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讀後感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讀後感


這是一本非常非常值得深度閱讀的書。

作者是格倫.阿諾德,是一位相當資深的投資者,大學金融教授,他開玩笑的說,他促成了巴菲特捐贈400億美金的事情。因為,當時他對比爾蓋茨捐贈大為欣喜,緊握著比爾蓋茨的手,放肆的感謝。讓在一旁的巴菲特有些驚訝與落寞。

於是,幾周後,巴菲特宣佈把絕大部分財富捐給比爾蓋茨&梅琳達基金。哈哈哈,太有趣了!~搞價值投資的這幫人,就是有這種很細膩的幽默感。是不是投資生涯實在太沒有故事了呢?

翻譯者是楊天南先生。

天南老師的著作與譯作,我都深度閱讀過,反覆閱讀過。

我經常說,我自己的學習過程就是先從模仿開始的。

我先看到巴菲特成長曆程是師從格雷厄姆,然後,轉型費雪和芒格式的思維。這是有一條脈絡的。

所以,我自己從2014年開始職業投資的時候,頭兩三年一點巴菲特的東西都沒有看,我刻意的不去看。網上彈出來的巴菲特的信息,我就關掉。這樣持續了兩三年。

這兩三年我就徹底的沉浸在格雷厄姆的投資體系中間。很多長壽投資者的研究,都是那個時候做出來的。我驚訝的發現,這些長壽投資者,大部分和格雷厄姆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奇了怪了,格雷厄姆跟開了光似的。

直到第四第五年,我才開始系統的研究巴菲特,大部分的時間都切換到這一塊了。

那麼,我在A股的投資世界裡面。也是這樣來選擇路徑的。

首先還是從模仿開始。

楊天南老師是擁有目前國內最長公開記錄之一的投資者,他從2007年4月開始,在《中國金融家》雜誌開了個專欄,每月有一個投資組合。然後,到2017年4月底。正好是十年,100萬做到726萬。年複利為22%左右。

天南老師的書籍,我每本必看。《戴維斯王朝》《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巴菲特之道》《一個投資家的20年》《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等等。

終於等到這本《巴菲特的第一桶金》。

其實,我一直非常好奇,巴菲特的早年投資生涯到底是怎麼個情況。為啥這麼好奇呢?

是因為,很多很多人都說,巴菲特年化收益不過20%左右。

這個收益算很棒,但是,不算頂級的。

然後,會舉出很多很多這些年的例子。確實啊,一看近十幾年,的的確確巴菲特的收益率不高的。

我從幾年前開始研究巴菲特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疑惑。到底這是怎麼回事,為啥看上去,巴菲特越老投資越不行了呢?

尤其是,最近20年,從1999年開始,似乎就用光了好運氣,只有一年達到21%的投資收益(2003年),其他時間都是低於此的,且,還有兩年虧損。(2001年與2008年)

而巴菲特早年的投資收益在20%-50%左右。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我研究看來。

很有趣!

這個世界上,或者說,投資界,華爾街。大概有兩種價值觀取向。

一種是“俠客”類型的。

低調,報道也不多,江湖上擁有他的傳說,人狠話不多。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類型的,以哥譚資本的喬爾.格林布拉特,大獎章基金的詹姆斯.西蒙斯,華爾街狼王伊坎,量子基金索羅斯等等為代表。他們就是典型的人狠話不多。收益率拉出來嚇死人!

比如,哥譚資本的喬爾.格林布拉特,這位我非常佩服,喜歡的投資者,其歷史記錄達到多少呢?1985年-2005年,這20年,號稱年化收益40%左右,其中前十年,號稱年化收益50%左右。嚇銀不?

