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土記者”的華縣柳枝人魏濟民

華縣“鄉村記者” 9年發表報道20萬字

作者 李華文

低矮的土屋是工作間,舊自行車是代步工具,黑色小包放進車筐,裡面裝著採訪本和鋼筆……83歲高齡騎車外出採訪,風雨無阻,他就是華縣柳枝鎮東新莊的魏濟民。

被稱為“土記者”的華縣柳枝人魏濟民

記者在魏濟民的陋室看到,牆角堆滿報紙,牆上貼滿他獲的各種獎狀。一頭白髮的魏濟民,額頭爬滿皺紋,但目光炯炯有神。2000年成為通訊員,魏濟民冒著風霜酷暑,走村串鄉,活躍在田間地頭,採寫新聞。

新聞報道是費心勞神的苦差事,但魏濟民從中品味出甘甜,樂此不疲。他的採訪對象多是普通村民,但讓魏濟民困惑的是和採訪對象的人際關係的協調。比如,採訪一戶村民買了小轎車,他認為是好事,但對方嫌他張揚;報道村裡一家老大的好媳婦,引來老二媳婦的不滿。

完成採訪,回家在昏暗的燈光下爬格子寫作,然後貼郵票郵寄。魏濟民說現在好了,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建龍協助下,他可以在宣傳部打印後郵發。近9年來,他發表報道360多篇,累計20萬字。作為渭南市年紀最大的通訊員,他多次受到嘉獎。

魏濟民平時抽2.5元一盒的煙。他表示自己寫報道並非為掙稿費,一年下來的稿費也就幾百元,他看重的是為村民鼓與呼,“我在乎的是稿件發表那一刻的欣慰”。

村民評價他活得充實快樂,但也有人不理解:“這又不掙錢,年紀大了不享清福,瞎跑折騰啥。”對此,魏濟民不以為然。他認為老有所好,是一種鍛鍊。

說到採訪寫作的好處,魏濟民認為,外出採訪騎車鍛鍊,腿腳靈便;寫作思考使頭腦靈活,耳聰目明,“我一頓要吃兩個大蒸饃、一碗半紅苕稀飯……”“老有所愛熱筆耕,以此為樂寫人生。生命不息筆不停,柳枝青青並非終”。魏濟民說他正在著手將發表的作品結集出版,取名《柳枝青青》,以表達對新聞事業無怨無悔的追求。

《柳枝青青》靚華州

作者 陳樂本

一生勤奮耕耘,孜孜以求,長年奔波於鄉土田野之間,為百姓所寫,為百姓所呼,為百姓所歌,他的作品集《柳枝青青》一出版,立時轟動了華縣,成為華縣城裡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熱點。為了鼓勵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奉獻社會,華縣縣發書記薛東江,縣長楊森明為該書題了詞。該書的作者就是現受聘於華縣柳枝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普通農民魏濟民。

魏老先生今年83歲,是一個經歷過舊社會的文化老人,解放前在西安讀書時,他就向舊時的媒體投稿,解放後他追求新生活,思想進步,曾在教育、金融業拼搏多年,一九六O年國家困難時期主動請纓回鄉支援農業一線,把一生奉獻給了農村,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新聞事業。

他熱愛生活,更熱愛新聞寫作,幾十年來,共在中、省、市級新聞媒體發表作品近400篇,成為農村當地響噹噹的“土記者”。

《柳枝青青》收錄了魏老先生幾十年來寫作的160多篇文章,大約13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有人生感悟、社會觀察、文化教育、通訊、消息、言論等。它的出版可謂跨越時代的凱歌,從這本集子裡我們不僅看到了華縣農村幾十年的發展變化,更看到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廣大農民揚眉吐氣,歡欣鼓舞的新的精神風貌。也看到了柳枝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社會主義新農村跨時代的變革,新人、新事、新風尚在推進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魏老先生育有三兒兩女,如今兒孫滿堂,生活無憂,理應安享晚年,但他卻偏偏選擇了新聞寫伯這一整天東奔西跑的苦差使。有人勸他:年齡大了,應好好攢幾年錢防老,可魏老有自己的主意,留錢留房產,不如留下一份精神遺產,他毅然選擇了出書育人,總結一生為社會、為兒女留下一筆精神遺產。

魏濟民老先生於2013年7月24日在華縣柳枝鎮東新莊村黃河組家中因醫治無效,不幸病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