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謀士”顧名思義,就是負責給主公出謀劃策的顧問。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個職業尤其興旺,姜子牙、蘇秦、張儀、范雎等人其實都算是謀士。

後來這一職業被人們細分,只負責出謀劃策,不管具體實施的,才被稱為謀士,比如郭嘉、賈詡等,而韓信、諸葛亮這些人不再被認為是謀士。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那麼,按照這一標準來看,誰是漢朝最厲害的謀士呢?估計大部分人的腦海裡想到的是興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今天,大鵬要說的另外一個最厲害的。

這個人就是蒯通,他本來叫蒯徹,為了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而改名為通。可能有人要說,這個人聽都沒聽說過,應該沒什麼本事吧?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蒯通的名聲不大其實是因為運氣不太好,先後投了幾個主公都掛了,雖然最後也見到了劉邦,但天下大局已定,英雄無用武之地。

在歷史上,蒯通第一次露面就很霸氣。當時,陳勝手下將領武臣北上趙地,兵臨范陽,武臣用蒯通之計,給降將加官進爵,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這證明,蒯通很有大局觀面,戰略思維,不侷限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追求“傳檄而千里定”的效果。後來,劉邦西進關中,用的也是此計。

蒯通第二次出場是建議韓信進行濰水之戰。當時,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已經說服了齊王,韓信想停止進攻,但蒯通認為萬萬不可。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他的理由是,人家用嘴就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將軍你帶著好幾萬人,吭哧吭哧打了半年才拿下趙國五十餘城,說出來太丟人了!

於是,韓信利用齊王已經放鬆警惕的機會,猛然發起攻擊,齊國大敗,齊王一生氣就把酈食其給烹了。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這就是蒯通,一句話害死了大謀士酈食其,一句話又把齊王田廣攆的四處亂竄,一句話把韓信推向了齊王之位!

蒯通第三次出場更是大手筆,他建議韓信既不幫劉邦,也不助項羽,而是自成一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如果韓信用了蒯通之計,那將會改變歷史進程,讓三國時代提前到來。但是,韓信說,漢王對我有知遇之恩啊!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蒯通就苦口婆心的勸他,雖然你自認為和漢王關係好,但是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難道您和漢王的關係還能比張耳陳餘倆人的關係更鐵嗎?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他們兩個人都因為張黶、陳澤事件而互相仇視,不死不休。而您和漢王之間牽扯的利益又比張黶、陳澤事件重要多了,所以我認為劉邦一定會害你。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您攻佔趙國,鎮服燕國,平定齊國,還消滅了龍且的二十萬楚軍,已經功高蓋主,賞無可賞。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身處臣子地位而有著讓國君都感到不好意思的功勞和名望,我私下認為您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了,希望您早做決斷。

結果,韓信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勳卓著,漢王終究不會翻臉無情,奪去自己的齊國,於是拒絕了蒯通的建議。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蒯通這次失敗其實不是他無能,而是因為他的實際對手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很善於把握人心,拉攏人心,把對韓信的小恩小惠用到了極致。

儘管,蒯通一邊擺事實一邊講道理,苦口婆心,但是打消不了韓信心中對劉邦的那種深深的依賴,說白了,韓信不是當皇帝的料兒。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後來,韓信被呂后所殺,臨終前大呼:“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於是,劉邦終於知道除了張良之外,還有高人。

教唆人造反,這還了得!於是,劉邦趕緊叫人把蒯通抓來,想把他殺掉。蒯通被押解而來,說了幾句話,劉邦聽完哈哈大笑,把他放了。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說的啥呢?蒯通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當時,天下想當皇帝的多了去了,陛下難道能把他們都殺了嗎?

這說明,蒯通對劉邦也是很瞭解的,知道此時劉邦需要的是忠臣,自己勸韓信造反,那是對韓信盡忠,所以自己是忠臣,而劉邦此時不能殺忠臣。

此人比張良還有大局觀,若韓信肯聽他的,三國提前四百年到來

後來,劉邦任命平陽侯曹參擔任齊國相國,輔佐劉肥治理齊國。曹參打仗還行,是把好手,但是對治國理政一竅不懂啊。

曹參知道蒯通是個有本事的人,就高薪聘請他為門客,蒯通還算盡職盡責,時常給曹參推薦幾個人才,最後得以善終。

參考史料《資治通鑑》《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