狼王卡爾.伊坎,號稱1968年到2016年,年化收益31%左右。各種統計口徑,大概在20%-30%之間,總之,是高於巴菲特的。

大獎章的西蒙斯,號稱21年,年化收益35%左右。

但是,我通過研究,發現,這類型的投資大師,其目標,是留下曠古難及的收益率,讓江湖上永遠流傳著他們的傳說。

所以,請注意,對於他們來說,收益率才是最重視的。

為了收益率,他們可以,甚至,主動降低資本金的規模。

比如,喬爾.格林布拉特,開業5年之後,返還了一半的外部資金,十年後,返還了所有的外部資金。從2005年開始,直到最近幾年,規模維持在9億美金左右。這些年,收益率只有8%左右了。

但是,試問,年化40%-50%的收益記錄,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世上有幾個人能夠破這個記錄呢?

卡爾.伊坎也是一位大神!今年80多歲了,還活得像一名鬥士!~有本書,是號稱“石油之神”皮爾肯寫的,叫做《我的人生——狠字當頭》,我覺得,用來形容這位老當益壯的伊坎,再合適不過了。

你聽聽這書名!霸氣不?比路虎還霸氣!~

他是用野蠻人收購的方式來做投資的,以後我可得好好寫寫這位投資大師。

號稱30%以上的年化收益,持續四五十年!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他的身價170億美金左右。按照這個收益率。他在45年之前,應該是10萬美金左右開始投資的,而45年前(1973年前後),他應該是40歲不到一點。而事實上,伊坎在1961年就很有錢了,不過,1962年幾乎虧光了,再後來幾年,能每年賺150-200萬美金。

很顯然,這裡面數據對不上,而原因我們也可以推得出來,就是他把錢返還了,或者說,統計口徑並不是所有資產,僅是其控股公司(伊坎資本)的那部分資產。不然,按照這個收益率,他要比巴菲特有錢太多太多了。

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依舊能以這個前無古人後不一定有來者的,號稱30%以上收益率,持續45年的記錄,在歷史的長河中,笑傲江湖。

大獎章的西蒙斯,身價更高一點,200億美金左右。1988年到2015年,號稱年化收益40%左右。同期巴菲特為16%左右。

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公司(文藝復興Rentec)接近700億美金的體量,覆蓋3只基金,最厲害的就是僅僅對內部員工開放的大獎章基金,這個賺錢最猛了。還有就是對外開放的RIEF,以及,RIDA。

這個大獎章基金厲害到什麼程度呢?1994年到2014年,20年下來,年化回報接近72%!嚇死人了,還是扣費後的收益啊!我都懷疑是不是算錯了。

只不過!重點來了,他全部是黑箱操作,就是,你完全不知道這個錢是怎麼賺到的!

我對此持中性態度,我倒不認為他是用其旗下其他資金抬轎子,因為,你也沒有證據,我是覺得,我要是有這麼賺錢的方式,我也肯定不說,嘿嘿嘿……

可是,請注意,這麼嚇人的收益率,為什麼還是在身價上,差巴菲特一大截一大截呢?(巴菲特2018年身價是840億美金左右,我懷疑可能今年會破千億美金……)

來看計算!20年,扣費年化回報72%,我都懷疑這是算錯了還是咋地?那麼,100萬美金1994年投進去,2014年,會變成多少呢?扣費之後,513億左右。遠遠高於西蒙斯的身價。顯然,數字對不上。差太多了,原因也可以推得出來,那就是控制了資金的總規模。保持一個小而美的體量。

但是,這會妨礙這個逆天的收益率像星辰一樣永遠閃爍麼?不會!~

而還有一種投資者,像巴菲特這樣的。他們不走“俠客”路線啊,他們走“宗師”路線。

在規模與收益率相沖突的時候,放棄收益率這件事,把體量做大。

巴菲特就是登峰造極者!

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巴菲特放棄了收益率,他寧肯手持大量現金,達千億美金級別。等於,這些錢沒有幾個點的收益。

也不願意隨波逐流。同樣的事情,巴菲特2000年前後也做過一次!那時候《巴倫雜誌》主封面就是——沃倫,你怎麼了?

怎麼了?怎麼了?怎麼了?

我在等著抄底,怎麼了!

