意的!

有些野史更是把杨广描写成了一个多年没有亲近过女人的色情狂!

隋炀帝杨广做为一个历史上记载的封建皇帝,客观的讲,应该有功有过!我们后人因以史为镜,奋起直追,创立更辉煌的中国伟业!







东秋妮


千秋功过说炀帝 。

一说到隋炀帝,人们总认为他是一个淫乱丧国的无道昏君。其实,隋炀帝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功绩比起来毫不逊色,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得从隋炀帝的谥号说起。 鲁迅说过:一个封建王朝年代长,作史的是本朝人,说的好话就多;年代短,作史的诗下朝人,说的好话就少。

隋朝共历27年,就被唐朝推翻,而撰写《隋书》的人是唐朝名相魏征。隋炀帝的政敌为他写历史,还有好话说吗?

在古代,名人死后一般会给他加上一个谥号。“隋炀帝”是杨广死后的谥号,按照《逸周书》的谥法解释:“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依现在的说法:就是不守礼法,脱离群众,贪恋女色,荒废政事,死后即加“炀”这样一个称号。

其实,隋炀帝活着的时候,大权在握,谁敢称他“炀帝”,不是灭族之祸,也是杀头之罪,这还了得。一旦被推翻,就只好任人摆布了。

谥号的好坏,与他生平做事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丧权辱国,干了不少坏事,她死后的谥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计16个字,无一字为恶谥,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武则天死后不过谥为:则天大皇太后,比比慈禧太后,武则天太委屈了。

而就是这个被谥为“隋炀帝”仅做了14年皇帝的杨广,却干了两件功垂千古的大事,历代皇帝和他一比都会黯然失色,只不过由于生活作风不检点,被后人抓住小辫子,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有的史学家明白隋炀帝冤枉,也不敢为他说好话,生怕落个同流合污的下场,只好沉默不语,隋炀帝的千秋功过,便无人评说了。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是建立科举制度。

隋朝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门阀士族制度。华胄世业,讲究门阀,区别出身,守护极严,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老百姓中纵有俊才,也不能与高第大户子弟一样进入仕途。高第大户子弟尽管是草包一个,但靠祖宗的荫庇,依然青云直上。

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便瞄准了高门大户子弟赖以飞黄腾达的血统,“最先发明了一句 他妈的 ,削去了前后一个动词一个名词,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鲁迅语)。

针对这种社会矛盾,隋炀帝于公元609年下诏:“方今宇宙统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岂无奇秀,国子等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依令开科举人,并为廊庙只用”。

从此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弥合了贵族知识分子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鸿沟,开通了平民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渠道。与欧洲政教合一的用人制度相比,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以广大知识分子为载体,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只是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流入僵化,显出弊端,这另做别论。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二是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是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古代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自清军入关后就失去了他的防御作用,到今天它虽然只有观赏价值旅游功能,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大运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仍发挥着南北航运功能。它绵延数千里,沟通五大水系,为两岸提供舟楫之利,浇灌两岸土地。现在,我们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仍然靠大运河输水。

隋炀帝自公元605年下诏开凿大运河至公元610年全线通航,历时6年,全长四千余里。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郡(今北京),将南北连成一气,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大动脉。

是隋炀帝的伟大创举。至于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巡幸扬州,观赏琼花,以致命丧扬州,那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华山老奴


隋炀帝只能说是一个暴君,不能完全的就说是一个昏君。当然也是有昏的时候。

现在对于隋炀帝的功绩无非就是几点,开凿运河,开创科举,率军灭陈,建立朝贡体系等等。这几件事却是杨广做的,但是也不要吹得太厉害了,开凿运河,其实杨广当时开凿的运河大部分就是把之前的运河连起来,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运河其实主要的还是元朝时开凿的。

