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不好過的產品人


2019,不好過的產品人


過去一年,我接觸了很多產品經理,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從事著不同細分領域的產品工作。

他們有的來自 BAT 和 TMD 等頭部公司,有的在中小型創業公司。

每次我和他們都會聊具體的業務和產品,也都會問很多人同一個問題,“作為產品經理,你覺得今年過得怎麼樣?”。

無一例外,他們都覺得今年不好過。

結合我的觀察和一些案例,梳理了這篇年度長文,從我的角談談產品經理的 2019。

大環境失速

2019 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也有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這句話我覺得不是危言聳聽,事實就在身邊發生著。

2019 年第三季度,國內 GDP 增速只有 6%,是自 1991 年以來的最低點,整個經濟處於下行週期。

從年初就開始的裁員潮還在持續,年底了,接連有一批公司倒閉或者裁員。

我公眾號讀者老李在某大廠負責一個產品團隊,大概 20 人的規模,對接的是公司年初開闢的新業務線。

一年過去,新業務沒做起來,虧損缺口很大,加上現在公司對邊緣業務和新業務實行並轉關停,他的團隊榜上有名。

上邊下達的命令是春節後調整到位,團隊裁員 30%,剩下的可以在公司內另謀出路。

“好不容易幹了一年,到年底了說不做就不做了,20 多號人白辛苦一年”。

老李話語間露出了一些無奈。

這些人都是他一個個招上來的,現在又要他親手裁掉 30%,他有點不忍心,但是又沒辦法。

他說團隊成員還不知道這個消息,想讓大家先過完年,年後再說。

“不僅是我們業務線關停,公司還有很多虧損業務和邊緣業務都關掉了,事少了,人多了,裁員是肯定的”。

老李很淡定地跟我說了上面這些話。

相比老李,王哥就沒那麼幸運了,我跟王哥是在一場線下活動上認識的。

王哥自己是開公司的,以前在大廠做產品總監,後來和幾個朋友合夥出來創業,公司現在 50 多人。

產品技術團隊有 20 多個,主要是為三線以下城市的小餐飲店做收銀和財務管理系統的。

公司做了 3 年多,剛開始還好,客戶發展比較順利,公司現金流也比較充沛,養了大概 20 多個銷售,分佈在全國十幾個三線城市。

他們做的是 SAAS 產品,收服務年費。

從今年開始,很多客戶都不願意續費了,要麼是被美團搶過去了,要麼就是生意不好,不想續費了。

最近半年,公司現金流頻繁出問題,收不來錢,又有一個團隊在養著,入不敷出。

年底他做了個艱難的決定,給 N + 1 的賠償,裁掉一部分人,首當其衝的就是產品技術團隊,銷售還是得保留,畢竟得繼續拓展市場。

僅留下一個產品助理和幾個技術,做系統常規升級和維護,他自己又做起大產品經理的角色。

王哥說:“沒辦法,我也不想這樣,這不是沒錢了麼,得活下去”。

這僅是局部,也算是好的,至少還能繼續活下去。

有很多小公司就沒那麼走運了,市場不景氣,前期的投入收不回成本,又沒有新的融資進來,自身業務不造血,只能關門。

很多大城市的寫字樓現在空置率很高,一大批企業在這次經濟下行週期裡倒閉,由此產生了一大批待業的職場人。

大環境失速,這才剛剛拉開了序幕。

工作機會沒有想象的那麼多

我一直跟讀者說不要輕易辭職,更不要裸辭。可還是有很多人不信,這裡說幾個例子吧。

在美團做數據產品的小劉,上個月辭職了。

原因是他覺得部門沒有活力、領導不重視他,而且做的也不是核心產品,索性出來看機會,而且是裸辭。

過去一個月他一直在面試,學校和履歷還算不錯的他接到面試邀請並不難,但他明顯感覺現在的面試邀約變少了。

他說一週能有一個面試就不錯了,以前剛找工作那會兒,一天就有兩三個邀約。

至今,他還沒有找到工作。

要麼就是目標公司有招聘需求但沒有合適他的崗位,要麼就是他看不上。

他跟我說:“現在很多公司的坑都是滿的,加上前段時間裁員,新坑就更少了,估計年前是懸了”。

另外,他跟一個大廠的人力細聊,人力說現在公司卡 HC 挺緊的,只收有經驗的高職級候選人,普通幹活的現在一抓一大把,不缺人。

高不成低不就,現在的小劉非常尷尬,他準備春節後再試試,年前就當學習調整了,準備來年再戰。

我問他為什麼當初不騎驢找馬,他說:“估計過於樂觀了”。

產品經理這個職能,現在是供給過剩的狀態,尤其是過去幾年,市場上湧進了大量產品經理,而且大部分都是 1-3 年左右經驗的。

在大環境背景下,大公司收縮業務,精簡成本,小公司搏命生存,開源節流,還有一批公司直接消失。供給過剩的情況下,需求反而減少了,尤其是大量的供給都處於同一個階段,競爭就更大。