他就一門心思多賺錢,而不是衝擊高的收益率。

巴菲特好實在的。。。

而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這本書詳細的剖析了各種原因!

因為,1970年前後,巴菲特關閉合夥公司。(可以想象成私募,需要應對投資者的贖回等事宜。)他就徹底想清楚了,走上了另一條路。

老子不在乎輸贏!老子就要實在點!

這個在當下,其實沒有太大影響的。公司運作,決策等,都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種子卻已然種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

是因為,合夥公司,或者私募,或者叫對沖基金吧。他們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收益率之爭。這個幾乎決定私募的存亡。

私募不怕小,只要你收益高,不要多久,錢就會追著你來,攔都攔不住。而在這些錢中間,很多都不會在乎細節,比如,風險敞口啦,贖回機制啦,分紅機制啦等等的。因為,投資者並沒有那麼專業,他們多會選擇最耀眼的那個私募,然後,買他!

而這樣的KPI,就會選出那些爆發力特別好的私募。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有件事一定會發生!且已經發生過無數回。

那就是,沒有一個私募可以永遠名列前茅。

總是各領風騷好幾年。

到了不是你唱主角的時候,那麼,這些錢,就會贖回,去追尋那些鎂光燈下的明星。從而,你的規模會縮減。

然後,這個過程,週而復始。

巴菲特在1970年的時候,跳出了這個循環。

我沒有辦法知道他的具體思考是什麼,但是,無疑,這一步,奠定了今天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沒有這一步,巴菲特一定一定一定沒有辦法達到這麼富有!

一定的!

這就是資產結構的成功,這就是選擇信仰的成功。

巴菲特從做私募到轉型控股上市公司,控股實業。這已然是另一種結構了,這種結構能結出很大的果實,比純粹做私募要大得多得多!

你說他實在不?

我一直很不解,如果巴菲特始終保持較小的資金體量,到底能把收益率做到什麼水準。

歷史資料顯示,巴菲特從1957年開始,到1969年結束合夥公司,總的收益是,把1塊錢做到了28.88元,年化收益是29%左右。尤其是對比道指,經常跑贏20%,30%甚至更多。1957年,道瓊斯指數是500點左右,1969年底,大概是800點左右。各位可以算算看差距。道指分紅再投入,這個結果會變成2.857元。

這是一個時間節點。

另一個時間節點是,巴菲特賺到人生第一個億美金的時候。是1978年,他48歲那年。一個億美金擱現在都是大錢了,何況41年之前呢?

那麼,從1957年開始,到1978年,巴菲特又是什麼樣的投資收益呢?

把1塊錢做到了160塊錢。年化收益是26%左右。同期,道指還是800點左右。這個時候,各位再算算跑贏多少。

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1957年開始投資的巴菲特,做到解散合夥人公司,也就是1969年底,13年下來,沒有槓桿的前提下,市場指數年複合收益8.4%左右,巴菲特大概做到了3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且,沒有一年虧損。)

我們一般認為彼得林奇那種拼命三郎的逆天收益率是非常厲害的。彼得林奇是1977年5月正式管理麥哲倫基金的,直到1990年5月退休。正好也是差不多13年左右。彼得林奇的收益率是29%左右,大概那時候麥哲倫的盤子不到2000萬美金。不是很大。

你看,巴菲特在小盤子的時候,收益率是驚人的,30%的年化收益,持續十多年,而且,看上去比彼得林奇要輕鬆多了。

如果這個時候,巴菲特也選擇退休的話,他將留下一個30%左右的十多年的年化收益。足以在江湖留下他的傳說。

我們再來看到有趣的事情。

1977年,彼得林奇開始接盤不到2000萬美金的麥哲倫基金,開始展示其過人的投資本領的時候,巴菲特那一年自己都接近一個億美金的身價了。

13年之後,從1977年到1990年,巴菲特這段時間的收益率更好,因為美國遇到了牛市。

巴菲特超過彼得林奇,達到36%的年複合收益(按照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計算)。另一種統計口徑,收益也在30%以上。

實際上,我自己的推算,按照巴菲特的方式,在資金量較小的前提下,是能夠獲取年化30%以上的投資收益的。

只不過,巴菲特志不在此!

