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獨角獸」變「毒角獸」

2019年,「獨角獸」的公祭年古語有云:逢九必災。這一預言在互聯網上竟然也得到了應驗。

2019年,「独角兽」变「毒角兽」

2019 年,被業內稱為是「獨角獸的裸泳之年」,許多當年風光無限的明星企業都沒能活著走出來,其中包括「首富之子」力挺、直播行業名列前三的熊貓直播;史玉柱「背書」、估值曾高達 100 億元的團貸網……

2019年,「独角兽」变「毒角兽」

估值數十億甚至百億、互聯網巨星加持,都無法成為獨角獸們的保護屏障。有數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就陣亡了 268 家企業,要知道在去年全年僅 383 家而已。也就是說,死於今年的企業數目將遠超去年。

不僅是國內,在美國曾經估值 470 億美元、堪稱共享經濟鼻祖的共享辦公獨角獸 wework,時至今日,福布斯僅給出的 28 億美金的估值。

經濟下滑、融資斷更、造血無望的背景下,獨角獸們如臨大敵,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殊死搏鬥。這種看似無差別式的陣亡,其中卻暗藏玄機。

吸血鬼模式

「幹掉中介,讓門店滾粗」,曾經這個類似打雞血式的口號,讓打著 O2O 旗號的愛屋吉屋攜巨大資金流,強勢進駐傳統中介行業。一副想要顛覆世界的姿態,卻沒能改寫它「死於 2019 年初春」的事實。

2019年,「独角兽」变「毒角兽」

作為 2019 年第一個倒下的獨角獸,愛屋吉屋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傳奇。它被譽為是全球估值成長最快的「獨角獸」——從 A 輪到 E,估值 50 億元人民幣,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最後,不到五年的時間燒光數十億,隨後轟然倒塌。如此戲劇化的企業值得所有人反思。

將進度條拉至 2015 年,這一年是愛屋吉屋一切高光的開始。

雖僅成立了半年的時間,愛屋吉屋的市場增長率高達 400%,其二手房業務在上海已衝上了前三,僅次於中原、鏈家;隨後半年,成功超越中原躋身第二。

同年,愛屋吉屋成功覆蓋了包括北上廣、成都等在內的 8 大城市,其勢銳不可擋,劍鋒直指鏈家。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如此強勢,愛屋吉屋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

與傳統房地產交易不同,愛屋吉屋為了快速佔領市場,採用去門店+低佣金、高補貼的模式。事實證明,這個方式很有效:依靠著這種打法,不到一年的時間,愛屋吉屋的成交量就達到了 2 萬套,成交額也突破了 400 億。要知道,鏈家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實現這個數字。

於是,漂亮的數據為愛屋吉屋帶來了「一年零三個月便完成 A 輪到 E 輪融資」的神話。

但是,這些絢爛的輝煌,來得快去得也快。2016 年,愛屋吉屋的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有資料顯示, 2016 年 3 月,其發家之地上海的市場份額跌至 2.3%,次月直降到 1.5%。

只會燒錢不會賺錢是所有倒下的獨角獸的通病,愛屋吉屋亦是如此。

在互聯網行業中有一個很經典的打法:用燒錢模式建立用戶規模,讓用戶習慣後再實行盈利手段。這個打法本沒有錯,淘寶、QQ 等無論是廣告還是會員,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

愛屋吉屋也這麼做了,為什麼最後卻一敗塗地?

房地產與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在於——低頻,普通人一輩子可能只會買一兩套房子。因此,這也就意味著,互聯網經典打法所建立的用戶池在這裡是無效的。

其次,忽略了門店的價值。在這個行業中,用戶真正關心的不僅僅是省錢,更多的是「對的商品」。沒有門店,網上的經紀人對於平臺上二手房的瞭解並不透徹,難以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服務。雖然後期,愛屋吉屋也做起了門店,卻也為時晚矣。

人云亦云?

如果說愛屋吉屋是死於「紙上談兵」,那麼,明明已有前車之鑑的淘集集是如何翻車的呢?

