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清末民初關中的著名皮影藝人張志仲的悲慘故事

張志仲是清末民初關中的著名皮影製作藝人。他出生於1874 (清同治十三)年,卒於那餓死人的民國十八年謹(1929年)。他的父親張廣生務農為生,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張志城,早年下川做生意。二子張志登,在家務農。三兒子張志仲,自然是最嬌慣的一個,幼年在青末秀才堂叔張廣居門下,進過幾天私墊,初通文墨。

清末民初關中的著名皮影藝人張志仲的悲慘故事

當時的社會,文化活動非常少,皮影戲成了農村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成本也最低。一般婚喪嫁娶,老人過壽都請皮影戲班演出。掛牛拉大車, 白天拉著全部道具行頭, 晚上當舞臺。在大車側掛上五尺見方,經過魚油打磨,變得挺括透亮的白色紗布屏幕,後面用布帳將整個大車圍起來做後臺。-般戲班子就兩個人,皮影操縱者和演唱者由一人擔任,稱作把式,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人,廝殺、對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綠亂。生旦淨末醜都由一人演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另人演奏樂器,板胡、服、笛子、噴吶、梆子和碗碗,都得會,也不輕鬆。那時尚無電燈,也還沒有煤油,照明用油燈,燃油以桐油或菜子油為主,所以,皮影戲也叫“燈影戲”。

清末民初關中的著名皮影藝人張志仲的悲慘故事

皮影戲的燈一般用青瓷碗做成,並用細澠或鐵絲吊掛起來,燈捻子要比家裡常用燈粗壯的多,由七八根燈捻組成,不然達不到真度要求,因而也很責油。燈油由主人家提供,正在演戲過程中,戲把式會喊一聲“添油啦!”,主人家便立刻派人來添油。一晚上的戲,起碼得添三四次油。

這樣的皮影戲,只要在田市正街或南北場及劉家巷有演出,志仲是場場不拉,並且到場最早。從搭臺子拉屏幕一直看到拆臺子卸屏幕還不願離開,很快他便成了皮影“戲述”,不但會擺弄動作,各類角色的演唱

也學得豐常逼真。前臺看不夠還常常掀開圍布到後臺去看,懼不得自己上去擺弄一番。久面久之,他與常來田市演出的幾個戲班子都混得爛熟,成了戲班的義務雜工。他的演技也在不斷提高,若一段時間沒有戲班來田市演出時,他便在青少年中,學著臺詞演唱一番。尤其是在得到了戲班丟棄的幾個廢皮人後,他更是加獲至寶,經常演練,賁演唱得惟妙惟肖,不斷博得眾彩。

少年志仲並沒有停留在對皮影表滿的滿足上,而是有了更高的著望。尤其是在得到那幾個廢棄皮人以後,便產生了自己製作皮人的強烈慾望。自己製作皮人,談何容易?他先和戲班子那些會修復皮影的把式學靠近乎,偷學他們的修補技術,不但把自己手中的那幾個殘破皮人修復好了,還為幾個戲班子義務修復皮影,深得業內人士的好評。隨後,又找周邊的製作皮影的師傅拜師學藝,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制磨了幾十種不同類型的刀具,熟練掌握了皮影製作的八道工序,能製作各種類型的皮人和道具,他製作的皮影被周邊許多戲班子廣泛接受,成了真正的皮影製作藝人,在皮影界有一定的聲譽。

對於自己取得的成績,青年志仲並不滿足,總感到還缺少點什麼。聽說華縣那邊皮影高手很多,他決定到華縣走一趟,學學外面的經驗。在華縣他與皮影界藝人進行了廣泛的接觸,交流學習製作皮影的經驗,自己平時遇到的難題也多數得到了解決。

清末民初關中的著名皮影藝人張志仲的悲慘故事

回來後他極盡全力奔事業,很快就成了當地一流的皮影製作藝人。他的鏤刻技術日臻佳境,他總結出了六歲左右的秦川黃牛皮是最適合的皮影製作用料,他能自己用紫銅、銀硃、普蘭、荔子等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來,再用這三原色配製出各種所需要的顏色來著色,使色彩效果異常絢麗,他將薄而透亮的成品皮子用於皮影的人頭、胸、腹這些重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皮,用於腿部和一般道具上,這樣既節省了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同時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輕下重,便於把式操作,受到了皮影界普遍的歡迎。