巴菲特嚮往的是另一種生活,另一種更有趣更有挑戰性的生活罷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啊!~

除了長壽投資者研究,我還做過長壽企業的研究,以後有機會慢慢分享,長壽企業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會為了長壽而犧牲規模。

大多數長壽企業都是小而美的。尤其在日本最多了。

動輒就是幾百年,上千年的企業,但是,都是很小的規模。

收益可想而知,也是很小的,道理很簡單,按照幾百年的複利來算,收益很高還得了啊!全世界的錢都被他賺掉了,對不?

巴菲特算是,既保持了高增長,高收益,還在長壽這件事上取得了很棒的成績,當然,五六十年還是不夠長壽的。可以想象的未來,收益會下降的。

但是,這重要麼?對於一個時常在首富,二富的人來說,重要麼?

其實,我也是通過這兩年系統學習巴菲特之後,才慢慢解決了一個我的疑惑。

我一直認為,職業投資年化收益超過15%就是大師水平了。

但是,後來越來越覺得,這是自己給自己套的一個枷鎖。

原因有幾個。

第一就是,年化收益15%左右,說的是美股。這是可以理解的,長期低利率,長期低桶脹,這個收益就嚇人了,尤其是配合美股本來年化收益在10%左右的話,又是高度有效市場。

但是,在中國,這個年化收益15%的水平,應該是正常水平,作為職業投資者,我個人認為,個人啊,要挑戰高於這個數字的投資收益,才不枉費花這麼多時間與精力的。

一來,中國利率比較高,等於你年化15%的收益,只比銀行理財多10%左右,只比信託多5%左右,顯然還是有些低了。

二來,中國市場是一個低效率市場,錯殺亂捧的機會太多了,比美股多很多很多。

三來,中國桶脹是顯而易見的,15%的收益率對比這個,顯得乏善可陳。

後來就是,研究過巴菲特早期資金較少的情況下,其投資收益是遠超15%的,大概是30%左右。

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的,巴菲特這套投資體系,是可以達到很高的收益率的。請注意,在資金量較少的前提下。

那麼,有人要問了,資金量多,不就不靈了麼?

你可拉倒吧!~嘿嘿嘿,到10位數之前,規模都不會限制住你的收益率,能限制住你收益率的,只有自己的投資水平哩!~你看看人家!~

再來就是,我認識很多A股的優秀投資者,其多年,一般都是十多年的收益率,都是遠超15%的年化收益的。我認為,要好好思考,好好請教。

具體,巴菲特是怎麼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做到1個億的呢?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記錄。花了幾十萬字,手把手的讓你看到巴菲特是怎麼做的。

或許,經濟環境不同,國家處境不同,各種各樣的不同。

但是,其內核與邏輯是相同的。

我們應該好好思考與好好閱讀。

我們大概捋一捋巴菲特的這些早期的較為重要的投資。

1,蓋可保險(GEICO)。

這是巴菲特第一次出手蓋可保險。是在1951年,巴菲特21歲的時候。他用當時60%的身家買了350股,花去10282元。1952年賣掉,賣出時賣了15259元。

……如果你瞭解以後發生的事,可能會另有想法:在接下來的19年中,如果他繼續持有這些股票,天天出去釣魚的話,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些股票將價值130萬美金。這是一堂令人痛心的課,課程的名字應該叫作——論賣出一家好公司股票的損失。

這一段我挺贊同的,確實,說明了一家賺錢的公司,到底能多麼賺錢哈。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巴菲特21歲持有了,一直拿到40歲左右。也就沒有今天的巴菲特了。

因為,人是需要透過實踐來成長和學習的。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注意,是年輕的時候,年紀大了當然就另有選擇了。是不適合買了就不管了,天天去釣魚的。

