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古驛道上的四大名橋

老西潼公路華州段橫穿華州平原地區,從赤水入境,經老縣城至柳枝出境,全程31公里。在這條以古驛道為基礎建成的主幹公路上,架有數座石橋,現僅就其中四座摘錄如下:

華州古驛道上的四大名橋

2013年的橋上橋 選自多彩赤水

赤水橋。位於赤水街西的赤水河上,是華州區和臨渭區的分界橋。據《三續華州志》記載,此橋始建於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竣工於康熙六年(1667)。清道光十二年(1831)由於山洪暴發,泥沙淤積,河床增高,橋眼堵塞,洪水橋上而過,淹沒良田,遂於原橋之上又砌石增高,另造一橋。百餘年間,古橋埋於河沙之中,後人知者甚少,八十年代初,當地農民在橋旁挖沙,將古橋挖出,呈現出橋上橋的奇姿。赤水橋上橋,長約70米,寬約5米,上下橋各9孔,號稱9孔18眼。東西走向的橋面南側,雕有6個龍頭,北側有6條龍尾。赤水橋以奇特的橋上有橋,使人們歎為觀止,不知情者視為妙絕。

華州古驛道上的四大名橋

1989年拆掉古橋後重修的遇仙橋 選自多彩赤水

遇仙橋。位於遇仙河上,因橋在庵門前村,亦稱庵門前橋,又曰赤水東橋。遇仙橋因河而得名,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年(1775)、光緒二十一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5—1899)曾先後多次補修,橋全長26.8米,寬6米,5孔石拱橋。因公路車流量猛增,原橋面狹窄已破爛不堪,1989年華縣人民政府責成華縣交通局負責改建,是年10月2日動工,12月25日竣工,28日剪綵通車,總投資10.94萬元,改建之遇仙橋全長35.2米,橋面寬9米。

華州古驛道上的四大名橋

民國時期的石堤橋遠景 選自民國華縣誌

石堤橋。石堤橋舊稱華州西石橋,今人亦稱北沙石堤橋,位於老縣城西4公里之石堤河上。據《重修華縣縣誌稿》記載,此橋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創建。清光緒二年(1876)修補,七年(1881)發大水橋毀,遂又修復。1954年9月,華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石堤橋。1957年9月石堤橋又遭水毀,華縣人民委員會動員車輛運石料,搶修水毀工程,遂修復至今。橋長27.5米,寬5.95米,高2.5米,為5孔石拱橋。

華州古驛道上的四大名橋

21世紀的 羅紋橋 陳樂本 攝

羅紋橋。位於老縣城東3.5公里之羅紋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民國八年(1919) 重建三孔石橋。古橋原在羅紋鎮中間,1954年羅紋河裁彎取直,改道於羅紋鎮東端,羅紋橋隨之拆遷,即築成至今之5孔石拱橋,長27米,寬6米,高2.5米,是年9月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