再说科举,其实在北周的时候已经有科举制度的雏形了,在隋文帝时期已经有科举制度了,不过杨广也确实是发展稳固了科举制度,而且开创进士科。

灭陈确实是杨广领军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南陈已经是一搜破败不堪的大船了,当时大隋完全是碾压南陈。

我们看到新版的《隋唐演义》里,杨广在里面说了一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了自己一生的功绩,里面就说到了万国来朝,被人称为圣人可汗。这个确实是的。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这个时候的大隋确实是万国来朝。建立起了朝贡体系。可以说的大唐完全就是依赖隋朝留下来的朝贡体系。而且中华文化真正开始走向世界就是在隋朝。这个也是为什么现在外国研究隋朝,特别是隋文帝比较多的原因。

杨广的功绩确实是有的,不光是上面的这些,还有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亲征吐谷浑,统一和更改度量衡,平林邑等等。但是他的过也是有的,可以看到上面杨广的功绩基本上都是功在千秋的,杨广最大的错就在滥用民力,好大喜功,所以杨广的错就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三征高句丽,消耗了大隋百万大军,征调民夫两百万。修建运河,又是数十万的徭役。老百姓也是不得不造反,杨广在位仅仅十四年,大隋就灭亡了,但是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杨广的军事行动太多了,征调民夫过度,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到了隋朝末年基本上天下都反了。公元618年,大隋灭亡!

所以杨广只能说是暴君,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昏君的意思是昏庸无能,杨广并不是昏庸无能,相反是能力太强了,导致了大隋的灭亡。


中国历史研究所


杨广有能有才,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昏庸不堪!

杨广自出生就是个天才,自由聪慧,过目不忘,随着年龄变大,不但勇武过人,而且才华横溢。

十八岁之时,亲率大军踏平南陈,自此全国统一。而后安抚战后百姓,使人有吃有穿,严令士卒不得肆扰百姓,违者斩之;并命人保护祠堂庙宇,整理皇家典籍,优待南陈士族降将,令这些起初看不起北方大老粗的名流士族对杨广刮目相看,五体投地。

称帝之后,修大运河,重开丝绸之路,广开贸易之渠;修复长城,抵御外夷;打破封建制度,立科举,优待知识分子;开疆扩土,三征高丽,大破突厥,这些都是杨广有作为的地方。

但是历史都是后人写的,唐灭隋,自然要把杨广写成个混蛋加三级的货色,要不然不好封民众之口。

唐太宗李世民很多地方就是效仿杨广,后来继续修建运河、建东都,征高丽.....做的跟杨广几乎一样的事情。而且李世民喜欢杨广写下的诗词,文献记载他在朝堂上很多时候对群臣吟咏杨广的诗词。

至于杨广的昏庸方面,我想肯定也是多少有些的,但真如有些野史记载的那样,宰了自己老子,霸占自己亲妹,连自己母亲都不放过之类的龌龊事,应该都是用来黑他的。


大狮


杨广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杨广靠挥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丰厚遗产去做事,才有了点作为。而且,真正仔细看看历史,那些所谓的丰功伟绩其实绝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只是被挪用给杨广。例如,开大运河、立科举制度等等的主要工作是其他朝代做的,主要功绩也是其他朝代的,不是隋朝杨广的。(后面有具体说明。)是其他朝代“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杨广没有“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杨广接手的前人留下的产业与局势,是古代中国最丰厚、最好的之一,但是却被杨广迅速败坏了。多亏后来其他人结束了杨广留下的隋末恶劣形势,否则,华夏就要被杨广搞的灭亡了,就要被杨广造成的恶劣形势搞的灭亡了。

即使把那些丰功伟绩都算作杨广的,杨广给华夏造成的破坏仍然远大于功绩。综合杨广的功过,杨广的总影响是严重损害了华夏、造成华夏面临灭亡的恶劣局面。其实,杨广是罪在千秋,杨广是既罪在当时、又罪在千秋。多亏后来其他人结束了杨广的留下的恶劣形势,阻止了罪在千秋。