就像它的 slogan 一樣:買得多,賺得多!過於極端的運營讓消費者紛紛化身為羊毛黨,平臺上單靠優惠、免費拉下來 1.3 億的用戶,留下來的目的只是為了「搶東西」,留存率極低。

隨後活動結束,平臺上的用戶迴歸平靜。前方瘋狂倒貼吸引消費者,後面資金黑洞越來越大,資金鍊斷裂是遲早的事。最後,除了燒錢,淘集集幾乎什麼都沒有剩下。

2019年,「独角兽」变「毒角兽」

拼多多與淘集集兩者表面上看起來很像,但是內裡卻大不相同。

其一,與淘集集不同,拼多多的背後擁有著巨大的資金流。

在創辦拼多多之前,創辦人黃錚就已經在業內有了一些名聲,且結識了圈內許多大佬。因此在創業初,拼多多受到了許多知名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拼多多一直猛漲的 GMV,為其吸引來更多投資者的入局。

反觀淘集集,沒有一個巨頭撐腰,也沒有用戶轉化所應有的 GMV,彷彿除了燒錢外,什麼都沒有。

其次,用拼多多是為了貪便宜,用淘集集是為了賺錢。

兩各平臺上的用戶出發點有著較大的歧義,致使想要模仿拼多多做電商生意的淘集集,變成了一個做社交生意的平臺。

最後,商家、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

淘集集平臺上的商家實力很弱,且很難監管,比拼多多更便宜,且時而倒貼的產品,很難讓消費者滿意。

為了價格戰而瘋狂降低產品和服務價值,使失去平臺與用戶之間的粘性,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惡性循環。

用「創新」做藉口

在市場上獨角獸創新模式大致可以分為:新模式、新技術和新產業。但是在眾多獨角獸企業中,能在新技術和新產業上有所建樹的並不多。

時至今日,新模式賽道早已眾「企」雲集,再加上互聯網紅利不復從前,想要實行模式創新不再容易。因此,獨角獸便萌生出了對於新產業、新技術探索的進化。比如,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這一現象註定了,下一階段的獨角獸將是一個更為硬核產業,但是它們的成長仍需要試錯的過程。以曾經被資本爭相追逐的風口的無人零售為例,雖然風口僅開啟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先後卻有七隻卡拉、繽果盒子、GOGO 小超市等,傳來了虧損裁員倒閉的消息。

這個曾經被眾星捧月般的明星產業,是什麼導致它一夜之間隕落。不妨先將其拆分為兩個問題:需要嗎?盈利嗎?

人們想要進去的原因不是為了需求,而是新奇感。自行購物的確可以為消費者帶來一定的舒適度,但是,若遇到突發問題,很難提高消費者採購的效率。其次,店面損毀、物品丟失等現象時有發生,畢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一個理想。

無人零售最大的節約成本在人力上,且僅僅只是整個零售行業成本最低的部分——收銀員,整理、補貨等工作仍需要人工。此外,無人零售還需要填充大量的攝像頭、自動識別等智能技術,以及丟失的貨物等,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與月薪只要三四千的收銀員相比,實則因小失大。

獨角獸 or 毒角獸

自 2018 年起,互聯網行業中的獨角獸企業便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死亡現象。直到今年,陣亡的企業數目更是遠超 2018 年。是什麼導致這一現象的出現的呢?

2019年,「独角兽」变「毒角兽」

若要分析這其中的原委,就必須要先了解一下互聯網當下的大環境。

一方面,互聯網流量幾近封頂,人口紅利所剩無幾。

有數據顯示,2019 年第二季度,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淨減少 200 萬,這是歷年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增速放緩,從去年第四季度的 22.6%降至今年本季度的 6%。

另一方面,經濟下行,一級市場寒冷。

國家的 GDP 增速放緩,創 1991 年以來新低,甚至低於全都金融危機時期的增速。再加上,中美經濟戰等其他不定因素的影響,未來將會經濟將會出現其他的動盪。

在此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國內一級市場共計產生了 2787 筆投融資交易(不含併購、上市),總計交易金額接近 3629 億元人民幣,要知道,去年這個數字是今年的四倍以上。

因此,所剩無幾的人口紅利和減緩的增速,讓「無處求錢」的獨角獸企業更加難以擴展。

但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獨角獸並沒有全軍覆沒,而上述的環境只是誘因,並非全部的原因。那麼,獨角獸到底死於何故?

