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校長寄語畢業生:不要滿足一時的安逸生活!(建議收藏)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霍英東體育中心,共同慶祝你們順利畢業。首先,我代表學校祝賀你們!讓我們把掌聲獻給你們的師長、家人、朋友,更獻給你們自己!

這兩天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名新任校長,我該講點什麼,才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前幾天,我與幾位畢業生交流,大家都談到了就業選擇的過程。有同學提出,

作為交大研究生,是選擇行業重要,還是選擇居住地重要;

也有同學擔心,工作之後,淡化了名校光環的自己,怎樣才能在新的起點脫穎而出

……

這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們培養的研究生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

我理解你們剛畢業必然會面臨的種種壓力,比如,到了適婚年齡,有養家餬口的壓力;到了工作崗位,有勝任工作的壓力。作為你們的師長,我非常想說,交大培養的畢業生,應該都有戰勝這些壓力的自信心。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個人的名利,而應該把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類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所以我想與你們分享三句話。

上海交大校長寄語畢業生:不要滿足一時的安逸生活!(建議收藏)

第一句話,不要問怎麼選擇,而要問為誰選擇。



每一代人的命運都與國家和時代緊密相連。我和姜斯憲書記都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我們能夠從農村和工廠考入上海交大,內心對國家充滿了感恩,也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因而學習極其刻苦努力。

70年代末80年代初,恰逢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從廣播裡瞭解到美國的機器人、日本的新幹線,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們的祖國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也意識到要想趕超發達國家,我們必須要比別人跑得更快。

開國元勳葉劍英元帥的四句話在當時深深地激勵過我們。他說,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我把這四句話寫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翻一翻,鞭策自己要持續不斷的努力,為實現國家的超越做貢獻。

畢業後,我憋著一口氣,拿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投身工作和學習,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於之前的人才斷層,我們77、78級的畢業生,只要努力工作的,在各行各業都迅速成為了中堅力量,我們一點一滴地促進了中國的進步,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個人最大的際遇就是國家的發展。你們可能很難想象,三十多年前,一臺簡易的計算器都會成為班級裡炙手可熱的寶貝。如今,交大的超算系統已經能夠媲美世界一流高校所擁有的計算系統,所有同學都能方便使用。中國的快速發展,讓那些曾經看起來遙不可及的事,都變成了現實。

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三十年後的中國必將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不但會是世界經濟強國,也會是世界科技強國、教育強國。這個偉大事業的進程,正與你們人生髮展的黃金時期重合。你們的選擇,將決定你們人生的高度。

我希望交大畢業生,要為國家而選擇,為民族而選擇。在這裡,我特別要為那些去國家重要行業和重要企事業單位就業的同學喝彩!為你們所有人明天將成就的報國偉業喝彩!

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在中國的大飛機、航空發動機、航空母艦、海洋裝備、載人航天等工程,醫療健康、經濟金融、社會治理等領域,都能有一批交大人勇挑重擔,成為國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讓所有交大人為之驕傲和自豪!

送給大家的第二句話,就是:不要想將來能得到什麼,而要想現在能做到什麼。



僅有志向和選擇,還不足以讓一個人有所成就,堅守、勤奮和踏實等精神品格往往更為重要。我們學校有一名老院士,被大家稱為“一線院士”。他就是材料學院的潘健生老師。之所以被稱作“一線院士”,是因為他八十多歲高齡仍然每週帶著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去工廠,實地考察,解決實際問題。

潘院士經常對學生說,“如果我們不深入生產一線,不去看現場,你找什麼問題來研究?理論研究就會無的放矢。”他還親自爬上幾米高的冷卻水池,在有1000多度加熱爐的高溫車間一站就是半個多小時。在材料熱處理這個傳統專業領域,潘院士已經堅守了六十餘年。

當很多同行不再堅持的時候,潘院士卻選擇了堅守,選擇了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做研究、帶學生、下工廠,把學校和企業的力量聚合到一起,不斷取得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撐起了中國熱處理和高端裝備大鍛件製造的一面大旗。

在你們身邊也有很多堅守、勤奮和踏實的典型。在最近學校的優博論文和“學術之星”評選中,我就看到這樣一批同學:

物理與天文學院的葛劍峰,潛心凝聚態物理的實驗研究,面對質疑從不退縮,發表了單篇影響因子超過38的學術論文;

化工學院的黃平,開創了無載體納米給藥系統新領域,得到了Nature旗下著名評論期刊的專題報道;

另一位同學黃銀娟,經常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由“菜鳥”到“專家”,在新型半導體材料領域做出開創性成果;

密西根學院的劉明,專注於無線充電研究,半年沒有出過校門,論文修改過百遍,其研究成果將帶來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社會價值;

醫學院的劉術利,在科研和臨床兩方面孜孜以求,讀研6年,不僅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而且參加手術500餘臺……

我希望每一名同學都能夠學習身邊的榜樣,在自己選擇的領域始終堅守,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誘惑,受得起挫折,在工作中保持勤奮和踏實,不斷經歷“錘鍊”和“加工”,最終成為社會需要的精品和棟樑。

給大家的第三句話是:不要滿足一時的安逸,而要做出不負時代的貢獻。



你們工作後,每個人都希望有安逸的生活,但交大的畢業生不應該只滿足於安逸的生活。交大人應該勇立時代的潮頭,為祖國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我們的錢學森學長帶領著一大批科技骨幹人才,成功地實現“兩彈結合”,讓中國人的腰桿子硬了起來。他還描繪了國防航天工業體系藍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助力國家科學技術實現了跨時代的騰飛。

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黃旭華學長,僅用10年不到的時間,讓“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成為了現實。

進入21世紀,朱英富學長,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使中國的海上力量實現了飛躍。

正是有了“兩彈一星”、核潛艇、航空母艦等國之重器,中國才奠定了大國地位,實現了和平崛起。錢學森、黃旭華、朱英富等學長正是由於堅定地追隨了國家的發展需求,才最終成就了不負時代的卓著功績。

各位同學,你們所處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世界科技的快速變革交匯在一起。我希望,交大的畢業生都能夠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樹立志向、抓住機遇,勇於創新,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同學們,

一個國家有一批以國家興盛為己任的人,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一所大學能培養一批成為國家棟梁的人,這所大學才能成為一流大學;

一個人只有做出了無愧於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國家的前途就是每個人最大的前途!

我期待從交大這個大家庭出發的你們,都能夠盡情地去擁抱更廣闊的天地,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書寫你們的人生詩篇。對於選擇與國家共同奮進的人,交大以你為榮!交大,會永遠站在你的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