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好校長成長的沃土

劉永和/文

劉永和,南京市人民中學“永和工作室”主持導師,原南京市教科所所長,原南京市教研室書記,江蘇省特級教師,教育部“西部支持計劃”專家組成員,中國教科院國內訪問學者。

《校長》:好校長成長的沃土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是一個已經被無數次證明了的不爭事實。讓教育家辦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讓一批教育家擔任校長。然而,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又絕非易事,絕非一蹴而就,除卻需要自身的艱苦努力之外,還要有許許多多外在的支持與幫助。我以為,“華人時刊”《校長》雜誌就是一方好校長成長的“沃土”。

一段長長的教育教學的迷茫階段。

1977年,在南京市江浦縣大橋鄉河北村小學當過半年代課教師,教過半年初二語文;當時高中生的我總體感覺是,學生可能給我教糊塗了,卻把我自己教清醒了,最起碼,我把糊里糊塗的語法搞清楚了。當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我考入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讀書4年,為做一個好教師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而且,在校公開發表“考據”論文1篇,做了一些教育研究的嘗試。大學畢業分配在江浦縣永寧中學,工作了5年半,官至教導主任,從語文教學研究到學校教育管理,都做了一些思考,但一直處於迷茫之中。

一段複雜的教育管理的摸索階段。

1987年,我調入江浦縣中學,在那裡工作了13年,歷任班主任、年級組長、政教處主任、辦公室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常務副校長,主持4年學校工作;開始對學校管理進行思考與研究。這一階段主要思考的是學校內部管理與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迎接省重點中學檢查驗收,確實是一次洗禮。2000年參加南京市政府公開招聘,被聘為南京市直屬學校中華中學副校,參與了學校101年的校慶籌備與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檢查驗收;2001年調入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擔任11年所長;一直是一邊幹,一邊想,一邊摸索;成功也是有的,失敗也有不少,還遇到了不少的矛盾,一路磕磕碰碰,酸甜苦辣五味雜陳。

一段深入的教育研究的思索階段。

2012年,突然調我到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做書記,這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也是一個全新的工作崗位,正當我感到迷茫與困頓的時候,《校長》雜誌社編輯來到教研室對我進行了採訪,那種認真負責態度與實事求是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採訪稿的題目是《自稱“泥腿子專家”的劉永和》,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從語文教育改革,到學校部門管理;從學校內部管理,到教育教學研究,應該說,在《校長》的引領下,我對於教育與研究的認識更加深刻。

一段密切的相輔相成的合作階段。

這以後,我有幸擔任《校長》雜誌的學術顧問,更多地參與了《校長》的採訪、宣傳、組稿、推薦等工作,也就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校長》,這是一份主要為基層學校一線校長提供學校管理、教育研究、教學改革的寬闊平臺。在這過程中,我推薦過南京一中、中華中學、人民中學、臨江高中、鼓樓幼兒園等學校接受了採訪,推薦了發表湯山中學言明才校長的教育管理案例《“菜鳥”的涅槃》等一批論文,我自己發表了《我的“教育工匠”之夢》等文章。

《校長》,真的是好校長成長的“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