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亙古懷念說史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男主角朱瞻基大火了一把,但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大部分內容都是杜撰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朱瞻基是什麼樣呢?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前四位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朱棣長孫、朱高熾長子,在位十年,年號宣德(這個稱呼大家就熟悉的多了吧,宣德爐是收藏界寵兒),死後廟號宣宗。


朱瞻基雖然是朱高熾之後的皇帝,但是朱高熾身體不好,做了幾個月的皇帝就一命嗚呼了(有人認為,朱高熾就是被朱瞻基害死的),因此朱瞻基可以說是直接承接的朱棣的江山。事實上朱棣對朱瞻基也是極為看重的,對其盡心培養,身體孱弱的朱高熾能夠繼承地位,不能不說裡面有朱瞻基的原因。

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做夢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認為這是上天的一種暗示,因此對朱瞻基極為重視。朱瞻基稍長之後,朱棣聘請名師教導,出征時並將朱瞻基帶在身邊教導軍事。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十三歲,被朱棣立為皇太孫,確定了接班人的地位。

前面說了,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只當了幾個月皇帝就駕崩了,因此作為不多,史稱的“仁宣之治”則主要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勞。關於盛世的描述,所有史書都是雷同的,無非是革除弊病、政治清明、任人唯賢等等,這裡不再贅述了,咱們說一說題目所說的朱瞻基為大明埋下的隱患。


首先,朱瞻基改組內閣和司禮監,使其權力大大增加,這為明朝後期皇帝被架空埋下了隱患。

一、內閣

朱元璋建立明朝,仿效元朝制度,設立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後,廢丞相之職,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後又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作為皇帝顧問。

永樂年間,大學士入職文淵閣,參與政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但此時內閣並無實權,仍然是皇帝諮詢機構。

到了朱瞻基當皇帝,內閣人員開始由實權人物擔當,內閣成員定期上朝覲見皇帝以討論較為迫切的政府事務。

此外,朱瞻基採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辦事程序,大學士們(也就是內閣成員)首先批閱群臣奏章,然後將批閱答覆附在奏章之上供皇帝預覽。

群臣奏章首先由內閣成員提出解決辦法,這就使的內閣有了實際的權力,成為了決策機構,並隔斷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聯繫,皇帝和其他官員的政務往來都要經過內閣。這雖然解放了皇帝(這也是嘉靖帝和萬曆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的原因),但將皇權大大的削弱了。



二、司禮監

朱元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設立司禮監作為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

《明太祖實錄》記載:

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司禮監主要職責是:

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朱元璋時期,對宦官管理嚴格,除了生活瑣事,嚴禁宦官染指朝政。朱元璋還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並敕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有文件章奏的往來。

到了建文帝和永樂帝時期,司禮監職能有了增加。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宦官被派往全國,監控官員和地方。但宦官也僅僅是作為一個特務機關,並沒有參與政治決策的功能。

到了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出現了變化。

宣德元年(1425年)朱瞻基在皇宮內設立內書堂,教授宦官學習。

自從內閣票擬以來,所有奏章批紅都需要皇帝一人進行,這對於管理一個大帝國的皇帝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有人代為處理,學習了文化知識的宦官則是最好的現成人選。

因此,從朱瞻基開始,朱元璋“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的祖訓被拋棄了。

內閣和司禮監的權力大大加強,一方面分擔了皇帝的負擔,但同時也弱化了皇權。如果皇帝能力強能夠駕馭群臣的話,皇權還可以保證,但是一旦出現皇帝孱弱的情況,將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就像崇禎皇帝,已經不能有效管理龐大帝國了。



其次,朱瞻基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海洋探索

中國一直以來是農耕文明,對海洋探索較少,但是在永樂宣德年間,以鄭和七下西洋為標誌,中國的海洋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鄭和七下西洋,使得明朝在東南亞甚至遠到非洲地區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拓展了朝貢體系,開拓了海外貿易,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了國內生產發展。

如果明朝的海外探索一直持續的話,後面還有沒有西方的地理大發現肯定要打一個問號,明朝的發展歷程也是另一番景象。可是這一切在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海外航行之後就結束了,同時,朱瞻基還施行了一定程度的海禁政策。

中國剛剛開始的海洋探索結束了。

朱瞻基為什麼要結束海洋探索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是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僅耗費銀兩就達600萬兩,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因此朱瞻基停止了這項活動。


撤兵安南,使其獨立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軍深入安南,第二年大獲全勝,將其納入明朝版圖。