其一,一本萬利,不再吃香。

盤點一下今年的高發觸雷點,要數長租公寓和線下教育。明明是另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卻有著相似的商業模式——「空手套白狼」。

與普通的租約不用,長租公寓大多會一次性簽訂數年租約,且對租客收取一年或是半年的房租,對房東則是一次只給一個月或是一個季度的租金。這樣就為自己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資金池,於是便可以編織出一個全新的資金鍊——投資更多的盤。

但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後長租公寓倒下來,大批的租客被掃地出門。

與長租公寓相似,線下教育一面向消費者徵收預付款,另一面則是瘋狂擴張以獲得更多預付款。為了獲取更多的用戶,常常依靠優惠折扣等手段來吸引學員,實則招多少虧多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紅利漸少,無人可招,致使企業的資金流斷裂,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在過去,豐滿的人口紅利與市場的新鮮感,促使企業有著源源不斷的資金。但是時至今日,迫於大環境的影響,「人傻錢多」的時代已成往事,於是,遊戲只得終止。

其次,時代變了,燒錢不再萬能。

就像上文提到的,互聯網的的傳統打法就是「燒錢」,前有騰訊、阿里,後有京東。他們都是在用「燒錢」搶市場、「優惠」賺流量。於是許多後來者紛紛相仿,但是它們燒錢後所帶來的效果卻不盡人意。

近年來,燒錢在互聯網企業間成為一種潮流,創投者眾多,鮮有勝者,許多行業都只剩一地雞毛。團購、O2O、網約車,直到近幾年的共享領域—……

受大環境的影響,看似成功的頭部企業,日子也並不好過。有資料顯示:滴滴自 2012 年成立以來從未盈利,且虧損呈擴大趨勢,2017 年虧損為 25 億元,而 2018 年全年虧損 109 億元,同比虧損擴大超 4 倍。

除了沒有選對隊伍外,還有什麼原因致使「燒錢」不在萬能?其實這與大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

人口紅利幾近封頂,互聯網流量增速減緩,導致企業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花錢請你來看視頻、花錢請你拉新等各種紅包補貼,時間久了消費者習慣於「以補貼大小」來衡量平臺的去留,甚至還滋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羊毛黨。

一級市場步入嚴冬,投資人不再是簡單看模式,看結構,而是更為直接的將盈利清楚化。在過去,一年兩年不能盈利,創業者仍能找到新的資金繼續搞下去,放到今天,平臺將不無法輕易找到資金支持。

最後,投資者的目光不再輕易被「創新」吸引。

近年來,獨角獸企業裡有一個較集中的特點,那就是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等都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例子。

比如近年來,席捲了整個創投市場的「新物種」——新零售。許多頭部都在涉足其中,但是市場表現卻不盡人意。

盒馬鮮生關停門店、永輝斬斷「超級物種」、小象生鮮關閉門店……這些所謂消費升級的背後,逐漸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

便捷的消費的確給予了人們「時間購買金錢」的可能,但掛上「新物種」知名的產品價格超出普通產品太多,無法實現擴大用戶群體,無法是為企業實現真正的盈利。

上述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大批死亡的「創新、新物種」讓投資人不得不慎重投資,即使前期投了錢,也會出現上一個問題——「無明顯盈利後,投資人將不再提供資金支持」。

結語

資本退潮,凜冬已至,已成定局。

真正的獨角獸將儲存能量,等待「三年不鳴」之後的機會,浮在水面上的獨角獸們,終將無法擺脫化為泡沫的現實。

本文由 @孫海亮「花邊科技」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