當時田(市)相(橋)油槐一帶有位叫春娃的著名皮影表演藝人,此人為人隨和,幽默風趣,與誰都愛開句玩笑。當然,別人也就喜歡與他開玩笑。有人便玩笑的說了一句“寧聽狗咬仗,不聽春娃唱。”不成想,這句話不經而走,很快傳遍四鄉,春娃把這句話當做玩笑,並不在意。其實,春娃的表演動作嫻熟,唱腔委婉動聽,是位難得的好把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很識貨。在皮影界他雖是後起之秀,但是很快他就認準了張志仲鏤刻的皮影質量最好,是最棒的皮影,此後,他戲班的皮影貨源大都來自張志仲的刀下。

志仲在皮影界的名氣越來越大,找他刻制皮影的人也越未越多,致使他經常忙的不可開交,跑遍關中,到處應邀刻制皮影。就連華縣的皮影界也時不時的邀請他去刻制皮影,每去一次就是數月至半年。 這使他意識到必須帶徒弟了,便在一直追隨他的青年中挑選了幾位智商較高的加以培養,漸漸由徒弟來分擔他的部分工作。

志仲少年時貪玩愛看皮影,家裡也不指望他勞動養家。青年以後成了皮影製作藝人,反倒成了家裡的搖錢樹。一般藝人的家庭比單純農耕家庭的經濟收入要好得多,他們家成了衣食無憂的小康之家。志仲把掙來的錢全部交給父母管理,自己一心撲在製作皮影的事業上,力求做得更好。結婚時的費用也基本上是用志仲掙來的錢,父母力求把婚禮給兒子辦得風光一點。

天有不到風雲,不久父母先後病逝,隨後二哥志登也去世了。志仲被迫的擔負起了家庭重擔,比較像樣的送走了父母雙親和二哥。二哥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數貞已經出嫁,長子富川,為人起厚,已十九歲,便安排他經營家裡那三十六畝地。次子榮川十二歲,頭腦比較靈活,讓大哥志城帶到四川學做生意。隨後,自己也迎來了兩女一子,五口人之家。

一切安排就緒後,多年積蓄的銀兩已所剩無幾。這使志種意識到當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多的錢也招不住無控制的花。對三災六難必須有所防備,三間廈房也顯得太少了,還得蓋幾間房子。自此,志仲再不敢亂花錢了,需要把一個銅板分成兩半花。為此,他買來了一個瓦罐,將掙來的銀子藏在瓦罐裡,又將瓦罐埋藏在屋門後的僻靜處。當然,這些動作都很謹慎,每次向瓦罐中加放銀兩時都得防止外人知曉。雖然一直在為銀子的安全擔心,但是瓦罐有銀兩,心裡不看謊。在那多災多難的年代裡,有一罐銀子放在那兒,心裡總是安穩的。

俗話講:“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罐銀子早已有人惦記上了,在志仲每次向瓦罐中添放銀子時,總有一雙眼睛在窺視著,而他卻全然不知,以為自己做的很隱秘,銀罐很安全。當民國十八(1929)年年謹發生時,關中到處橫屍遍野,田市也餓死不少人。地裡莊家顆粒不收,市場蕭條,肚子吃不飽,哪裡還有人去看皮影戲。志仲的外來收入已斷了線,只得動用瓦罐內的銀子度饑荒了,當他悄悄打開瓦罐時,罐內的銀子竟不翼而飛,全不見了。他頓時像五雷轟頂樣,頭都要爆炸了,把滿屋子,滿院子翻了個遍,他已經精神失常了。隨後,跑出家門,滿街的跑,滿街的找。再後,跑出城門,不吃不喝,到別的村子去找。最後,因精神完全失常,不能自控,多日後受東捱餓,慘死在相橋鎮鐵王村的一座破廟裡。一代著名皮影製作藝人就這樣悲慘的離開了人世,終年五十五歲。志仲在皮影鏤刻技術達到頂峰時期,溘然長逝,這不能不說是關中皮影界的一大損失。

志仲的喪事料理完後,他的家也就毀掉了。夫人在他去世之前已因病逝世,大女兒鳳貞已出嫁,二女兒擋貞只能依靠給人家幫工度日。可憐的兒子相群只得挨門乞討,流落他鄉。直到1932年大哥志城由四川返鄉,才派人四處找侄子,最終在高陵縣境內找回了討飯的相群。

謹以此文悼念關中著名皮影藝人張志仲悲苦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