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刘伯温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到底是干啥的?

传奇人物:刘伯温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到底是干啥的?

传奇人物:刘伯温在投奔朱元璋之前,到底是干啥的?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浙江青田县南田(现属温州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基有“开国文臣第一”的尊称,在近代,有政治家、军事家的美誉。然而,人们对刘基的了解大多远离真实。在一篇署名黄伯生撰写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杜撰了许多刘基的故事,掩盖了真实的刘基,六百年来,大多数人在总体上均视《行状》为信史,不断引用,只有个别史家识破《行状》的不实之词。

元朝推行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南方人被蒙古统治者定为最低等的“南人”。元代一直存在“华夷之辨”。刘基是南人,属于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户中,最低的一等;刘基家族是右族,即在地方上有钱有地位的一族;刘基家庭为儒户,即读书有文化的家庭。

全国各地的反元起义此伏彼起,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刘伯温写诗奉承元朝皇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与太师脱脱。刘基在诗中坚信元朝帝业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各地的反元队伍则是斧铖下的螳螂,转眼便会粉碎。

脱脱被蒙古人奉为“贤相”,但对待老百姓极为残忍。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脱脱攻下徐州,竟采用蒙古前辈们攻城略地时的老办法进行屠城。 血腥屠杀造成了白骨蔽地的惨景。而刘基在奉承太师脱脱时,根本无视他血腥屠杀人民的残酷行为。因为,出身右族的刘基,看重的是自己和本阶层的利益,故而,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生命算不了什么。

连续数年的处州民变,威胁到右族地主阶层的生命财产。刘基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抵处州,以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尔使者的名义发布了一篇《谕瓯括父老文》,自集兵丁,对“拒命不从者辄擒诛之”,直接参与镇压本地民变。刘基在处州三年,一直是石抹宜孙的幕下士。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二十日,朱元璋攻克了金华。从朱元璋攻打金华起,处州的元军就投入了对朱军作战,刘基参与谋划抵御朱军。刘基弃官归青田是在朱元璋夺取金华之后,在至正十九年春夏间,距石抹宜孙败弃处州的时间不会很长。刘基弃官的原因,从大处讲是形势所迫。元朝的统治在至正十八年已呈全面崩溃之状。 可以断言,如果不是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这些南方右族地主是根本不会想同元朝蒙古统治者分手的。

《行状》谎言累累,只说刘基因“军功不录”弃官,又写上一段“我不敢负世祖皇帝”云云,如同在前面臆造“羁管”绍兴的故事一样,刻意制造悲情,目的是想证明基不负元,乃元负基,为刘基的背元博取谅解与同情。从弃官到转投朱元璋,中间大约有一年时间可供他进行思考与反省。

“仕元”问题的实质是忠君,自古忠臣舍生取义,身殃而名存。刘基作为一个曾经仕元的儒者,自然感到这个问题的尖锐,他能找到的最好的自卫武器就是“华夷之辨”,难道刘基仕元时不知道有“华夷之辨”吗?

古人重丧事,《行状》记刘基丧事只用了一句话:“公之子琏、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于其乡夏山之原,礼也。”八十年之后,他的后人给他建祠,过了百余年才立神道碑。

如果简短地回顾刘基六十五年的经历,想想能在碑上刻写些什么呢?写仕元的经历么?至头来难免背负为臣不忠的恶名。写建明的功绩么?他在入明第一年就已认识到“身世且未保,况敢言功勋”;十五年中亨有官职不过五年,末了连诚意伯之禄都丢了。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