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汉朝为秦朝之后的大统一王朝,分为东汉与西汉两个时期,汉朝共计24任帝王,统治时长共406年

。汉高祖刘邦在赢得楚汉之争后,定都长安,建立汉朝。汉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发荣,且汉朝统治疆域极广,曾东临朝鲜,西达帕米尔高原。

在外交上也有所成就,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就开启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历程,不仅为中西亚各国,还包括东亚高丽(今朝鲜)及倭国(日本),而汉朝在对世界各国外交的过程中,“译者”作为语言,思想的转化者,在整个汉朝的外交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不仅是单向的向外输送,还包括从外对内的引进。而汉朝也设置了一整个的“译者”体系,包括官职与规章制度

一、 “译者”究竟是什么?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的语言,这也是各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不同的民族相互交流就需要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在不同时期,都有专门的人学习两方的语言,

作为两方交流的中介为两方传递信息

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二、译者源自“典客”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大秦王朝,设立三公九卿,统一度量衡,对于其属下国家的管理,秦朝设置了九卿之一的“典客”,专门作负责对属国的外交与管理事务。而秦朝其本就为大统一国家,旗下属国众多,语言繁杂,也因此“典客”作为朝廷官职,其事务多为政治类型事务,在用词上要求精准严谨,因此“典客”往往精通多国,多地区,多民族语言。且“典客”之下的也有大量学习多语言的译者。

西汉,刘邦创建汉朝后,继承了秦朝典章管理的制度,因此秦朝“典客”制度继续在汉朝发展下去,在汉武帝时期更名为“大鸿胪” ,旗下设有译长,译官令,译官丞,九译令等官职。“郊庙行礼赞九宾, 鸿声胪传之也。”,大鸿胪的职责广泛,涉及“接待”“中转”“主持

”等方面的事务,但主要处理的都是关于外交类的事务。

而旗下的译长,译官令,译官丞,九译令等官职,则负责专门的文书翻译或者口语翻译,出使外国等事务,但九译令有所特别,其涉及多语言种翻译之间的叠加翻译,“九”一字,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多,很多的意思,用作数量形容词,而“九译官”可以看出汉朝其民族多样性,与汉朝对于国家民族统一治理的重视程度。

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东汉,基本朝政制度都继承西汉,其外交制度与西汉基本相同。但在大鸿胪旗下的官职新加了“大行令”“丞”“治礼郎”,作为管理译者的官职,其余制度基本无改动。

另外,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与汉朝联系大大加强。以此有大量的译者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被派往西域各国,而这些译者中又设立译长一职位作为总管事务。译长与译者对汉朝对西域的信息传达及经贸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译者为何需要驻守外域?

译者,作为语言的转换者,其主要职责为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但又根据其负责的事务涉及的方向不同,在大致的方向上又有所划分:

第一, 在朝负责口语或者文书的翻译。 口译,当有各国使者或大臣来朝时,译者负责双方间语言的转换,但涉及政治主题,往往是几个译者同时翻译,为了确保其翻译的准确性。如《

汉书》记载“匈奴单于来朝, ......上令译报曰:‘大司马年少, 以大贤居位。’单于乃起拜, 贺汉得贤臣”。译者充当单于与皇帝交流的中介,负责双方语言与思想的转换,但为了确保其准确性,往往由极具翻译经验的译官和多人同时翻译。

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笔译,由各国使者及大臣带来的

公文文书或者书籍经文,需要译者进行翻译,汉朝大臣或皇帝才能够看懂其中的内容。因此对各国的公文书籍进行翻译,就成为了在朝译者一大职责,但其对书籍经文的翻译往往耗时极长,有的甚至几十年才能翻译完成,因书籍中涉及的语言往往晦涩难懂,译者需要多方面的论证,比对,才能准确的翻译,且翻译内容多转换为汉朝本国风格,便于本朝之人阅读,查看。

第二, 作为使者出使各国,传达信息。因为大臣不懂各国之语,因此译者往往代替大臣,作为使者出使各国,又或者跟随大臣,作为译官与同行出使各国。张骞出使西域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懂得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

