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甲骨文語言學隱藏上古歷史變遷線索

「甲骨語言學」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深入探索甲骨文中存在的上古時期語言線索。但很可惜,迄今為止沒有特別大的成就,但卻隱含著很重要的歷史信息。

讀後:甲骨文語言學隱藏上古歷史變遷線索

一,甲骨語言特徵

八九十年代,甲骨語言學再次升溫。各種背景的專家用不同方法去探索甲骨文中存在的語言特徵,關注焦點集中在語序(句法、詞法)、韻部、輔音、熟語等等。

首先是語序,甲骨文的語序一般認為還是以SVO為主(即主謂賓)兼用SOV(主賓謂)。問題是,西周以來的先秦文獻,卻存在著比重很大的SOV成分,人們可以在這些古籍中看到大量OV句法和詞法(如著名的“婦好”),數量之多是不可能忽視的,很難講上古漢語就是以SVO為主。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上古漢語本來就是一種SOV語言,或者原本是SOV後來轉型為SVO。轉型過程的歷史背景因此被一些人關注挖掘,因為這涉及到北方和南方兩個語言和族群集團的影響。

讀後:甲骨文語言學隱藏上古歷史變遷線索

埃及象形文

接著是輔音和元音。已經考釋出來的1000來個字的聲符構字、諧音通假等,呈現出比較客觀的特徵,例如甲骨文的輔音個數沒有後世多,且存在複輔音;元音韻部與後世差異較大;存在多音節特徵,等等。這些成果很客觀,但也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因為存在複輔音和多音節特徵,就認為與阿爾泰語、烏拉爾語或其它多音節語言有關,未免太過草率了。

然後是熟語。一些今天看來很奇特的用法,在某些少數民族語言裡卻一直存在。例如甲骨文「羌十羌」這類用法,在拉祜族、納西族語言裡就很常見,有「山一山」、「橋一橋」、「房四房」等熟語。因此,這種特徵又支持甲骨語言的藏緬起源。

中肯的說,甲骨文對應的是一個單音節為主、語序靈活、外來詞豐富的語言種類。它最初的特徵可能傾向於SOV型,而後在政治成熟時期融入了一些其他成分(古越語、阿爾泰、葉尼塞、烏拉爾等),並持續地轉型,逐漸變得更加單音節化,語序也向SVO過渡,直到秦漢時定型。

讀後:甲骨文語言學隱藏上古歷史變遷線索

水族文字

二,羌人語言問題

夏代語言被歷代稱為正統雅言,當是黃河流域居民集團走向政治成熟時期的語言,那個時期上古漢語的基本特性開始形成(如SVO語序)。那麼夏言是否等於羌人語言呢?這個問題不需要從歷史語言來解答,只要分析文獻就足夠了。按照《史記》、《尚書》的記載,黃帝系統的後裔顓頊、帝嚳、堯舜禹都持續打擊一個“有苗”族群集團,顓頊時分其為三部稱為“三苗”,舜帝遷三苗於三危。三危大約位於後世的河西一帶,《後漢書·西羌傳》: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接鄯善、車師諸國。

可見,在夏代雅言形成之前,作為“羌人先民”的有苗氏就是一個敵對集團,禹帝后來也持續追擊這個族群,因此它不太可能加入夏代雅言的形成過程。至於在此之前是否影響了原始漢語,答案則是非常有可能。因為羌人語言的藏緬特徵在夏商兩代的日常熟語裡都還有殘留,說明它曾經是原始漢語的一個重要成分。

讀後:甲骨文語言學隱藏上古歷史變遷線索

納西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