永樂十六年(1418年),安南人黎利反叛,屢次打敗官軍。

到了朱瞻基時期,朱瞻基認為國中疲憊,遠征無益,於是罷徵南兵。自此,安南徹底從中國版圖丟失。

結束徵元,埋下隱患

在朱棣的數次北伐之後,北逃的殘元已經分裂成兩部分,一部是阿魯臺的東蒙古,一部是脫歡(也先的父親)的瓦剌。

此時,對明朝最有利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平衡兩部實力,讓其內耗,但朱瞻基採取的策略卻是扶持此時對明朝友好的脫歡。

宣德六年(1431年)脫歡擊敗阿魯臺。宣德九年(1434年)脫歡領導下的瓦剌部徹底擊敗了阿魯臺並把他殺死。瓦剌部無可爭辯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

脫歡在世的時候,能和明朝保持友好關係,可等也先繼任後,情況完全變了,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


不僅如此,朱瞻基對邊防也作了一些變動。

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將防務集中在戰略要地開平衛之南新建的工事內,而將開平衛之北幾百公里暴露在蒙古人面前,明朝軍隊越來越採取守勢。


別酒流年


明朝的滅亡,宣德帝朱瞻基!他應該付50%責任!!!

朱瞻基作為一代明君,能文能武,繪畫書法,促織天子;文治武功,萬國來朝。

我家太宗皇帝永樂大帝千古一帝棣棣的好聖孫,從小就被爺爺奶奶器重無比的孩子,當了皇帝之後也任用賢明,禮賢下士,在他治下,武有武英鎮國公,天下大將軍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文有大明第一內閣“三楊”——人如其名的曠世奇才楊世奇、深入虎穴的大明英雄楊榮,肚量大氣量大的楊溥。還有廉吏清官于謙,況鍾都是他一手提拔。

朱瞻基可以在寒冷的冬夜親自登門拜訪年近七旬的老臣楊世奇,並且幫他披上灰鼠褂;可以邊畫畫邊寫字邊鬥蛐蛐邊把大明帝國治理的海晏河清,蒸蒸日上,萬國來朝。高麗後宮,交趾奴隸,西洋和西域每年都要大量上貢,這就是開放、和平的太平盛世——大明帝國。

宣德爐,蛐蛐罐,青花瓷;好一個宣德大帝!

交趾奴,高麗婢,下西洋;好一個仁宣之治!!

向天再借五百年?唱給康熙?不存在的!!

這首歌應該唱給宣德大帝朱瞻基!!!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王振也不會獨攬大權,朝綱敗壞

如果不是朱瞻基,安南就不會丟,蒙古就不敢侵犯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于謙也不會被誤殺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也先早就被滅了,也不會有什麼土木堡了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明朝的瓷器就不會有成化什麼事了,宣德瓷器絕對首屈一指,還有各種宣德香爐,蟋蟀罐等等;都是傳世珍品。

中年即位繼位的朱祁鎮,也會以父親為榜樣,兢兢業業做一個好皇帝,任用賢臣,勵精圖治;成化大帝也不會貪玩好樂,明朝也不會在甲申滅亡。

然而,歷史是拒絕如果的。朱瞻基之後的皇帝基本都是昏君,朱祁鎮開了個壞頭。

所以我認為,朱瞻基責任最大!明朝滅亡,不賴崇禎,不賴天啟,不賴泰昌,不賴萬曆,不賴隆慶,不賴嘉靖,不賴武宗,不賴孝宗,不賴憲宗,不賴英宗,歸根結底,就賴宣德大帝朱瞻基!!!


孤獨的始皇


對於朱瞻基這個人,都比較熟悉,但對他對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朱高熾的兒子,在父親短暫的皇帝生涯之後繼承明朝的皇位,他和父親在統治年間為明朝締造了一個盛世:仁宣之治,可以說是明君,天下太平,似乎明朝一直都處於盛世之中,可是奈何他卻非要做一些對後世影響重大的事情呢?從遠了看,他影響了這個朝代,從近了看他也差點讓明朝剛起步就滅亡,這要從何說起?且慢慢往下看來。

一、明宣宗在位的時候,確立了太監讀書這一規定

在明朝初年,太監作為宦官,他們的任務就是服侍皇帝的日常生活,那會兒也沒有東廠,西廠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而只有錦衣衛作為明朝的特務機構,這錦衣衛自然不是太監管的。可是到了明宣宗的時候,他逐漸意識到內閣成為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組織,那麼皇帝要控制他們就是不大容易的,於是這時候他首次想到了利用太監,可是太監一個字都不認識,怎麼才能讓他們去限制外邊文官的動向呢?