隋朝有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庞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强大国家),本来即将迎来盛世了,但是却被杨广短短数年就败坏成了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严重损害了华夏,杨广不仅败坏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还对后面的朝代造成了极大困难与负面影响。隋朝杨广造成极其严重的隋末大乱,彻底败坏了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庞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强大国家),严重削弱华夏,人口户口锐减到约200万户,疆域大量丢失,严重分裂,内外众多强敌,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隋朝杨广过度优待东突厥,结果隋末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一度围杨广于雁门,杨广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至死没能削弱突厥,隋末东突厥还把河西、陇右、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杨广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反而到江都去醉生梦死去了……隋朝杨广留下的是隋末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华夏面临外敌突厥吐谷浑等N胡乱华的危险,隋朝杨广是既罪在当时,又罪在千秋。

至于隋炀帝杨广修运河的目的,看历史学家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的说明:至于隋炀帝杨广修运河的目的,看历史学家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的说明:


征角悠悠饮箜篌


隋炀帝这个称呼本来就是唐朝人起的,炀这个字的意思是又昏又暴,一无是处。单论褒贬程度,炀这个字在古代和桀纣几乎是同等分量,唐人用极力贬低隋炀帝的方式来论证唐朝政权的合法性。但实际上,杨广还有另一个称号,那就是明帝,这个谥号是杨广死后,留在洛阳的隋朝留守政权给的,显然是个褒义的好词。

唐人因为是隋朝的敌人而极力贬低,隋人则因是自己的皇帝而极力褒扬,真实的隋炀帝其实就介于这两种评价之间,那就是他既是个拥有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的明君,又是个滥使民力、好大喜功、偏执虚荣的暴君。杨广,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正因他天才,所以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正因他沉溺于理想,所以忽视了百姓的“平凡”和臣子的“庸俗”,这样脱离于现实世界的人,最后被最忠诚的骁果杀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营建洛阳,修大运河、分化突厥,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平心而论,杨广这个人,还是有些才能的,至少不是秦二世这种又蠢又暴的昏君可比。杨广天资聪颖,富有战略眼光,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弊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你像营建洛阳、修大运河、征高句丽,通西域,都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大事,隋炀帝做的这些事,继承隋的唐朝做的是一个也没少,他们在隋炀帝的基础上完成了这些未完成的政策,进而造就了大唐盛世。

先说营建洛阳,杨广刚刚办完父亲的丧事,就开始准备营建洛阳,登基第二年,他就下令杨素、杨达和宇文恺等人开始建城规划。为什么杨广这么急着要修洛阳?因为杨广急着想要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关陇集团是自南北朝以来最大的军事集团,自北朝以来,基本上就是谁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谁就能坐稳天下,杨广的老爹杨坚也是靠着关陇集团的支持才得以篡位成功,但杨广恰好不是代表关陇集团的人,代表这一军事集团的是杨广的哥哥杨勇,杨广本人代表的则是南方系,与关中十分不对路。

因此,为了摆脱不支持自己的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影响,杨广立即开始了修建东都的过程,从而削弱利益团体对朝政的影响,这件事后世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李治和武则天迁都洛阳也是为此,武则天的残酷杀伐也跟清除这一利益集团有关,李治和武则天,实际上完成了杨广未竟的事业。

还有就是大运河,杨广下诏开凿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打算打通从洛阳到江都的河运,杨广修建大运河,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享乐,杨广很喜欢江南,打通河道可以直接让他顺流而下,轻舟已过万重山,舒舒服服到江南度假。二还是为了摆脱关陇集团,杨广在隋统一天下前一直治理江南,因此其人脉都扎根于江南,到了关中反而人生地不熟。实际上,江南也确实是最忠于杨广的地方,后来杨广倒行逆施,全国纷纷造反,盗贼蜂起,唯有江南没有造反,杨广因此逃到江都,最后被自己来自关中的禁卫军所杀。