哪怕前面幾年,十來年都在擴展自己的能力圈,而導致不如死拿幾隻股,也要這樣去成長。

因為,前者會有智慧與技能的複利,後者只有資金的複利。

2,洛克伍德公司(Rockwood&Co)。

1954-1955,大概巴菲特23-24歲左右。這筆就是經典的低風險套利,做了可可豆的套利。大概賺了13000美金。

3,桑伯恩地圖公司(Sanborn Maps)

這個時候,來到1958-1960年左右,巴菲特28-30歲左右。在這筆收購之前,巴菲特失業了,因為,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了……我覺得格雷厄姆可能覺得自己退早了點:)

失業之後,巴菲特立即看了一下自己的積蓄,大概有14-17.4萬美金,足夠了,然後,這一年開始成立合夥公司,都是親朋好友,總共有6個合夥人。這個合夥公司巴菲特僅僅投了100美金,在自己臥室辦公。

接著,就做得挺好,後來吸引了很多投資人來了,巴菲特就成立了更多的合夥公司,一直到1962年,將所有的合夥公司整合成為一家合夥公司——巴菲特合夥公司(BPL)。

這個合夥公司在當時咋收費呢?

低於4%不收費,高於4%收益的部分,巴菲特提成,按比例提成,最初的時候,能提成到50%,我就說巴菲特最實在了吧!~

後來改進了,從1961年開始,低於6%就不收費,然後,超過部分提成為25%了。

在巴菲特做私募這12年(1957年-1968年)裡。沒有一年是虧損的,大盤道瓊斯是4年虧損的。這人啊,一管別人的錢,就有壓力了,一有壓力,就會開始玩命了……

這個階段的年化收益率,高達31%左右,巴菲特也就是在這十來年完成了初步的資金積累。

等於說,他自己那十多萬基本都是自己在做,按照年複利31%,你算算,好嚇人,就算16萬美金開始吧,12年,31%的年化收益,最終能到多少呢?409萬美金啊!~

然後,巴菲特把所私募賺的錢,全部又滾動投入到了這裡面。所以,二者疊加,就是很嚇人的複利了。

投資桑伯恩地圖,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

這應該是巴菲特第一次買進董事會,直接改變公司政策的方式,來釋放股東權益的。這個時候,巴菲特29歲左右。你看看,你看看人家,不到三十歲,就搞野蠻人敲門的方式,直接買進董事會,然後改變政策,釋放利潤。

你再看看有些地方,有人45歲了,去搞野蠻人這一套,被弄得嘎嘎慘!~

不同的土地,是會結出不同的果實的,需要區別對待啊!~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巴菲特其實在早期的時候,特別那什麼,我也不大好形容啊,生猛,虎,霸蠻還是其他的。他早期就是非常凌厲的直接用較大資金買成較小公司的大股東,然後,進入董事會,改變政策,釋放利潤。

我跟你說,這就是華爾街狼王卡爾.伊坎的重要賺錢手法之一。他比巴菲特小六歲,巴菲特後來轉型了,這位老爺子持續終身。

這種方式是典型的,顯而易見的容易結仇的方式。

後來巴菲特在幾次實踐中發現,雖然很能賺錢,但是,結一堆仇人,搞得大家巨不愉快,比如,整個阿特麗斯鎮的人,都討厭巴菲特。後來,巴菲特就擯棄了這種方式了。

請注意啊,這是價值觀的選擇啊。

這一筆投資,賺了大約50萬美金。上世紀五十年代的50萬美金!