他當即確定了,以後太監們都應該讀書。而太監們讀書就意味著以後他們就不單單是文盲太監了,而是頗有文采的人,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太監們除了是宦官以外,有的時候還比文官們有能力,可是有能力的太監畢竟是少數的,而多數太監識字之後就可以干預朝廷的奏摺問題,接下來就釀成了後世明朝多年以來一直存在的閹黨與文官集團的鬥爭,這鬥爭一直持續到了南明,卻依舊存在,最終還是因為宦官,搞得這個朝廷徹底滅亡了。

二、在明宣宗在位的時候,重新開始了下西洋的舉動

朱瞻基的父親死的很早,剛登基一年就死了,而他的爺爺當年依靠明朝初年的強大國力,讓鄭和屢次去外邊和外國打交道,可是他們這些人又不是去做生意的,更不是去尋找殖民地的,自然就是花錢比掙錢多了,故而一段時間裡明朝都沒有在讓鄭和去幹過這種事,而這一次,朱瞻基又開始了這樣的計劃,他想要讓外人知道自己治理下的明朝是國泰民安的,可是這最後的西洋之旅,搞得明朝的國庫一度成為了空殼子,這樣的朝廷要怎麼維持呢?只能靠著賦稅和別的辦法,這就加劇了明朝的階級矛盾。

而當時他不過才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前邊還有明仁宗,朱允炆這種都沒有怎麼做過幾天皇帝的人。他已經確定了明朝那種百姓是奴僕,而皇帝是可以隨意揮霍的主人的趨勢,這當然成為了僵化明朝的一個原因,而之後他又沒有再怎麼改革過,如果不是因為明朝那會兒還沒有強大的外敵,那麼他就很可能把明朝帶入滅亡,而實際上在他的兒子的時代,明朝就幾乎要夭折了,只不過所謂的天命還在,百姓還沒有那麼窮苦,才沒有讓滅亡來得這麼快。

三、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深思熟慮,完全沒給朱祁鎮好的教育

在朱瞻基一生當中,也許選擇了一個朱祁鎮來做接班人是他最容易後悔的事情,因為他這個寶貝兒子直接就可以算是一個傻子,當年只因為自己寵幸的太監的一句話,他就要親自去和瓦剌打一仗,結果這仗沒有怎麼打成,自己帶出來的幾十萬兵馬都成為了泡影,在這些兵馬被消滅之後,明朝內部是什麼樣的呢?

綜上所述,可以說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用的正規部隊了,朝廷的精銳被幾乎敗光,而朝廷里人心惶惶,如果那會兒沒有幾個得力的臣子站出來,那麼明朝也就可以提前變成南明瞭,這一切雖說是朱祁鎮太過愚蠢,可是他的父親難道沒有責任嗎?可見朱瞻基是不可能推卸責任的。


照鑑歷史


朱瞻基雖開創“仁宣盛世”,但終明一世之最大隱患“宦官之禍”亦源自朱瞻基!

朱瞻基大明王朝第五位皇帝,在經歷自己父親朱高熾短暫的皇帝生涯(不足一年)之後進入了朱瞻基的時代。朱高熾與朱瞻基共同締造了明朝的盛世—“仁宣盛世”。

大明帝國經歷了朱元璋與朱棣時期多年的厲兵秣馬,大明國庫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軍功膨脹的背後是民貧國困。好在朱高熾、朱瞻基給予百姓休養生息,讓天下百姓得以喘一口氣。除了休養生息外,明宣宗在位期間更是任用賢臣、聽言納諫、政治開明為明朝開創一個盛世。

但,今天我們並不是來為朱瞻基歌功頌德,而是講述其給大明王朝留下的巨大隱患—“宦官之禍”。

朱瞻基繼位後,為了打擊文官勢力,沒過多久便想培養宦官對抗文官集團,以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當時的宦官大多是大字不識一個,但朱瞻基迫切的需要培養起宦官勢力來對文官集團形成制衡,朱瞻基開設了讓宦官讀書的機構——“內書房”。在朱瞻基的特意培養之下,宦官獲取了舞文弄墨的機會,這個政策也隨著穩定下來,成為明朝的既定製度之一。而讀書識字後的宦官,開始逐漸滲入朝堂之中生根扎芽,在明中後期更是衍生出劉瑾、魏忠賢之流。

在時機成熟後,朱瞻基開始啟用宦官參與國家政務。首先第一步是賦予批紅的權力。所謂的批紅便是幫助朱瞻基決定內閣呈上的決策方案能不能進行實行,可以說這屬於直接掌握了大明帝國的最高決定權;其次朱瞻基同時讓身邊的宦官到各地擔任監軍,幾乎各個邊鎮都有宦官監軍的身影。

這兩個特殊的權力,直接為後期宦官亂政埋下了伏筆。

但因為朱瞻基屬於聖明君主,他的光芒實在太耀眼了,宦官的破壞性也被掩蓋,所以當世人都覺得沒什麼。但反過來想,正是由於朱瞻基對宦官的縱容,這才有了明朝後期宦官亂政治的現象,留下了巨大的隱患,也正因此明朝才會走衰落。

