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一介儒生,為何選“不好儒”的劉邦為主?

酈食其,是陳留高陽的一名儒生,在時為沛公的劉邦略地至高陽時,主動投靠了「不好儒」的劉邦,隨後被劉邦賜號廣野君。


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一介儒生,為何選“不好儒”的劉邦為主?

劉邦的「不好儒」,在《史記》多個篇章都有記載。

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史記·黥布列傳》

漢三年,儒生隨何率二十餘人出訪九江,歷盡艱難,方見到九江王英布,並說服英布投靠漢王劉邦。

英布乃楚之梟將,因勇冠三軍且功高而被項羽立為九江王,九江雖小,但若劉邦派五萬步兵五千騎兵,仍不能攻下英布治下的九江,而隨何以一己之力,勸英布徹底與項羽決裂,與漢王劉邦合力擊楚。

比起儒生隨何來,酈食其也不遑多讓,曾以一己之力勸齊王田廣、齊相田橫向漢稱臣,做漢之屬國。

(蒯通曰);“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隨何不過拿下地小物薄的九江,而酈食其卻拿下了具有東西秦之稱的齊,其能量之大,不可思議。


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一介儒生,為何選“不好儒”的劉邦為主?

有如此大本事的儒生酈食其,為何會主動投靠「不好儒」甚至厭儒的劉邦呢?

古語有言,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秦末漢初少見之有謀有勇有略的大儒,自然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君主來輔佐,進而造福黎民百姓。

劉邦雖「不好儒」,但並不影響劉邦乃文韜武略之雄主。

酈食其的故鄉陳留,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陳留者,天下之據衝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自陳王首事,路過陳留的首領,大大小小也有數十位之多。素有雄心壯志的酈食其則對他們一一「盡調」,得出的結論卻讓酈食其大失所望。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酈生聞其將皆齷齪好苛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簡言之,在劉邦之前,路過陳留的將領,無一例外地都表現出禮賢下士的行為,但卻沒有一個像劉邦那樣有幹大事的樣子,也不能按照謀士所獻的大計行事。

什麼是幹大事?

說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的陳王都算不得能幹大事的人,因為陳勝拒絕了張耳、陳餘的「大度之言」。

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張耳、陳餘告訴陳勝,不要貪圖眼前的王位,而要奔著帝業使勁,結果陳勝不聽,就是想稱王,稱王就是鴻鵠而不是小家雀了嘛。

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一介儒生,為何選“不好儒”的劉邦為主?

與陳勝正好相反,劉邦頗能聽「大度之言」。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史記·淮陰侯列傳》

此等大度,陳勝有嗎?

陳餘請兵定趙,陳勝信不過陳餘,結果把兵卒給了在陳地結交的故人武臣,武臣一略定趙地,便自立為趙王,陳勝氣得要殺武臣的家人。

陳勝不是大度之人,武臣更不是大度之人,武臣平定趙地,隨軍出征的邵騷、張耳、陳餘固然有功,但為武臣獻策取范陽的蒯通也有大功,蒯通之功,無異於酈食其助劉邦取陳留之功,但武臣並未重用蒯通,後來在趙地先後稱王的張耳、陳餘也未重用蒯通,直到韓信於泜水擊殺陳餘,蒯通才成為韓信的謀臣,然當時的天下格局已日趨明朗,「歸漢」。

陳勝、武臣、張耳、陳餘都是先後稱王之人,也都不夠大度,略地高陽的數十位連名字都未留在史冊中的首領們,又豈能是大度之人?

秦楚漢之際的良臣名將一大把,但又哪個像酈食其這般,以大度作為擇主的標準呢?

范增選的項梁乃羅永浩一般天生驕傲之人,最後驕兵必敗;宋義選的楚懷王熊心有謀略有小手腕但無大謀略,最後為項羽放殺於江南。

張耳、陳餘皆當時的賢者,先選「苛察為忠」的陳勝,後選連姐姐都管不好的武臣,再後又選「宰天下不平」的項羽,後張耳依附劉邦,陳餘依附田榮。

韓信先跟項梁,後跟項羽,再後來才投靠漢王劉邦;陳平先跟魏咎,後跟項羽,再後來才投靠漢王劉邦;張良先跟劉邦,再選韓成,復跟劉邦,複選韓成,最後跟定劉邦。

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一介儒生,為何選“不好儒”的劉邦為主?

能跟酈食其一較高下的,或許也就只有蒯通一個了——如果蒯通不是先後被武臣、張耳、陳餘所棄而是主動疏離武臣、張耳、陳餘的話。

酈食其臨死前,說過這樣三句話:

​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看到沒?

儒生酈食其也是會罵人的,也會像劉邦一樣動不動就自稱「而公」。

罵人之外,酈食其所說的「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可以充分地表達酈食其的三觀。

在酈食其看來,幹大事的人不必謹小慎微,有大德的人不必在乎批評。

他酈食其就是幹大事的人,為的是天下百姓,因此不在乎田廣是否要烹了他這樣的小事,他酈食其是有大德行的人,因此不在乎田廣是否罵他他酈食其是騙子。

同樣地,在酈食其的眼裡,劉邦也是幹大事的人,所以劉邦不在乎那些繁文縟節,劉邦也不在乎別人對他的批評。

如此,同樣是幹大事的人,酈食其怎麼會在乎劉邦是否喜歡儒生這樣的小事呢?在乎劉邦是否講文明有禮貌的商山四皓,為天下做了什麼大事?有酈食其的盛德嗎?

良臣擇主而事,酈食其乃一介儒生,為何選“不好儒”的劉邦為主?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黥布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