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1

當朱元璋死了之後,大明帝國很快地便陷入了一場危機。年輕的新皇朱允炆,為鞏固皇權,開始了針對他叔叔們的削藩。

先是,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擁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議削藩。

建文皇帝將這項任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齊泰、黃子澄。

黃子澄,曾是東宮伴讀,朱允炆信任他,是出於對黃子澄的瞭解。而朱允炆那麼信任齊泰,卻完全是因為齊泰在國喪一事上,幫到了朱允炆。

朱元璋駕崩之時,他的兒子們照理是要回京奔喪的,但是,就在諸王動身前,齊泰拿出了一份遺詔,令諸王臨國中,毋奔喪。

對於諸王來說,這份遺詔,完全堵死了他們回京爭權的藉口;對於朱允炆來說,能夠將他那些虎視眈眈的叔叔們,禁錮在封地,是保住了他的皇位。

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因為是齊泰適時的拿出了詔書,所以,朱允炆理所當然的信任了齊泰;而諸王也理所當然的恨死了齊泰。

諸王為表示對這份詔書的不滿,紛紛指責,說這詔書是假的,是齊泰拿出離間骨肉的陰謀。

時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奔喪,王國吏民聽朝廷節制。諸王謂泰矯皇考詔,間骨肉,皆不悅。

2

要說詔書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先講講齊泰的入仕。

齊泰,溧水人,本名齊德,他於洪武十八年,帶著洪武十七年應天府鄉試第一的光環,參加了當年的殿試,一舉成為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入仕後,他憑藉才能,接連擔任了禮、兵二部的主事。並在雷震謹身殿這一次事件中,贏得了皇帝朱元璋的特別關注。

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天雷震盪了謹身殿,朱元璋為祈福,打算在郊廟祭祀。為表虔誠,朱元璋令挑選歷官九年無過的人陪同。齊泰正好符合這一條件,得以陪同朱元璋前往祭祀。

也就是這次祭祀,朱元璋為齊泰賜名,改齊德為齊泰。祭祀後,朱元璋提拔了齊泰,讓他擔任兵部郎中擢左侍郎。

回到之前的話題,朱元璋死時,齊泰也不過是兵部侍郎,他將如此重要的詔書交給這樣品階的人,並令其顧命,也勿怪諸王拿詔書說事情了!

雷震謹身殿,太祖禱郊廟,擇歷官九年無過者陪祀,德與焉,賜名泰。

3

為了建文皇帝的“削藩”,黃子澄與齊泰各自拿出一個方案。黃子澄認為,要最後動燕王;而齊泰則認為,要一開始就拿燕王開刀。

雖然後來的事情,已經證明了齊泰方針的正確性,但當時的建文帝選擇的卻是黃子澄的方案。

依靠黃子澄的方案,建文帝一口氣削減廢除了5位王。然後,將矛頭對準了燕王朱棣。

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而不甘心受制於人的朱棣,率先發難,指名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舉兵反了!

建文元年,周、代、湘、齊、岷五王相繼以罪廢。七月,燕王舉兵反,師名“靖難”。

在中國的傳統中,重要的人物都是要放在前面的,因此,從朱棣的口號中不難看出,齊泰在朱棣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將齊泰當作重點對象的重點對象,除了之前齊泰因拿出詔書,擋了朱棣回京的藉口這個原因外。

很大程度上,朱棣已經敏銳的察覺到,這個在削藩的時候提議拿燕王先開刀的齊泰,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將會是他篡位的最大阻礙。

4

朱元璋在世時,曾心血來潮的考問時任兵部侍郎的齊泰,邊將姓名,齊泰一個一個的歷數無遺;又問及諸圖籍,齊泰從袖中,取出一份簡要詳密的手冊,交給朱元璋過目。

一個隨身攜帶圖籍,能夠記全邊將名錄的人,他對時局的判斷、把握,那是黃子澄這種只會讀書的人,拍馬都趕不上的。

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朱棣起兵後,齊泰拿出來的對策,也證明了他的高明:齊泰佈告天下,將朱棣定義為反賊,使得其他蠢蠢欲動的諸王,礙於義禮而不敢動,第一時間,穩固住了可能會惡化的局勢。

事聞,泰請削燕屬籍,聲罪致討。或難之,泰曰:“明其為賊,敵乃可克。”遂定議伐燕,佈告天下。

戰略上的佈局,雖無可挑剔,但戰場上的勝負卻有些差強人意。

長興侯耿炳文率領大軍北上,很快便與年輕的燕王展開了交鋒。擅長守城的老將耿炳文,在野外,被擅長野戰突襲的朱棣打敗了。

當戰報傳回京城,朝堂上便有人沉不住氣了,他們覺得耿炳文已老,幹不過年輕的燕王。為此,黃子澄薦曹國公李景隆,取代耿炳文伐燕。

對於代將這件事情上,擁有敏銳洞察力的齊泰是持反對態度的。他覺得擅長防守的耿炳文依然可戰,只要耿炳文能夠將燕王拖在北方,那麼,勝利便是遲早的事情。

5

無奈的是,建文帝並沒有聽取齊泰的意見。由於黃子澄的反對,朱允炆最終選擇了臨陣易將,派出了虎父犬子的李景隆。

泰極言不可。子澄不聽,卒命景隆將。

黃子澄看著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北上,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寄望著馬到成功。但是,面對李景隆比自己多出數十倍的兵力,朱棣並沒表現出絲毫的害怕、擔心。他大喜曰:“昔漢高止能將十萬,景隆何才,其眾適足為吾資也!”

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李景隆並不是草包,他帶著他的大軍,也曾數次將朱棣逼至牆角。但並不是天才將星的他,終於還是敗了,敗在了能力不足上。

李景隆敗仗後,朱允炆為安撫燕王,撤了齊泰、黃子澄的職位。雖然這只是暗度陳倉的計策,但是,朱允炆已經表現出了他的怯弱。

是冬,景隆果敗。帝有懼色,會燕王上書極詆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謝燕。

之後,當接替李景隆,扛起伐燕大旗的盛庸,在夾河再敗的時候,建文帝又一次的罷了兩人的職位,以求朱棣罷兵。

這一次,朱允炆的表現已經是進退失據,亂了方寸了,他已經弄不清,自己與朱棣是因為什麼而開戰了。

與鬧不清楚狀況的朱允炆相比,朱棣一直清楚自己所謀的是什麼。為了皇位,朱棣得寸進尺地,繼續帶領著他的大軍南下。

燕王曰:“此緩我也。”進益急。

燕兵日逼,不多時,便將兵臨城下。而這個時候,朱允炆才想起來要去依靠齊泰。

6

如果朱允炆採取了齊泰的建議,先拿燕王開刀,那準備不充分的燕王在面對舉國兵馬時,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

如果朱允炆沒有臨陣換將,那麼擅長防守的耿炳文在北方數起一道防線,燕王的軍隊在缺糧食吃的情況下,遲早分崩離散。

兵部尚書齊泰:若建文帝重用的是他,靖難的結局可能會反轉

如果朱允炆最後一次沒有撤了齊泰的職位,而且留他在京防守,那麼以齊泰的才能,至少能夠拖延住朱棣的兵馬,等到諸路勤王的大軍回京救援。

但是,這世間沒有如果。朱允炆復召泰還,泰未至,京師已不守。

欲奔走外郡再謀興復的齊泰,墨白馬而行,被奉令捉拿他的人識破,執赴京城,同子澄、方孝孺等被誅死。

泰從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時永、陽彥等謫戍。子甫六歲,免死給配,仕宗時赦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