原本的朱瞻基只是想利用宦官來制衡文臣勢力,在他們之中釘入一顆只忠於自己的釘子,以“批紅”代自己對內閣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控制,瞭解朝臣們目前正在進行的所有施政活動,自己則可以安安心心的穩坐高臺,馭者天下。

但,朱瞻基應該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這一決定最終會釀成了餘毒大明百年的宦官之禍。


像素說


殺死自己的老師,可謂是違背倫理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仁義君主的名聲。畢竟他不只殺了自己的老師,還殺了自己的叔叔。卻依然能讓大臣們站在他這邊,明史記載處處站在他的立場上。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也是個奇葩,他是個陰謀造反,卻讓他想造反的心思成了公開的秘密的同志。他派遣親信前往北京城找一個老朋友,認為人家一定會站在他這邊,但是朱高煦還是天真了,交情遠沒有時務重要。扭頭就把他的親信綁到朱瞻基面前了。

朱瞻基本來是打算和平解決的,但是朱高煦並不領情,並對前來的大臣非常之傲慢。直接讓朱瞻基御駕親征,兵臨城下。

御駕親征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讓軍隊非常有氣勢,能給朱高煦一擊必殺。而朱高煦看到御駕親征的朱瞻基確實也被打擊到了。對方士氣這麼高,我方卻沒有一點鬥志這還怎麼打,所以二話不說出城投降了。所以說人要作死,是攔不住的。

除了這兩件事,朱瞻基還做了一件可以說並不合禮制的事,就是無故廢后,但是他能把這件事做的這麼四平八穩,足以證明他的辦事能力。當然這也有胡皇后賢惠明理,識時務的原因。在他開導胡皇后後,胡皇后就自請辭去中宮,而且依舊享受著皇后的待遇。後來朱瞻基還表示了對廢后決定的後悔,說自己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除了上訴這些事,還做了一件被後世認為是為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的大事——教太監讀書。畢竟當皇帝一個人批閱奏摺實在是太累了,不睡覺都批不完。而且太監不僅掃了盲,還擁有了一項權利“批紅”(皇帝同意的決策用紅筆批註),“批紅”之外還有個“票擬”(內閣大臣草擬的國家大事處理意見),這就等於是把權利劃分成了兩部分,雖然調動了大臣們的積極性還讓皇帝不會被架空,卻也產生了隱患。畢竟後來的歷史表明,“票擬”一直在文官集團的手裡,但是“批紅”的權利卻不一定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太監的手中。而這也是太監這個群體登上歷史政治的舞臺的開端。

朱瞻基作為一個皇帝,這應該是他制衡權力的手段。這就像是一場拔河,一頭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另一頭卻只有皇帝一人。所以朱瞻基決定讓太監參與進來一起拔河。要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好當,文官集團不斷壯大,他們有很多同門、同鄉、同事,這些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他們有知識、有謀略,他們可以對皇權不屑一顧,向皇帝提意見,訓斥、挖苦皇帝都是家常便飯,在他們眼裡這是為了這個國家好,當皇帝的還不能說什麼。

雖然這一舉措的確培養了很多壞太監,但是朱瞻基還是個好皇帝,一個真正為百姓考慮的皇帝。他微服私訪,為了不給地方增加負擔,他只帶幾個護衛。他給了老百姓生存空間,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他每天兢兢業業的加班工作,不沉迷玩樂與美色。在位統治十年與其父在位一年加起來稱為“仁宣之治”。眾所周知能稱為什麼之治的,無一不是歷史上的盛世。而朱瞻基在位的時期就是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盛世。






閒情逸致博古論今


明宣宗朱瞻基被認為是明朝和平時代最為賢明的皇帝,甚至沒有之一,他與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十幾個皇帝中最正常的了。而恰恰是在明宣宗時期,大明朝被覆滅的種子也種下了。

明宣宗朱瞻基雖然是明朝第五任皇帝,實際上他接手的大明朝算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明成祖朱棣靖難,明仁宗朱高熾短命。

明宣宗實際上算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太祖、建文、成祖三朝基本上都是打打殺殺,好不容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搞了五次親征漠北,朱棣一死,兒子朱高熾繼位,開啟“仁宣之治”時代,九個月不到,明仁宗朱高熾也死了,年紀輕輕的朱瞻基繼位。

朱瞻基登基後,大明朝才開始了正常的、穩定的王朝統治時代,朱瞻基是一位至關重要的皇帝,而且他做到了,實際上“仁宣之治”能夠讓明朝達到鼎盛,朱瞻基的功勞遠遠高於其父明仁宗朱高熾。