第三,驻守西域各国或者边贸疆界。汉朝在收复西域后,曾设立“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各国的官职机构。但西域国家众多,语言繁杂,汉朝官员根本无法与其交流,更别说对其管理。因此汉朝出现了“

译长” ,作为朝廷使者派往驻守西域或驻守边贸疆界,为双方提供翻译与信息间的传达,可以说,“译长”对于汉朝与西域的外交与边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四、译者在汉朝对外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译者,作为汉朝与各国之间交流,传达信息的中介,在汉朝外交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涉及的方面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不仅仅是单向的对外传输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而是双向的将汉朝经济政治文化输出的同时,

还将其他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引进汉朝

政治上,汉朝外交程度较高,与各国联系紧密,而译者则充当双方语言转化的中介。其涉及方面较多:一,和亲。和亲发展历史悠久,作为历代王朝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甚至涉及小部分近代史。其作用为中原王朝对外族或外国建立联盟,或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汉朝,共有9次公主外嫁外族或外国的政治和亲。而其和亲则带去中原王朝大量的文化书籍与先进技术。

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而当外族学习这些文化与技术是,译者则作为陪嫁人员对双方语言进行转换,如口语翻译,文书翻译等等,且公主外嫁通常附带庞人数众多的和亲队伍,公主与和亲队伍在外族的日常生活与交流都得需要译者作为中介。如:《汉书》西域列传篇有所记载:“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二,王莽作为西汉末期新朝的建立者,其在匈奴的外交中,曾与匈奴关系恶化,而译者的巧妙的翻译才缓解了关系的恶化。

经济上,汉朝经济发展繁荣,皆与其与各国联系紧密,以此汉朝与各国间的经济贸易也是极为频繁。而译者则为商人们提供翻译服务。《汉书》地理志记载:“有译长, 属黄门, 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 赍黄金杂缯而往.......汉之译使, 自此远矣”。译长随同商队一起出行,即履行了其译者的职责,又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工资,又能见识西域的奇特风光,何乐而不为?因此,当时其所谓“译长”也有部分并不是官方的译者,而是懂得各种语言,

以此谋生或工作的社会人员

五、“译者”的影响

译者,作为汉朝与各国交流,传达信息的中介,其在汉朝对外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交中,不管是自汉朝对外,还是外国对汉朝内的使臣之间的口语翻译,公文书籍的文译,都缺少不了译者的参与,而译者往往不仅仅只是作为译者,更多的情况下,译者往往以使者的身份代表汉朝对外外交,其对外宣传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与威望,拉近了汉朝与各国的联系,减少了各国冒犯汉朝的可能性。

品读历史|汉代外交活动中的译者——“翻译官”

而译者不仅仅只是单向的向各国传播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产技术与世俗文化,其传播轨道是双向性的,各国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技术与世俗文化也通过译者的传播,从而进入了中原文化的大熔炉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技术,民俗交织在一起,不断搅拌,融合,最后逐渐统一。当然,在汉朝这并没有实现,但是已经有所趋势,甚至已经逐渐发展,而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张骞的带动,以及其之后组织的十几次出使西域之行,西域各国在不断接受中原文化同时,已经逐渐被同化,其对于中原民族之间的抵触已经随着日积月累的了解与接触逐渐减弱。

而中原的繁荣,强大也令西域各民族所折服,甚至可以说带着一丝向往,但西域一直守着匈奴的阻碍,“欲通不得”(《史记·大宛传》),而不得接近中原。因此,在汉朝与匈奴的角力中,西域各国都明面或暗地帮助汉朝,当匈奴投降汉朝后,汉朝极为顺利的收复了西域,设置了“

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不仅仅只是管理机构,其象征着汉朝对西域的统治权。

六、总结:

从整个汉朝来看,汉朝对外外交的发展离不开译者的作用,译者在汉代作外交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其在政治,经济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政治上对于宣扬汉朝国威,保卫汉土,以及对于民族大融合统一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作为汉朝对外的“使者”形象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1、《中华通史》,陈致平,1996版

2、《史记》,司马迁,2006版

3、《汉书》,班固

4、《资治通鉴》,司马光,195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