5 年以上且經歷過大項目鍛鍊的產品經理不多,市場對他們的需求仍然很大。

同樣,這些崗位在公司本來也不多。

現在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幾乎已經見頂了,到今年 9 月份,中國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用戶相比去年只增加了 238 萬,而去年同期的數字是 4670 萬。

各個領域和賽道都有頭部玩家佔位,新產品的出現已經很少,不像過去 5 年,每年都有新玩家入局。

2019 年,倒閉的公司很多,關停的產品很多,新產品很少,新業務很少。

偶爾火爆的現象級產品,也是曇花一現。

創業的人少了,新產品少了,成熟公司也不再大肆擴充產品線了。

與此同時,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沒有以前那麼大了,存量產品經理們何去何從?

工作機會沒有想象的那麼多。

產品經理能力模型開始重構

如果放在 5 年前,會使用原型工具畫圖,能完成邏輯合理的功能設計,具備一些用戶體驗知識,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

到現在,這些都是基本配置,很多應屆生都能達到非常不錯的水平。

很多大公司都制定過產品經理能力模型,其中不乏產品設計、溝通、協調、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如今,這些能力模型已經不太適應當下的發展需要。

不是說不需要,而是遠遠不夠。

我朋友 Amy 在一家互聯網教育公司做產品負責人,她已經工作 5 年了,畢業後就做了產品。

平時有些強勢的她,對團隊成員要求很高。

尤其是對需求的把控上,她要求團隊的每個產品經理必須做到了解業務、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因為他們是對接運營和業務的,平時會接到很多需求。

之前吃過虧,做了很多看似合理但最終無果的需求後,浪費了很多資源,也沒有任何績效。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Amy 就深入運營和業務團隊,參與他們的工作,觀察他們遇到的問題,很多需求都是由她親自帶回來的,而不是等著對方來提。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她身處第一現場,能獲得無損信息,並且能還原真實問題,從而設計合理的產品方案。

Amy 說:“大部分運營和業務都是不懂產品的,但你又沒法逼他們懂,更沒有時間去教,所以就把自己變成半個運營和業務吧,看似花時間了,其實最後省事了”。

慢慢的,她變成了一個兼具產品思維、運營思維和業務思維的全棧產品經理。

各種問題在她那都能迎刃而解,有時候她比專門做業務的還懂業務,團隊效率因此提高,也做出了成果,大家都很服她。

Amy 計劃明年開始推行產品團隊到運營和業務部門輪崗制,讓團隊的產品經理都週期性的去業務一線工作,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 PRD 機器。

“瞭解全貌,帶著問題和目的做產品,比純粹的無腦執行要好得多,未來不懂業務的產品經理,將很難有生存空間”。

這是 Amy 的原話,我深表認同。

過去十年是移動互聯網技術革命的十年,基礎設施被重構,對應的用戶習慣和行業生態也被改寫。

從最初的工具型產品開始,那時候只要把功能和交互體驗做好就是好產品,放到市場上就會有很高下載量。

如今,互聯網產品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如果不懂行業、不懂業務、不懂運營,很難把產品做好。

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已經開始重構。

剛工作 2 年的西北男孩小張,他以前學統計學專業的,在北京讀書,畢業後就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

從實習生做起,2 年時間就成為公司產品團隊的核心成員,手下帶了 2 個產品助理。

他們公司也是做互聯網醫療產品的,有次他找我聊了一下午,全面的分析了他們公司的業務和產品。


我驚歎一個剛畢業 2 年的新人能有如此完整而全面的思維體系,把業務理解得很透,而且也知道產品該如何找切入點、以及未來規劃在哪裡。

可能他沒有系統的方法論,但從他自己平時做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他找到了做事的關鍵路徑。