4,鄧普斯特農機制造公司(Dempster Mill)

這筆投資是在1956-1963年的時間段,獲利230萬美金,28美金一股買進的,80美金一股賣出的。

1962年,巴菲特把好多家合夥公司整合成一個大的巴菲特合夥公司(BPL),這個時候,巴菲特資產已經來到45萬美金左右了。然後,後來每一年賺的管理費與提成又全部投入這家合夥公司了。

注意看這筆巴菲特30來歲的投資。又是直接買進小公司的董事會,買成董事長。這資本主義社會啊,花錢就能買個董事長。嘖嘖嘖~~

我這裡稍微延伸一下。我的一些個人看法,個人的啊。

其實,我是對中國目前的中國特色的制度,是持肯定態度的。

我們經常狂罵物價局,說這部門違反市場規律,干擾了價格,從而導致看不見的手真的看不見了……

有一些經濟學家和一些投資者是非常崇拜自由市場經濟的。

我個人是持保留意見。我認為,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時節,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

物價局的管控有很多不好。但是我絕對不認為,純粹交給市場,會有多麼好。我是認為,各有各的不好。各有各的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博弈,變化中不斷修正的。

認為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好的,請看看接下來的情況。

巴菲特請了一名CEO,這名CEO上來之後,馬上賣掉多餘設備,大幅消減庫存,關閉五家分公司,提高餘下業務的售價。

請注意,在那些他們是獨家供應商的地區,售價提高了500%,嚇人不?我就問你嚇人不?

再裁員100人。

作為投資者,我們當然對此樂見其成。但是,如果不是投資者,而是員工或者消費者呢?你將面臨你的變成他的,這個結局。

階級不同,價值取向就不同啊!

中國高鐵,火車是出了名的,全世界性價比最高的了。

有些人呼籲要漲價,這些人還不是鐵路局的。你說有趣不有趣?

經歷這一筆投資與紡織業的投資之後,巴菲特徹底轉型了,他想明白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去追求可能在“人的問題”上有巨大隱患的投資項目,即便盈利潛力可觀。

鄧普斯特農機公司裁員風波,巴菲特讓上百人失業,整個阿特麗斯的人,都恨死了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關閉紡織業務的艱難,讓巴菲特在這件事情上徹底開悟。

我很難評價這種野蠻人式的投資方式,到底對社會是有利還是有害。

你說有害吧,似乎又在某種程度上,為社會解決了低效問題,讓看不見的手更加有效率了。

你說沒有害處吧,很明顯這些野蠻人式的投資者,進來就是改變政策,釋放利潤的,絕對沒有哪個野蠻人是進來就像做個十年八年的,巴菲特當年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就是準備賺錢走人的,是當時董事長忽悠了他一下,少給一毛多錢一股,最後,生猛的巴菲特就直接買成董事長了。結果,後來很慘重,很麻煩的。

這種野蠻人進入之後,可以想象,就是三板斧,裁員,賣家底,提價格。所以,我個人是很難說好或者不好。

我只能說,我是不喜歡用這種方式賺錢的。

5,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這時巴菲特是33-37歲。賺了2000萬美金。翻了一倍多。

這筆投資是典型的王子落難,或者說白馬股遇到困難的逆勢買入。很精彩的投資,這種白衣騎士式的投資,我最佩服了。以後我專門寫一篇帖子來闡述這個話題。很有趣的。

6,迪士尼(Disney)

這筆投資只賺了220萬美金,在35歲左右的巴菲特看來,不算很多了。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巴菲特賣掉迪士尼的1967年之後,一直到1995年,股價繼續上漲138倍!28年,上漲138倍!(其實,巴菲特謙虛了,這個年複利不過是20%左右,他做得更好。)

7,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

1962年買入到今天。

巴菲特就是在這筆投資上,徹底從一名生猛的年輕投資人,變成了溫暖和煦的年輕投資人。

因為,教訓太大了。

首先,等於是1962年底,1963年初的樣子,買入的這家公司,然後,1964年春,公司準備回購,等於持股一年半左右。

那麼,回購價是多少呢?是11.5美金,買入價是7.5美金左右。等於賺了50%多了。

你看,多好的一筆投資啊!年化收益超高的!~

好了,雞賊的公司管理層,把和巴菲特說好的價格——11.5美金降到了11.375美金,等於每股少0.125元。22.5萬股,就是少了28125美金。

一筆總價258萬美金的生意,少了2萬多塊錢。這麼一個情況。

要不我怎麼會有點覺得年輕的巴菲特有點虎呢?(請原諒我的冒失,是這麼個意思,我特別尊重巴菲特,溫暖和煦的巴菲特。)

你和別人談個生意,250萬的生意,這筆生意一年多你賺了接近100萬。你說,你該不該請他吃個米其林,吃個2萬多那種的米其林?