朱瞻基當皇帝的十年間,讓整個大明王朝煥然一新,政通人和,無論是他對政、經、農方面,還是對吏治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都是整個大明朝做得最好的,他留給明朝後世之君的政治遺產也是最多的。

極盛時期一定會給極衰時代埋下隱患,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

強化內閣制度

明宣宗時期的人才是整個大明王朝時代最多的,官吏也是整個明朝最為賢明,和諧,團結的。三楊內閣是整個大明王朝內閣團隊中最穩定,最忠誠,能力最強的,連嘉靖時期的徐階、高拱、張居正時代都無法比擬。

但是恰恰是朱瞻基加強內閣制度,強化內閣權力,讓明朝在朝廷政治權力上出現了內廷、外廷的爭奪和分裂,這也為明朝末期黨爭劇烈埋下了隱患。

內閣制度始建於朱棣時期,本來是任用一批低品級的官員給皇帝當秘書,做參謀,他們有參議權,卻沒有決策權。而到了朱瞻基時代,他為了加強皇權,簡化皇權命令的執行手續,任命了一批高品級官員任內閣成員,比如尚書、侍郎等各部一、二把手入內閣,這樣皇權是加強了,皇帝命令得到了強力執行。

同時內閣成員的權力也得到了加強,一個尚書或者侍郎既是部門首腦,又是皇帝近臣,想想這個位置有多麼吃香。

宦權崛起

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很討厭,明成祖朱棣對太監也是看管嚴格,唯獨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代,啟用了宦官。禍害明朝兩百多年而不絕的宦官參政制度始於明宣宗朱瞻基,直至明朝滅亡,宦官對明朝的覆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閣權力的加強對皇權有一定的威脅,前面說了,內閣成員基本上不是一品就是二品高官,不是大學士就是各部正副首腦,而且內閣成員是多名,他們完全有可能組成小團隊對抗皇權。

朱瞻基不是傻子,非常清楚內閣權力加大對皇帝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政治上的幫手,需要在政務流程給內閣上把鎖,於是他又像傻子一樣的放出了歷史上屢次出現的政治怪獸——宦官。

朱瞻基創造性的設置了司禮監,讓一群太監來制衡強大的內閣,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樣既可以減少皇帝的工作量,更能夠讓一幫忠誠於皇帝(並不一定忠誠於國家)的太監來制衡內閣。

朱瞻基設置了太監參政的司禮監機構,同時又強化了太監的文化、管理水平,當然對於特務機關,歷代明朝皇帝都沒有放棄發展過,只是後世朝代,本是專屬於皇帝的特務機關被太監所控制,成為了宦權打擊異己的工具,這是明宣宗朱瞻基完全沒有想到的。

消極防禦,放棄遼東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有兩件重大的關於軍事撤退的無奈之舉卻為明朝埋下了絕對的隱患,甚至直接養虎為患。

明宣宗時期,安南人黎利造反,朱瞻基認為安南離中原地區太原,此時也無力征伐,於是就借勢承認了安南脫離明朝的事實,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

朱瞻基犯的最大的錯誤是放棄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讓瓦剌部落在明宣宗時期日益坐大,成為了明英宗時期的心頭大患,甚至一度兵逼北京,差點就把明朝國都給端了。而明宣宗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卻直接給後來的遼東地區埋下了定時炸彈,撤了原來大寧府幾個軍事衛所,朱瞻基的目的的縮短軍事防禦線,減少遼東地區的軍事開支。

由於有明長城的修建,把遼東地區長城以外的衛所全部撤到長城內,這樣的相當於明朝間接的放棄了遼東地區長城以外的廣袤地區,這為遼東的女真各部落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遼東女真部落經過兩百年的成長壯大,終於成為大明朝的蓋棺者,後金的壯大,滿清的入關根源其實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就種下了。


沉墨I方之城


導讀:明宣宗朱瞻基說起來也算是有作為的君主,這位明朝第五位帝王和父親明仁宗朱高熾開創了明朝的第二個小高潮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書畫雙絕,在帝王圈裡估計也就宋徽宗可比。朱瞻基盛年繼位,宣德朝人才濟濟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等悍將。所以明宣宗時期明朝國力達到巔峰,萬國來朝。雖然朱瞻基還算不錯的帝王,但是由於他的的一些失誤留下的隱患直接導致大明在明英宗時期由盛而衰。下文我們從三份層面來闡述明宣宗朱瞻基的遺留的隱患。