我一直認為,不是先有方法論才能做事,而是把事做好了就自然有了方法論。

“不依賴於業務,又優先於業務”。

這是小張當時講的一句話,我印象深刻。

跟業務結合比較緊密的產品,如果不想變得被動,就一定得優先於業務。

只有建立起業務全景圖,才知道問題出在那個環節,對上下游的依賴和影響是什麼,以此才能做出合理的產品決策。

小張就是感知到了這個核心差異,才在同組競爭中勝出的。因為剛入職那半年,他發現做決策的都是業務部門,產品團隊很被動。

後來他深入學習和了解了公司業務,並且只要有業務會,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他都去旁聽。

有時候業務覆盤到很晚,他也都全程跟著,做了很多筆記,不懂的再回去查或者找人問。

半年時間,他就比公司大部分產品經理都懂業務,而且領導特別信任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都願意交給他。

除此之外,他對增長感興趣,業務實踐研究了很多案例,並結合公司業務和產品制定了一套增長策略。

在為期一個月的實驗中,他實現了新增用戶 3 萬,DAU 提升 1.5% 的業務結果,獲得了當月的優秀員工獎,還額外獲得了獎金 2 萬。

以前,產品經理把東西做出來就可以了,需求、信息、決策都可以來自於老闆和其他相關方。

現在,產品經理不僅要把東西做出來,還得做成,得學會自己收集信息、分析處理、做出決策,並拿到結果。

業務思維、運營思維、增長思維、技術思維、產品思維其實不是相互獨立的,是相互融合貫穿,能運用在產品工作的每個環節。

還處於功能設計階段的產品經理,如果不加速成長,未來會很不好過。

加班和離職就在一念之間

大部分產品經理都處於嚴重加班狀態,不說 996,9105 基本是常態。

深夜的北京西二旗和深圳南山科技園,除了忙碌加班的程序員,也少不了苦逼產品經理的身影。

白天開會(si)溝通(bi),晚上加班做方案寫文檔,永遠做不完的需求,永遠排不完的期。

好不容易做好的規劃,老闆和業務一變,又得推翻重來,很多人曾經都有過甩手不幹的衝動。但一想每月的工資,又按捺住躁動的內心。

S 在一家做跨境電商的公司工作,職責是營銷線產品經理,每天少不了和業務打交道。

白天開會討論,晚上留下來寫文檔,領導是銷售出身,不懂產品,經常被業務幾句話教唆就要改產品。

這弄得 S 十分被動,好幾次加班到深夜的他都有離職的想法。


但想著每月 1 萬多的房貸,他還是收回了心,踏踏實實做方案,繼續投入磨人的工作。他說有想過離職換工作,但現在市面上機會確實不多,有試著投過幾家,但最終都沒有反應。

他也找朋友幫忙內推過,但大部分都說目前沒有招聘需求。

他說做他這個領域產品的,有很多最後都轉型做業務去了,一直做產品比較苦,沒有話語權,做業務至少還有主導權。

每天不斷的溝通、協調、項目跟進,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方案,上班和加班似乎已經沒了界限。

做好一款產品真的很難,過去很難,未來只會更難。

做產品,需要補齊各種知識短板,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只有不斷學習新東西,才不會掉隊在一浪又一浪的新人後潮中。

之前我在京東帶過一個 94 年的產品新人 Allen,人很聰明,大學就開始創業,做產品也很有天分,就是性格比較著急,畢竟年輕。

在工作中經常遇到與合作方一言不合就開懟的情況,但思維比較清晰,執行力也很強。

有好幾次,碰到一些問題或者不爽時,就告訴我要離職,覺得受不了。雖然有玩笑的成分,但這也是大部分產品經理的現狀,有誰做產品是天天舒坦的。

但每次開導過後,看著他一點點把方案做出來,把需求一步步推進,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對於他來說,加班是其次的,不爽也是其次的,感受不到價值和成長才是最關鍵的。

人無完人,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閃光點總比盯著別人的優點強,這也是激發人潛能的必備前提。

