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有何区别,为何后人要将其区分开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讲述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举烽火大集诸侯。最终褒姒确实开心了,但它却加速了西周灭亡。在“戏诸侯”后,犬戎入侵镐京,幽王再举烽火,而诸侯们害怕再次被戏弄,皆未前去支援。镐京就此沦陷,周幽王亦死于乱军之中。而此时,众诸侯拥太子宜臼于申(今陕西省),是为平王。次年平王定都洛邑,迎来东周时代。而今天要讨论的春秋与战国实际上乃一脉相连,它俩一结合就在大体上贯穿着整个东周。既然如此,后人为何还要将它俩分为两个时代?他们有着哪些实质性的差异?

春秋与战国有何区别,为何后人要将其区分开

首先,笔者介绍一下这两个时代的时间跨度。所谓“春秋时代”,亦指东周的前半期,即从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前772)至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所谓“战国时代”则指东周后半期加上东周灭亡后的三十四年,即从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共二百五十九年。它们在时间线上十分连续,完全可以统称为东周,但它们以下这几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春秋与战国有何区别,为何后人要将其区分开

一、政治尊崇由“尊王攘夷”变成“取而代之”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已衰弱,但诸侯中尚有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霸主。比如齐桓公,他一生召集十多次诸侯盟会,并致力于抵拒狄夷。楚国曾一度北上,皆遭到他的讨伐。他讨伐理由之一就是楚国没有把祭祀用的包茅贡献给王室。而各国内部,政权也仍由贵族掌控。大夫阶级虽有强横者,但并未发生取而代之。到了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中央越发集权,贵族权力萎缩。王室不再为诸侯尊重,列国氏族篡位也不再稀有。

二、土地所有权由贵族转向平民

春秋时代的经济,大体以农业为主。土地为贵族所有,农赋掌握在他们手中。尽管有少数的工人与商人,但大都服务于贵族。到了战国时期,贵族日益没落,土地所有权逐渐转向平民,而农赋则直接进入国库。工商业也不再为贵族服务,其身份与财富相对自由,故而出现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商贾,例如吕不韦。

春秋与战国有何区别,为何后人要将其区分开

三、军国主义扩张,灭国成了新目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以车战为主,诸侯国间的战争时长不过一天,伤亡也十分有限,甚至连俘虏都可以赎回。上文提到齐恒公一生召集十几次盟约。这些盟约在春秋时期的约束力很强,可以维持相当长久的和平。尽管当时小国被灭亡乃家常便饭,但大国基本没有被灭的可能。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间的战术有了重大改革。比如,先前的车战变成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人战,这使战争的空间急剧扩大。再比如,战争的人数、时间、影响等,较之过去也都得到空前提升。而此时的国际条约不具备约束力,战争的目的更是上升到灭国的层次。越勾践二十四年(前47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攻灭吴国,吴国成了东周以来第一个被灭的大国。

春秋与战国有何区别,为何后人要将其区分开

四、戎狄被同化,“诸夏”变“中国”

春秋时代,“诸夏”的范围还相当狭小,仅限于黄河流域一带。当时不但秦、楚、吴、越等大国被视为异类。就连在诸夏地区内部,也杂居着多种戎狄。但到了战国时期,诸夏内地的戎狄多数被征服或同化,而边境的秦、楚、越等国,也因长期吸收诸夏文化,渐而进入诸夏集团,使诸夏的范围扩展成“中国”。而这种文化融合,又影响着列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

五、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品

上文提到贵族阶级的权力随着分封制的瓦解日渐微弱。贵族专属的东西有了平民化趋势,比如教育。众所周知平民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到春秋末年,孔子第一次将贵族学术引入民间,私学开始兴盛,但仍非常有限。直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国君广泛招揽人才,平民受教育的机会才越发寻常化,而学术思想也大为昌盛。

春秋与战国有何区别,为何后人要将其区分开

综上,我们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春秋与战国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一种集权的表现。在诸侯争霸的年代,一旦采取中央集权,贵族的权力就会削弱,经济则更有力度,军队也能更加团结。可以说中央集权是那一时代的发展潮流,似乎哪个国家最集权,哪个国家就能胜出。秦王政则是看中这点,才能灭六国、称始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