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他追的真的是隅谷落日嗎?你其實可以這樣理解

按照有關學術觀點,神話來源於原始社會時期,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是原始人類的認識和願望的理想化。瑪克西姆·高爾基就說過:“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對自然的鬥爭,以及社會生活在廣大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映。”簡言之,神話是客觀事實在人腦中的一種特別的反映。如果還說簡單點,神話的背後是歷史。

夸父逐日,他追的真的是隅谷落日嗎?你其實可以這樣理解

“夸父逐日”是著名的神話故事,在《山海經》、《列子》中均有記載: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兇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

夸父逐日,他追的真的是隅谷落日嗎?你其實可以這樣理解

這個著名的神話故事背後是怎樣的歷史事實呢?

首先,夸父是誰?從名字來分析,是個子高大、勇武有力的男人。“誇,大也。”(《廣雅·釋詁一》),這裡交代了他的體形特徵。“父”字非常古老,其意義變化也非常大。在甲骨文中,“父”是一個人手裡拿著一柄石斧,最初意義便是“斧”。持有石斧是力量與勇敢的象徵,所以“父”字意思引申為持斧之人。將兩個字連起來看,就是個子高大、勇武有力的人。

夸父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就像“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都代表一個部落一樣,夸父並非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是一個部族。結合《山海經》的記載,似乎可以這麼說:黃帝時期,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大山,居住著大神后土的子孫,稱夸父族。這個部族的人,個個身材高、力氣大。那麼,這座“成都載天山”在哪呢?據考證,現在河南靈寶有夸父山,為夸父族原居地。靈寶有仰韶文化特大聚落遺址,晚期即夸父文化。考古發現表明當時已進入父系社會,商周青銅器上銘文“誇”作為族徽,屬於夸父族,到周代,夸父族仍有存在。

那麼,問題來了,居住在中原大地的夸父族,為什麼要追趕太陽呢?在現代人看來,此舉簡直不可理喻。對此,學者們提出了三種解釋,試圖接近歷史。

第一種最有文學氣,認為是先民對光明的追求。這種解釋,在很多語文課上經常使用。如果夸父是一個人,用這樣的解釋說得通,確實顯得人物高大。但是,現在是一個部族去追趕太陽,而且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原始社會,這樣的解釋就明顯說不通。

第二種解釋是說這是一種巫術。有學者認為夸父是巫師,逐日只是一種巫術儀式,夸父死於一次祈雨的巫術活動。這個解釋,同樣無法說明一個部族的集體追日行為。如果一個部族的集體祈雨巫術,引發集體死亡,明顯不符合常理。

第三種解釋或許最接近真相,為了尋找水源。從故事表面情節來看,夸父是先逐日,然後口渴而死。實際情況可能恰恰相反,夸父應該是先口渴,然後才逐日。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夸父並非往日出之地奔跑(那也是江河東流入海之地),而是往日落之地隅谷奔跑,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往西走,那是黃河、長江的上流。所以,從表面上看,夸父是追著落日跑,其實是尋著江河源頭走。以此推測,夸父時代一定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乾旱。那個時候的部族都是逐水而居,旱情意味著滅頂之災。因此,尋找新的水源關乎部落生存。於是,夸父開始了一場尋找水源的大遷徙,只是這次的遷徙並不成功,夸父部落消亡在了遷徙的途中。神話傳說夸父死後,他的手杖變為一片桃林。河南靈寶縣在秦代即叫桃林縣,以此來分析,似乎當初夸父部族並沒有走多遠就遇上了滅頂之災。

那麼,夸父一族究竟是怎麼死的?

從《山海經》的記載來看,夸父之死有兩種表達:渴死、被應龍殺死。為什麼同一本書中有兩種說法?應龍又是什麼角色,為什麼要殺死夸父?其實,《山海經》中有交代:“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從這裡似乎可以判斷,應龍是黃帝的下屬,而且是負責水利的。我們知道,炎黃之間有著名的“阪泉之戰”(涿鹿之戰),蚩尤是炎帝的同盟軍。既然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可以推斷應龍是黃帝的下屬。而應龍“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來看,他應該是負責水利的。如此一來,似乎可以說,夸父要尋找水源以解全族之渴,卻被黃帝的手下應龍殺死了,也就是說沒有找到水源被硬生生渴死了。這樣的被渴死,當然可以說是應龍殺死了夸父。把這個情節回放到原始部落之間的爭鬥中去,似乎可以解釋為應龍部落打敗了夸父部落。夸父部落落敗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因為應龍部落而失去了水源。

夸父逐日,他追的真的是隅谷落日嗎?你其實可以這樣理解

應龍如何可以讓一個部族失去水源呢?這一點,《山海經》在描述“阪泉之戰”時有交代。《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應龍的作戰方式是“蓄水”,也就是截斷水源。看來,當時的炎黃之爭,不過是水源之爭,說到底還是部族生存空間之爭。夸父部落因為與炎帝部落同盟,與黃帝部落的同盟軍作戰,被應龍部落截斷水源,被迫實施戰略突圍欲尋找水源。從戰略方向來看,他們選擇往日落之地的西方走,也就是往黃河上游走。誰知剛收拾完蚩尤部落的應龍部落料敵在先,防守嚴密,夸父部落的戰略突圍沒能實現,新水源沒找到,最終乾渴而死。如果再聯繫蚩尤、共工等故事,可以看到當時部族戰爭的慘烈。精衛作為炎帝的女兒,因為父親戰敗,被髮配海邊並溺死,可以想見戰後清算的徹底。

由此再看夸父逐日故事,很明顯,夸父追逐的應該是水源,而非隅谷落日。由於沒有語言文字,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原始社會時期的“世界大戰”,一次駭人聽聞的種族屠殺,就這樣演化為一個神話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