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盈利的公司卻越做越大,這是為什麼?

張紫煒zz


作為投資人,在創投圈經常看到的科技類企業基本上都是虧損中,卻是規模越做越大。

其實,這是從2個維度上去看待這個問題:

  1. 傳統企業的成長與互聯網行業公司成長的區別。我們所看到的絕大多數未盈利卻規模越做越大的企業基本集中在互聯網科技行業,國外以亞馬遜為代表,而國內最為出名就是京東商城。這2家的虧損被說了很久,但並不妨礙他們越來越大。一般的傳統企業是從利潤的角度來一輪投資下一輪,甚至於沒有上市前都是靠自己的主營業務來支撐行業的競爭力,而互聯網行業天然是以用戶數量和使用方式決定了該企業的數據價值,佔據了行業最高點,然後將真正的用戶心智佔領,特別是以線上服務到線下貼近的電商模式更是如此,以資本的力量快速前進。

  2. 數據的價值產能出現新變化,並不是以利潤為先,而以未來為夢。這是科技行業的特徵,比如說,特斯拉電動車,可以說完全是靠著融資的過度來實現自己的研發進程,而為什麼有機構願意給資金,那是因為機構資金賭的是未來以及真正去產能後的電動時代。而出行這個行業的數據價值可以說從區分來看,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入口。在能源問題上的另闢蹊徑,其實是對傳統行業的革新,而真正的革新出現,一定有新的大企業產生,利潤只是附帶的效應。

我是貝加大人,歡迎關注我,獲得不一樣的創業投資機會


魔投譚


沒盈利的公司卻越做越大,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因為它是一場騙局,常見的龐氏騙局類的企業,比如有人說國內的某視生態企業就是這類;

其二是因為它把當前本應該獲得的盈利,推移到未來某個時候獲取,以謀求更大的盈利,很多互聯網類的企業都是如此;

我們且認為,這個問題討論的是第二種情況,就是企業是正規的企業,它把當下的盈利,推遲到未來去獲取了。

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其實要明白一個企業生存的本質性的東西,那就是「價值」。

企業能否生存、能否做大、能否盈利,在於這家企業是否有「價值」。只要這家企業有價值,它就可能生存下來;這家企業的價值越來越大,那麼這家企業就可能越來越大。

企業盈利,只是企業價值「變現」為價格的結果。一家企業,應該首先做價值,在價值基礎上才是變現成價格。若是沒有價值或低價值,但是直接變現成高價格的話,這就是騙局了。

一般而言,企業價值變現成價格的模式有兩類,一類是企業做價值的同時變現價格,另一類是企業先做價值,做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變現成價格。

在互聯網商業環境下,一家企業可能面對的市場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極大的市場規模,同時它所面臨的競爭也是非常大的。

這個時候,一家企業不應該選擇傳統做價值的同時變現的模式,因為這樣的話,發展的速度會慢,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搶佔市場,繼而被限制了未來可能創造的價值的規模。

企業應該選擇先做價值,做極端體驗的產品,最大化的搶佔市場,此時也許它幾乎沒有什麼盈利,只能靠融資帶來現金流,但只要產品做好、佔據了足夠大的市場,它本身的價值足夠大,那麼那些投資機構也能夠看到其價值以及未來可能的巨大盈利能力,因為會願意投資這家企業,幫助這家企業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規模越做越大。

我們看,這些年來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是如此,典型的如京東、美團等,他們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盈利,但是都能有獲得巨大的投資金額,因為投資機構能夠看到它們背後所創造的巨大的市場價值,這些價值還會以極快的速度增加,在未來某個時候,一定能夠獲得巨大的盈利。

總之,一家正規的企業,我們表面看到的是它的規模越做越大,其背後的邏輯是其價值越來越大;我們表面看到的是它當下不盈利,其背後的邏輯是推遲盈利到未來,以獲取更大的盈利。

以上,供參考!

我是古侯子,分享創業和商業中的實戰經驗和深度思考;歡迎點擊[+關注]按鈕,關注「古侯子」,每天瞭解一點有用的創業和商業乾貨。非常期待你的留言評論,評論的您非常重要!


古侯子


簡單地說就是:有盈利前景+日漸完善的金融體系。

現在是一個資本略微過剩的時代,好項目比較缺,資本不太缺。只要你的項目具有盈利前景,正常運作一下,就可以從很多途徑得到資金支持。比如銀行貸款,比如投資人,甚至是上市。

公司做大靠的不是盈利,是投資。而以往的商業模式中,盈利是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所以,沒有盈利是做不大的。而現在的金融體系,可以支持有盈利前景的公司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發展壯大,為的是以後的超額回報。所以,好的商業模式,或者說被人看好的商業模式,即使短期沒有盈利,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發展壯大!


毒舌好心人


快遞物流第三方平臺51快配:沒有盈利的公司越做越大,確實在國內幾家,但是他們的不盈利到盈利只是一個數字遊戲,對那幾家知名的不盈利卻越做越大的公司來說,他們的現金流非常充裕,現金流充裕就意味著盈利能力很強,既然盈利能力很強自然很多資本就看好,資本們允許這些公司虧損去獲取更多的市場佔有率,寫到這裡大家看看有沒有像我們當初批評的國有企業?我覺的資本越來越像銀行,這些企業越來越像當時全社會都批判的國有企業了。其實從滴滴壟斷市場後並沒有達到資本的預期,資本們就該反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