朱瞻基命其實挺好的,從明成祖朱棣政變上臺在父親朱高熾被冊封太子的同時他也被封為皇太孫。也有一種說法,朱高熾能當太子還是沾了朱瞻基的光。這就有點和康熙選擇雍正繼位的傳說一樣了,也是康熙通過觀聖孫才決定傳位雍正的(這就是傳說,不要較真兒)。明宣宗朱瞻基盛年繼位,在位十年後38歲壯年去世。從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到朱瞻基執政的這十一年,大明王朝休養生息、社會矛盾緩和史稱仁宣之治。所以說宣宗朱瞻基還是非常有作為的,但是依然有些執政的瑕疵深刻影響後世君主。客觀上也造成了大明王朝在以後有盛轉衰,甚至流毒深遠。


宦官勢力從明宣宗開始可以接觸外廷,開啟了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的歷史

先說明朝的宦官勢力,明朝宦官介入政務就是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的。朱瞻基在內廷開設內書堂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宦官從此接受正規書本教育。朱瞻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在自己犯懶的時候,讓宦官能夠處理私人文件並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繫。這一改朱元璋、朱棣甚至是朱高熾對於太監的防範的態度。朱瞻基自以為宦官依附皇權而生,所以在忠誠方面是文官無法比擬的。

說到朱瞻基讓宦官介入政務的目的,還要先說一下明朝的政治制度。從朱棣開始就成立了內閣,作為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樑。最早內閣只是為皇帝提供諮詢的機構,但是從朱瞻基開始形成了權力機構。朱瞻基採用了一種票擬的辦事程序,規定內閣先審議官員奏議。在審查後提出建議貼在詔令上以供御批,如果朱瞻基同意就會把建議轉交六部執行。

如果內閣建議不合適,朱瞻基就會指派司禮監的宦官採取適當的行動。由於六部一般對內閣或者司禮監的建議直接執行(誰敢去和皇帝複核確認是否真的是帝王的意思?不敢呀),所以司禮監的宦官就有了夾帶私貨、甚至假傳聖旨的可能。只此一項就造成了內閣和內廷爭奪權力,貽害無窮。由宦官組成的內廷與文官內閣爭鬥一直持續到魏忠賢被殺。


對於蒙古草原格局不清楚,放任瓦剌一家獨大直接導致了明英宗朱祁鎮(朱瞻基兒子)時期的土木堡之變。

蒙古在明朝時期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韃靼在東靠近明朝;瓦剌在西部。而號稱北元太師的韃靼部領導人阿魯臺,多次襲擾明朝邊境。結果被強硬的永樂大帝朱棣給揍的鼻青臉腫,接受明朝冊封為和寧王與瓦剌對立。阿魯臺的威信被打沒了,所以他只能背靠明朝對峙瓦剌部。相當於阿魯臺的韃靼部是明朝扶植起來對抗和牽制瓦剌做大的對手。

瓦剌部名義上與明朝修好,然後積極的攻擊韃靼部的阿魯臺。朱瞻基居然連這點戰略眼光都沒有,很明顯應該扶弱逸強延續以前的政策扶植阿魯臺對抗瓦剌呀。但是他居然坐視瓦剌攻擊阿魯臺,最後殺死對手一統草原。明宣宗宣德九年,阿魯臺所部遭到瓦剌所立的大汗襲擊,戰敗後又受到瓦剌首領脫歡攻擊被殺。

此時瓦剌已經一統草原,時刻威脅著大明的安全。等到脫歡去世後也先繼位,瓦剌部已經露出咄咄逼人的態勢。再加上明英宗朱祁鎮盲目出兵,結果土木堡事變大明精銳盡喪、英宗被抓。大明王朝有盛轉衰,明朝和蒙古攻守態勢逆轉。從根子上說還在朱瞻基遺留下來的隱患。


在完成最後一次下西洋後,主動撤出對印度洋和南洋的探索。不但喪失了未來海洋時代,也造成了明朝中後期倭寇橫行的局面。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是朱瞻基在最後一次下西洋以後,主動關閉了即將迎來大發展的海洋探索。大明開始閉關鎖國,切斷了和南洋、印度洋以及西亞、非洲的國際聯繫。明朝在國際事務中孤立,放棄了華夏再次領先世界探索海洋的機會拱手讓給了西方。大明王朝放棄到手的好牌,主動退出了海洋爭霸時代的牌桌。

這個決定也嚴重影響到了大明水師的士氣,水師力量逐漸廢弛。沒有強大水師的保護,客觀上造成了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的倭寇橫行。大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戚繼光的領導下才最終平定倭寇。這一切都是朱瞻基的倉促決定造成的隱患。


小結:


明宣宗朱瞻基總體來說是位明君,但是在宦官介入政務、取消海外探索以及對蒙古草原放任三方面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嚴重的隱患。這三方面在明朝中後期深刻的影響著大明王朝,也許這時朱瞻基所沒有想到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朱瞻基登基後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等賢臣,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注意節儉,致力於太平社會的建設。在他統治的十年中,國家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這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與仁宗稱之為“仁宣之治”。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唯一的愛好就是鬥蟋蟀。繼位後他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但是他給大明王朝埋下的隱患並不是這個,而是遺禍子孫的“培養宦官處理政務”這件事。

就朱瞻基自身來講並沒有受到宦官的過度干政影響,但他為宦官開闢的“宦官培訓班”制度,使得他的後世深受宦官“干政”之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宦官干政的危害認識很深刻,他不但用鐵牌明確規定禁止宦官干政,甚至還規定宦官識字也不可以。

重用宦官開始於朱棣,但太監雖然被任用,但也只是作為鷹犬,他們的地位一直不高。可是到了朱瞻基時期,太監的地位一下被他提高了,致使最後他們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形成了內閣—司禮監之間相互制衡的格局,明朝的朝堂格局就形成於這個時期。而且朱瞻基還作出了兩個極其危險而且給整個明代帶來惡果連連的決定,一是徹底打破朱元璋的禁令,開始授意太監文化,為他們參與朝事鋪平了道路,當年朱棣在怎麼也不該打破朱元璋的禁令:第二個就更致命了,他命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覆內閣的票擬本章,這就是賦予太監批硃權,要知道明朝自朱元璋廢除相制以來,明朝的朝事都是有內閣提出意見,湊呈皇上,在有皇上親自批覆作出決策,這項權力其實是明朝的最高權力,正是由這個在整個明朝皇帝中還算不錯的皇帝,把它分享給了太監。

由此宣德之後,表面上內閣和內監地位平等,大家相互之間制約,可實際上內監處在內閣高一級的位置,以至於當時都有“朝令不由朝臣,皆出自司禮監”之說。掌握了這個,宦官群體,一越成為明朝的實力部門。朱瞻基這個舉動,乃不折不扣的授人以柄,而且這個柄是明朝的國家之印。以至於幾十年後明朝的批評家說出了這樣的評價“明一代之端,實宣宗啟之”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只留下了一個有九歲未成年的太子朱祁鎮,當然還他留下來一個讓部分太監通往幹朝的大門,從這點來說朱瞻基無論作為皇帝還是父親都是相當的不負責任,給自己的兒子留下這麼一大禍根,致使後來發生很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而且宦官干政的弊端很快就在明朝顯現出來。


重岐真好


宣宗朱瞻基,明朝第5位皇帝,也是位守成君主,當政10年,德政治國,內外寬和,重視農業,在經濟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使大明國力進一步強大,有了“仁宣之治”的讚譽,但因為朱瞻基的寬容治國,自己又是一副老好人,也給繼任者留下一些隱患和弊政,比如明朝的女真問題和宦官之禍,朱瞻基負有很大責任。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

朱瞻基是個慈善心,他在位已把重心轉為“內政優先”,對待北方少數民族,由洪、永時期的“以猛治國”、“主動出擊”變為“以守為主”、“招諭安撫”的政策,特別是對女真地區的管理和控制,來之招撫,擊而不追是其用兵方針,即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受到侵犯,採取的軍事行動也是非常委婉,對於來附的女真首領,大授官職,各方面優待,女真官員家裡遇到困難,朱瞻基還派人予以救助,據統計,朱瞻基時期,女真朝貢次數是最多的,達到400多次,平均每年36次,趨於頻繁的回貢,也讓明廷苦不堪言。

宣宗行樂圖,局部。

永樂時期,北方邊關馬匹全是政府包辦的官營市場,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馬匹是市場最重要的商品,明廷能過市場獲得大量馬匹,馬政也是國家要務,從朱瞻基開始,裁撤遼東苑馬寺官員,允許其他商品在馬市上貿易,於是馬市出現逆轉,對女真人的控制鬆動,明廷再無法獲得大量馬匹,宣德以後,明朝國力衰減,女真不再拿出馬匹交易,想著以“厚往薄來,施以恩惠”的政策,卻培養了強大的女真政權,逐漸失去對遼東的統治,最後自己被滅。

宣宗時期,內閣有楊士奇、楊榮、楊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宦官之禍最嚴重,東漢、唐朝,明朝,而明朝也最為嚴重,其實早在朱元璋、朱棣時期,對宦官的控制是很嚴的,而宦官的地位和勢力出現逆轉,就是從朱瞻基開始的,毫不客氣的說,明朝的宦官之禍就是老好人朱瞻基開啟的。明朝的宦官本來只是搞搞服務,都是不識字,不準識字的,朱瞻基可倒好,在宮內為宦官開辦教育機構,取名內書堂,請翰林院的尖子生來授課,每次上課人數不下二三百人,全是宮裡的大小宦官,這些知識型的閹人自然就參政、提升政治地位,從而走向權利巔峰。