杨广开通大运河,虽然并没有为百姓考虑的意思,但是却间接为后人做了贡献,有了大运河,中国的南北就被连接在了一起,繁荣了南北贸易,巩固了南北统一,而到了今天,大运河还起到了南水北调的功能,不得不说,大运河,实在是一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

另一件有长远眼光的事就是通西域和分化突厥,杨广在的时候,军容强盛,于是他经常北巡突厥,史料记载杨广为此命人专门制造了千人大帐和观风行殿,前者用于宴席,后者则是行走的宫殿,能容纳数百人,杨广将他们装上轮子,随着大军移动,突厥人一见到这庞然大物和护卫的强大军队,立即吓得跪伏在地,杨广进而恩威并施,大举宴请东突厥可汗,并答应东突厥对付其竞争对手西突厥,进而换得了东突厥的忠心。杨广用恩威并施的方式激化了东西突厥的矛盾,扶一方打一方,从而稳定了北疆,而他定期的北巡也给予了东突厥极大的震慑,使其不敢有二心。

除了这三大功绩,杨广还有征伐高句丽、通西域等,但由于他过分好大喜功,鲜有功绩,因此暂且不算,但这两项依然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之后由唐朝完成。

二、杨广败亡的原因,好大喜功与急功近利

但为何隋炀帝的政策如此高瞻远瞩却反而遭遇了身死国灭的下场呢?答案是隋炀帝的这些政策没有错,错的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在短短十几年里同时开展五项伟业,这远远超出了隋朝百姓的承受能力,以至于隋末盗贼蜂起,十人九盗,遍地起义。这些大事,如果花个30年、50年去做,那肯定是利大于弊,天下称颂,但只可惜有着致命人格缺陷的杨广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异想天开和虚荣心,急促的想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这才使得原本利在千秋的好事变为了亡国灭种的导火索。

杨广到底有多么虚荣,从几件事例我们就能看出来,如果说修建大运河可以说利国利民,但是杨广为了自己的面子大建用于游玩的龙舟舰队就是劳民伤财了,据史料记载,杨广的龙舟舰队至少有五千之多,杨广乘坐的龙舟更是巨大无比,足以堵塞江面,就算是隋朝全部的水师,恐怕都没杨广的龙舟多。

再比如杨广的通西域,与西域联结、互通有无本是好事,但是杨广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居然下令所有外国人到隋朝吃饭一律免费,另外杨广为了显示排场,还大肆搜刮民间的绸缎,将皇宫铺满了金银绸缎,以让外国人开开眼界。但外国人也不傻,当即就问,中国号称富庶,皇宫里的树都缠满了绸缎,可为什么街上还有很多挨饿受冻的人呢?隋人不能答。可见,杨广完全没有考虑黎民疾苦,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虚荣,为此老百姓饿死多少都不在乎。

再比如征高句丽,明明十万人就能搞定的事(唐朝两次征伐高句丽都10万人左右),偏偏要动员百万人征伐,使得后勤遭受巨大压力,冬天以来,后勤断绝,导致隋军大批饿死冻死,三次征伐高句丽,征一次国内一批人起义,最后直接把隋朝搞完了。更可气的一点是,杨广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居然下令一旦高句丽人宣布投降,隋军就要立即停止进攻,出城以迎接投降,结果高句丽人知道后,多次假投降,使得隋军辛苦拼杀的结果付诸东流,搞得隋军士气大跌。

从这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杨广这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可谓是极其的好大喜功和极其的虚荣,这样的人,只会考虑自己的名誉,是断不会考虑其他人的,在短短十五年里同时开始大运河、建洛阳、征高句丽、北巡突厥、江都游玩、通西域这么多大事,百姓怎能承受?再加上杨广本人的虚荣,总是滥发钱财,使得百姓更加痛苦。