在京東,我和 Allen 合作搞定了很多難啃的項目,雖然過程痛苦,但過後更多的是收穫。

聽聞他年底有機會晉升,在此祝願他心想事成。

很多產品經理都是每天打著雞血上班,晚上身負重傷回家,第二天重複第一天的過程,在身心備受折磨下匍匐前進。

能扛下來的,進步神速,扛不下來的,要麼選擇了離職,要麼轉移了陣地,都在一念之間。

有句話說,“那些殺不死你的,必使你強大”。

存量時代,競爭才剛開始

現在產品經理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市場上是不缺人才供給的。

但產品經理又沒有專業的培養體系,所以成長和能力評判處於沒有統一標準的無序狀態。

大學沒有產品經理這個專業,大部分企業也沒有專業的培養體系。

我以前想過到底什麼專業最適合產品經理,思來想去,原來我自己的本科專業最適合,就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這是一門交叉學科,是管理工程下設的二級學科,學習內容包括了計算機、經濟學、管理學、財會、市場營銷等。

做了產品後才發現,原來以前大學沒怎麼學好的專業課程,現在其實都能用上,有點小後悔。

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基本都是靠工作中的實踐慢慢成長,工作中老帶新的模式基本就是主流。

市面上關於產品經理的書和課程越來越多,但做好產品不是靠幾本書和幾堂課就能搞定的。

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選擇從事產品經理的職業,同時又有一批職場人選擇轉型成為產品經理,同一維度的競爭很激烈。

3 到 5 年的產品經理,需要通過優質的項目來加速成長,要不很容易遇到進階瓶頸。

但優質且有鍛鍊意義的項目本來就少,所以大部分成長期的產品經理在這個窗口期就卡住了。

有的能通過切換項目實現進階,有的就堅持不下去選擇了轉行。

我朋友林哥在去年離職之前做了 5 年產品經理,一直做的是面向政府的一些產品項目。剛開始還有些興趣,越往後越覺得沒長進,用到的產品技能大部分都是在前兩年學會的。

之後就一直吃老本,toG 的項目核心又不在產品層,所以他看到了明顯的瓶頸。

再三思考後,決定轉行。

這一轉,跨度還挺大,從一個產品經理直接轉行開起了餐廳。

他靠這幾年的一些積蓄,回老家租了一個店鋪開了個火鍋店,按他的說法,要用做產品的心態和思維來做火鍋店。

還真別說,半年過去,開了兩家分店,生意紅火。他說照這麼下去,明年賺個一兩百萬不成問題。

他說離職前,月薪還不到 2 萬。

走了的另謀生路了,留下的還在繼續奮鬥。

我之前在京東的同事娟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把京東的醫藥產品一點點從零做起來,付出了很多。

她小孩才幾歲,每天加班到很晚,孩子放在公司幼兒園,放學後她抽空接小孩回家交給父母后又跑回來上班。

她剛過來做醫藥產品時,之前沒有任何相關經驗,起初很困難,但作為一個內蒙女漢子,她堅強扛下來了。

現在,京東健康旗下有幾款產品都是她從零開始參與過的,對醫藥、互聯網問診和供應鏈相關的產品都很熟悉,已然成為一個行業產品專家。

我在京東那會兒,她憑著對京東內部系統的熟悉,也給我提供過很多幫助和支持。

我離開之前跟她聊天,按照她自己的規劃,再努力奮鬥幾年,成為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專家,以後不管是繼續做產品還是做諮詢顧問,心裡都有底,祝福她。

這種選擇紮根於一個行業和一個領域的人,只要勤奮肯幹,就有機會成為對應領域的專家並躋身頭部。

存量時代,不再比拼基礎能力,而是靠行業和產品,靠紮根和縱深。時間是最好的度量尺,未來的產品專家都是業務專家,也都是行業專家。

只學皮毛、不願紮根、期待速成的產品經理,未來會越來越不好過。

寫在最後

2019,產品經理不好過,但仔細一想,產品經理又何曾舒服過呢!

既然選擇了做產品,那就是選擇了一條不那麼容易走的路。既然選擇了成為一名產品經理,那就是選擇了一個難以登頂的角色。

縱有千軍萬馬,我自奮力向前。

2020,希望善待每一位產品經理,也祝福每一位產品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