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顯示:僅四分之一白領“心態好”

職場就像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職場人犧牲時間與睡眠,以健康為代價進行奮鬥的現象並不鮮見,這也導致白領群體的健康狀況堪憂。日前,智聯招聘聯合微醫發佈職場人健康調研併發布《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顯示,僅四分之一白領“心態好”,高收入群體比較分裂,93.4%的白領認為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於職場,遠超家庭、情感困擾。

《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顯示:僅四分之一白領“心態好”

點擊

心理諮詢受職場人熱捧

“我覺得跳槽很多也是來自一種不安全感。”小於最近對一款恩瑪薩心理app十分“沉迷”,這是一家鏈接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機構的在線心理平臺,集合在線心理諮詢、即時傾訴、心理測試、心理課程等心理輔導方式,在平臺上,可以更加簡單快速地進行諮詢操作。“其實,在目前的環境下,我覺得每個職場人都需要這樣一款心理app。”

“當前我國經濟步入發展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隨著政策導向與消費升級,大眾對於自身健康的追求愈發強烈,尤其是對心理和營養的需求。職場焦慮對於職場人而言屬於普遍現象,也是階段現象。”河北恩瑪薩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負責人錢呈新介紹說,恩瑪薩心理APP後臺統計顯示,一週大概接待了近60人次的心理諮詢,絕大部分為職場人士。其中,教師和公務員兩大人群心理問題最為突出,佔求助人群的40%。這意味著,職場人士是心理疾病暴發的高危人群,在人格軀體化、強迫症狀、抑鬱、焦慮和偏執等方面表現出的心理問題都明顯高於社會一般人群。

恩瑪薩心理APP後臺數據顯示,職場人士出現的心理問題涉及面很廣,其中主要以同事間人際關係、與上司的人際關係,以及工作壓力為主。特別是公務員,在待人接物方面存有戒心、人際關係緊張等問題上表現突出。種種壓力造成了80%左右的職場人士存在一定程度的職場逃避心理。教師的心理壓力則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嚴格的成績考核,二是很多教師覺得自己的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

深入

高收入群體比較分裂

智聯招聘調研數據顯示,對於職場人普遍比較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認為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的佔比最多,為45.5%。還有近三成人認為心理狀態不理想。“心態好”的白領僅佔四分之一。

從收入情況來看,月薪更高的群體心態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月薪在15001-20000和20001元以上的人群中,認為心理健康狀況非常好的群體佔比更高,與此同時,這兩類人選擇心態非常差的佔比也較其他收入群體更高。

錢呈新說,薪水高勢必有所代價,薪水也通常與壓力正相關,如何處理壓力與其和諧相處決定著收入帶給他們的附加價值。因此,懂得將壓力轉換成動力的群體則心態好,薪酬勢必看漲;而深受壓力困擾,心態快崩了的高薪群體則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職業定位了。

調研數據顯示,95.3%的白領認為“病由心生”,醫學已經證明,心理狀況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長時間的心理壓力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消化性潰瘍等病症,由此可見,白領的擔憂不無道理。四分之一的白領認為自己心理問題突出,需要心理諮詢。

分析

職場壓力製造最多負能量

智聯招聘針對影響心態的因素得出的調研數據顯示,78.9%的白領認為自己存在焦慮現象、74.9%的白領感到迷茫,焦慮和迷茫已經深深的刻入了白領的生活字典。從不同的崗位來看,市場、採購、銷售等高壓職位的白領中焦慮人群的比例較高,分別為85.1%、83.3%、83.5%;客服和銷售群體感覺到迷茫的佔比最高,分別為80.5%和80.8%。

調研發現,93.4%的白領認為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於職場,工作不僅影響個人發展也是生存條件,與生活成本不對等的薪酬、複雜的人際關係、繁重的工作任務都成為了心理不能承受之重。個人生活方面的因素中,家庭、情感也對白領心態有所影響,分別佔比37.6%,28.5%。

身體健康的鍋依然由“工作”來背,81.8%的職場人認為工作壓力是導致不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生活層面的因素,但這也與現在的高強度工作不無關係。《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文件中也提到,政府提倡各單位應該採取綜合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壓力。

建議

趕在潛伏期自我調節

記者隨機採訪了5位工作年限在4—10年的女性職場人士,其中有公司白領也有教師和賣場銷售人員。她們均表示,由於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常常會突然出現鬱悶、自怨自艾的心理,遇到這類情況,一般都是通過向朋友抱怨、瘋狂購物、大吃美食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自我調節。

而智聯招聘數據顯示,雖然大部分職場人都有釋放壓力的需求,但可選擇的方式有限,近六成職場人選擇睡覺來釋放壓力,其次是看電影、聽歌等娛樂活動。對於長期缺覺、空閒時間少的白領來說,睡到自然醒已經十分奢侈了,但這對改善“腦力勞動者”的心態並無太大幫助。從性別來看,男性偏愛運動、喝酒等方式解壓,但女性更傾向於選擇和朋友傾訴,佔比為51.2%。

對此,錢呈新建議,如果自己能適當調節當然很好,但如果這類感覺長期、頻繁出現,甚至影響到工作和生活,那最好還是找個專業的心理醫生做心理輔導。通過專業的診斷,可找出導致心理問題的真正原因,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打開心結。另外,在心理疾病發生前,還有一段潛伏期,這個期間是自我調節的最佳時期。學會自我調整情緒的方法,積極參加文娛、體育活動,培養多種業餘愛好,豐富生活情趣。擴大社會交往,結識良師益友,使情緒變穩,減輕心理衝突。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