杨广的功业背后,是成千上万百姓的尸骨,以至于杨广在临死前也向叛军承认自己对不起老百姓,不管杨广多么天才,多么具有战略眼光,他这种以一人之私为天下之大公的行为都不值得任何同情,人类是群居动物,杨广这种连基本同理心都没有的人不配成为一个明君。

对于杨广的评价,应该介于秦二世和他父亲杨坚之间,基本上功过相抵,他不过是君主专制制度下产生的一个惯于意淫和幻想的偏执天才罢了。


沉思的托克维尔


李世民和隋炀帝的小舅子萧瑀讨论过这个问题。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后梁帝王之冑,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萧詧,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

萧瑀九岁,他的姐姐(即后来的萧皇后)嫁给隋文帝次子杨广为妃,他也跟随姐姐到了长安。因为与杨广经常可以见面,二人感情始终很好,等到萧瑀长大成人,隋炀帝便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经常劝谏隋炀帝,次数一多,炀帝不胜其烦。将他贬为河池(今陕西凤县)太守,并要他立即离京赴任。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萧瑀率领治下士民来归,封为宋国公,成为李渊的心腹近臣。

萧瑀的妻子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因为这层关系,李世民得称呼萧瑀为姑父。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夺嫡的时候,萧瑀旗帜鲜明的站在李世民一边,因此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仍大见信用。

萧瑀犯颜敢谏,几次当众令李世民难堪。李世民也不以为意,反而对其不吝赞美,说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之臣也。”还赐诗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也曾经推心置腹地对萧瑀说:“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可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萧瑀左耳朵听了右耳朵出,仍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 唐太宗问萧瑀:“隋文帝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呢? ”萧瑀恭恭敬敬回答:“隋文帝十分勤政。他每次上朝理政总是不知疲倦。有时废寝忘食,过了吃午饭的时候还召见官员,午饭就简单吃一点。他的皇帝当得很辛苦,也很想把国家治理好。”

唐太宗听完, 淡淡一笑说:“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是精明过头了,又对他人要求太过苛刻。什么事情都要事必躬亲,大小政务都必须亲自拍板。 这样一天到晚处理无数的政务, 尽管用心用力,哪能一一合理、事事妥当呢? 那些朝臣见皇上这样,就懒得理会,只是一味逢迎、称颂圣明。即便是炀帝有错,也不去劝谏。所以,隋朝才二世而亡啊。”

言毕,李世民叹息道:“前车之鉴不远,我这皇帝作的如履薄冰。选择天下贤能之人担任官职,就是要让他们勇于担当,放手去做事情。 有功赏,有罪罚。臣子谁敢不尽心竭力呢?何忧天下不到治?”

从李世民、萧瑀的谈话就可以知道,隋炀帝并不象人们说的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而是太过勤奋,不懂得抓大放小,事无巨细必须亲力亲为,犯了诸葛亮的错误。


唐风宋月


世人皆说隋炀帝杨广昏庸无能,我却说他是一个有能力的暴君,绝非一个昏君。各位,不妨放下偏见,不再人云亦云,听我接下来娓娓道来。

隋炀帝杨广并非昏君,他之所作所为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了一个有能力的暴君。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苦了当时的百姓,却利在千秋,一直为后人所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有利于寒门打破阶级固化,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远远地领先于西方;在军事上他穷兵黔武,三征高句丽,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同时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隋炀帝不是一个昏君,因为昏君是不知道自己作为帝王的责任,或者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而隋炀帝杨广显然不是的,他见到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不老实,一起侵占中国的辽东地区,他作为一个帝王,承担起自己守土的责任,三征高句丽,但是事以愿违,三征高句丽不是惨败,就是夭折,苦了百姓,损失了军队,加速自己的灭亡。

隋炀帝杨广,一个好色、贪图享乐的暴君。隋炀帝杨广为了皇位,弑父杀兄,还强占自己老爸和哥哥的女人,十足的好色之徒。修建大运河,下扬州,劳民伤财,苦了百姓;好大喜功,不听大臣意见,执意要三征高句丽,损失惨重,十足的一个暴君。

