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據文獻記載,早期淮河水系相對穩定,幹流獨自入海 。淮河及其多條支流形成了廣泛的平原,龐大而匯聚的水系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淮河上游(潁水、汴水等主要支流)深入中原腹地,淮河下游(沂沭泗水系構成的主要支流)被認為是海岱文化圈的核心,淮河中游則呈現了更為開放的地理環境,自身並非一個穩定的文化區,卻處於中國史前文化交互作用圈的過渡地帶。淮河流域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決定了該地域是研究中原地區與海岱地區、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古代文明交流與融合的平臺。

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南宋以前相對穩定的淮河水系圖(據鄒逸麟,1997)

近年來,蚌埠禹會村、固鎮垓下和泗洪順山集等遺址的考古發現填補了該地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學術界逐漸認識到淮河流域在史前時代的重要性,提出了淮系文化和淮河流域古代文明起源的議題。因此,從宏觀視角梳理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發展脈絡是很有必要的。


一、八千年前的淮河文明曙光

舞陽賈湖遺址面積5.5萬平方米,位於淮河上游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村,地處一湖兩河之間。1983~2001、2013年經過八次考古發掘,這是已知裴李崗文化時期面積最大、遺存最豐富和考古工作最全面的遺址。賈湖聚落內發現包括房址、墓葬在內的大量遺蹟,以及一批極具特色的生活用品與隨葬品,發掘者將其命名為賈湖文化,距今約9000~7500年。


賈湖聚落周邊環境存在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賈湖人主要依賴採集和狩獵為生,輔以農耕生產,栽培稻的馴化程度很高,家豬的馴化特徵也非常明顯 。整個聚落由壕溝環繞,聚落內存在幾個居住區,每個居住區內小房屋都圍繞位於中心的一或兩座大房屋分佈,大房屋可能是居住區內公共活動的場所。賈湖早期墓葬都距居室很近,晚期則在居住區附近形成了分佈範圍清晰的墓葬區。許多墓葬中發現有特殊器物,如骨笛、龜甲和骨叉形器,可能和宗教儀式所用法器有關,這些墓葬一般面積較大,隨葬品也比較豐富,散佈在各墓組中間,沒有出現集中埋葬和與其它墓葬隔離的情況,因此推斷墓主人在聚落內具有很高地位,並且扮演了宗教祭司的角色。骨笛是最能夠代表賈湖人工藝技術和藝術認知的器物,由鶴類水鳥尺骨骨管制成,笛上刻5~8孔不等,普遍涵蓋七階音域。賈湖發現的龜靈崇拜和龜甲占卜是淮河流域原始宗教的源頭,在大汶口文化、凌家灘文化中均有體現。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某些符號與甲骨文的形態接近。

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舞陽賈湖墓葬發現的龜甲占卜與影響


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舞陽賈湖發現的龜甲刻符與影響

濉河下游的順山集、韓井遺址近年來的考古工作填補了淮河下游史前考古的空白 ,順山集文化在濉河中游的小山口下層也有發現。順山集聚落由壕溝與自然河道環繞,環壕內面積近7.5萬平方米。已揭露的居址集中於環壕內的中西部,立柱環繞的地面建築形制開啟了淮河流域建築風格的先河。晚期房址面積普遍超過早期, F5面積達到22平方米,位於核心位置,功能相當特殊。晚期遺存分佈範圍跨過了環壕,在壕外側形成專屬埋葬區。墓葬間排列有序,成排分佈,較少出現打破關係,墓地與居住區分離,並明顯經過規劃。墓地規模大、數量多,反映了這裡的社會單位比較大,這與賈湖晚期的狀況相似。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頭向多北偏東,大都為單人的仰身直肢葬,少量雙人合葬和多人合葬,隨葬品不多,最多隻隨葬3件器物,有陶釜、缽和壺,及石工具。


賈湖文化和順山集文化開啟了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曙光,文化面貌雖然不同,但具有很強的時代共性。穩定定居的環壕聚落為文化的迅速發展提供了保障,野生的動植物資源在聚落生計模式中佔很大比重,人工栽培水稻和馴養動物的技術已經相當進步。社會關係總體上較為平等,但是某些個人已經在聚落生活中表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如賈湖墓地中隨葬骨笛、龜甲、骨叉形器和象牙雕板等器具的墓主人,這些器具很可能是宗教活動的法器,而非對社會財富的絕對佔有。宗教活動在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肇始階段已經表現出相當重要的地位,如龜甲占卜、刻劃符號與聚落中的公共活動空間都成為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獨特的印記。


二、七千年前的原始符號系統

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淮河上游開始納入中原腹地文化輻射的範圍,這裡成為仰韶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淮河下游則是北辛-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區域。距今七千年前後,中國史前文化相互作用圈的雛形開始出現,淮河中游的雙墩文化是淮河流域最具地方特色的史前文化,其分佈範圍向南達到長江下游的寧鎮地區,向北到達淮河支流的上游區域。


2013年淮河中游史前遺址考古調查發現,雙墩文化聚落集中分佈於淮河中游兩岸的平原地帶,聚落的規模普遍較小,人口數量有限。雙墩遺址發現的碗底刻劃符號最多,具有特殊地位。考古勘探表明,遺址核心區約1萬平方米左右,東南部發現了陶片和獸骨的傾斜狀堆積,出土遺物相當豐富。目前雙墩聚落的整體佈局尚不明晰,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揭示。

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蚌埠雙墩遺址發現的主要刻劃符號

雙墩遺址歷次發掘出土刻劃符號600餘件,符號均表現在陶器上。其中絕大多數出現在碗的外底部圈足內,僅有少數符號出現在豆圈足內或其他平底器底部等不同部位。帶有刻劃符號的陶碗外腹部大多數有2~4道放射狀刻道,刻道劃破器物表面的紅色陶衣(器物施紅色陶衣後刻上去的),很可能是在陶碗使用過程中為了表現某種特殊含義,以引起注意。刻劃符號多為刻劃或壓劃形成的陰文,還有一些是剔刻或拍印形成的陽文。符號結構複雜,有單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體符號,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符號構成的組合形符號等。觀察者對刻畫符號進行了簡單歸類,有象形類(魚形、豬形、鹿形、房屋、植物等),幾何類(三角、方形、網格、圓圈等),以及複合類(象形疊加、符合表意等)。雙墩遺址出土刻劃符號數量多、內容豐富、時代早,而且與聚落生活息息相關。符號重複率高,象形、表意特徵明顯,符號還能夠複合使用、疊加使用,是一種原始的文字系統。另外,在雙墩文化其他遺址也能發現類似的刻畫符號出現,說明這套符號文字系統還有一定的地域流通性。

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雙墩文化其他遺址發現的刻劃符號

距今六千年前後,中國範圍內形成了幾個交互作用的史前文化圈 。淮河流域以上游的仰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社會複雜化程度最高,淮河中游還受到崧澤文化的影響。區域中心聚落內社會財富集中於少數個人,例如泰安大汶口墓地分區嚴整,大型墓葬集中埋葬,M2005的墓主享用木質棺槨和多達百餘件的隨葬品,同時下葬的還有牛頭、豬下頜和豬蹄等祭品 。鄒縣野店、曲阜西夏侯、莒縣陵陽河和新沂花廳墓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了大型墓葬的獨立埋葬區,反映了凌駕於族群之上的統治階層的出現。


王巍:融通夷夏 ——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發展脈絡(一)

蚌埠市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