朱瞻基的景陵。

朱元璋規定,有大功才封爵,文人最高也僅為三孤,朱瞻基倒好,只要的寵信的宦官,都賜免死詔書、免死鐵券,宦官地位再次提升;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後,大學士有奏摺票擬權,皇帝是批紅權,可到了朱瞻基這兒,批紅權直接給了宦官,司禮監秉筆太監直接可代替皇帝,於是,宦官從此凌駕於朝廷內閣之上,此外,朱瞻基還宦官派發兵權,各邊關鎮守都有太監出鎮,洪、永時期雖也有宦官出鎮,但那是特批的,且極少,而朱瞻基時期,已成常態和慣例,所以一邊培養宦官,給施政權和軍權,對太監的大力扶植和縱容,在朱瞻基時期,宦官還不敢太放肆,可時期一過,即開始了宦官專權。


圖文繪歷史


《大明風華》裡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聰明伶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皇太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就匆匆撒手而去了。宣宗性格介於他爺爺成祖和他爹仁宗之間,文韜武略都還不錯,但沒有他爺爺那麼熱衷於出擊蒙古、開疆拓土,也沒有他爹那樣一心守成、興起文治,所以總體上來說,在內外政策上都延續了他爹的取向,一方面放棄了對外擴張政策,把重點轉向內政,另一方面又沒有他爹那麼勤快,生性興趣愛好廣泛,比較愛玩,所以不如他爹那麼儉約愛民。

因為仁宗在位時間很短,只有八個多月就匆匆去世了,所以朝廷重用的主要大臣也還是永樂後期提拔起來的那些大臣,尤其是三楊和蹇義等人,都是一時之選,宣德對他們很信任,也很放手,朝廷內外的事情基本上都交給他們處理。也就是在他在位期間,內閣制度大體上成型,成為整個朝政運轉的中樞,從原來永樂時期的秘書班子變成了一個實際掌握權力的核心機構,發揮了之前宰相的功能。當然,這也是因為他興趣愛好比較廣泛,這樣他就可以把時間騰出來去玩兒了。

也是因為他的主要精力並不放在朝政處理上,而是把相當部分的精力用在各種興趣愛好上,內閣的權力開始擴大,所以他也有意識的培養內廷太監,用以制衡內閣。為了讓太監能夠更好的在朝政運轉中發揮牽制內閣的功能,他特別在內廷辦了學習班,也就是內書堂,教剛入宮供奉的小太監們識字。這樣,那些之前就有點文化、能讀會寫的太監的權力和地位就提升得比較快一些,發揮的作用比較重要。這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王振,王振實際上成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的首席師傅。

因為宣宗駕崩時還很年輕,所以太子繼位的時候也還在幼年,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而明朝按照之前朱元璋留下的規矩,“母后不煩臨朝”,這樣,就給了太監更大的權力運作空間,也就讓王振成了當時的權力中心。雖然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開始讓太監出使臣服於明朝的藩屬國,成祖時期更加出現了鄭和這樣著名的大太監,但整體上來說,太監干預朝政的機會還是比較小的,太監干預朝政,而且逐步形成內廷主要勢力集團,也就是在宣德時期,英宗登基後,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王振凌駕於整個朝廷的文官官僚體系之上。

太監如果只是主管北鎮撫司的錦衣衛,或者是提督東廠,其實權力也還是沒有後來那麼大,因為他在整個朝廷日常政務運轉的體系之外,弄權的空間就比較小。但因為宣宗一方面放權給內閣,一方面又有意識的培植內廷太監集團的勢力,所以形成了太監干預朝政的局面,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讓太監成為整個朝廷政治權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分的太監干政成了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無論內閣首輔是否有能力有所作為,都必須在內廷有一個全力比較大的太監的支持,哪怕是張居正,離開馮保的支持,也寸步難行。

但太監和文官不同,太監的品性、見識如何,是一個沒有什麼制度性保障的變數,而這個變數也成了整個明朝政治中最大的變數。文官集團雖然也有各種奸佞小人,但整體來說,因為明朝的文官制度已經很成熟,所以哪怕是經常出現沒有什麼能力的庸人當權的情況,也不太容易出現完全一團漆黑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的局面。但太監是否賢明,就完全是偶然性的,有一個比較賢明的太監,明朝的政治就比較清明一些,也比較穩定,出現一個喜歡弄權,又沒有什麼能力的太監,就容易造成混亂。所以,明朝出現了不少比較賢明的太監,但也出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壞太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