总之,隋炀帝杨广不是一个昏君,他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给弄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最终成了一个有能力的暴君,遗臭万年。假如他能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千古一帝。例如乾隆皇帝也是好色,爱下江南,但他就是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也没有遗臭万年,反而自诩“十全老人”。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隋炀帝杨广是个颇受争议的皇帝,正史上对他的评价多有批判,认为他是个暴君、昏君;认为正是他的穷奢极欲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但是,如果仔细去看他在位期间的却有不少举措,深远的影响着后世。小编个人对杨广的评价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严格来说,隋炀帝还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并不能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隋炀帝在位期间有两项伟大的功绩,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京杭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工程。它不仅开创了一个工程学上的奇迹,更是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南北的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

事实上,当初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并非像某些史书野史上说的那样,是为了到扬州游玩。杨广此举一来是为了增强南北的连系,巩固帝国的统一;二来是为了通过航运,从江南向北方输送钱粮,支持其对高句丽的战争。

虽然大运河耗费了隋朝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最终激化了帝国的内部矛盾,激起隋末农民大起义。

但是,这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一经开通,对华夏大地所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价值之大,却是不可估算的。

随着运河的开通,中国南北之间的航运开始繁荣起来,南方的粮食和货物得以通过漕运,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方,进一步的巩固中国的南北。此外,沿河两岸也随之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商业城镇,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和两宋的经济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运河的漕运让中原王朝拥有了在北京建都的经济基础。通过漕运,粮食和税赋得以大量输送至北京,让元明清三代得以以北京为统治中心。而京杭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而且运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2、改革科举;

科举制度虽然是杨广的父皇隋文帝首创的,但真正将之完善并制度化确立下来的,却是隋炀帝!

历史上的杨广是位自负的君王,但是人家是自负的条件滴!因为,杨广本来就是一位文韬武略、深谙诗文、精通音律的出众君王。也正因如此,杨广很重视隋朝的文化发展,更加重视对文官的选拔。

所以,隋炀帝即位的第二年,就着手进行科举改革,并开设进士科。这项改革使得科举制度得以正式确立下来,为日后历代的文臣制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制度基础……


这些历史要读


杨广,时运不济的代名词。他不是一个昏君,至少昏君没有这样的眼观。只是急于求成,导致隋二世而亡。

杨广改科举、修大运河及三征高丽都是为了打破士族集团的控制,为什么这么说,隋朝建立之初,当时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动荡,门阀世家林立,急需破这样的环境。

关陇集团、山东士族这些门阀都是当时悬在隋朝头顶的利剑,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家族,可见家族力量之强大,虽然当时国家政治上高度统一了,但是基层还是由各大家族门阀统治,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科举是打破门阀统治的第一步,让寒门子弟有了机会,但是千百年来的读书资源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扭转,这样初期各级官吏还是会被门阀垄断。

修大运河这是为了获取江南士族的支持,当然了,中原大地已经贫瘠不堪了,迫切需要分流,此时南方战争较少,十分富饶,大运河修建可以起到货物的运输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当然了,因为急于求成手段过于激烈,征发的民众太多,导致贫穷之人太多。

隋亡最大的导火索是三征高丽,杨广做的这些事情让李渊“一日三惊”并不是开玩笑的,假如杨广征高丽得大胜杨广挟大胜之威,回过头来修理门阀世家,哪个世家敢于反抗,还不是得乖乖就范。

只是杨广三征高丽都失败了,隋文帝杨坚攒下的资本已经挥霍一空,隋朝的灭亡也就可以预期了,假如征高丽胜利了,杨广就不会成为现在的暴君或者昏君,而是会被称颂为千古一帝,其实杨广和刘彻很像,只是一个征伐失败一个征伐胜利。

我是扬眉的南石,用不同的眼观看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