是我,我肯定願意,我還要開兩瓶茅臺酒,是不?

年輕的巴菲特怎麼做呢?

勃然大怒!然後,以14.86美金一股的價格,拼了!

你體會一下,7.5美金買進來的,準備賣11.5美金,套現離場,結果差一毛多錢一股沒成交,後來花14.86美金大量買入。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巴菲特買到了38.6%的股份(公司市值1800萬美金左右),控制了董事會。花了合夥公司的25%以上的資金量。

我對這種事情特別謹慎。

因為吃過虧啊,我太太十多年前,就是被激將法,激將到在一個小城市全款買了一套房子,然後,空了十多年,慘不慘?

不過後來倒也漲了3倍多。還好沒有虧損。但是,如果買在她生活的城市,至少漲10倍。

所以啊,這種不冷靜的時候,千萬不要做重大決策,吃大虧的!~

第二個對巴菲特重要的事情就是。

好了,搞成股東了,怎麼辦?一個巨大的爛攤子,怎麼辦?

由於之前在阿特麗斯裁員弄出來的風波,讓巴菲特結了好多仇,結果內心大受傷害。這一次,巴菲特第一件事就是宣佈不關閉工廠。

當然,這麼做,就是要付出代價的,那麼,代價就是花了二十來年,才把不賺錢的紡織業關掉。等於是,我不裁員,我把員工養到退休。讓公司自然結束不賺錢的業務。

這是非常昂貴的代價,我們算得出來的。

謙和屋之前有篇老文章,叫做——道德的溢價。說過我的一些淺見。

巴菲特在這件事上,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很明顯,他堅持不關閉工廠,再不賺錢,也咬牙堅持,這件事,後來帶給他巨大的美譽,以及很多很多賺錢的收購。

他用自己的行動,吸引了一批擁有同樣價值觀的人。

這些人自己的企業或者朋友的企業要出售的話,巴菲特是首選。因為,他們知道,巴菲特不會清盤,不會裁員,不會亂來,會有一個好的歸宿,一個善終。

假設我有一家很棒的公司,我不想再每天這麼辛苦的幹活了,我想賣掉公司,或者賣掉大部分股權。然後,去享受我的人生。

你說,巴菲特和狼王伊坎同時報價,我會選擇誰?

我跟你說,打八折我都賣給巴菲特!

再來就是國民賠償公司,霍希爾德-科恩公司,聯合棉紡公司,伊利諾伊國民銀行信託公司,奧馬哈太陽報,更多的保險公司,藍籌印花公司,喜詩糖果,華盛頓郵報,韋斯科金融公司等。

我就不一一說了,行文至此,我已經太囉嗦了。

其實,各位如果仔細閱讀的話,會發現,巴菲特驚人之處在於——不斷的進化。和巴菲特同時代的偉大投資者,沒有一個能夠用這樣的速度與力度進行進化的。

高手過招,差一點,就是判若雲泥了。

巴菲特從零開始,慢慢做到人生第一個億美金。

這裡面有故事,也有事故。

但是,可以看到,他在不斷的進化,不斷的改變。而這些進化與改變,又遵循了一定的內核。

現在的巴菲特,和五年前的巴菲特,彷彿不是一個人,然後,這種進化還能持續幾十年,這才是令人讚歎的地方啊!

總之,倘若你對巴菲特有興趣的話,這本書是你研究巴菲特必不可少的一本書!

祝各位好朋友們投資順利,身體健康。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